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劉文典:眾說紛紜之下
來源:《長江文藝》 | 張曼菱  2021年05月17日09:01

引 言

劉文典,這個名字我很早就從父親口中聽到。

當父親帶著我,在金馬碧雞坊和翠湖流連時,他會用帶著滿足的慨嘆,說出一些往事和名字,讓我知道,他的生平并不虛度,昆明這座小城亦非平庸無奇。

幼小的我,不知道西南聯(lián)大的偉岸,亦不知世有“諾貝爾獎”,吸引我的是那些神奇的人物。

曾經(jīng),北來人潮攜帶著一道“科學與民主”的光芒,輝耀山城。父親行事與判斷時會引證這些教授的話。學者教授們在致公堂等處為民眾開講,在富滇銀行供職的父親前往恭聽。

潘光旦講“優(yōu)生學”。怎樣才能生出聰明健康的后代,以使國民強大,國家強大。聞一多與吳晗講時事,講國土淪喪,悲痛之極,全場激憤。劉文典講《紅樓夢》尤為詭譎:元春省親,看到賈寶玉給大觀園各景所題匾額都點頭稱許,唯看到“蓼汀花溆”四字時,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賈政忙遵旨換了。元春為何如此?此乃她只喜歡寶釵,不喜歡林黛玉之故。因為“花溆”的“溆”其形似“釵”,其音似“薛”,而“蓼汀”反切一個“林”字。

此種議論,我聞所未聞。父親有舊學基礎,則可玩味。

父親說,劉文典敢頂撞蔣介石,頗有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氣概。他講話喜歡挖苦人,挖苦的都是“名流”,文化人,從不挖苦大眾平民,他有鴉片癮。

在我成長的歲月中,聞一多,是經(jīng)常要被提到的,他是一顆星辰,處于崇高地位。潘光旦成為遙遠的啟蒙學者。吳晗在“文革”中被點名批判,令我的頭腦發(fā)生了一次“歷史的折疊”。

劉文典蹤影杳杳。其實他就在云南大學。

當我著手做尋訪西南聯(lián)大的事情,這個名字又出現(xiàn)了。劉文典鮮活的形象鐫刻在一代學子心中,人們懷著親切與幽默,追憶他留下的無窮韻味。

有位出版界的前輩,從遠地打電話來問劉文典“后來的境遇”,劉文典與文化人,似有一種天然的情結紐帶。

西南聯(lián)大現(xiàn)在已成為“流行文化”的最富資源。劉文典逸事編得像“折子戲”那么精彩,對白、動作如戲臺表演,以滿足人們的情趣品味。而真實的歷史如何,仿佛已經(jīng)無人去關注。

“演義”一類文體,歷來存在著大眾文化的需求市場,但是不可以替代歷史真相。最突出的如劉文典傳說,其人被遮蔽與扭曲了。

一個人也是一頁文化史,還是“有幾分證據(jù),說幾分話”吧。

庚子秋,經(jīng)由云南媒體人溫星熱心牽線,與劉文典哲嗣劉平章會晤。

劉文典故人,大多是我有過交往的西南聯(lián)大師生。用“采訪”與“查閱”并行互證,帶來一種喜悅,有如隔簾看花、水中照影,有某種真切的意識。

在追溯中描畫的不只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大時代人群中的一個”。

“懟蔣”

網(wǎng)上盛傳著各種劉文典“踢蔣”的版本,這個事發(fā)生于1928年11月。

在剛過去的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向曾經(jīng)是同盟者的共產(chǎn)黨開槍了,猝不及防的革命者與進步青年大批地倒在血泊中。這是一個轉(zhuǎn)折時刻,在全國,凡是揭露及抗議這場屠殺的進步人士均遭到殘酷報復。也是在1928年11月,剛上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杖娝玖畹氖Y介石巡視安徽。與宋美齡新婚,令蔣意滿志得。

28日,蔣介石出城游覽菱湖,途中經(jīng)過安徽大學,帶隨從入內(nèi),學校里沒有人出來接待,無趣而返。回到住處,即有安徽教育廳長韓安向他匯報近期安慶發(fā)生的學潮,并指控劉文典為此次學潮的后臺。

蔣即召見劉文典,要他交出鬧事學生與共黨分子。劉文典表示“內(nèi)容復雜”,不肯懲辦學生。

到29日,在女校紀念會上,沖突終于爆發(fā)。

在北大校史館提供的資料中,有《香檳》日報的報道,對話細節(jié)甚詳。

《香檳》日報民國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第一版頭條“劉文典觸怒蔣主席”:皖安大校長劉文典,此次因該校學生搗毀女校事被押,實出于劉之自取。

據(jù)報載,安徽大學學生因“入場券”發(fā)生喧鬧,在晚上的跳舞活動中,有人踰墻進入女校。蔣借此事端,在會場上公開斥責劉文典,并將學生行為稱為“暴動”,要求嚴懲。

劉駁斥“當時學生甚多,何以獨責我校?”

蔣乃問劉文典,曰:“今天游行,有貴校學生沒有?”

曰:“有,人家也有?!?/span>

蔣又曰:“你能辦你的學生么?”

