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史鐵生:在扶輪問路的征途上挖掘精神礦藏
來源:光明日報 | 張細珍  2020年12月03日08:32
關(guān)鍵詞: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2010年) 黑明1995年9月28日攝于北京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我甚至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并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010年12月底,對地壇“這園子”一往情深的史鐵生,穿著一雙永遠不沾地的新鞋,離開這個世界,至今將近10年。他充滿生命體溫的文字一直鮮活,給予讀者切實的精神力量。

對于史鐵生的當代意義,學界、文壇述說充分。評論家李敬澤說,他對生死的思考不僅讓他自己有尊嚴的生,有尊嚴的死,同時也教會我們這些普通的中國人,如何尊嚴的生,如何尊嚴的死。評論家雷達說,中國不缺一般意義的作家,缺的恰是史鐵生這樣具有強烈終極關(guān)懷、接近神性的作家。學者陳思和說,鐵生默默地與自己的靈魂對話,給世人留下一個圓滿的生命意象。作家莫言說,他是偉大的人。王安憶說,史鐵生的意義在于他代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理想。蘇童說,留下來的只能是作品,比如說他的《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這樣的小說,我的孩子會讀,你們的孩子,甚至你們孩子的孩子也會讀,它會成為經(jīng)典的。

打破身與心、自我與他者、生與死界限的勇者

在當代文壇,史鐵生以內(nèi)向、務(wù)虛、思想型寫作成為一位辨識度很高的作家。他不能行走,卻扶輪問路,立足于當代文壇。殘疾境遇使史鐵生感知世界的肉身觸角收縮,代之以精神觸須的張揚。缺口有時是一種出口。殘疾打通了生命的秘道,讓他更敏感于個體的肉身,坐問時間、直面生死,一度陷入存在的深淵,又讓他立足靈魂的邊界,更內(nèi)在地貼近、咀嚼、反芻生命,探索并開啟存在的可能。

在當代文學史上,史鐵生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無論其思想的深刻性、精神探索的超拔性,還是形式實驗的先鋒性、藝術(shù)追求的建構(gòu)性,都為現(xiàn)代漢語寫作貢獻了新的養(yǎng)分。自1979年發(fā)表處女作《愛情的命運》開始,史鐵生作品總數(shù)約達二百萬字左右,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以知青題材為發(fā)端,開始引起文壇關(guān)注,是知青文學的代表作。短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和中篇小說《關(guān)于詹牧師的報告文學》參與又超越了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進程。以《命若琴弦》為代表的系列殘疾主題小說,被譽為當代“西西弗神話”。

長篇散文《我與地壇》被作家韓少功宣稱,發(fā)表此作的當年若僅有這一篇作品也夠得上文學的豐收年。史鐵生用耳、用心、用氣傾聽地壇,與物同體,悲天憫人。地壇的草木一年四季競相響動,鴿子的哨音、冗長的蟬歌、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啄木鳥空曠的啄木聲,召喚史鐵生漂泊的心魂回歸大地,從中見自我見天地萬物一體。地壇里母親無聲的腳步、歌者激情的歌唱、少女咿呀的嗓音,是發(fā)自本性、直見本心的人籟,從中見眾生見命運。孩子初來人世的哭喊聲、牽?;ㄩ_時葬禮的號角聲,是應(yīng)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和之以自然的天籟之音,從中見生死輪回、大化流轉(zhuǎn)?!暗貕笔恰拔摇本窨鄲?,沒有出路時的避難所?!拔摇痹凇暗貕睂饽瘛⒆穯柮\,抵達生死齊一、游于大化之境。有一天,“我”扶著拐杖,沉靜地走下山去;同一天,“我”抱著玩具,歡蹦著跑上來。生命以“我”的名義生生不息?!拔摇痹凇暗貕?,“地壇”在“我”?!段遗c地壇》是史鐵生“蚌病成珠”的天命之作,是當代文壇的天籟之音,從中見自我、見地壇、見眾生、見天地。

他的長篇小說《務(wù)虛筆記》,被稱為“當代中國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皻埣才c愛情”的主題、問題、命題在這篇小說中提出,成為史鐵生生命與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話語。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被稱之為“終于打破了自己以往的書寫所建立的文學邊界,完成了一次出神入化的自由的飛翔”。

至此,史鐵生打破身與心、自我與他者、生與死的界限,最終突破“史鐵生”的界限。

當代文壇既立足本源又飛揚自由的寫作者

回顧史鐵生的一生,可謂“命若琴弦”。寫作,拉緊史鐵生虛無松散的生命之弦。1979年,在西北大學中文系辦的刊物《希望》上,史鐵生第一次發(fā)表小說《愛情的命運》,開始用筆在報刊上撞開一條路。自此以后,他在形而上的路上漸行漸遠,幾十年如一日,凝視內(nèi)心,我筆寫我心,縱深挖掘精神的礦藏。

