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鮑爾吉·原野《烏蘭牧騎的孩子》:一部純真而美好的草原頌歌
來源:文藝報 | 徐德霞  2021年04月16日08:22

烏蘭牧騎,這是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在20世紀聞名全國、人人皆知的名字。烏蘭牧騎是蒙古語,泛指一支支活躍在草原上的文藝小分隊,當年他們的歌聲不止回蕩在廣闊而美麗的大草原,很多歌曲被廣泛傳唱,甚至流傳至今,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只可惜隨著時代更迭,今天的孩子對烏蘭牧騎所知甚少。好在它并沒有被徹底遺忘,一旦被重新打撈,便會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感謝作家鮑爾吉·原野,以《烏蘭牧騎的孩子》這部長篇小說,帶領(lǐng)我們再一次走近烏蘭牧騎,并隨他們走進草原的深處,走進那難以忘懷的純美歲月。

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從來沒有違和感,哪怕你并不熟悉作品里的生活,也能很快地隨著作家的筆觸,走進書里的場景,走進故事內(nèi)容,并深切感知作品里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曾有學(xué)者說過,一部真正的好小說反映的就是世道人心。這部作品反映的是大情大義,關(guān)乎一個民族真誠的歷史,關(guān)乎中國共產(chǎn)黨對剛剛翻身解放的草原牧民的深切關(guān)懷。不然怎么會想到這么好的政策,組建一支支人數(shù)不多、輕便靈活的文藝小分隊深入到草原深處,一方面送文化、送知識、送文明,另一方面送醫(yī)送藥,開展暖心工作,真正把黨的溫暖與關(guān)懷送到最偏僻的草原深處,送進牧民的心中。這是烏蘭牧騎組建的初衷,也是烏蘭牧騎的神圣職責。

這部作品的感人之處,就在于它真實再現(xiàn)了20世紀60年代的草原生活,彰顯了人與人之間單純樸實的情感,刻畫了一群淳樸善良、堅強樂觀的草原兒女,不露痕跡地歌頌了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

20世紀60年代的草原生活不同于當代。那時牧民剛剛獲得政治上的解放,翻身當家作主,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對黨和政府懷著最真摯、最樸素的感恩之心。說起北京,一種神圣的向往油然而生,到北京去看看天安門,是草原人終生最大的愿望。

那時的草原水肥草美,牧民們很好地保留著本民族的獨特習俗和獨特文化。自帶包房,逐水而居,夏季轉(zhuǎn)場,冬季抗寒保羔——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使得牧民們依然在溫飽線上掙扎,一頂蒙古包容下了全部家當。但是這一切并不影響牧民的幸福感,特別當聽說烏蘭牧騎來了,方圓幾十里的牧民像過節(jié)一樣,喜氣洋洋地趕過來看演出。作者用了大量筆墨描寫牧民的生活和烏蘭牧騎文藝小分隊的演出。草原上沒有電,一盞汽燈與其說給草原帶來光明,不如說給牧民帶來了驚喜和歡樂,這樣的新鮮玩意兒他們從來沒有見過。而一個小小的半導(dǎo)體收音機,那簡直是一件神物,他們想破腦袋也搞不懂聲音是怎么來的。每當演出快要結(jié)束時,演員們就把收音機高高地掛在白樺樹桿子上,一群人圍坐在收音機前,個個伸長脖子,兩眼放光,帶著新奇與興奮,虔誠地聆聽來自中央的聲音,這便是烏蘭牧騎的保留節(jié)目。那時的牧民真是單純得可愛。

作者不僅展示了草原牧民的真實生活,同樣滿腔熱情地描述烏蘭牧騎隊員的生活。其實真實的烏蘭牧騎,大多靠一輛簡陋的大篷車,由幾個或十幾個能歌善舞的年輕宣傳隊隊員組成一個文藝演出小隊,常年奔波在草原上,頂風冒雪,不辭勞苦,長途跋涉,從一座蒙古包走向又一座蒙古包,不僅讓從來沒有看過歌舞戲劇演出的牧民,享受到文藝的滋養(yǎng),更是通過這種方式把黨的溫暖傳到草原深處,傳遍四面八方。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是文藝戰(zhàn)士,更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隊,同時還是草原工作隊,是真正扎根基層,和牧民心貼心的文藝戰(zhàn)士。

而該作品中的烏蘭牧騎,是由兩個家庭帶著5個孩子與其他隊員組成的一支文藝演出小分隊。他們前往草原深處條件艱苦的白銀花草原,家長們本不想帶孩子,可是孩子們挖空心思、想盡辦法追了上來,其中同一家的3個孩子為了穿過沙漠還差點送掉性命。他們來到白銀花草原,以最真誠、最樸素的階級情感,和牧民同吃同住,真心實意地關(guān)心熱愛著牧民。晚上演出,白天幫助當?shù)啬撩駝趧?,送醫(yī)送藥。一個婦女生孩子難產(chǎn),他們趕緊借出大車,幫忙送到幾十里外的旗醫(yī)院,成功地救了一對母子。幾個孩子除了幫烏蘭牧騎干活,還幫當?shù)啬撩駬炫<S、辦識字班,教牧民們識字。為了給偏癱的老奶奶買一劑“再造丸”,孩子們到處收集脫落的羊毛,把掛在樹枝上、落在洗藥浴的水池里的羊毛都收集起來,終于實現(xiàn)愿望,幫助老奶奶站了起來。同時,他們還意外發(fā)現(xiàn)了日本人留下的防御工事,為當?shù)嘏懦艘淮箅[患。作者通過大量真實的故事情節(jié)和細節(jié),很好地塑造了一群善良、純真、樸實、厚道的草原孩子形象,成功地把我們帶進了20世紀60年代的草原,熱情謳歌了純真歲月里人與人之間的淳樸情感,就像水晶一樣,不染纖塵。另外,也通過孩子的視角反映了最普通、最本真、最傳統(tǒng)的草原生活,寫出了這個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性、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獨特的性格,褒揚了草原牧民樂觀、開朗、堅強、勇敢的精神,整個作品從始至終閃耀著溫暖、明朗、和諧、自然的光芒,同時又深具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正因如此,讀這部作品時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代入感很強,我仿佛隨烏蘭牧騎一起走進了純凈的草原,身心愉悅,從頭到腳透著一種平和自然的舒適感,這是讀任何一部兒童小說都沒有的奇妙感覺。

更為可貴的是,作者站在客觀的角度,既寫足了烏蘭牧騎與當?shù)啬撩竦恼嬲\情感,也很好地表現(xiàn)了孩子們在與牧民的相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受到精神上的陶冶。比如,他們聽當?shù)啬撩裰v蒙古族民間故事,從中體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獵人那里習得狩獵常識,對真正的蒙古族人流露出真誠的崇拜;在撿拾牛糞的勞動中,感受草原獨特的生活習俗,懂得糞便也有很大區(qū)別,牛糞最干凈,而人的大便則很臟,不可與牛糞放在一起。而在人與動物的關(guān)系上,在獵人的眼里,人是丑陋的,老虎則是真正的獸中之王,是值得尊敬的可汗。這種隨時隨地獲得的蒙古族獨特的自然史觀,深深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第一次深深植下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傳統(tǒng)觀念。可見,不只是烏蘭牧騎輔助教育了當時看似落后的草原牧民,草原牧民也在無意中為孩子們啟蒙。這是一個正向交往、互相給予,而雙方各有所得的過程。相信你讀了這部純真而美好的草原頌歌般的著作,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