劉曰:“人家亦有,我不能辦?!?/span>

蔣大怒,曰:“汝見我尚且如是,可見汝平日目無官長,目無省府,你道我無辦法,我今天就押你起來?!庇谑怯墒勘和垂堋?/span>

這是記者記錄的當時場景。

再引一個《文史資料》上的,作者是當時省政府秘書,在事件中負責向劉文典夫人通報,并送被物至關押處。他所記錄,應為事件中人所耳聞目睹。

蔣大罵:“看你這樣,簡直是土豪劣紳!”劉反罵:“看你這樣,簡直是新軍閥!”蔣立時火氣沖天:“看我能不能槍斃你!”劉把腳往地下一頓說:“你就不敢,你憑什么槍斃我?”蔣更咆哮道:“把他扣押起來!”立即便有在門外的兩個衛(wèi)兵進來,把劉拖拉下去,就是這樣的一幕。(《記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被蔣介石扣押》石慧廬)

這場對話可謂是余音繞梁。一份報紙,與一份知情人的回憶,兩份資料互為表里,“懟蔣”的過程、原因,已經(jīng)清晰,不是“孤證”了。可見,在蔣與劉之間,并沒有發(fā)生肢體沖突。

安徽大學籌備之時,省政府本打算請胡適來主持。但胡適因故不愿返皖。為此劉文典致信胡適:對于本省的教育,似乎不能再漠視了。你自己成為了一位世界知名的學者,就盡看本省一般青年們不知道戴東源、王念孫、杜威、羅素是什么,心里總有點不忍吧?

安徽大學文學院開始招生的時候,“正值大革命失敗,流散在各地的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都紛紛考入安徽大學”。(《劉文典:致胡適書信四十》)他們利用安徽大學學生的身份掩護自己,在學校里秘密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趁著深夜用炭墨在學校的墻壁上書寫革命標語,還經(jīng)常散發(fā)、張貼一份名為《血光》的革命刊物。

對于這些活動,劉文典其實清楚,但沒有采取禁止措施。在血雨腥風的年代,劉文典是有擔當?shù)?。他保護青年,包容被迫害學生。

北大校史館所存《新聞報》,民國十七年十二月十日有一條報道:“安大文學院主任劉文典恢復自由——蔡元培胡適力保無他、蔣主席電令省府釋放”。

當時劉文典被拘押于省政府衛(wèi)士室,省內(nèi)各校校長保釋未準。

當劉被拘之次日,其夫人即乘輪赴京,謁監(jiān)察院院長蔡元培氏,請求援救。同時在省各友亦電致教育部部長蔣夢麟,上海中國公學校長胡適,懇其電遂當局,請予保釋,蓋因蔡蔣胡三氏,與劉為北大舊日同事,且深知其為人也。

蔣夢麟獲悉后,即致電皖教育廳,問“劉主任現(xiàn)在何處?”

胡適向當局力呈劉的歷史,力保其無他。

蔡元培則直接面謁蔣介石:“請念昔文字鼓吹革命之功績(劉曾任《民立報》撰述),而恕其一時言語之唐突。并力保無他?!?/p>

這三位的救援行為,報上都一一明了。其中強調(diào)的“無他”,是去除蔣介石心中最大疑慮的要言,明顯是與1927年開始的“清黨”掛在一起了。說明蔣最恨的并不是語言頂撞,而是劉文典同情共產(chǎn)黨。

《新聞報》明顯傾向于同情,并交代了事件結局:蔣主席乃電令,劉如果即日離皖,可準予保釋。于是劉乃于五日晚恢復自由矣,劉出省府后,即返私宅整理行裝,乘輪東下。

劉文典態(tài)度如常,精神猶昔,他對送行的人們說,雖遭關押,而自己并沒有罪。

用“離開”換取自由,是變相“被逐”。劉文典重到北平,卻沒有去救援他的北大,而是去了清華的國學門。

將《香檳》與《新聞報》的兩個日子對接,劉文典在省府里被關押了半個月之久。劉文典之“懟蔣”,在1928年決不是一件趣聞逸事,而是在血雨鋪天蓋地,淫威施于前的傲然鶻立,是良知與勇氣的吶喊。

金克木是我熟悉的導師,我常去朗潤園玩,聽其雋語。

金對劉文典的概述,見其筋骨:他生于1889年,曾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當過孫中山的秘書,《民立報》的翻譯,參加過《新青年》的編輯工作。起先在北京大學教書,后來當安徽大學教授兼校長,不久就被免職。據(jù)說這是因為他得罪了蔣介石。那里蔣掌大權不久,想提高聲望。這位劉校長“不識抬舉”,竟拒絕請蔣到?!坝栐挕保植豢献寧熒谑Y參觀時“迎送如儀”。那時流傳他的一句名言是:“大學不是衙門?!保ā秳⒔淌谖牡洹方鹂四荆?/p>

劉文典在安大時期對抗蔣介石,是出自對大學的擔當。他認為大學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生發(fā)表各種主張,也是一種言論自由;大學需要這種自由,這樣,學生的頭腦才不會被禁錮,學術才能自由。

歷史上留下精神光芒最強烈的文化之印象,往往不是紙上揮毫,而是“人”的行為舉止。文化學統(tǒng)與道統(tǒng)的傳承,很大程度上要靠有血有肉,有擔當?shù)膫€人作為,傳遞千古佳話,其力量超越了道德文章。

“諷刺”、“刺聞”

