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壯麗史詩 ——讀冉隆中《滇池治水記》
來源:文藝報 | 曉雪  2021年04月09日09:37

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沒有滇池,就沒有四季如春的昆明。古往今來,贊美滇池的詩詞文賦,可謂汗牛充棟。

明代被發(fā)配到云南的四川籍狀元楊升庵泛舟滇池,留下了“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的經典名句。清代文化奇人孫髯翁以他180字的大觀樓長聯(lián),寫絕了滇池的無限風光,概括了云南的“數(shù)千年往事”,被公認為天下第一長聯(lián)??谷諔?zhàn)爭時期,全國許多著名作家、詩人、教授、學者云集昆明,寫下了歌頌滇池的詩文。朱自清帶著學生到滇池邊上課,感到“海天一色,蒼蒼茫茫,煙霞變幻,氣象萬千,精神為之一振”。老舍在《滇行短記》里寫道:“在城市附近,有這么一片水,真使人狂喜……在湖邊看水,天上白云,遠如青山,眼前是一片湖水,使人連詩也懶得作了?!北脑谒守暰幼〉哪瑥]窗外看到:“天是蔚藍的,山是碧青的,湖是湛綠的,花是緋紅的。”沈從文發(fā)現(xiàn):“昆明四時如春,滇池邊山樹又極可觀,若由外人建設經營,二十年后恐將成為第二個日內瓦……當視為東方一理想地方。”連不大作詩的社會學家費孝通,面對滇池也激動地口占一詩:“遠望滇池一片水,水明山秀是呈貢?!敝钡?957年夏天,艾青到昆明接聶魯達,還寫了吟詠滇池的100多行長詩《滇池啊》:“我們的車子/像春天的燕子/穿過清新的空氣里/飛向滇池//滇池啊/一片翠綠色的海/遠遠近近/無數(shù)色彩豐富的山/環(huán)繞著它……”

但是,由于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規(guī)模的“圍海造田”和后來滇池周圍數(shù)千家大小工礦企業(yè)的迅速崛起,滇池純凈的水和透明的空氣到80年代中后期很快受到嚴重污染,生物多樣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嚴重破壞,“喜茫??臻煙o邊”的“五百里滇池”變成了散發(fā)臭氣的污水!

云貴高原最大湖泊、面積300多平方公里的滇池,因生態(tài)遭到破壞、水質持續(xù)惡化,而從歷代詩人作家以不同角度歌頌贊美的高原明珠,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又經過30年艱難曲折的治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指引下進行艱苦奮斗,從而逐漸向好變清,重新閃耀著“寶石”的光芒,以迎接“全世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召開。它是怎樣“向死而生”的?冉隆中以30萬字的紀實文學長卷《滇池治水記》(云南美術出版社 2021年3月出版)作了真實生動、引人入勝的回答。

我認識的冉隆中,差不多40年前大學畢業(yè)后就到滇池邊居住、生活和工作。作為從滇池邊走向全國的著名作家和評論家,他是滇池嚴重污染和持續(xù)治理的證人和“書記員”。過去他曾在報刊上發(fā)表過不少關于滇池的文學作品。為了寫這本“治水記”,一年多來,他又行程逾萬里,連續(xù)走訪了與滇池治理有關的數(shù)十家單位和數(shù)百名個人,其中既有體制內的官員學者和科技專家,也有大量民間環(huán)保人士和志愿者,以及一些普通市民或滇池沿岸居民。在采訪中,他深切感受到,國家頂層設計將生態(tài)文明列為現(xiàn)代強國最重要的標志之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全民共識,云南和昆明的干部群眾在做生態(tài)文明排頭兵方面自覺性和自信心越來越強。

《滇池治水記》的引人入勝之處就在于,它不是平鋪直敘地寫治理滇池的過程,而是以開闊的視野、充沛的激情,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的角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切感受和深入思考,來講“一個大湖向死而生的故事;一個以大湖的瀕死和新生,來透視生態(tài)文明、拷問世道良心、檢驗人性善惡、審視官員作為的故事?!?/p>

《滇池治水記》寫了滇池的昨天和今天,也展望了它的明天,作者“溯源”滇池遙遠的過去,對歷史上為治理滇池作出過突出貢獻的重要人物,如元代的平章政事賽典赤和清代雍正的“知心大臣”鄂爾泰的功績和經驗,都作了充滿敬意的描述和評點;還挖掘塵封的歷史,發(fā)現(xiàn)以大觀樓長聯(lián)名揚天下的一介布衣詩人孫髯翁,還是一位富有遠見的有“踏訪山河,厘清水路,消除民瘼”宏圖大志的民間水利專家。他獨自一人,“謀定而動”,考察了流入滇池最大的盤龍江,寫成長文《擬盤龍江水利圖說》,后又沿著??诤印Ⅲ氪?,入普渡河,并溯流而上,考察了金沙江上游水域,然后畫出草圖,寫下文字,提出了震驚四座的“引金濟滇”宏大設想。這是有史以來關于滇池外流域補水、引金沙江補水的最早構想。近300年后,這一構想,即從根本上解決了滇池自凈化能力有限、補水不足的“引金濟滇”的滇中引水工程,最近才全面開工,滇池全面恢復“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的風貌,總算指日可待了。

