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蕭紅小說的“低徊趣味”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張瑞英  2021年06月07日07:23
關(guān)鍵詞:小城文學(xué) 蕭紅

編者按:反映小城人生的小城小說是不同地域的具體小城之文學(xué)呈現(xiàn),也是中華民族生活與文化的生動記錄。學(xué)者張瑞英認(rèn)為,中國現(xiàn)代小城小說是由系列短篇結(jié)構(gòu)而成的散文體小說,這些小說組合成了“中國的日夜”。每一地域的小城小說,通過對該地域的定點透視,在表現(xiàn)種種生活場景及價值意義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了對該地域及其民眾的整體俯瞰與理性剖析。2020年12月,張瑞英專著《文化視閾下中國現(xiàn)代小城小說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中國作家網(wǎng)特遴選書中部分章節(jié)發(fā)布,以饗讀者。

《文化視閾下中國現(xiàn)代小城小說研究》,張瑞英著,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周作人對廢名《莫須有先生傳》的敘事特征有如此評價:“《莫須有先生》的文章的好處,似乎可以舊式批語評之曰,情生文,文生情。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約總是向東朝宗于海,他流過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灣曲,總得灌注瀠洄一番,有什么巖石水草,總要披拂撫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腦,但除去了這些也就別無行程了。” 朱光潛在評廢名的《橋》時說:“《橋》里充滿的是詩境,是畫境,是禪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離開前后所寫境界而獨立。它容易使人感覺到‘章與章之間無顯然的聯(lián)絡(luò)貫串’。全書是一種風(fēng)景畫簿,翻開一頁又是一頁,前后的景與色調(diào)都大同小異,所以它也容易使人生單調(diào)之感,雖然它的內(nèi)容實在是極豐富?!?“單調(diào)”的景色之所以能感到其內(nèi)容“極豐富”,全在于行程中對汊港灣曲的“灌注瀠洄”和“披拂撫弄”。這種“低徊”的筆致趣味,會讓作家筆下任何簡單的物事都趣味橫生,意義延展。魯迅雖然批評廢名的小說“只見其有意低徊,顧影自憐之態(tài)” ,但他對廢名文章的“好”其實是很明白的。魯迅在日本時期很是欣賞夏目漱石作品的“低徊趣味”。他曾在與周作人一起翻譯的《現(xiàn)代日本小說集》的附錄中做了一篇《關(guān)于作者的說明》,文字簡短,引用夏目漱石關(guān)于“低徊的趣味”的文字超過一半的篇幅,可見魯迅對“低徊趣味”的欣賞和肯定:

他所主張的是所謂“低徊趣味”,又稱“有余裕的文學(xué)”。一九〇八年高濱虛子的小說集《雞頭》出版,夏目替他作序,說明他們一派的態(tài)度:

“有余裕的小說,即如名字所示,不是急迫的小說,是避了非常這字的小說。如借用近來流行的文句,便是或人所謂觸著不觸著之中,不觸著的這一種小說?!蛉艘詾椴挥|著者即非小說,但我主張不觸著的小說不特與觸著的小說同有存在的權(quán)利,而且也能收同等的成功?!篱g很是廣闊,在這廣闊的世間,起居之法也有種種的不同:隨緣臨機(jī)的樂此種種起居即是余裕,觀察之亦是余裕,或玩味之亦是余裕。有了這個余裕才得發(fā)生的事件以及對于這些事件的情緒,固亦依然是人生,是活潑潑地之人生也?!?/span>

“有余裕”是指態(tài)度從容,不慌不忙。這是魯迅喜歡的,無論是文學(xué),還是其他。魯迅在1925年《忽然想到二》中也曾說過這樣的話:

校著《苦悶的象征》的排印樣本時,想到一些瑣事——我于書的形式上有一種偏見,就是在書的開頭和每個題目前后,總喜歡留些空白,所以付印的時候,一定明白地注明?!^好的中國書和西洋書,每本前后總有一兩張空白的副頁,上下的天地頭也很寬。而近來中國的排印的新書則大抵沒有副頁,天地頭又都很短,想要寫上一點意見或者別的什么,也無地可容,翻開書來,滿本是密密層層的黑字;加以油臭撲鼻,使人發(fā)生一種壓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讀書之樂”,且覺得仿佛人生已沒有“余?!?,“不留余地”了。