與“懟蔣”同時流傳的段子,是劉文典在“跑警報時”對沈從文的諷刺。

很多人并不知道,劉文典與沈從文是姻親。

親緣關系是由沈從文的太太張兆和這邊聯(lián)上的。張劉兩家都是安徽的名門望族,劉文典的姑媽是嫁到張家的,到劉文典時,有兩代姻親關系。

據(jù)吳進仁口述:那時,我常到先生家里請教學問,他也會跟我說一些日常瑣事,他曾跟我說,他請沈從文夫婦吃過一次飯,并說,沈從文的夫人和師母有點關系。沈從文的夫人叫張兆和,而師母叫張秋華,又同是安徽合肥人,又同是姓張,好像在輩分上有些關系。事實上,當時一些像叔雅先生這樣搞國學研究的教授將古籍、考據(jù)和國學視為學術生命,對新文學和作家并不是很接受。但我認為以先生的為人,他雖對新文學不是很感興趣,不至于對一個晚輩如此苛求。

在吳進仁看來,劉文典對沈從文簡直不可能說那樣的話了。

但我認識的兩位西南聯(lián)大的文科圈子里的學子,都談到了“跑警報”這事。

任繼愈為當年的哲學研究生,他回憶:有一次,劉先生跑警報,在后山遇到了他很不喜歡的一位先生,他當面指責他:“我躲飛機是為了保存中國文化,你怎么也來躲飛機?”那一位先生很有涵養(yǎng),對劉先生也很尊重,沒有和他爭辯,換了一個地方,離得他遠遠的。

趙寶熙為當年的政治系本科生,他敘述:“沈先生,你跑警報是跑什么呢?”沈從文不明白他說什么。劉文典說:“我跑,是跑我這個東西(指指肚子),你跑什么呢?”沈先生也不是會吵架的人,所以不理他,接著跑。

任與趙后來都是德高望重的學者??蓴喽?,“諷沈”是有的。

趙寶熙說:有一回就問他,“先生先生,有個巴金你知道不知道?”

他說:“巴金,沒聽說過?!?/p>

待會兒他說: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這是自然現(xiàn)象呵!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狗屁不通!他就罵。

他上課講,他佩服陳寅恪。他說陳先生講課值四塊錢,我講課值兩塊大洋,沈從文先生要講課,給我四塊錢我也不去。

對于“名作家”進入大學中文系任教,至今存在不同意見。劉文典當年持排斥態(tài)度亦不奇怪。

劉文典以姻親的身份,以資深國學教授的口吻,說出這番話來,表達他“厚古薄今”的文化觀。而沈從文明知這位姻親嘴不饒人,對新文學有偏見,但是親戚照樣走動,劉文典請吃飯,他夫婦照來。

以沈?qū)埣乙鲇H的尊重和他一貫低調(diào)的為人,劉文典隨意的“青白眼”,并沒有引起任何不快,這件事并沒有讓他們“結梁子”,是局外的人把這事看得太重。

當我最初聽到這件事時,想到的是一個知識分子對生命的審視態(tài)度。我在心里琢磨,如果我在現(xiàn)場,那么我會被估值多少呢?國難當頭,生死拷問。此間有深意。

隨意“青白眼”,目中無人,劉文典終于為自己結下“梁子”。在西南聯(lián)大那個環(huán)境里并非都是沈從文這樣好脾氣的先生。

趙寶熙說:有一個教授,也很有名氣,是國學大師,叫劉文典。這個劉文典最愛罵人。因為那個時候聽課沒有限制,有可能三十個人選課,卻能有六七十個人來聽。因為聽的人主要不是聽課,就是聽他罵人。他也罵聞一多:我們文學院里某教授,他就是不認識字。

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的王勉有《清華園感舊錄》:清華解聘了劉先生,此呈在雨僧先生《吳宓日記》第九冊有記載。據(jù)我所聽到是由于一次課間休息,在教授休息室中劉先生直指一位讀錯了古音的同事,這在學界自然會引起極大的反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令人難堪的羞辱。由羞辱而積怨,終于導致報復,賢者在所不免。

劉公子平章,亦談到其父經(jīng)常以“古音”糾正幼子。先生是以“古音”為己任的,聽到有誤即不能忍受,出自學者性情。

聞一多是學美術出身的,他原是“新月派”詩人,才氣很高,藝術天賦超群。他進入中文系后,首先是閉門攻讀,以至于在蒙自時鄭天挺給他外號“何妨一下樓”。但他思想鮮活,考察民間文化,從中獲取研究古代文學的靈感。這些長處,當時也許為傳統(tǒng)國學的治學者不以為然,卻為國學的整理與傳承注入新鮮的血液,所以聞先生的講課深受學生歡迎。

陳省身說過一段話:大學在一起合作,如果對于對方朋友們、同事們,沒有一點敬重的心理,這就很難穩(wěn)固起來,一下子一個小問題就可以吵起來,就不能再合作。西南聯(lián)大能夠有這樣的成績,就是教授和教授之間,互相有點尊敬的心理,大家覺得不管對于政治的意見,對于社會意見相同不相同,不過對于對方的學問很多情況都是有相當?shù)淖鹁矗詫W校就能維持下去。

敬重與不敬重,相容與不相容,在西南聯(lián)大都是一種常態(tài),并不永遠都是和顏悅色的格局。今日之描述多為融洽之狀,趨于一種校園式的“烏托邦”,并不符合歷史真相。

劉文典雖經(jīng)歷了若干重大事件,卻缺少“格局觀”;飽讀經(jīng)書,而不知滿盈之患。為一字古音,就挖苦否定別的教授,其語言偏狹,實為舊文人之局限,釀下苦果。

“解聘”

