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看電影,學歷史》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蔣竹山  2021年03月16日08:37

《看電影,學歷史》

作者:蔣竹山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3月

ISBN:9787208167629

定價:49.00元

 

我的“電影與社會”課小史

為什么會出一本“看電影,學歷史”的書?

這可要從十四年前我開設的一門通識課“電影與社會”談起。 “電影與社會”是我上過最久的一門課,至今已邁入第十四個年頭。大多數(shù)時候修課的人數(shù)會超過一百,有時更達到一百五十,這些年累計下來可能有近三千人聽過這門課。在這個過程中,每周批改同學網(wǎng)上提交的心得是最有收獲的時候。由于來自不同學院,大家的專攻不同,思維方式不太一樣,因此常有意想不到的互動與心得回饋,這些都是在歷史系教專業(yè)課程不太會有的特別經(jīng)驗。

那些年我教過的電影課

記得最早開這門課是2003年的秋天,那時候我還只是東華大學的兼任講師,原本只想在課堂上談性別電影,并將每年12月的國際女性影展花蓮巡回場列入課程活動。頭一年開設時,就吸引一百多位同學修課。每周一的晚上,我們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影片及討論,一學期下來,大約能看八部電影,有《對她說》《弗里達》《油炸綠番茄》《末路狂花》《時時刻刻》《夜幕低垂》《光豬六壯士》及《鋼琴教師》。

除了課堂上的老師講解外,我們還會分組報告及討論電影。到了期末,則會要求同學到市區(qū)的電影院參加一連三天的女性影展,并選一部紀錄片當作期末報告的寫作題材。由于影展多為和性別有關的紀錄片,一般不太有機會在院線上映,所以利用這個機會現(xiàn)場參與,是非常難得的。

頭兩年的課上,我們還看了《奧蘭多》《喜宴》《情人》《愈愛愈美麗》《烈火情人》《藍白紅三部曲之白》《男孩別哭》《潮浪王子》等性別電影。兩年之后,也就是2005年,我將課程做了一些調(diào)整,除了性別之外,還加入族群、殖民、多元文化等議題,增加的電影有《香蕉天堂》《太平天國》《勇者無懼》。

2006年之后,我正式成為東華大學歷史系的專任助理教授,除系里的專業(yè)課程之外,仍繼續(xù)開設這門通識電影課。相較以往,又增加了醫(yī)學、科幻、城市、全球化、生命教育、環(huán)境等不同主題的電影,像是《夢想起飛的季節(jié)》《西班牙公寓》《天才瑞普利》《烏龜也會飛》《無主之地》《香料共和國》《替天行道三人行》《海上鋼琴師》《醫(yī)院風云》《2001太空漫游》《想飛的鋼琴少年》《難以忽視的真相》《永不妥協(xié)》。

2008 年,課程的主題更為明確,分為了幾個專題:“影像、醫(yī)療與社會”“性別、科技與社會”“全球化、階級與抗爭”“性別、認同與社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移民、國家與底層社會”及“城市、性別與國族論述”,在這個階段,又增加了《三峽好人》《烽煙歲月》《香港有個荷里活》。到了下學期,主題則調(diào)整為“身份與認同”“性別與社會”“規(guī)訓與救贖”“族群與社會”“多元文化與社會”“醫(yī)療與社會”“科技與社會”“歷史與記憶”,這一時期新增的影片有《肖申克的救贖》《盧旺達飯店》《羅倫佐的油》《銀翼殺手》及《在一起》。

2011年之后,影片的主題大概就基本定型了,不外乎性別、全球化、記憶與鄉(xiāng)愁、戰(zhàn)爭與媒體、國家與社會、族群認同等議題。2014年課程有個比較大的變動,就是時間從兩小時增加至三小時,這可是爭取了多年才有的結果。優(yōu)點是不用到下周才討論看過的電影,當天看完影片就可以立刻引導同學進行討論。這么一來, 每學期大概可以增加四部電影,這期間新增的影片有《浪潮》《再見列寧》《情書》《測量世界》。若算上下學期的影片調(diào)整,大概還新增了《圣誕快樂》《世界是平的》及《天才瑞普利》。

上述這許多影片所累積下來的教學經(jīng)驗,自然成了我撰寫此書的主要動力。畢竟用影像來討論社會議題,只是課堂上針對不同學院設計的通識構想,如何將電影結合歷史,談出我的專業(yè)“歷史”, 才是我的期待。

