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壩
我曾經(jīng)先入為主地想,西雙版納的橄欖壩,一定與水有關(guān)。
然而,橄欖壩卻并非水壩,而是一個距離景洪市35公里的傣家村落。壩里有兩個較大的寨子,一個是曼松滿,一個是曼聽。瀾滄江從村寨邊緩緩流過,一條柏油馬路將寨子一分為二。
在橄欖壩的村街上游覽,我們恍如在畫幅里穿行。那手挽手的棕櫚,在纏綿而又清幽的小徑邊漫步;肩挨肩的檳榔和椰子,在輕盈的霧靄里沉思;聳峙的佛塔,在散淡中靜穆;古老的菩提樹,枝枝葉葉都蘊藏著參不透的禪機。橄欖壩,這個被人稱作“孔雀羽翎”的傣家村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散淡的水墨畫,或是一幅做工簡樸的蠟染……
走進寨子,最先吸引我們的是傣族人家居住的竹樓。傣家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房基近似方形,以數(shù)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覆蓋,兩面的坡度較陡,呈“A”字形。竹墻縫隙很大,既通風(fēng)又透光。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廳堂、臥室、衛(wèi)生間,一應(yīng)俱全;樓下飼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我想,這樣的竹樓擁抱自然,野性拙樸,既有一種浪漫的南國情調(diào),又暗合了天人合一的設(shè)計理念。
橄欖壩有豐富的物產(chǎn),香蕉、菠蘿、椰子、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楊桃、牛心果、繡球果、菠蘿蜜和西番蓮等熱帶果樹和花卉布滿整個村寨。在這里,我們聽葫蘆笙,看孔雀舞,吃香竹飯,喝姑娘茶。但最讓我們難忘的還是聽“贊哈”,觀看“貝葉文”。
“贊哈”是傣族的古歌謠,這些歌謠形式簡單,節(jié)奏明快,如《蜈蚣歌》《打水歌》《摘果歌》和《拾菌歌》等。那日,給我們表演“贊哈”的是幾個年齡稍大的傣家人,男的坐在長凳上拉樂器,女的演唱、跳舞。他們的感情都很投入,舞蹈動作本色而簡單,像是在自家田園里勞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一個廊下,我們看到一位老人正在貝葉上刻寫傣文,就停下了腳步。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貝葉取自一種貝葉棕的鮮花葉,按一定的規(guī)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凈、曬干壓平,用墨線彈成行。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jīng)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傣家人都崇敬貝葉經(jīng),把它當(dāng)作知識、智慧、文明的象征。
我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了老人刻寫貝葉文。他先是用鐵鏨沿著打好的墨線,把字刻寫在貝葉上,然后用植物果油摻鍋底的墨垢,再用布蘸了,往刻好字的貝葉上涂。涂后的字跡,果然很清楚。老人刻寫的動作小心翼翼,似乎他刻下的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是對生命過往的尊重和敬惜。老人對文字的虔誠,讓我們心生敬意。
橄欖壩,一顆耐嚼的“橄欖”。橄欖味的山野,橄欖味的花木,橄欖味的瀾滄江,橄欖味的風(fēng)俗民情。我想,若在這里待久了,我們都會成為一棵枝繁葉茂的橄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