1943年初,劉文典應磨黑中學校長吳子良之邀請去講學,同時為鹽商張孟希之母撰寫墓志銘,承諾以豐厚的稿酬。他是利用自己的度假時間去的,不料雨季山路驚險,耽誤返回,耗時四個星期多。清華中文系以其“不能返校耽誤課時”為由,將劉文典解聘。

我在滇南采訪當年學子鄭道津。劉文典和他的上一輩有關系。鄭道津在聯(lián)大又為地下黨工作,所以他知道磨黑之行的內(nèi)幕:當時土司,看你弄得不好,不對,馬上就殺了。我們要開展工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護我們自己的人,把劉文典弄了過去,起一個雙重的作用。劉文典他是一個煙民,真正的原因是滿足他鴉片的嗜好。

劉文典不知道去磨黑,其背景是“地下黨”為轉(zhuǎn)移進步力量作掩護。但他曾對夫人張秋華說,那幾個與他一家人同行的蕭狄等人,是“共爺”,后來落腳于磨黑中學,他還為他們籌資。

由于磨黑之行,靠攏中共的聞一多解聘了劉文典,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可見,亂世之下,各種力量錯綜,個人的命運是難以把握的,偶然性很大。

劉文典擅長給人寫墓志銘。馮友蘭母親的墓志銘是劉文典撰寫的。

燕南園馮宅,我曾多次造訪,與馮家后人多有交往。劉文典為馮母寫墓志銘,每天只寫幾句,可謂絞盡腦汁。這與他在課堂上奔流如注,勢不可擋的文思不一樣,兩種表述狀態(tài)。當對象就在眼前,如瀑布掛前川,傾訴則飛流直下,引發(fā)共鳴。當對象寄托于久遠時,寫作當如深水鐘磬的回響,有泛音波長。

劉文典“用心”又能“用典”,故于此種文體擅長,后來在云南也有豪富慕名求之。

聞一多“解聘”之事,曾征求于馮友蘭并得其同意。

《朱自清日記》1943年8月11日記載:晚馮來,對叔雅被解聘不滿,謂終不得不依從聞之主張,馮友蘭曾評說,佩弦狷,而一多狂。

朱自清細膩、重情和易傷感。朱后來在日記中亦對此有不滿。

馮友蘭時任西南聯(lián)大文學院院長,而當他不太情愿地同意了系主任聞一多的決定后,梅校長在外亦不說話了。

而在清華中文系的教師群中,對劉文典被“解聘”,反應是不愉快、不以為然的。

王力在回憶中寫道:系里一位老教授應普洱某土司的邀請為他作壽文,一去半年不返校,聞先生就把他解聘了。我們幾個同事去見聞先生,替那位老教授講情。我們說這位老教授于北平淪陷后隨校南遷,還是愛國的。聞先生發(fā)怒說,難道不當漢奸就可以擅離職守,不負教學責任嗎?

我在燕南園采訪過王力夫人夏蔚霞,夏女士說起他們初次見面,王力寡言少語,但是非常坦誠地告訴她,自己有過婚姻和孩子的事。

王力是那種箭無虛發(fā)的人,只會講“必須講的”話。

吳宓日記:訪錚,乃以典解聘事告錚,錚命宓速函請寅恪函梅校長留典。

“錚”指西南聯(lián)大外語系的林文錚教授,可見劉文典的去留,驚動的不止是中文系。

西南聯(lián)大有章程: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三日,常委會決定:自一九三九年度起,本校各學系教授會主席一律改稱系主任,關于各學系設備及課程之支配,均由系主任主持。

所以聞先生可對此事敲定,其他人難以駁回。

劉文典被人通知“解聘”一事后,于1943年7月25日寫了一封長信致梅校長,由羅常培代轉(zhuǎn),可見北大教授方面的同情。信中說:往歲浮海南奔,實抱有犧牲性命之決心,辛苦危險皆非所計,六七年來亦可謂備嘗艱苦矣,自前年寓所被炸,避居鄉(xiāng)村,每次入城,徒行數(shù)里,苦況非褚墨之所能詳。兩兄既先后病歿湘西,先母亦棄養(yǎng)于故里,典近年在貧病交迫之中,無力以營喪葬。

劉文典因夫人生病,沒有隨清華一起走,后來因周作人登門、日本方面糾纏,毅然賣掉在北平的二進院子,自費輾轉(zhuǎn)到昆明來投奔學校的。

于抗戰(zhàn)中飽受驚險和貧困之苦,堅持教學之辛勞,當年教授們皆然。而劉文典素體孱弱,年歲偏高,舊文人習氣,是比他人更為吃力。

因為避轟炸,住到官渡西莊的六谷墩,須步行到滇越鐵路火車站,乘坐一段火車方進城,下車后又要走一段路,才到聯(lián)大。所以劉文典的課都是下午上。他表示:“寧可被炸死也不能缺課?!笨梢姷侥ズ诓荒馨磿r回校,實非有意曠課。

不意竟得某君來“半官式”信,云學校已經(jīng)解聘。又云,縱有聘書亦必須退還。又云昆明物價漲十數(shù)倍,切不可再回學校,長為磨黑鹽井人可也。其他離奇之言,令人百思不解。典此行縱罪在不可赦,學校盡可以正式解聘。既發(fā)聘書,何以又諷令退還?