或者也許以這樣的為質(zhì)樸罷。但質(zhì)樸是開始的“陋”,精力彌滿,不惜物力的?,F(xiàn)在的卻是復(fù)歸于陋,而質(zhì)樸的精神已失,所以只能算窳敗,算墮落,也就是常談之所謂“因陋就簡”。在這樣“不留余地”空氣的圍繞里,人們的精神大抵要被擠小的。

外國的平易地講述學(xué)術(shù)文藝的書,往往夾雜些閑話或笑談,使文章增添活氣,讀者感到格外的興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國的有些譯本,卻將這些刪去,單留下艱難的講學(xué)語,使他復(fù)近于教科書。這正如折花者,除盡枝葉,單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氣卻滅盡了。人們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覺地滿抱了不留余地心時,這民族的將來恐怕可慮。

從書籍排版,到人的精神、人的心靈、人的生活,到外國學(xué)術(shù)著作的翻譯,再到民族的將來,魯迅一切都講“余?!保粲杏嗟?,強(qiáng)調(diào)不要“失去余裕心”。

魯迅在《三閑集》序言中曾談到“三閑集”名字的來歷:成仿吾以無產(chǎn)階級之名指責(zé)魯迅“有閑”,而且“有閑”還至于有三個 ,所以名為《三閑集》。這是魯迅對成仿吾的回?fù)簦侨ふ?,也是實情?;叵媵斞傅摹叭e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diào)集”等等,從這些文集的名字可以想見,他實在不僅僅是個導(dǎo)師、戰(zhàn)士,還是一個有趣灑脫之人。說他“有閑”,實在也不冤枉。魯迅不僅喜歡閑暇的生活,還提倡閑暇的思維,喜歡有“有余裕”的藝術(shù)、物什。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歐戰(zhàn)的時候,最重‘壕塹戰(zhàn)’,戰(zhàn)士伏在壕中,有時吸煙,也唱歌,打紙牌,喝酒,也在壕內(nèi)開美術(shù)展覽會,但有時忽向敵人開他幾槍?!?他似乎喜歡這種帶有游戲色彩的戰(zhàn)斗場景。他在《讀書雜談》中指出,讀書“就如游公園似的,隨隨便便去,因為隨隨便便,所以不吃力,因為不吃力,所以會覺得有趣” 。書籍排版要留有余地,這樣才喜歡看,看得輕松舒服,才能看下去。印書、著書、讀書、折花都要“有余?!保览硎且粯拥?。魯迅由印書排版的留有余地,說到敘述文藝的書中的閑話笑談帶來的活氣,直至說到一個民族的未來也要“有余裕心”。從上引夏目漱石的文字可以看出,“低徊趣味”正是對日常生活用心觀察、體味的態(tài)度,這才是“活潑潑”的人生。魯迅的文字似乎更多直面人生和社會現(xiàn)實的內(nèi)容,風(fēng)格也如匕首、投槍一般,但這并不妨礙他對“低徊趣味”的欣賞和肯定。魯迅與廢名、周作人的不同在于,他雖然也懂得欣賞這種“有余裕的文學(xué)”,但絕對不會局限于此。有學(xué)者認(rèn)為,魯迅與夏目漱石對“低徊趣味”的共同性認(rèn)同,在于他們都經(jīng)歷了從“發(fā)現(xiàn)自我”到“超越封閉的自我”的思想變化過程 。魯迅1935年對廢名“只見其有意低徊,顧影自憐之態(tài)”的批評,其實質(zhì)不是否定“低徊趣味”本身,而是對其陷入“封閉自我”、沉溺于“低徊趣味”的不滿。朱光潛在論述“所謂人生的藝術(shù)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時曾有這樣一比:

阿爾皮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biāo)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皮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fēng),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fēng)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span>

由以上引用、論述可以對“低徊趣味”有如下理解:所謂“低徊趣味”就如同旅游時在路上欣賞兩旁的風(fēng)景,生活的趣味就在兩旁的綠草紅花,鳥樹蝶蟲中。若只是直奔目的地,忘記了慢慢欣賞,“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了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我們做任何事情總有一個主要目的,假如只是直奔目的而去,就沒有了多彩的生活,而這種直奔主題的做法,往往達(dá)不到好的效果。再者,“低徊趣味”自然是“發(fā)現(xiàn)自我”、執(zhí)著自我地感覺、體味方能得到,倘若拘泥于自我,而不是通過自我的感受、體味、認(rèn)知大千世界,悲憫其他生命,就失去了“低徊趣味”的原意。