看電影學歷史

有了上述經(jīng)歷,才有了《看電影學歷史》這本書。 這不是一本影評專著,這個時代網(wǎng)絡上已經(jīng)有太多影評了,隨便搜索一下,幾乎沒有找不到的心得或影評。 由于本書關注的主題是歷史,在取材上自然就不可能照單全收。

在上述這么多電影中,較符合我寫作方向的約有十五部,最后選出了十一部,分別是《浪潮》《再見列寧》《香料共和國》《替天行道三人行》《測量世界》《烽煙歲月》《鋼琴課》《圣誕快樂》《世界是平的》《永不妥協(xié)》和《三峽好人》。

而最早的寫作計劃,又存在當代研究資料過少,一時難以準備周全,或是太多人研究過,甚至主題不太熟悉等問題,最終刪除了以下影片:《巴黎春夢》《測量世界》《烽煙歲月》《天國王朝》《烏龜也會飛》《城市廣場》《伊麗莎白》《三峽好人》《勇者無懼》 及《聚焦》。

本書的片單中新增的則有《荒野獵人》《海洋深處》《小小的家》《和食之神》《希特勒回來了》《伊本?白圖泰》《大國崛起:小國大業(yè)(荷蘭)》《愛國者》《鴉片戰(zhàn)爭》《天皇》《昔日的我》《霸王別姬》《風華再現(xiàn):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戴珍珠耳環(huán)的少女》《藝術的力量》,共十五部影片。

六大主題

若以主題來分,書中的二十三部電影可大略分為“物質(zhì)文化 與日常生活”“飲食、感官與歷史記憶”“全球史與全球化”“抗爭、 戰(zhàn)爭與革命”“性別與環(huán)境”及“藝術與大眾史學”。這樣的主題規(guī)劃,一方面呼應電影中的歷史知識與歷史事實,另外一方面則通過相關歷史課題延伸出當前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與趨勢。書中涉及的相關課題有:物質(zhì)文化史、食物史、歷史記憶、全球史、海洋史、全球視野下的歷史教學、戰(zhàn)爭史、微觀史、馬克思主義史學、性別史及環(huán)境史。除了關注當代學院的歷史研究之外,我們也通過紀錄片、大眾史作品對藝術對象、圖像及影像的重現(xiàn)來呈現(xiàn)大眾史學的發(fā)展。

基本上,本書的初階目標在于讓讀者通過看電影學到歷史。然而,學歷史不只是讓讀者看到“過去”。歷史不是只有歷史敘事與歷史事實而已,我們還希望將電影當作一個窗口,引導讀者進行一些有關歷史問題的思辨,培養(yǎng)分析與理解事物的技巧;此外,還希望讀者能認識到,看待歷史不應用現(xiàn)代的觀點,而是要回溯當時的脈絡,立足于當時的經(jīng)驗與看法,采以“神入”(即同理心,Empathy)方式。

閱讀電影的幾種方法

因此,本書每章的架構分為四部分:“電影本事”“電影里沒說的歷史”“像史家一樣閱讀”及“用歷想想”。

在“電影本事”這部分,讀者可以很快地了解到這部電影的基本故事,當然,里頭不會有太多的電影人物、導演及拍攝細節(jié),只是提綱掣領地將影片重點呈現(xiàn)出來。

對電影有了基本認識之后,讀者會來到第二部分“電影里沒說的歷史”。這個部分是每章的重頭戲,占的篇幅最大,但每篇的寫法不盡相同。有的是抽出幾個電影里提到的歷史片段,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例如《荒野獵人》中的海貍與毛皮貿(mào)易,《尋訪千利休》中豐臣秀吉與千利休的關系,《香料共和國》中的希臘土耳其交惡與塞浦路斯的互動,《天皇》里的天皇退位問題,《昔日的我》里的安田講堂事件,《替天行道三人行》里的反跨國資本剝削,《1942》 中的災荒與媒體報道,以及《永不妥協(xié)》里受污染的辛克利小鎮(zhèn)的真實情況。有的篇章則將議題延伸出去,不是在文本上打轉(zhuǎn),而是談出一些新的話題,像是《海洋深處》談捕鯨的全球史,《和食之神》的鮮昧與昧精,《希特勒回來了》中的戰(zhàn)后德國的歷史記憶,《伊本?白圖泰》中的“亞洲即世界”,《愛國者》談美國歷史教學的全球視野,《圣誕快樂》的“一戰(zhàn)”書寫,《霸王別姬》談戲曲與近代中國,《藝術的力量》則提到當代英國大眾接觸歷史的幾種途徑。