梅貽琦在一個月后,才簡復之:關于下年聘約一節(jié),蓋自琦三月下旬赴渝,六月中方得返昆,始知尊駕已于春間離校,則上學期聯(lián)大課業(yè)不無困難,且聞磨黑往來亦殊非易,故為調(diào)整下年計劃,以便系中處理計,尊處暫未致聘。事非得已,想承鑒原。

比之劉文典的長信,此回信很短。事態(tài)已成,梅知道,多說無益。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后方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工薪收入者日子過得十分拮據(jù)。聞一多靠治?。虉D章),聯(lián)大教授在中學教書,借以貼補家用的,大有人在。劉先生的文名早為滇人熟知,在昆明期間,滇省富紳多以請他撰寫碑銘、墓志為榮。潤筆豐厚,遠過教中學,對經(jīng)濟困難的劉先生不失為一種經(jīng)濟生活的重要補充。(《劉文典先生》任繼愈)

當時身為研究生的任繼愈,在這段文字中暗存比對與同情心。他并不認為劉文典寫墓志銘掙錢有什么不對的。收“瓜子金”還是鈔票,性質(zhì)都是“潤格”。

劉先生魏晉風度太多了,太任性了,聯(lián)大結束遷回北京的那一年(1946年),他應云南紳士的邀請,去滇西一個縣里為人撰寫墓志,對方盛情挽留,請他游山玩水以助文思,一住四個星期。學校對他不按規(guī)定上課,長期請假缺課,提出了批評。三校遷回北平時,他沒有隨同大家北返,留在云南,應聘為云南大學教授。云南大學能請到劉先生,喜出望外,求之不得。從此,我再未見到劉先生。

任繼愈先生是我有著深度交往的導師,八年來他在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讀研、留校,可謂資深,對細節(jié)與人際一定是了解的。文章寫得灑脫,是“存大體”,為尊者諱。哲人風范,大而化之。

趙寶熙是追隨聞一多先生的,他從淪陷區(qū)跑來投考西南聯(lián)大,欲改“化工”為“中文”,聞一多勸他,學“政治系”。后來辦詩社、美術社以聞為導師,常到聞先生家吃飯,開朗誦會。

趙寶熙說:劉文典是唯一的,聯(lián)大少有的被開除的。西南聯(lián)大是教授治校,它不是說誰拍板就能決定的。這種重大事情都是全體教授投票。他給云南土司寫墓志銘,人家送他兩個煙土,兩個瓜子。這個大學教授,寫墓志銘你寫,人家給你點錢還不要緊,送你兩個煙土,這成何體統(tǒng)?后來就給開除了。

這段話,細審不確切,要寫墓志銘的人不是“土司”,是鹽商,是地下黨爭取的對象。解聘也說不上“開除”,對教授沒有這種手續(xù),此說法是為謬傳。

劉文典被清華大學中文系“解聘”,由于事發(fā)突然,沒有溝通,聯(lián)大方面的聘書已經(jīng)發(fā)出。梅校長當時在外,是后知的。

按西南聯(lián)大章程,參加聯(lián)大工作的三校教職員,除由各校仍發(fā)給該校的聘書外,另由聯(lián)大加聘。所以,清華中文系在解聘劉文典后,通知聯(lián)大不再“加聘”,也是符合程序的。

那悠哉游哉的劉文典,豈能想到,安徽大學時期逃脫牢獄之災的他,有蔡、蔣、胡三大名士保駕,而在戰(zhàn)時顛沛流離中,清華中文系突然將他解聘,竟無還手之力,陷于一時驚惶。

文人生存之脆弱、實不堪一擊也。

落腳云南大學

“解聘”一月后,經(jīng)陳寅恪推薦,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盛情致函劉文典,邀請他到云大任教席:嘗思欲于學術之講求,開一新風氣,必賴大師。有大師而未能久,則影響亦必不深。賢者懷抱絕學,倘能此初立基礎之學府,作一較長時間之講授,則必于西南文化上成光燦之一頁。

此函懇切殷重,且待遇遠高于清華,見出熊慶來校長對云大的經(jīng)營苦心,與對劉文典的期待器重。這使漂泊無著的劉文典得其所哉,于學校,于落魄學者,皆是大德之舉。

我曾采訪熊慶來先生的公子熊秉明,他回憶其父當年毅然離開清華算學系,舉家返鄉(xiāng)主持云南大學的往事。先賢對鄉(xiāng)土的擔當,如今是少見了。

在云南大學講課,劉文典有一段奇特的開場白。

“今天先跟你們講講怎樣翻書?!遍_始我還懷疑“翻書”這兩個字是不是聽錯了,后來的講解證明他的確講的是“翻書”。

“有些讀書人,書讀了不少卻連翻書都不會,有的用指甲把書頁掐起來,有的用手指舔著口水去沾,簡直是對書籍的糟蹋,哪像個讀書人的樣子。要讀書,首先要學會翻書?!闭f著他拿起那本線裝書,書脊向下用手扶著直立在講桌上,邊講邊作示范。(《劉文典先生講版本??睂W》鄭千)

他說的這些“亂翻書”的習慣,與邊地生活的粗陋有關,學生或出自下層人民。

劉文典出身于徽城名門望族,任教于北大清華,是“象牙塔”中人,卻對“寒門子弟”沒有絲毫嫌棄,誨人不倦,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讀書人”。這里面有對青年的愛,對書籍的愛,體現(xiàn)出劉文典“有教無類”的教育觀。

曾有報人采訪時問“什么是大師”,我答曰:“愛青年,愛所有的青年,無分良莠?!?/p>

青年教師陳紅映在讀報時,發(fā)生口誤:記得讀“束縛(fu)”一詞時,我不自覺地露出了我的湖北方言,讀成了“束縛(bo)”,正當湯鶴逸先生糾正我時,先生笑著說:“那是唐音?!奔皶r替我解了圍。