《呼蘭河傳》、《果園城記》、《邊城》、《小城三月》等小城小說基本上都是小城作家回憶故鄉(xiāng)的平常生活記錄。這些小說沒有核心人物,也不講究情節(jié),卻能有“敘事詩”、“風(fēng)土畫”、“歌謠”的魅力。之所以有如此藝術(shù)效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敘述帶來的“低徊趣味”。敘述是小說的基本方法,也是文體的重要特征。這里的敘述,不僅在于敘述的內(nèi)容,更在于敘述的方式。小說敘述不僅在于展示自我,表達(dá)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還包括自己的生命觀念和藝術(shù)觀念,以及背后的思維方式及精神追求。低徊有情致的敘述方式,可以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說得有滋味,可以將平常的事情說得有韻味。

翻開小城小說,會有一個普遍的感覺,小城沒有特別主要的人,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事,就是普通百姓的尋常日子。作者所選取的敘述方式,也幾乎是完全按照時空及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一件事、一個人、一種場面,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地敘述。蕭紅的《呼蘭河傳》第一章,是對呼蘭小城風(fēng)貌的介紹。開篇敘述了呼蘭小城的冷,接下去依次敘述呼蘭小城的規(guī)模、特點、人物。小城最有名的要算十字街,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等各種店鋪。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還有兩條街,一個叫做東二道街,一個叫做西二道街。東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兩家學(xué)堂,西二道街上有一家學(xué)堂。特別介紹了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及與大泥坑相關(guān)的故事。然后敘述東二道街上人的生活,染缸房里的人事,扎彩鋪及扎彩的人。呼蘭小城除了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外就是些個小胡同了。小胡同中有賣麻花的、賣涼粉的、賣豆腐的,他們依次出現(xiàn)后,就看到了天上的晚霞,然后一天就完了。春、夏、秋、冬,脫下單衣,換上棉衣,一年就完了。就對呼蘭小城的傳記式書寫而言,這就是“阿爾皮斯山谷”中的汽車大路,真正美麗有趣的是路兩旁的風(fēng)景,這也是蕭紅平鋪直敘中不時出現(xiàn)的情致化敘述。對呼蘭小城的上述介紹或許是蕭紅第一章的任務(wù),但她在敘述過程中寫到每一處都如一道流水,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每流過一個地方,在“汊港灣曲”處,都“灌注瀠洄”一下,什么“巖石水草”,都要“披拂撫弄”一下,如此敘述,則使小說不僅具有了“敘事詩”、“風(fēng)土畫”、“歌謠”的魅力,還讓簡單的故事?lián)碛辛素S富的內(nèi)涵,小說具有了史詩的意義。

《呼蘭河傳》第一章,開篇就是具有畫面感的“冷”:

嚴(yán)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的,便隨時隨地,只要嚴(yán)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

嚴(yán)寒把大地凍裂了。

……人的手被凍裂了。

……水缸被凍裂了;

井被凍住了;

大風(fēng)雪的夜里,竟會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來,一推門,竟推不開門了。

蕭紅的敘述一點花招也沒有,就那么直接、簡單地引領(lǐng)讀者去看東北寒冷的處處表現(xiàn)。雖然簡單,卻清新、生動。蕭紅筆下呼蘭小城的“冷”,不僅有畫面感,還極富生活情趣:

賣饅頭的老頭,背著木箱子,里邊裝著熱饅頭,太陽一出來,就在街上叫喚。他剛一從家里出來的時候,他走的快,他喊的聲音也大??墒沁^不了一會,他的腳上掛了掌子了,在腳心上好像踏著一個雞蛋似的,圓滾滾的。原來冰雪封滿了他的腳底了。使他走起路來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著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這樣,也還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饅頭箱子跌翻了,饅頭從箱底一個一個的跑了出來。旁邊若有人看見,趁著這機(jī)會,趁著老頭子倒下一時還爬不起來的時候,就拾了幾個一邊吃著就走了。他向著那走得不太遠(yuǎn)的吃他饅頭的人說:

“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了。”