縱觀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從最初糾纏于殘疾與命運的荒誕而憤憤不平,到深陷死亡與虛無的深淵突圍自救,再到以審美大化之意悠游舞蹈于此生來世的路上,他的寫作日益從容淡定、沉潛厚重、收放自如、開闊大氣。由早期拘于傷痕、反思話語,到追問生命答案而一度陷于平面的自我論證式精神囈語,再到生命目的與過程的思考,史鐵生的文字自足自在,日益飛揚自由。

他日漸脫掉肉身的束縛而臻于“心魂”的無極之境。這表現(xiàn)為筆下人物的蛻變。早期小說中的人物尚有姓名,如《愛情的命運》中的小秀兒,《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的破老漢、留小兒等。至《山頂上的傳說》《命若琴弦》,開始隱去人物姓名而代以泛稱,如小伙子、老瞎子、小瞎子等。從《鐘聲》開始,則以字母代替人物,人物抽象化為一個個符號代碼,如B。至《務(wù)虛筆記》,人物變得符號化,如畫家Z、詩人L、少年WR等。他筆下的人物愈發(fā)脫離個體肉身的局限,筆觸愈發(fā)先鋒自由。至《我的丁一之旅》,人物又恢復了名號。但是,人物名稱只是代碼,真正的主角是無限自由。上天入地、出虛入實的“行魂”是當代文學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敘述視角,它如一個精神支點將現(xiàn)代漢語中富有表達力的敘述元素激活,建構(gòu)了自足自由的審美時空與文體結(jié)構(gòu)。

史鐵生一直依著靈魂的引導,向那無邊無垠的陌生之域,尋求新的思想與語言。藝術(shù)語言是其靈魂探路的觸角,而在語言的界限之處,靈魂又繼續(xù)為其開路。在他那里,靈魂的深入探險與形式的開放創(chuàng)新相生相長、兩位一體。靈魂與形式的共舞,史鐵生自稱“寫作的零度”。他由生命的原點出發(fā),從困境中生長出來的靈魂與形式的共舞,是當代文壇既本源又先鋒的寫作。本源因其直抵存在的本體、本初、本相,先鋒因其所惑所問之深、之透、之超前。

善于對生命進行終極思考的當代作家

通過靈魂與形式的共舞,史鐵生實現(xiàn)了且“彈”且“舞”的過程美學。作為其創(chuàng)作的兩個核心動詞意象,“彈”出自他的《命若琴弦》,“舞”出自《我之舞》。

且“彈”且“舞”的過程美學,是史鐵生身體力行建構(gòu)出來的行為藝術(shù)。終其一生,史鐵生行走于時代的前沿、文學的邊緣,建構(gòu)了自成一界、自由無界的過程美學。他的文學作品,推崇超越自我又深入自身的審美化過程,以超在與內(nèi)在同構(gòu)的方式聯(lián)通生與死。史鐵生的過程美學不是抽象思辨的,而是從鮮活的生命體驗出發(fā),在尋求精神自救的過程中,自行溢出、結(jié)晶而成的生命美學。過程美學是他為自己找到的靈魂自救的密碼,也給遭遇生存困境的讀者以精神的啟迪與生存的勇氣。史鐵生一生的創(chuàng)作是為生存尋找理由,卻看到了智力的絕境,由自我救贖轉(zhuǎn)向拯救人類的過程。且“彈”且“舞”的過程美學,昭示精神超越應(yīng)該轉(zhuǎn)向深入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審美過程。

縱觀史鐵生的一生,他創(chuàng)造的最好的作品是他自己,其人其作構(gòu)筑著當代文學史上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對他而言,“一切創(chuàng)作是為了完美,都是為了一種可能性”。寫作是天命,是靈魂呼吸的窗口,是心魂探路的觸角,更是精神自救的正途。他于殘疾所致的沉重肉身之下,保有堅強而飛揚的靈魂,以個體生命的真實困境親臨存在的深淵,探尋求索的卻是整個人類任何時空都可能面臨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出路問題,表達了對生存困境的超拔,體現(xiàn)了一種自由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精神。

史鐵生的寫作填補了當代文壇一直以來都存在某種的缺失與匱乏,即創(chuàng)作往往多停留在社會層面,缺少對人本困境的終極思考。有人說,在中國當代作家中,對生命進行終極思考的人,大概沒有誰能超過史鐵生。還有人說,在當代文學中,史鐵生是一個意外,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深刻存在。史鐵生的意義不在于說明了什么,豐富了什么,而在于強烈地對比和襯托出了什么。他的文學作品,抓住的是人的本性,深入的是文學的根底,從個人出發(fā)去追問普遍的人類困境,在本土經(jīng)驗與世界性話語的交匯下,建構(gòu)起當代文學一種獨特的價值命題與美學向度,賦予文學樸素、深沉、溫暖、高貴的品格。其創(chuàng)作具有一種倫理訴求與實踐力量,彌漫著一種精神氣場,給當代讀者以貼己、切實的精神引導。

逝者已逝,但有個叫“史鐵生”的消息在時間之外,永恒循環(huán)。

(作者:張細珍,系江西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