面對典籍與學生,劉文典自帶一股清平之氣與內(nèi)在驅(qū)動力。

那個時候投考大學,注重導師的門楣,還不像現(xiàn)在一味只認“名校”,所以他門下有云南弟子,也有遠來的外地學生。

云大在李廣田治下,對劉文典亦厚待,安排枇杷園中唯一坐北朝南的三間平房給他居住。劉文典曾說,其時唯他與陳寅恪可以安靜做學問,并大贊陳的“詩史互證”方法。

1957年春他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在離開了十九年后重新回到北京。他說,下了火車,我立刻到天安門前,看見那兩個華表,感動得竟使我這個生平不易落淚的人落下淚來。

這個“落淚”,除了闊別,更有深層的辛酸,藏在他的詩句里了:而今不賣《長門賦》,卻向昆明寫《洛神》。

1958年劉文典病逝于昆明。后遷葬安慶。夫人張秋華遂歸故里終老。

“愛國、激進”與“頹廢、復古”的混合體

劉文典具有明暗相間的性格,兩者對比非常強烈。這頹廢與怪異的性格,與他的曾經(jīng)激昂過的革命閱歷,和后來受到的各種打擊有關。

一個大時代在急劇震蕩的時候,給予他奮發(fā)與刺激。各種起伏跌宕,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精神烙印。敏感的他有反擊,也有退避。被蔣介石從安徽大學革職,只是那個大背景下的其一。

金克木說:由他的一生可見,盡管一遭挫折就意志消沉,又生活頹廢,脾氣古怪,但到晚年仍掩不住跟隨孫中山和參加新文化運動的少年豪氣。在過去的文人學者中,這樣的先例并不算少。今日看來的矛盾,當時人并不那么感覺而另有想法。這也是讀古書所需要的常識吧?

我從北大校史館查閱到:

《新青年》

第一卷第三號(1915、11、15)

北大撰稿人:陳獨秀、高一涵、劉文典

第一卷第四號(1915、12、15)

北大撰稿人:陳獨秀、高一涵、劉文典

第一卷第五號(1916、1、1)

北大撰稿人:陳獨秀、高一涵、劉文典

第一卷第六號(1916、2、15)

北大撰稿人:陳獨秀、高一涵、劉文典

第二卷第三號(1916年、11、6)

北大撰稿人:陳獨秀、劉半農(nóng)、劉文典

第六卷第二號(1919、2、15)

北大撰稿人:周作人、胡適、劉文典、李大釗、陳獨秀、楊亦曾、袁振英、黃凌霜、魯迅、錢玄同。

劉文典是早期《新青年》的重要撰述人,元老級人物,后來卻被遮蔽,被曲解了。

他參與《新青年》和進入北大,皆是由于陳獨秀的關系,他們是同鄉(xiāng),亦同道,關系甚深。1917年蔡元培聘請陳獨秀為北大文科學長。參與創(chuàng)辦《新青年》的劉文典也由陳獨秀引薦到北大作預科教授。世所皆知的,陳獨秀由李大釗喬裝掩護出北平一事,卻不知,陳是由劉文典家動身的。這是有史料為據(jù)的。

《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的這一批先鋒們后來分化了,各奔東西,但是探求愛國救國之道的信念貫穿他們個人的終生。

“愛國、憂國”是劉文典思想人格的一根主線。他對于日寇入侵反應非常強烈。以至于學生認為他是“清華園中最愛國的教師”了。在愛國之大節(jié)上,劉文典不輸于人。他不是“從眾”式的表達,他的思想感情、行為都尤為激烈和鮮明。

然而在西南聯(lián)大,劉文典被視為“守舊派”,他走向“厚古薄今”,對抗“新文學”的一干人,在課堂上,他對于沈從文和巴金的輕蔑菲薄,與《新青年》時期“新文化”運動悖逆。

劉文典講課時,同樣是“守舊派”的吳宓先生也會去聽講,而且總是坐最后一排。劉閉目講課,每講到得意處,便抬頭向后排張望,然后問道:“雨僧兄以為如何?”每當這時,吳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點頭一面回答:“高見甚是,高見甚是。”兩位名教授一問一答之狀,常常惹得全場人為之暗笑。(《名師治學趣聞》陳國才)

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軔時,吳宓提出:今欲造成中國之新文化,自當兼取中國文化之精華,而熔鑄之,貫通之。吳宓與哈佛同學創(chuàng)辦《學衡》刊物,他認為,五四運動提倡新文化的那批人,既沒有弄清楚中國文化,也沒有明白外國文化,就喊出一些激烈的口號。

作為《新青年》的最早撰述人,后期的劉文典卻與《學衡》派吳宓認同了。

也許,在他們認為,他們并不是在反對“新文化”,而是認為眼前這班人膚淺,沒有達到他們理想中的高度吧。

《吳宓日記》:

1944年7月10日 星期一 小雨

3:00雨。至清華,赴吳俊升邀集三大學文法學院主任教授,討論《部頒科目表》如何修改,其間奚(編者注:張若奚)發(fā)言最多,痛詆政府。又聞一多發(fā)言,痛斥各大學之國學教法,為風花雪月,作詩作賦等惡劣不堪之情形,獨聯(lián)大翹然獨異,已由革新合時代云云。又甚夸其功,謂幸得將惡劣之某教授(典)排擠出校,而專收爛貨,藏垢納污之云大則反視為奇珍而聘請之。云云。云大在座者姜寅清無言。徐嘉瑞圓其詞以答,未敢對聞一多辯爭。