行路人聽了這話都笑了。他背起箱子來再往前走,那腳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結(jié)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難,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掛越多,而且因為呼吸的關(guān)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掛了霜了。這老頭越走越慢,擔(dān)心受怕,顫顫驚驚,好像初次穿上了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場似的。

寒冷的天,一個老人冒著嚴(yán)寒去賣饅頭,腳下有冰跌倒,饅頭被路人搶去。這在啟蒙話語中,完全是一幅落后貧窮的環(huán)境中民眾受難圖??墒窃谑捈t寫來,完全不是這種感覺。丟饅頭、撿饅頭、吃饅頭、說笑話調(diào)侃、路人的笑,這一切雖然發(fā)生在天寒地凍中,卻讓人感到溫馨快樂。在這里,蕭紅不是作為啟蒙者俯視如此種種情境,而是作為百姓中的一員,感同身受地體味著他們的甘苦、達(dá)觀和幽默。雖然生活不易,可日子就是這樣過的,每個人在自己的職分上既努力生活,也追求、享受著簡單的快樂。

東二道街南頭賣豆芽的王寡婦兒子淹死了,“雖然她從此以后就瘋了,但她到底還曉得賣豆芽菜,她仍還是靜靜的活著,雖然偶爾她的瘋性發(fā)了,在大街上或是廟臺上狂哭一場,但一哭過了之后,她還是平平靜靜的活著”。

至于鄰人街坊們,或是過路的人看見了他在廟臺上哭,也會引起一點惻隱之心來的,不過為時甚短罷了。

還有人們常常喜歡把一些不幸者歸劃在一起,比如瘋子傻子之類,都一律去看待。

那個鄉(xiāng),那個縣,那個村都有些個不幸者,瘸子啦,瞎子啦,瘋子或是傻子。

呼蘭河這城里,就有許多這一類的人。人們關(guān)于他們都似乎聽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為奇了。偶爾在廟臺上或是大門洞里不幸遇到了一個,剛想多少加一點惻隱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一轉(zhuǎn)念,人間這樣的人多著哩!于是轉(zhuǎn)過眼睛去,三步兩步的就走過去了。即或有人停下來,也不過是那些毫沒有記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瘋子投一個石子,或是做著把瞎子故意領(lǐng)到水溝里邊去的事情。

王寡婦靠賣豆芽度日,因兒子淹死而瘋了,但她依然知道得賣豆芽維持生計,人們同情她,但同情的時間很短暫,因為不幸的人太多,同情不過來。偶有小孩子惡作劇,加重著可憐者的艱難。蕭紅將這些事情一步步羅列下來,老老實實地講述這些人之常事、常情。但讀者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王寡婦日子的艱難、愁苦,周圍人的善良、無奈,不幸者的可憐、無助,小孩子的不懂事等等,都會歷歷在目,讓人浮想聯(lián)翩。這些簡簡單單如清風(fēng)流水般的文字,清清楚楚地將呼蘭小城的世事人情告訴了讀者。作者將呼蘭小城的形象、民風(fēng)、民情、信仰、審美、衣食住行,連同神日鬼節(jié)的仙風(fēng)鬼氣一一道來,相比于大多數(shù)左翼作家面對鄉(xiāng)村落后愚昧的單一性批判,蕭紅的《呼蘭河傳》多了一層欣賞與自省,不僅沒有平淡之感,反而覺得既有個體的生動、形象,又有整體的協(xié)調(diào)一致,任何一種場景透視,都可推而廣之到呼蘭河,到中國,到全人類。蕭紅的文字當(dāng)真是“汊港灣曲,總得灌注瀠洄一番”,深入每個細(xì)微處,支流旁逸,水花朵朵,含義幽遠(yuǎn)。

又是一個春天來了,經(jīng)蕭紅的“披拂撫弄”,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多姿多彩,趣味橫生:

