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jīng)近30年實地考察與檔案查證,《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研究》在滬出 讓流散的壁畫“回家” 研究龜茲文明的完整圖像文獻面世
《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研究》上下冊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書中收錄圖版1200余幅,涵蓋44個洞窟。 制圖:馮曉瑜
作為絲綢之路中國段西端最重要的石窟群,龜茲石窟價值重大,尤其是克孜爾石窟壁畫歷經(jīng)戰(zhàn)亂曾流散多地。如何讓每一塊脫離母體的壁畫找到它們的“家”,令石窟藝術真跡回歸國人視野?
《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研究》上下冊日前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新疆龜茲研究院研究員趙莉歷經(jīng)近30年的實地考察、查閱檔案、嚴密考證,全書通過圖文互證的方式,將克孜爾石窟壁畫完整復原且藝術直觀地傳達給讀者,為學界深入研究克孜爾石窟藝術提供較為完整可信的基礎性視覺資料,是對世界文化遺產克孜爾石窟壁畫的搶救性保護研究,也為龜茲佛教圖像學研究提供了準確的圖像依據(jù),助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位于今新疆拜城、庫車一帶的龜茲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并稱我國四大石窟。由于上百年來戰(zhàn)亂與文物盜竊等多次劫掠,許多壁畫慘遭割取,給石窟整體研究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1933年德國公布館藏克孜爾石窟壁畫總數(shù)252塊,共328.07平方米,出自37個洞窟。長期以來,中外學者都把上述數(shù)據(jù)當作考察隊當年揭取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實際數(shù)量。但事實上,通過趙莉等專家在洞窟內測量得知,克孜爾石窟實際上被揭取壁畫的面積近500平方米,出自近50個洞窟。由于當時沒有科學命名和詳細記錄,一部分壁畫被劫往國外后其原始位置也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
《克孜爾石窟壁畫復原研究》收錄流散8個國家2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私人收藏的克孜爾石窟壁畫總計500余件,是目前為止收錄該石窟流散壁畫較完整的大型研究性圖集。作者遍訪德、俄、日、美、法、韓等海外收藏新疆文物的博物館、私人收藏以及國內的旅順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等,在充分占有文獻、實物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對壁畫色彩、構圖、內容、題材等深入研究,以嚴密的考證、數(shù)字化圖像技術,對克孜爾石窟壁畫現(xiàn)存及流失狀況作了系統(tǒng)梳理,并進行原位考證和復原研究。
書中收錄圖版1200余幅,涵蓋44個洞窟。作者對這些洞窟所有被剝離壁畫痕跡進行測量記錄,書中圖版部分包括石窟壁面被剝離壁畫后的現(xiàn)狀圖、脫離了石窟母體的壁畫圖、流散壁畫的原位綴合圖等。同時每一個洞窟繪制有被揭取壁畫平面示意圖,壁畫揭取信息一目了然。書中同時收錄上百幅壁畫老照片、線描圖、壁畫臨摹圖,文字部分則詳細著錄每一幅流散壁畫的尺寸、位置、內容、收藏地等信息,建立了流散壁畫的完整檔案。
作為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克孜爾石窟是我國開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距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對中國佛教石窟的發(fā)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克孜爾石窟的壁畫內容豐富,不僅有佛教故事,還有大量表現(xiàn)世俗生活、民間習俗的畫面??俗螤柺攥F(xiàn)存編號洞窟345個,位置重要,類型齊備,內容豐富,延續(xù)長久,展現(xiàn)了公元3世紀末至8世紀末古龜茲文明的輝煌成就,也是聯(lián)系中亞和東方佛教遺跡的紐帶。
北京大學教授李崇峰評價,厚厚的兩大冊巨作,既是流散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完整檔案,也是研究石窟、佛教藝術和龜茲文明完整的基礎性圖像文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