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青年作家》2020年第12期|商震:遠通吳楚
來源:《青年作家》2020年第12期 | 商震  2021年01月06日07:00

“遠通吳楚”是一座碑,此碑位于甘肅省徽縣大河店鎮(zhèn)青泥村吊溝社公路旁的青泥古道路邊一側(cè),系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 年)青泥村附近百姓為整修青泥古道所立紀念碑。我從徽縣去青泥嶺時路過此碑,并與之合影。碑身略有殘損,碑文有一部分被破壞,有些字已無法辨認。碑前的路就是歷史上“蜀道”的一段,通往青泥嶺。也就是說,這座碑立在“隴蜀故道”的路邊??促Y料知道,碑文內(nèi)容是介紹青泥古道的通行路線、險易程度及當(dāng)?shù)匕傩兆园l(fā)維修青泥古道的情況,“路皆崔嵬,險阻可畏。”“往來負載莫不寒心。”這是碑文中的兩句。

“遠通吳楚”這四個字的信息量很大,有很強的縱深感。明明是通往蜀地的路,卻說“遠通吳楚”,不言自明,一旦進入蜀地,吳地、楚地也在眼前了。這是政治家的雄心,至少是經(jīng)濟家的野心。歷史的事實也證實了這點,得巴蜀后,順長江而下,即可得吳楚。這是后話,此處不表。

關(guān)于路,應(yīng)該是這樣,只要目的明確,有利可圖,勿論有多少險阻與往來寒心,都有人勇敢地去走。魯迅先生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比藶槭裁匆鸦脑蚋呱讲瘸雎??你我心知肚明。好了,我不想過多地詮釋路是怎樣形成的,說多了就要重復(fù)常識。

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際,是誰最先在秦嶺上走出了通往蜀地的路?為什么要入蜀?可以肯定的是,這條路是為了入蜀,而不是蜀地的人們要出蜀。那么,最先入蜀的是什么人?要去蜀地干什么?

我沒有找到可靠的史料證明是什么人第一次踩出了“蜀道”。一位朋友用擲地有聲的言辭告訴我,在《天水志》中有記載第一批入蜀的人。我在《天水志》中并沒有查到,但卻讓我相信了這位朋友的說法,或者我也想這樣猜測。這位朋友這樣告訴我:“當(dāng)初伏羲氏大部人東遷至陳(今河南淮陽附近),一小部分人翻過秦嶺到達巴蜀?!?/p>

現(xiàn)在河南淮陽已經(jīng)稱作是“伏羲故里”了,建有龐大壯闊的伏羲廟,也叫“太昊陵”。河南淮陽的伏羲廟建在一座較大的廣場上,占地875 畝。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號稱“天下第一陵”。太昊陵不遠處有一座湖,叫龍湖,也被當(dāng)?shù)厝朔Q作“天下第一湖”。龍湖的名字也是因為伏羲太昊陵而起。太昊陵與龍湖我都去過,參觀太昊陵著實感受到了肅穆與莊嚴。天水的伏羲廟,也叫“太昊宮”,俗稱“人宗廟”。我去參觀過,規(guī)模、建制和淮陽的“太昊陵”大體差不多,但建筑時間要晚于淮陽,是明代成化年間所建。據(jù)史料中記載的傳說,是一萬年前伏羲氏這個部落由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順渭水而下,沿黃河?xùn)|行,來到太行山以南以東的地區(qū)(今河南的中西部),在舞陽、淮陽等地定居,進而繁衍、壯大,開枝散葉。史料記載,伏羲姓風(fēng),現(xiàn)在當(dāng)?shù)剡€有許多姓風(fēng)的人,據(jù)說都是伏羲氏的后代。不說東遷到太行山東部一帶的風(fēng)姓部族,試猜想另一部南去的風(fēng)姓族人。按照傳說中塑造的伏羲氏,是人文始祖,有雄才大略,大部分東遷時,派一小部分族人越青泥嶺,渡嘉陵江,進入巴蜀,勘探考察,以圖日后經(jīng)營是有可能的。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么第一批踩出“蜀道”的人,就是伏羲氏的部族。遺憾的是,我沒找到證據(jù),連傳說也沒看到。