三月的原野已經(jīng)綠了,像地衣那樣綠,透出在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須轉(zhuǎn)折了好幾個彎兒才能鉆出地面的,草兒頭上還頂著那脹破了種粒的殼,發(fā)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鉆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墻腳片下面的瓦片時,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們到家里告訴媽媽,說:“今天草芽出土了!”媽媽驚喜的說:“那一定是向陽的地方!”搶根菜的白色的圓石似的籽兒在地上滾著,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蒲公英發(fā)芽了,羊咩咩地叫,烏鴉繞著楊樹林子飛。天氣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原野綠得那樣隨意自由,小草發(fā)芽那么曲折、有趣,春來的驚喜浮起在孩子和媽媽的對話中。野菜、野花、烏鴉、羊群,一切都充滿生機(jī),真?zhèn)€是“日子一寸一寸都有意思”。正是因為有秋的蕭瑟,冬的寒冷,春天來得才如此令人欣喜,日子才會感覺一寸寸有意思。人生樂少苦多,少有的快樂會倍加珍惜。日子就在欣喜、悲哀中一點點前移;生命就在春夏秋冬中生老病死?!谶@誰也改變不了的規(guī)律中,每一個人,甚至每一棵草也都在自己的職分上,在每一個生命節(jié)點作著自己的生存努力。這是每個生命的本分,也是每一個生命的光彩。

蕭紅筆下的后花園(《后花園》),因為園主并非怎樣精細(xì)的人,多半變成菜園。

其余種花的部分也沒有什么好花,比如馬蛇菜、爬山虎、胭粉豆、小龍豆……這都是些草本植物,沒有什么高貴的。到冬天就都埋在大雪里邊,它們就都死去了。春天打掃干凈了這個地盤,再重種起來。有的甚或不用下種,它就自己出來了,好比大菽茨,那就是每年也不用種,它就自己出來的。

它自己的種子,今年落在地上沒有人去拾它,明年它就出來了;明年落了子,又沒有人去采它,它就又自己出來了。

這樣年年代代,這花園無處不長著大花。墻根上,花架邊,人行道的兩旁,有的竟長在倭瓜或黃瓜一塊去了。那討厭的倭瓜的絲曼竟纏繞在它的身上,纏得多了,把它拉倒了。

可是它就倒在地上仍舊開著花。

鏟地的人一遇到它,總是把它拔了,可是越拉它越生得快,那第一班開過的花子落下,落在地上,不久它就生出新的來。所以鏟也鏟不盡,拔也拔不盡,簡直成了一種討厭的東西了。還有那些被倭瓜纏住了的,若想拔它,把倭瓜也拔掉了,所以只得讓它橫躺豎臥的在地上,也不能不開花。

長的非常之高,五六尺高,和玉蜀黍差不多一般高,比人還高了一點,紅辣辣地開滿了一片。

人們并不把它當(dāng)做花看待,要折就折,要斷就斷,要連根拔也都隨便。到這園子里來玩的孩子隨便折了一堆去,女人折了插滿了一頭。

這花園從園主一直到來游園的人,沒有一個人是愛護(hù)這花的。這些花從來不澆水,任著風(fēng)吹,任著太陽曬,可是卻越開越紅,越開越旺盛,把園子煊耀得閃眼,把六月夸獎得和水滾著那么熱。