冉隆中濃墨重彩著力寫的當然還是滇池的今天——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取得的積極進展。滇池故事?lián)渌访噪x,情節(jié)起伏跌宕,矛盾錯綜復雜。他從作家采訪、百姓觀點、專家視角、官員看法、問題導向等不同方面,有選擇地講述這些年來與滇池治理有關的各種人物和精彩故事,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地勾勒線索,梳理脈絡,反思災難和教訓,審視成就和經驗,瞻望明天和愿景。他生動總結了中國湖泊治理的“滇池模式”:河長制、生態(tài)補償制、雙目標責任制(即對水質與污染負荷實行雙目標管理);他詩意盎然地抒寫了滇池邊在水質逐漸改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片片醉心迷人的濕地風光,記錄下滇池邊小學孩子們傳唱的新編兒歌……

本書給人印象極深的篇章段落很多。其中“向死而生”一節(jié),寫到2017年初,滇池確認在上一年“摘帽劣五類”的歷史時刻,一位分管副市長情難自控,他洶涌的眼淚讓人難以忘懷。又比如“圍海造田”一節(jié)。對于滇池污染的最大來源,很多人可能都會理解為就是歷史上的那幾次“圍海造田”。在冉隆中看來,“圍海造田”確實造成過滇池的傷痛,但是,滇池之殤原因是復雜的,有歷史的更有現(xiàn)實的,是點源、面源、內源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在書中他假托一個詩人的喟嘆說:滇池與人的關系,概括來說,以前經常是水欺負人(洪澇災害以及各種水患),后來基本是人欺負水(污染湖水、阻隔湖岸以及填埋湖體等等)。冉隆中在書中確實寫到了部分圍海造田的參與者,如今他們已鬢如霜,說起這段往事,感慨唏噓,追悔不已。但這就是歷史。人在歷史中的局限,盡顯其中。我們需要的是反思總結,以開啟更好的未來。

熟悉滇池的讀者都記得一句話:全國湖泊治理重點在太湖,難點在滇池。為何說滇池治理比太湖還更難?冉隆中用生動的故事和深入的思考回答了上述問題。在他看來,滇池治理的最大難題,是昆明城市環(huán)滇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與滇池生態(tài)承載能力有限的根本矛盾。他還講述了從滇池聞名全國的河長制。河長制作為治理水環(huán)境的制度安排,是從昆明開始聞名全國的,時間在2008年春天。河長制在昆明率先鋪開,在滇池全流域大規(guī)模推廣實行并取得明顯成效。對于滇池如今的治理成果而言,河長制確實功不可沒,但是也還有諸多提升空間。

冉隆中寫了大量“滇管人”,以及身份各異的大量普通市民。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真正的熱愛這片“大海”,都在默默地為治理奉獻力量。文學是人學。《滇池治水記》是紀實文學,是介于文學和新聞之間的一種文學體裁。因此具有文學和新聞的雙重性。寫人,正是文學必須承載的基本任務。這部作品寫的人,從類型說,有大大小小的官員、體制內外的專業(yè)人士、企業(yè)家、文人、記者、市民、農民、大中小學師生等,大約近百人。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為滇池治理貢獻了巨大力量。

冉隆中在一篇創(chuàng)作談中說,所有的寫作不外乎“寫什么”和“怎么寫”。他對這個題目還做了引申思考,比如,“我要寫”和“要我寫”。他說:“這兩者雖然殊途同歸,實踐起來也各有側重。比如‘要我寫’,它的標準可能就是有關部門設定的:政治性,思想性,精品……我自己也設定了‘我要寫’的標準或自律:寫我經歷過的,辨識過的,思考過的,盡可能達到這些目標。我這部書的寫作,最大的難點是找到‘我要寫’和‘要我寫’之間最大的公約數(shù)。此外,我也提醒自己,不要寫成流水賬、功勞薄、表揚稿,更不要做成文件匯編,也不要寫成夢話連篇——事實上,這樣的先例是不勝枚舉的。在文學和文件之間,在人和事之間,我盡量選擇前者。”應該說,他以《滇池治水記》的寫作,兌現(xiàn)了自己的思考和承諾。

滇池治理,可以說是“美麗云南”乃至“美麗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滇池治水記》堪稱是一部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壯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