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由遠及近,省察生活中的種種命題 ——《草原》雜志2020年度刊發(fā)作品綜述
來源:文藝報 | 趙 卡  2021年01月08日08:35

每一本刊物都有它的“性格”?!恫菰冯s志以其邊地氣質、先鋒傾向和民族風尚在近幾年里愈發(fā)凸顯出了它的獨特性。通過閱讀其在2020年度所刊發(fā)的作品,能夠充分感受到這片文學世界的遼闊和豐饒。我尤其注意到,在這一年里,《草原》敞開了自己的胸襟,既刊發(fā)了聚焦日常生活的現(xiàn)實題材作品,也有不少充滿隱喻性的先鋒文本。

小說:多主題變奏,多樣藝術探索

2020年度的《草原》,是以李浩的超現(xiàn)實主義短篇小說《三個飛翔的故事》開頭的。在這篇小說中,李浩進行了卡爾維諾式的文體實驗,使讀者閱讀之后既不知所措又難以釋懷。拖雷的《厄爾尼諾》講了一個中年離異男人老馬的故事,他雖拙于口舌,但還算得上勇于行動之人,對婚姻懷有恐懼,最終從婚姻生活中退出,然后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退讓。這篇小說里的老馬,就是現(xiàn)實中的某一個“我”。于一爽的《無法理解的行為并不簡單》是以筷子進書店的荒誕設想開頭的,敘事技術火候把控得好,將理想主義者的市民式生活用白描式的手法呈現(xiàn)出來,語氣沮喪但幽默,“筷子”的隱喻也絕佳。陳薩日娜的《一朵芍藥一片海》是一篇觀照孤獨的小說,小說的芍藥意象很美,撲面而來的是憂傷和幽怨,以復沓的句式寫出了一種“遼闊的困境”。文珍的《故人西辭黃鶴樓》寫了一個同學聚會的故事?!巴瑢W聚會”本是一種俗套的題材,但文珍的敘事針腳綿密,眼光犀利,于庸俗的日常生活流中揭示出了人的無意義的社交困境。浩日沁夫的《為默爾根守靈》是一篇“說”出來的小說,從頭至尾沒有一行敘述也沒有一句描寫,作者用嫻熟的對話風格架構了一個奇崛的故事空間,使“守靈”也有了非同尋常的象征意味。李文俊的《遙遠的敖特爾》和娜仁高娃的《醉駝》都聚焦“存在之孤獨”,隱喻人在尋找精神出路時遭遇的諸多困境。

馬金蓮的《良家婦女》把病房里的無聊耐心地描寫了出來。作者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她細膩的筆法,顯微鏡般觀察人物的動作表情和內心世界。海勒根那的《第三條河岸》和《一樁事先張揚的殺人案》都是致敬大師的同名之作。這個寫作行為本身使作品充滿了互文性,我們總能從海勒根那的敘述中發(fā)現(xiàn)他對“歷史的個人化”的反復強調。楊黎的《一大一遠》寫的是在飛機上丟手機的故事,表達了主人公絕不和這個世界有任何妥協(xié)的信念。陳鵬的《十一月的右前衛(wèi)》是一篇硬漢小說,語言凜冽,有先鋒氣息。渡瀾的《油壺人》像極了外國小說,文本里充滿了臆想、瘋癲、夢囈、諷刺和令人驚奇的句子。

散文:山水抒情和道德紀事的突破

《草原》雜志在散文欄目的設置上頗費心思,所刊發(fā)的作品整體上質量比較高。作家們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也不斷刷新文體意識,收獲了一批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