胭粉豆、金荷葉、馬蛇菜都開得像火一般。

其中尤其是馬蛇菜,紅得鮮明晃眼,紅得它自己隨時要破裂流下紅色汁液來。

從磨坊看這園子,這園子更不知鮮明了多少倍,簡直是金屬的了,簡直像在火里邊燒著那么熱烈。

可是磨坊里的磨倌是寂寞的。

后花園,半園菜,半園花。那半園尋常花草生長得隨意簡單,又恣意燦爛。它們不在乎“墻根上,花架邊,人行道的兩旁”,也不在乎雪埋風(fēng)吹,隨意掃個地盤種下甚至不用下種就能自己長出來,“年年代代,這花園無處不長著大花”,即使被倭瓜的絲蔓纏繞、甚至拉倒,在地上依然開花。被鏟地的人鏟了、拔了,越拔越多,“橫躺豎臥的在地上,也不能不開花”。“這些花從來不澆水,任著風(fēng)吹,任著太陽曬,可是卻越開越紅,越開越旺盛,把園子煊耀得閃眼,把六月夸獎得和水滾著那么熱”。這半園如同施了魔法般的平凡花草,生命力強(qiáng)得幾乎令人吃驚,感到不可思議,也令人敬畏。它們對這個世界的要求卻簡單得只有一點點,就能生長、開花,結(jié)果。沒有人關(guān)注,也沒有愛護(hù),不管雨打風(fēng)吹,哪怕纏繞鏟拔,生命依然張揚,花開得恣意燦爛。這些看起來平凡甚至低賤的生命,其實是世界的主體。正是這些平凡的生命,裝點著世界的華麗與悲戚。也正是那些如這些花草一樣身份低微的小人物,真實而又執(zhí)著地演繹著世上的悲喜哀樂,他們是生活素樸的底子?;▓@的花開得這么明艷、熱鬧,“可是磨坊里的磨倌是寂寞的”。幾經(jīng)曲折,數(shù)番低徊,反復(fù)渲染,原來蕭紅是用自然的盎然生機(jī)反襯人生的寂寞無聊,但同時也用“沒有什么高貴”、卻有著頑強(qiáng)生命力的野花來比擬磨倌的生命韌性。或許灰黯的磨倌與后花園明艷的鮮花外形上不能相比,但就其不屈不撓、韌性十足的生命強(qiáng)力而言,磨倌和明艷的花是一樣的。這樣老老實實、悲喜經(jīng)心、低徊有趣、意義深遠(yuǎn)的敘述方式背后支撐的是蕭紅獨有的生活觀和文學(xué)觀。

《呼蘭河傳》完成于1940年12月,正是民族危亡、救亡圖存的時刻,大多數(shù)作家寫革命、寫戰(zhàn)斗,蕭紅卻在寫著呼蘭小城幾個凡夫俗子普通煩瑣的生活,寫小團(tuán)圓媳婦無辜的死,寫月英凄慘的死,寫金枝活著的艱難、屈辱,寫懷孕生產(chǎn)的女人之痛苦無奈,寫亂墳崗子毫無價值的死,一切生命沒有價值沒有尊嚴(yán)草木豬狗一樣的生生死死。這不是一個理性作家的文學(xué)書寫,而是一個善良敏銳的生命燭照與激情燃燒,她以其細(xì)膩聰慧、感同身受之心,捕捉著被時代大潮、響亮口號所遮蔽、忽略的各種生命委屈、無奈,將那些細(xì)小卻持久的部分呈現(xiàn)于光亮處,讓生命于宏大于瑣碎之間得到一種整體展現(xiàn)。蕭紅就是這樣,別人的寫作是拋灑文采、技巧和傳達(dá)思想,而她的寫作是在燃燒生命,對于心中、筆下的一切,她太投入,太用心用情,全心全意,因此她能用最普通、最簡單的手法把最平凡的事物寫得生機(jī)勃勃,豐富多彩。在她那里,文學(xué)和生活是一體的。她在生命的樸實、真誠中發(fā)現(xiàn)趣味,尋找意義,也懷著對宗教一樣的虔誠對待文學(xué)作品中的一切生命。

我們在前面曾經(jīng)幾次提到蕭紅說過這樣的話:“有一種小說學(xué),小說有一定的寫法,一定要具備幾種東西,一定寫得像巴爾扎克或契訶夫的作品那樣。我不相信這一套。有各式各樣的生活,有各式各樣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樣的小說?!?小說創(chuàng)作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一定之規(guī),它是隨著生活的律動而改變著自己的節(jié)奏的。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作家,有什么樣的作家就會創(chuàng)作出什么樣的作品。汪曾祺也有類似的觀點:“現(xiàn)代讀者要求的是真實,想讀的是生活,生活本身?,F(xiàn)代讀者不能容忍編造……現(xiàn)代小說的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界線逐漸在泯除。作者和讀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最好不要想到我寫小說,你看。而是,咱們來談?wù)勆?。生活,是沒有多少情節(jié)的。” 他還指出:“生活的樣子,就是作品的樣子。一種生活,只能有一種寫法?!?/p>

蕭紅的創(chuàng)作忠實于自己的感覺,筆下絲絲流淌著她對于故鄉(xiāng)的綿綿思緒,低徊宛轉(zhuǎn),鋪敘延展。故鄉(xiāng)是凝滯的,生活情境幾乎是不變的,村中的山,山下的河,十年來沒什么變化,大片的村莊生死輪回著和十年前一樣。屋頂?shù)穆槿溉耘f是那樣繁多,太陽也照樣暖和,牧童唱的童謠依舊是十年前的老調(diào)。一天天,一年年,人們過著卑瑣平凡的生活,天黑睡覺,天亮干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們隨著季節(jié)變化穿起棉衣、脫下冬衣。這樣樸素平凡、亙古如斯的生活決定了蕭紅敘事方式的簡單、樸實。傾情傾心的投入,對每個生活細(xì)節(jié)的“瀠洄”、“披拂”,讓簡單、永久的生活擁有了生動的形象和深遠(yuǎn)的寓意。