9:00吳俊升請宴??傄瞪献C饭鰳O佳之黃酒。宓因聞一多等暴厲之言行,心中深為痛憤,(略)故以酒澆愁,痛飲多杯。

吳宓稱聞一多所為是“暴厲之言行”,表現(xiàn)出對劉文典的同情心,這里潛藏著教授們在文化信念與追求的分野。而“藏垢納污”這四字,在劉文典身上,唯有“吸鴉片”一事可以對上。

那么,他被解聘的原因,“耽誤課時”是“名”,而“吸鴉片”是未點明之“實”。

在一個現(xiàn)代大學里能不能容忍“吸鴉片”的行為?

作為激進的新派人物,為大學計,為青年計,看不慣這種行為。聞一多是那個時代的高光人物,高舉理想主義大旗。他憎惡《死水》,謳歌《紅燭》,呼喚奮發(fā)和擔當?shù)木?。當然,他對于劉文典的生活習性是排斥的?/p>

鴉片在云南便宜,所以更普遍。省政府五華山設有煙榻,官員論事前都要躺下吸一陣,是為提神。

劉的長子成章就讀于輔仁大學,1935年2月,參加抗日學運臥軌請愿,肺疾而逝。因失子,劉文典甚至要去出家,親戚遂教夫人,讓他吸食鴉片,緩解悲痛。

在曹禺的話劇《北京人》中,吸鴉片是孱弱無奈的文化人“苦悶的象征”,用以排遣無法驅(qū)散的悲傷。劉文典之病態(tài),屬于這一類,并非一味頹廢,實有憂國憂民之憤。

后人文章中多說其有“魏晉風度”。其實他并沒有魏晉名士們那樣深的城府,他是真放縱。

偏執(zhí)的“厚古薄今”和對同仁不敬,他最終為自己的狷狂與頹廢付出代價。

1944年,聯(lián)大中文系部分同學組織了一個討論會,請了聞一多和幾位進步教授。

聞一多來到會場門口,聽說那個給財主寫墓志銘,不務正業(yè)的“老朋友”也來參加,臉色一變,立即就往回轉(zhuǎn)。大伙攔住他,連忙問怎么回事?他說:“你們知道我最討厭這樣的人,話怎么能說到一塊呢?”

主席連忙勸他說:“聞先生,這樣不好。要是彼此都逗起氣來,把會弄垮了多糟!再說,今天的會還有外面的人來參加,影響也不好。”

“外面的人”,這是同學在指昆明“地下黨”方面的人,

聞一多一聽此,即平靜下來,進入會場。

后來,有人對聞一多說:“給財主捧場,教書不負責任,甚至還吃鴉片煙,這雖然都是壞事,我和你一樣堅決反對。不過,這只是這個人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方面:他過去罵過蔣介石,現(xiàn)在他也不去跑重慶,巴結國民黨,還同情民主運動,對這樣的人,雖然有問題,能夠爭取還是盡量爭取。爭取了他,也就好爭取同他有關的更多的人?!?/p>

聞一多被說得口服心服,他承認:“我錯了。”

從愛國,從文化本質(zhì)的追求,甚至政治傾向而言,劉文典與聞一多并無實質(zhì)性的對抗。其實兩位先生都是“性情中人”也。

據(jù)云南省檔案館資料,在聞一多遇難后,以劉文典為首的云南大學教授致電云南警備總司令,營救為聞一多“最后演講”作記錄的女學生。

劉文典為他與聞一多的公案,劃上圓滿的句號,見其本性淳厚。

授課奇才、縱橫八極

金克木說:當時我們青年人對他的書不如對他的人有興趣。

這里說的“人”,就包括“講課”這一生動的表達。

著述只是“術”,而“人”及其活動,是“道”的載體,所蘊涵的內(nèi)容更其恢宏。

劉文典無疑是一位授課奇才,學生對他趨之若鶩,多年不能忘懷。

他授業(yè)的思維方式,切近“西學”,有現(xiàn)代教育理念。他的自由跳蕩,穿插、和有現(xiàn)實觀照的授課,沒有提綱,有時不受課時限制,隨教學內(nèi)容改變時空安排,其實就是一種“傳道”。

課堂是他最重要的人生舞臺,學生則是他的流水知音。用現(xiàn)在的概念,課堂相當于他的“推特”,他活躍于腦海中的各種情思、靈感、畢生學問心得,都在學生面前完美地展現(xiàn)與奉獻了。

先生中等個兒,穿一件半新藍布長衫,一頭也許只是用手指稍稍梳理過一下的黑發(fā)。容顏清瘦,上唇留著兩撇黑黝黝的胡子。端正的鼻梁上架著一副紫檀色玳瑁邊眼鏡,幾乎是不知不覺便進了教室。(《王彥明《劉文典先生的一堂課》)

他安詳隨和,并不在意來聽課的學生有多少,在教桌旁一把“火腿椅”上坐下,點燃一枝煙,邊抽邊講起來了。在諸多位學子的回憶中,劉文典簡潔儒雅,并非傳聞中的那種邋遢形象,咆哮之徒。

