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皮影戲當下的困境和希望
來源: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12288;| 鐘小羽  2021年02月02日08:53

除夕將至。在積雪逐漸消融的土地上,一輛破舊的老驢車正晃晃悠悠地駛過。目光沉毅的老藝人老練地甩著皮鞭,驢車上,幾個身形稚嫩的徒弟正滿懷憧憬,要和師傅們奔赴一場盛大的演出。天地空茫而靜謐,唯有這輛吱吱呀呀的驢車,在孤獨又堅毅地前行……這是青年作家大秀創(chuàng)作的長篇兒童小說《皮影班》里的一個畫面,也是我合上書后久久不能忘懷的一個意象。

《皮影班》大秀著/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7月版/25.00元

《皮影班》是一部反映傳統(tǒng)文化藝術在當下困境的作品。小說以少年麻青到灘西慶德班當學徒的故事為主線,藝術地表現了皮影戲在魯西地區(qū)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塑造了王師傅、秦師傅等一批老皮影藝人的形象。作品表現了民間的傳統(tǒng)藝人為了守護文化的火種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他們像孤獨的戰(zhàn)士,倔強地捍衛(wèi)著中華文明古老的血脈。

該書全方位地呈現皮影戲的藝術特色,讓對皮影藝術相對陌生的當代小讀者也能從中一窺傳統(tǒng)藝術的精妙。作者通過對麻青、阿蕩等孩童學藝生涯的徐徐推進,通過表現師傅們?yōu)閭魇诤透倪M皮影技藝進行的嘗試,展現了皮影藝術的全貌。作家將原本有些枯燥的皮影知識娓娓道來,并以孩童的眼光對傳統(tǒng)皮影戲的特色和發(fā)展進行審視。書中對皮影戲的描寫專業(yè)性和趣味性兼具,顯示了作家在收集和整合資料方面下的“硬功夫”。同時,作家把自己對民間文化的珍惜愛重之情付諸筆端,讓人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對發(fā)揚和重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愿望和信心。

該書對老皮影藝人的塑造非常到位,通過慶德班和秦家班的爭斗,歌頌了中國民間的工匠精神,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中“同行相輕”的現象有辯證的思考。作為“同行冤家”,兩位老皮影藝人對皮影戲都是發(fā)自內心的熱愛,他們之間的交鋒、競爭、碰撞決不僅僅是出于保住飯碗的私心,更是雙方對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道路的不同選擇。王師傅希望通過技術更新、素材創(chuàng)新來保持皮影戲的活力。他是那種典型的老藝人,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體系完美吻合,他的身上體現了“匠人”二字的厚度和重量。秦師傅則深諳宣傳和氣勢對于一個戲班的重要,當慶德班駕著驢車慢吞吞地往返于鄉(xiāng)間時,秦師傅的拖拉機已經招搖地載著眾弟子一騎絕塵。秦師傅身上有那種早期企業(yè)家的狡猾勁兒,既要苦干,也要借助一切外力去搶占市場。作家對兩位老藝人的表現是很辯證的,書中既有他們在皮影戲興盛時期的對陣叫板,也有衰落時期的相扶相攜。這一切都是源于他們對皮影藝術的熱愛,在這樣赤誠的熱愛里,是沒有輸贏的。

小說通過對學徒們從學習皮影到各奔前程的描寫,展現了文化傳承的困境和希望。不同于在相對封閉的鄉(xiāng)村文化氛圍中深耕數十年的老藝人,學徒們生活在一個逐漸開放和走向富裕的新時代。這個時代給年輕人提供了很多選擇,也帶來了很多的誘惑。而新科技新風潮新文化的出現,勢必對傳統(tǒng)藝術形成“圍剿”,也勢必對文化的傳承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當藝術的接力棒從老匠人們的手里往下傳時,往往會面臨尷尬的局面:后繼者不僅在藝術高度上難以與前輩們匹敵,而且生存環(huán)境已經比前輩們的時代要惡劣得多,也艱難得多。

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麻青和阿蕩去城里看望考上中專的美葉。偌大的校園里,播放的是新潮的流行歌曲。美葉告訴麻青和阿蕩,現在滿大街都在傳唱我國香港流行歌曲。而在學校的元旦匯演時,原本是中國民間藝術代表的皮影戲,卻因為其邊緣化和陌生性,而成為演出的黑馬。當流行文化與民間傳統(tǒng)藝術發(fā)生交鋒的時候,年輕的文化傳承者會本能地“怕丟人”。這種文化心理充分揭示了傳統(tǒng)藝術面臨的困境:傳統(tǒng)文化賴以生長的土壤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改變,民間藝術在自身的格局里難以完成有效的更新代謝,繼任者在文化心理上處于弱勢和不自信的狀態(tài),新的技術和新的傳播方式對傳統(tǒng)藝術進行了無情的碾壓……這些都讓皮影戲陷入了發(fā)展和生存的泥潭。

在書里,作者塑造了麻青這個不忘初心的接力者形象。在王師傅和師母的傾囊相授下,在多年艱苦的學習中,麻青在皮影戲里找到了歸屬感。同時,國家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重視,對傳統(tǒng)藝術的挖掘和扶持,都給皮影戲的發(fā)展帶來了希望。麻青這樣的新一代的皮影藝人能否抓住機遇,守護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和脈,是作家留給讀者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