呼蘭河城里除了東、西二道街和十字街之外,就是些小胡同了,小胡同整天寂寂寞寞,間或有賣糖麻花、油麻花的。對此,蕭紅寫來既溫馨快意又淡遠(yuǎn)寂寥,真?zhèn)€如清新的風(fēng)土畫、凄婉的歌謠。其中對買麻花一出的描寫,尤見蕭紅的觀察能力和敘事水平。下面就讓我們不厭其煩地將這個場景復(fù)述一遍:

間或有人掀開了筐子上蓋著的那張布,好像要買似的,拿起一個來摸一摸是否還是熱的。

摸完了也就放下了,賣麻花的也絕對的不生氣。

于是又到第二家的門口去。

第二家的老太婆也是在閑著,于是就又伸出手來,打開筐子,摸了一回。

摸完了也是沒有買。

于是,賣麻花的來到了第三家,家里是一個三十多歲女人,剛剛睡午覺起來,頭頂上梳著一個發(fā)卷。女人一開門就很爽快,把門扇往兩邊一分就從門里閃了出來。緊隨其后跟出來五個孩子,也都個個爽快,像一個小連隊似的站成一排。

第一個是女孩子,十二三歲,伸出手來就拿了一個五吊錢一只的一竹筷子長的大麻花。她的眼光很迅捷,這麻花在這筐子里的確是最大的,而且就只有這一個。

第二個是男孩子,拿了一個兩吊錢一只的。

第三個也是拿了個兩吊錢一只的。也是個男孩子。

第四個看了看,沒有辦法,也只得拿了一個兩吊錢的。也是個男孩子。

輪到第五個了,這個可分不出來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頭是禿的,一只耳朵上掛著鉗子,瘦得好像個干柳條,肚子可特別大。看樣子也不過五歲。

一伸手,他的手就比其余的四個的都黑得更厲害,其余的四個,雖然他們的手也黑得夠厲害的,但總還認(rèn)得出來那是手,而不是別的什么,唯有他的手是連認(rèn)也認(rèn)不出來了,說是手呢!說是什么呢,說什么都行。完全起著黑的灰的,深的淺的,各種的云層??瓷先?,好像看隔山照似的,有無窮的趣味。

他就用這手在筐子里邊挑選,幾乎是每個都讓他摸過了,不一會工夫,全個的筐子都讓他翻遍了。本來這筐子雖大,麻花也并沒有幾只。除了一個頂大的之外,其余小的也不過十來只,經(jīng)了他這一翻,可就完全遍了。弄了他滿手是油,把那小黑手染得油亮油亮的,黑亮黑亮的。

而后他說:

“我要大的?!?/span>

于是就在門口打了起來。

五個孩子為了那個最大的麻花相互追逐、打斗,兩個哥哥把姐姐扭住,最小的那個孩子想趁機(jī)撿點便宜搶到麻花,幾次都沒得手,落在后面嚎啕大哭。他們的母親為了制止這場爭奪戰(zhàn),只好拿來燒火的鐵叉子奔過去,卻不料失腳跌在院子中間的豬坑里,叉子也甩出去五尺遠(yuǎn)。

于是這場戲才算達(dá)到了高潮,看熱鬧的人沒有不笑的,沒有不稱心愉快的。

就連那賣麻花的也看出神了,當(dāng)那女人坐到泥坑中把泥花四邊濺起來的時候,那賣麻花的差一點沒把筐子掉了地下。他高興極了,他早已經(jīng)忘了他手里的筐子了。

至于那幾個孩子,則早就不見了。

母親好不容易把孩子們追回來,讓他們在院子排起一小隊在太陽下跪著,麻花一律解除。可這時孩子們手里的麻花或撞碎或差不多吃完了,只有第四個孩子手里的麻花沒動,第五個孩子根本沒拿到麻花。鬧到最后,那女人硬是把第四個孩子手中的那根麻花退給了賣麻花的,付了三根麻花錢就把他趕走了。

為著麻花而下跪的五個孩子不提了。再說那一進(jìn)胡同口就被挨家摸索過來的麻花,被提到另外的胡同里去,到底也賣掉了。

一個已經(jīng)脫完了牙齒的老太太買了其中的一個,用紙裹著拿到屋子去了。她一邊走著一邊說:

“這麻花真干凈,油亮亮的?!?/span>

而后招呼了她的小孩子,快來吧。

那賣麻花的人看了老太太很喜歡這麻花,于是就又說:

“是剛出鍋的,還熱忽著哩!”