任繼愈回憶:劉先生欣賞稱贊南北朝已提出的關于“詩”的定義,他在黑板上寫了“詩緣情而綺靡”,認為超過后人的任何定義。他還講,文學作品貴在以正寫反,以實襯虛,用華麗的詞藻寫荒涼,以歡快的詞藻寫悲哀。杜甫《秋興》八首就用了這種方法,十分成功。講晚唐溫李詩時,詠牡丹,不用那些常用的香艷紛華字樣,把牡丹的神態(tài)寫活了,非一等手筆辦不到。

他還講,中國古典文學經(jīng)常利用漢字象形的特點,引發(fā)讀者的想象,從而增強了讀者的想象力?!逗Yx》中用“髣髴”二字(而不用“仿佛”),好像海怪蓬頭亂發(fā)在水中出沒,可以增加大海的神秘氣勢。

從學子們對劉文典講課的片斷回憶看,他不僅是博學,更有一種對學問的化出化入,今世恐難再現(xiàn)。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課堂奇觀。

當他解說《海賦》時,不但形容大海驚濤駭浪,洶涌如山,而且叫我們特別注意到講義上的文字,留神一看,果然滿篇文字多半都是水旁的字,叔雅師說,姑不論文章好壞,光是看這一篇許多水旁的字,就可令人感到波濤澎湃瀚海無涯,宛如置身海上一般。

有一天他老先生才上了半小時的課,講完了這上一課未講完的文章,他突然宣布道:今天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農(nóng)歷五月十五正值月滿之期)晚飯后七點半繼續(xù)上課,屆時在校園內(nèi)擺下一圈座位,聽他老人家坐在中間講解《月賦》,那是距離人類登陸月球四十多年的事情,大家想象中的月宮是何等美麗,所以老先生當著一輪皓月大講其《月賦》,講解的精辟和如此別開生面而風趣的講學,此情此景在筆者一生中還是第一次經(jīng)歷到的。待學期結束后,文法學院也就遷往昆明上課,這種月下花間講解《月賦》的情景,再也不可能舊夢重溫了。(《憶劉文典二三事》宋廷?。?/span>

劉文典把對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深摯熱愛傳遞給了學生,連同他在學術興趣中強烈地表現(xiàn)出來一種對自由的追求,以及他沖破世俗與權勢約束的高傲的文化個性。

吳進仁口述:先生真正的學問是駢文。他認為學駢文主要就是學習《昭明文選》,他說為什么要叫是駢文???你看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每個字都一一對應,平仄押韻,這就是駢文。并打比方說,駢文,就像一條鏈子,一個環(huán)扣著一個環(huán),鏗鏘作響。

哲學系鄭敏曾說,當年的老師都是“百年陳酒”,自己就是一本書,隨時都在思考那些終極的哲學問題,講課很自由,讓學生跟隨老師一起去懷疑,去漫游,沒有結論。

劉文典正是“百年陳酒”一類的教師。

其到晚年,學子回憶:先生病足,走得很慢。在藤椅上坐定后,緩緩打開用藍絲綢印花包袱包的《文選》,沒有講稿。自先生在北大開這門課以來,已是三四十年了,自是爛熟于心了。記得在講《洛神賦》前李善的背景介紹時,先生據(jù)當時禮法制度,直斥其偽,使我第一次具體體會到什么是不能“盡信書”。先生講課,潛移默化,啟人心智,非徒空言,全憑真知灼見,始悟昏昏者,焉能使人昭昭。

劉文典講課,點撥一些亮點,激起聽者的興趣,讓他們?nèi)プ约核妓?,發(fā)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主動精神??磿c聽課是一樣的道理,都是要啟發(fā)作為人的主體。書不會強迫人要讀完它,你可以讀到沉思處,就停下來,漫游。講課卻常常會形成一種強迫,灌入的方式。

這樣的講課,在西南聯(lián)大的理科很盛行,叫做“開窗戶”。

任繼愈回憶文章說:劉文典先生經(jīng)常講文學造詣與人格修養(yǎng)不可分。為人與為文是一回事。他駁斥周作人的主張。周作人說,讀者讀作家的作品,不必了解作家是什么人。

周作人打比方,說看作品等于吃包子,不必去了解廚師是什么人。

劉先生接著說:“文學作品是高級精神產(chǎn)品,不同于制作包子?!?/p>

劉先生精考訂,哲學、文學修養(yǎng)也很高。他曾赴云南西部滇緬戰(zhàn)線慰問前線將士。劉先生回來,在課堂上說起在宋希濂軍部,即席賦詩祝捷。他吟誦其中的二首。他習慣于叼著香煙講話,有些字句聽不清,有句云:

春風絕塞吹芳草,

落日荒城照大旗。

海外忽傳收澳北,

天兵已報過瀘西。

劉先生講,杜甫有“落日照大旗”句,這里古典今用,寫出了軍營氣勢。他得意地念了兩遍,所以記住了。

這種意氣風發(fā)的講授,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北大上學時,只在林庚先生的大課中有所領略。

惜乎!那些令學生們沉醉如“百年陳酒”的課堂講授,洋洋灑灑,如今只留下斷章片語,先生自己也說“教案在腦中”。

他于校勘、訓詁、修訂、古音與古典文學中自由穿梭,顯示了學問與人文精神本來一體。

像劉文典那樣的授課,“生命形狀的文化,文化形態(tài)的生命”,可能是百年不遇的。

一介書生,穿越中國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有熱烈的愛國心,追隨過革命,抗逆過暴政,堅守民族氣節(jié),不拘小節(jié),流落邊城,不記宿怨,安身立命于典籍和學生中,是為“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