第三部分“像史家一樣閱讀”則援引數(shù)則當代史家的作品或歷史文獻,并進行導讀。經(jīng)由實際資料的閱讀,讀者可以學習如何像史家一樣地思考問題,提出對論述、敘事或理解的看法。有的地方則會刻意安排立場或觀點不同的資料讓讀者進行思辨,例如《鴉片戰(zhàn)爭》中提到的有關這一事件的歷史書寫的轉(zhuǎn)變;或者比較原著小說及不同類型文本作品的呈現(xiàn)與電影內(nèi)容的異同,像是《荒野獵人》《小小的家》《希特勒回來了》《昔日的我》及《鋼琴課》。 最后一部分“用歷想想”則是問題討論。其中有針對電影文本設計的基礎問題,也有進階討論第二部分“電影里沒說的歷史”所延伸出來的歷史議題;或者難度再大一些,以第三部分“像史家一樣閱讀”的核心文獻來設計問題,讓讀者進行深度思考;更有請讀者看過電影之后,試著比較電影與核心文獻陳述的文本內(nèi)容有何差異。

影視史學

本書絕非第一本強調(diào)用電影學歷史、教歷史的著作。近來類似的西文著作相當多,但大多是從歷史教學或歷史思維的角度看電影與歷史的關系,像是《用電影教歷史》(Teaching History with Film)就特別強調(diào)如何在中學教育中用電影來鍛煉學生的歷 史 思 維 能 力(敘事、神入、理解、思辨、認識過去)。在西方,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后現(xiàn)代史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于 1988 年發(fā)表的《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周梁楷教授于 1993 年最早將這篇文章翻譯發(fā)表在《當代》雜志上,正式將影視史學的概念引進中文世界。

第一,懷特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書寫歷史”(Historiography)相對應的單詞 Historiophoty,中譯 為“影視史學”,沿用至今;第二,電影和電視確實比書寫更能表現(xiàn)某些歷史現(xiàn)象,像是風光景物、環(huán)境,以及復雜多變的沖突、群體、情緒等;第三,選擇以視覺影像呈現(xiàn)歷史人物、事件、過程,也就決定了獨特的視覺語言,這與通過書寫所呈現(xiàn)的意義不同;第四,無論書寫還是影視形態(tài)的歷史作品,都無法將有意陳述的部分完整地傳達出來;第五,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最大的差別在于傳播媒介的不同,但兩者都經(jīng)過了濃縮、象征與修飾,都難免有虛構的成分。對于“影視史學”的概念,周梁楷教授繼懷特之后有更進一步的延伸詮釋。他認為這個名詞不僅指影視,還包括了視覺影像,像是靜態(tài)的照片、圖像、立體雕塑、建筑,以及遠古時代的巖畫等,只要能呈現(xiàn)某種歷史論述,就都是影視史學研究的對象。

電影像是一扇窗

然而,對“影視史學”的論述比較偏向歷史思維及歷史意識的探討,本書雖深受啟發(fā),但并不特別強調(diào)“影視史學”的概念。我比較傾向于類似著名歷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維米爾的帽子》(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的研究方法,將繪畫中的對象當作觀看過去的一扇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描繪 17 世紀的全球貿(mào)易。本書討論的二十三部電影亦是如此,它們就像一條引領我們進入過去的時光隧道,通過每章安排的敘事、史實、論述、當代研究、史料及問題探討,讓讀者既可以輕松地閱讀電影,又能從中學到歷史,并認識歷史學的各個重要課題。正如有的學者所說,閱讀電影的方式有千百種,在這個網(wǎng)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寫出自己的一番心得,人人都是影評家。

所以這本書不是在寫影評,更像是一本歷史深度導覽。希望不管是學生、一般大眾還是學校老師,都能把本書當作歷史之旅的起點,在里頭找到閱讀這二十三部電影的歷史新視角。 最后,本書得以完成,要感謝家人的包容,讓我能無后顧之憂地在暑假期間埋首書齋完稿;謝謝協(xié)助查找各種影評與信息的助理林宇娟、林芳羽,以及蔚藍文化編輯翰德在文字上的潤飾及可樂總編在出版時給予的各種協(xié)助;最后要致謝的是歷年選修“電影與社會”課的同學,沒有大家的熱烈參與和心得書寫,我在這本書的撰寫過程中就不會有這么多的靈感。

2016.9.28

花蓮 紫竹齋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