在《呼蘭河傳》中,呼蘭河城的氣氛是灰暗的、陰沉的、憋悶的,但這段買賣麻花一段描寫卻別是一番情調(diào),平添了不少樂子,讓我們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不得不佩服蕭紅的那“女性作者的細(xì)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在這段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滿是童真的蕭紅,在饒有興味地看著買麻花一家大小的鬧劇,而且沒有忽視任何一個小小的角色:姐姐尖銳的眼光,敏捷的動作;最小的孩子弱弱的樣子,黑黑的手,挑來挑去的聰慧和貪心;兄弟姐妹的充滿活力的爭奪;母親的“威風(fēng)”、無奈、可笑和蠻橫。還有其他只摸麻花而不買者的行為及行為背后的心思,賣麻花者的狡黠,等等。中間還穿插著五個孩子爭奪最大麻花的打鬧、孩子母親跌到泥坑里的窘態(tài)等描寫。最后寫老太太買麻花及與賣麻花者的對話,無疑是這個買賣麻花場景中的點睛之處。就這么一個場景,讓蕭紅細(xì)細(xì)寫來,利落活潑,情趣盎然??梢韵胂?,蕭紅是帶著笑意在回憶中再次饒有興味地觀賞這一幕的。在她看來,這些孩子為了麻花的搶奪不唯是貧窮的日子讓人貪吃忘節(jié),而是寫出了小城人日常生活的趣味和活力。在她筆下,豆腐蘸點醬好吃得讓沒吃過的人不能想象;為能自由隨便地吃豆腐,一個孩子的愿望是長大開豆腐坊。還有這樣的家長,為了吃一塊豆腐,竟豁上說:“不過了,買一塊豆腐吃去!” 在蕭紅幼年的記憶中,這都是人生的趣味和奢侈,當(dāng)她寫到這些時自有其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與眷戀。在蕭紅眼中,貧窮、乏味的日子也布滿了一個個有趣的細(xì)節(jié)和場景。世界在在那個頑皮好奇、對世界充滿興趣的女孩眼中是可愛有趣、意味雋永的。同時,女孩的眼中也混合了成年蕭紅的睿智和深刻,于是在一切天真自然的事象背后又有冷峻的審視,我們也就在她那看似平鋪直敘甚至稍遜文采、略顯稚嫩的文字中體會一個故鄉(xiāng)回望者那敏感而復(fù)雜的情懷。在《呼蘭河傳》中,蕭紅的視角是天真的,也是成熟的;她所看到的世界是熱鬧的,也是荒涼的;她所描述的生活是瑣碎的,也是深刻的;她所運用的敘事模式是簡單的,也是靈活的,富于變化的?!钊肜斫獾年P(guān)鍵在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所以,趙園曾說:“蕭紅寫‘生’與‘死’,寫生命的被漠視,同時寫生命的頑強(qiáng)。蕭紅是寂寞的,卻也正是這寂寞的心,最能由人類生活也由大自然中領(lǐng)略生命感呢!一片天真地表達(dá)對于生命、對于生存的欣悅——其中也寓有作者本人對于‘生’的無限眷戀的,正是這個善寫‘人生荒涼’的蕭紅,而由兩面的結(jié)合中,才更見出蕭紅的深刻?!?nbsp;

(注釋已略去,詳見原書文章。)

作者簡介:張瑞英(1965-),山東高密人,文學(xué)博士,曲阜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dǎo)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視閾中的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土小說,小城鎮(zhèn)小說以及莫言小說等。在《文學(xué)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叢刊》《魯迅研究月刊》《文史哲》等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已出版《地域文化與現(xiàn)代鄉(xiāng)土小說生命主題》《文化視閾下中國現(xiàn)代小城小說研究》等專著;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社科項目多項;研究成果獲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二等獎項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