我認為有可能是伏羲氏部族最先走出了“蜀道”,是因為伏羲氏的東遷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主要是地質(zhì)災(zāi)害和氣候變化)下才遷徙的。被迫遷徙就可能兵分兩路,找到更合適的地方定居。伏羲氏遷徙時并不知道要遷到哪里,定居淮陽附近當(dāng)屬偶然。

人的生活原理是這樣的,所有能走通的路都是活路,找不到路走,人就像被困在籠子里,那就是囚。

“蜀道”被開通,一定是人們不想被囚,想找到活路,更大的活路。

我接著猜測。巴蜀人群是華夏族人嗎?華夏族人是什么時候定居在巴蜀的呢?

關(guān)于蜀,有這樣一個傳說。

李白在《蜀道難》中提及“蠶叢及魚鳧”,那么我們就從“蠶叢”入手。傳說“三皇五帝”之一的黃帝娶了蜀山氏的女子為妃,生下一男嬰。男嬰長大后是“目縱”(即雙瞳),居岷山下的石穴里。他善于養(yǎng)蠶,因“教民蠶?!庇泄?,而被部人稱作“蠶叢”。后成為蜀地的首領(lǐng)。東晉時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蜀山氏是誰?怎么去的巴蜀地區(qū)?不得而知。那么蜀地的蠶叢氏時期,中原地區(qū)是哪個王朝呢?商朝。甲骨文中已經(jīng)有“蜀”字,同是《華陽國志》:公元前1613 年,商朝君王祖甲執(zhí)政后期,蠶叢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領(lǐng)導(dǎo)部族奮起反抗,結(jié)果弱不勝強,戰(zhàn)死岷山,部人四處逃散,他們的一支,“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過與岷山相連的玉壘山脈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志在伺機重新抗?fàn)帯S纱丝磥?,蠶叢是黃帝的兒子這個傳說不太靠譜。黃帝是遠古時期的傳說,而商朝已經(jīng)是成熟的奴隸社會了。

還有,“蜀山氏”或“蠶叢氏”與中原地區(qū)有著很深的交往,而且生活習(xí)慣也與中原地區(qū)基本一致??磧啥问妨希?/p>

《華陽國志》:“紂(這里指商紂王帝辛)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p>

公元前1057 年,魚鳧王杜宇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zhàn)爭,號稱蜀。即《尚書·牧誓》記載的“庸、蜀、羌、髦、微、盧、彭、濮人”中的“蜀”。古蜀軍隊是伐紂聯(lián)軍中最具戰(zhàn)斗力的隊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紂王的重要力量。

1987 年第10 期《文物》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是從考古學(xué)的角度來證明蜀地于中原地區(qū)往來的時間判斷,文章題為《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fā)掘簡報》,文中指出:“至遲在二里頭(夏末商初)時期,蜀族就與中原有文化交往,商、西周時期,交往更為密切?!?/p>

1988 年第4 期《文博》雜志,發(fā)表一篇張亞初先生的文章《論商王朝與古蜀國的關(guān)系》,文中說道:“從二里頭文化到殷商時期,蜀叟國所見夏商的青銅禮器,有的直接得自中原(饋贈或掠去),有的是依樣畫葫蘆的仿中原制品,基本上是‘拿來主義’。西周時期情況就起了變化。從彭縣所出青銅器看,蜀叟國在制造青銅器方面已經(jīng)更多地發(fā)揮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才能?!?/p>

從許多史料中看到,巴蜀地區(qū)一直是(奴隸社會)中原王朝的轄區(qū)或并行的政權(quán),并且是華夏族,那么有沒有可能是華夏族伏羲氏的一支呢?傳說和猜想都不是歷史的真實,各位看官一看且一笑罷了吧。

