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七個人生坐標,認識腳下的土地
來源:新華日報 | 錢理群  2021年03月26日06:53

第一個坐標是理想。

哈耶克曾說:“人類最大的悲劇,就是在竭盡全力,用崇高的理想締造未來時,卻不知不覺地創(chuàng)造出與一直為之奮斗的東西截然相反的結果。”沒有理想的現(xiàn)實主義缺乏意義,脫離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會造成災難。對于個人而言,在目前的現(xiàn)實下,個人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很小,但并不是毫無作為的。

當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以尖銳的形式突然呈現(xiàn)在面前,如果想同時兼顧二者,就需要給自己設置大大小小的目標??傮w而言,這些目標應該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現(xiàn)實的理想,就是現(xiàn)實條件已經(jīng)具備,努力就能實現(xiàn)的目標。另一個層面的理想是“未來的理想”,這種理想就是現(xiàn)實條件還不具備,需要長期的等待和努力準備才能實現(xiàn)。如果一個人只有未來的理想,沒有現(xiàn)實目標,就變成了空想,很難堅持下來;而一個人只有現(xiàn)實的目標,而沒有理想目標,人就很可能會滿足于現(xiàn)狀,等機會來的時候,想抓也抓不住。

第二個坐標是讀書。

一個人的理想、信念、信仰,不能產(chǎn)生于個人的苦思冥想中,而必須建立在深厚的知識學養(yǎng)和人類文明的精神繼承的基礎上。讀書是最好的途徑。然而讀書要有方法,既要有所選擇,又不能設限太多。讀書如擇友,要讀經(jīng)典,只有這樣才可以和真正的思想、文化、科學、文學的大師對話。要廣泛,古今中西都要讀,萬不可把讀書的范圍集中在自己的專業(yè)或一兩個經(jīng)典作家、經(jīng)典著作上,否則會限制視野,缺乏必要的比較、選擇。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一些經(jīng)典需要精讀,要逐字逐句地盡可能讀懂。很多書泛讀即可,即使知其大意,不求甚解,說不定反而得其神韻,不必過于拘泥,有的書初讀不懂,只能囫圇吞棗,讀多了,自然融會貫通。思考重于讀書。魯迅提醒說:“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彼伎疾粌H是先于讀書,而且是重于讀書。

第三個坐標是物質與精神。

人有兩種生活,一種是物質生活,一種是精神生活。有時候我們老是偏向一方,一強調物質就沒有精神,一強調精神就沒有物質。金錢并非萬能,物質不能窮盡人性之根本。過分追求物質,你就失去了自由,就會被物欲所遮蔽,而失去人的本性。但在我看來,物質和精神兩者都要有,只是需要一個平衡。具體到個人,總是有所偏至:偏于物質,或偏于精神,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如果偏重于精神追求,在物質上就要有所犧牲;如果一門心思追求物質,就不要總是覺得空虛。你做出選擇,有所得就有所失,有所失反過來才又會有所得。

第四個坐標是大學的操守。

一流大學至少有兩個特征:一是保守。它應該傳遞和堅守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學術精神傳統(tǒng),成為民族的精神堡壘。要和時尚,和世風流俗保持距離,不能那么“時髦”“摩登”。二是創(chuàng)新。它應該具有批判和創(chuàng)造的精神,能夠成為新思想、新文化、新學術的發(fā)源地。要保持這兩個特征,大學就應該具有一些精神:當社會喧囂時,大學應該沉靜;當腐敗盛行時,大學應該清潔;當社會浮躁時,大學應該有定力。

第五個坐標是大學生活。

大學是人一生中最獨立、最自由的時間。任務是準備為社會服務,但又不要求直接為社會服務。享受公民權利,卻不需要承擔過多的公民義務,有權利而少義務,這是何等快樂的事情。然而,現(xiàn)在的很多大學生卻陷入兩個誤區(qū):一是突然失去了目標與方向。很多大學生,剛入學時很興奮,但很快就開始困惑,失去了目標,考研、出國固然是目標,但這不是一個長期目標。如何確定自己的生活目標,這其實是一個信仰問題。二是抵擋不住各種誘惑。在未來,如果沒有背景,又有道德底線,想混得好只能靠真本領。而在大學期間抵擋不住賺錢的誘惑,功利的誘惑,忙于賺錢,忙著搞關系,做各種社會工作,這其實是在圖一時之利,而放棄了長遠的追求。在這人生最美好的季節(jié),更重要的是要沉潛讀書,進入書籍的世界,享受豐富的文明人生,同時追求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

第六個坐標是精英。

總體來講,社會的進步是靠精英來推動的。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的創(chuàng)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擔,有對國家、民族、社會、人類的承擔。大學是培養(yǎng)精英的土地,然而,我們的大學正在培養(yǎng)一批“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是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他們把為他人做事當作投資。所謂“精致”,是指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yǎng),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tài),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這種人的要害在于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他們將個人的私欲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標。

第七個坐標是最合理的生存狀態(tài)。

一個人最合理的生存狀態(tài)應該是什么樣的?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應該“認識腳下的土地,想大問題,做小事情”。如果不思考大問題,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瑣碎的小事情,做著做著,就會覺得沒有意思了。但我們又不能只思考大問題,否則人生就會成為空談。因此,青年人一定要關心國家大事、世界大事,要廣泛地讀書,思考社會、人生的大問題,不要做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者,要做思想者,要抬頭望路。但另一方面,路又在腳下,大問題必須落實到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具體的小事情上?!跋氪髥栴},做小事情”,既追求大的生命境界,使自己的日常生活為理想之光所照耀,又可以落實到日常生活實踐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從而避免了空談與無所事事。而在內心世界里,可以在總體的焦慮中獲得每一個生命瞬間的踏實感。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