汗漫的《湖口記》看上去是一篇游覽之作,實則是從“在石鐘山上看湖口”這個角度切入,將地方志里的東西挖掘出來,轉化為個人的敏感思考。王族的《食為天》將新疆奇異而豐富的美食寫得令人垂涎欲滴,認為這些美食其實傳達的是新疆人的豁達生命觀。蘇華的《紅紅的嘴唇及其他》讀來令人震撼,表面上看是一個人的涂口紅簡史,實則關于生命儀式的記憶——接生婆用臍帶血給剛出生的嬰兒涂嘴唇。瑛寧的《喑啞的歌者》關注的是小人物的日常生存境遇,她以毫不夸飾的質樸情懷記述了一個木工廠的匠人們的失落命運。程遠的《水井·河套》簡潔而豐富,體察了人和水的緊密但亦緊張的關系。周齊林的《棲息之地》聚焦當下中國農村日益嚴峻的空心化問題。雪小禪的《食魚帖》《山河帖》《執(zhí)手帖》里有大禪意,恣意的行文如猛火燒茶般熱烈,一口啜下去就會從內心的枯槁旱帶喚出一個措辭華麗的“壯闊”來。何瑞樂的《京漂記》書寫一段蒼涼的都市漂流生活,但又在困境中顯示出一份幽默、豁達。李達偉的《面孔》探討“面孔”的符號意義,并對應現(xiàn)實的種種經(jīng)驗,折射出自己的種種思考。作品語言密度大,像一個人的“話語巷戰(zhàn)”。

散文離生活最近,在文體上是最自由的。散文家應該摒棄散文的傳統(tǒng)定義,要闖入新的天地里,敢言“難言之隱”,善睹“熟視無睹之事”,敢行“無路之路”,于有限處知無限。如果我們老是處于一種老套路、老思維之中,寫出來的作品就會使讀者喪失驚奇感。通過閱讀《草原》上的散文作品,我們欣喜地看到,作家在拓展文體可能上所做的諸多嘗試。

詩歌:敘事經(jīng)驗和抒情倫理的重塑

《草原》雜志在詩歌方面開設了頗具影響力的欄目“北中國詩卷”。這個堅持了很久的欄目所展示出來的現(xiàn)代觀念、包容精神,依然在今天的《草原》上延續(xù)著。

“九三年/我在前門當警察”,這是詩人侯馬組詩《九三年》的起句,一個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小人物被詩人準確地捕捉到詩歌中,一個個那么鮮活、飽滿,仿佛就像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晃來晃去,極具畫面感。侯馬的詩是那種風格意識強烈且沒被文學體制影響過的詩,克制而準確,閃爍著質樸的光澤。安琪的《內蒙古》屬于系列組詩,刊出的只是寥寥幾首,但足以展現(xiàn)出她恣意而不失莊重的抒寫魅力。作為內蒙古詩壇的一員宿將,溫古的詩一直以準確、拙樸和堅實著稱。組詩《余音》展示了他出色的語言掌控能力。樵夫的《星光和鹽分》里有時間意識、悲憫意識和清晰的現(xiàn)實感,這得益于他擁有較好的處理現(xiàn)實的能力。農子的《陰山書》,意象單純,措辭典雅,氣息舒緩,語調沉著,讀來如進入一片開闊的地帶。葉芝認為現(xiàn)代詩就是“和自我爭辯”,我們在胡斐的《大地寧靜》中發(fā)現(xiàn)一種“與自我爭辯”的語言質地。白鶴林的《飲月集》將詩、酒、月融為一體,語調舒緩,很像中國古人的牧歌式唱酬。蔣立波的《稻草人語錄》意象鮮明,語氣舒緩,修辭多樣,極具美學想象力。七七的組詩《更遠的光》里有生氣勃勃的活力,有直截了當?shù)拇朕o。李不嫁的組詩《這人間,暫是我廬》兼具詠物、感懷和勸喻的特點。宋曉杰的《來去之間》在對人、事、物的體察中,體現(xiàn)了一種反思和批判的洞穿性力量。韓少君的《北方詩抄》有一個靜止的朝向高處的抒情視角。作者面對的是讓他有敬畏感的事物,所有的意象都是高度神格化的,噪聲要化為靜謐,實體和修辭之間充溢著一種莊嚴氛圍。唐力的組詩《巖石之眼》語言精到,空間感強,有些短制中的古典氣息令人著迷。

總之,詩人們在主題、形式、修辭、語言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探索。詩貴在呈現(xiàn)、啟示和召喚。期待詩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詩歌的職能,它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分別在哪里,并尋找到獨屬于自己的詩學觀念,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