我不是一定要認定“蜀道”是伏羲氏的一支走出來的,但是還有什么人可能是第一批走出“蜀道”的呢?我接著猜想:羌人或氐人。

《詩經(jīng)·商頌·殷武》上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贝嗽娍勺C氐人、羌人在商朝時是商的附屬國,且與中原來往頻密。甲骨文中也有“雀取氐馬羌”“牧氐羌”“氐羌芻五十”等卜辭。歷史上有許多學(xué)者認為,氐、羌同宗同源。這個問題不是我現(xiàn)在要討論的。我們只說“蜀道”。

在一些遠古傳說中,氐人是炎帝的后代,羌人是黃帝的后代。也就是說,氐人、羌人都有華夏族血統(tǒng)。我無力去考證氐人、羌人的血緣血統(tǒng),要繼續(xù)圍繞著“蜀道”的話題進行。史料載,氐人、羌人最先活動的范圍在川西北地區(qū)的松潘高原(也有一種說法,羌人最初的活動范圍在青藏高原),后逐步向附近的青海移居,再沿著黃河向內(nèi)地移動到甘肅隴南徽縣一帶,再擴張到四川川東北地區(qū)。

2015年,我因工作去隴南時,特地去文縣氐人的白馬山寨參觀。寨子坐落在岷山下的峽谷中,白水河從寨子旁穿過。岷山山頂上的雪很白,白水河的水很涼。我們在山寨里住了一夜。晚餐時,我被白馬人的憨厚、熱情、熱烈所感動,大醉。早晨醒來后,我寫了一首詩 《白馬人》?,F(xiàn)錄在此處:

岷山頂上有雪

有不能溶解的白

山下是白馬人的村莊

 

白馬人愛笑

對太陽月亮都笑

笑著唱歌笑著喝酒

笑聲比白水江還洶涌

 

我在白馬人的村里

住了一夜

才知道他們

習(xí)慣用笑來鎮(zhèn)壓苦難

笑聲鎮(zhèn)不住的部分

就放到岷山頂上

讓不融化的雪

再多一層冰

2009 年,我還去過四川綿陽平武縣氐人的白馬山寨。我們圍著一堆篝火跳鍋莊舞,喝酒。酒至半酣,幾個白馬小伙子把我抬起來,拋向空中,再把我接住,要連拋幾次,這是對客人的認可和愛戴。

隴南宕昌縣現(xiàn)在有一個羌人山寨,是因為旅游的需要,今時的人建造的。寨子里沒有羌人,如果有穿著羌人服裝的人經(jīng)營或表演,也是漢族人裝扮的。

說幾句羌人吧。羌,這個字是“人與羊”的結(jié)合,這個字里暗含著羌人是最早馴化野羊的族群。有人考證,在距今八千年前左右,古羌人離開西藏地區(qū)的羌塘、昌都及察卡鹽湖地區(qū),東進到青藏高原的東緣臨洮、岷縣、宕昌等地區(qū)。

再來說氐人。隴南的氐人與四川的氐人是同一族群嗎?曾經(jīng)有一支氐人從隴南到達四川?是否隴南徽縣與平武之間有一條氐人走出來的路?假設(shè)在商朝之前氐人就從隴南的徽縣到達綿陽的平武縣,那么,“隴蜀故道”就有可能是氐人走出來的早期“蜀道”。但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想,沒有任何證據(jù)。

寫到這兒,我有點沮喪。在西周之前竟然找不到是誰最先開辟了“蜀道”。司馬遷在《史記》上有這樣的文字:“古道從殷商通蜀?!辈]有指明是什么人“通蜀”,而殷商時期西南地區(qū)的氐人、羌人是與商朝、與中原地區(qū)來往較多的,這也是我猜測氐人、羌人最先開發(fā)出“隴蜀故道”的理由。但是空口無憑,我就猜測一下,安慰一下我大膽而活躍的思維罷了。

下面我再講一個傳說,不過這個傳說已被記錄在中國古代的典籍《尚書》中?!渡袝肥禽嬩浳鳚h時的學(xué)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個上古時期的故事而成。在《禹貢》中記載了大禹治水的事跡,其中就有大禹治水于巴蜀的記錄。大禹先后于“岷山導(dǎo)江,東別為沱”,“沱潛既導(dǎo)”,“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這些記載就證明了大禹曾到過巴蜀,(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定都陽城,是今天的鄭州附近。那時候大禹去巴蜀治水,應(yīng)該是走旱路“蜀道”。)或者說在三皇五帝時期,“蜀道”就已經(jīng)存在了。此類的記載還有幾處?!妒酚洝分小洞蟠鞫Y記》和《世本》都講了黃帝與蜀地的土著嫘祖成婚,生下青陽、昌意兩個兒子并定居蜀地的古老傳說。《帝王世紀》中說炎帝的母親夢中到蜀地(華陽)游玩,并有感而孕。凡此等等,不過是強調(diào)巴蜀地區(qū)一直和中原地區(qū)是一族的、政治一體的。同時,也隱約透射出在遠古時期就有一條或幾條關(guān)中平原及秦隴之地通往巴蜀的路??梢姡皇抢畎紫壬f的“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接下來我想帶著學(xué)者的態(tài)度來闡述一下“蜀道”。我只是帶著學(xué)者嚴謹?shù)膽B(tài)度,不敢稱自己是學(xué)者。

蜀道,其實是入蜀之道。強調(diào)一下,是人們想入蜀之道?!笆竦馈钡姆Q呼是什么時候被命名的,學(xué)術(shù)界眾說紛紜,裴松之的《三國志》中《蜀志》有如下表述:“太和中,儀與孟達不和,數(shù)上言達有二心于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救不到?!边@兩句話的內(nèi)容, 我就不多解釋了,錄此二句,只是說明在三國時期已有“蜀道”一詞。

隴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隴文化蜀道學(xué)者高天佑先生在其《蜀道學(xué)芻議》一文中,有如下描述:“蜀道,顧名思義,即入蜀之道。主要是指經(jīng)由關(guān)中、隴右翻越秦嶺、通過巴山,連接陜西、甘肅和四川之間的道路。其主干線,主要由關(guān)中翻越秦嶺到達漢中,再過巴山進入川北的‘秦蜀古道’,以及經(jīng)由關(guān)中翻越隴坂、西秦嶺到達隴右、隴南再入蜀的‘隴蜀古道’組成,也包括由云貴入蜀、由湘鄂入蜀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形成的支線道路?!?/p>

“‘蜀道’的開通,最早可能是在夏商及其以前原始社會晚期。‘蜀道’之名,始見于東周戰(zhàn)國時期?!稇?zhàn)國策·秦策》即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的說法。《史記·貨殖列傳》亦有‘棧道千里,無所不通,惟褒斜綰轂其口’的記載。說明戰(zhàn)國晚期至秦漢時期,蜀道已經(jīng)是西北隴右、北方關(guān)中、中原與蜀漢、西南地區(qū)文化、經(jīng)濟、民族相互聯(lián)系的交通要道?,F(xiàn)存陜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和甘肅成縣的《西狹頌》等東漢摩崖石刻群確證:褒斜道石門作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它和隴蜀古道中的祁山道與嘉陵道,以及沿線的郵驛路棧在兩漢時代,對于漢朝開發(fā)、控制西南地區(qū)曾經(jīng)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唐宋時期,褒斜道又經(jīng)多次修葺;天寶十五年(755 年)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難,即取道褒斜驛道。嘉陵道甘肅徽縣段現(xiàn)存北宋《新修白水路記》摩崖確證:宋廷規(guī)定嘉陵道為官路驛道,至和年間敕令改道,設(shè)置驛站,管理交通、通信事物。此后,‘蜀道’成為中原連接、控制西南方的官方大道,這便是經(jīng)由陜甘入蜀的狹義‘蜀道’。廣義的‘蜀道’,則是指從四川盆地外緣周邊省市通往四川各地的道路,或從四川盆地內(nèi)部通往周邊省市的道路。”

……

作者簡介

商震,1960 年生于遼寧營口 ;出版詩集《大漠孤煙》《無序排隊》《半張臉》《琥珀集》《食物鏈》《誰是王二》《脆響錄》及隨筆集《三余堂散記》《三余堂散記續(xù)編》《一瞥兩漢》《蜀道青泥》等;現(xiàn)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