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 鏟史官“漫畫中國史”:童書團隊研發(fā)新模式
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世文化推出的《漫畫中國史》于今年5月上市,不到1個月時間,達成近6000冊銷量。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該書的作者之一兼鏟史官總策劃鄧玲玲 ,聽她來剖析這本團隊研發(fā)的童書誕生的始末。
鏟史官是一個致力于用二次元漫畫和風趣幽默的現代語言,解決知識悅讀性問題、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自媒體,目前已產生數十篇微信公眾號10萬+文章,全網粉絲過百萬,并出版暢銷歷史漫畫書《權力臉譜》《帝國征途》《千年維新》《拍案驚奇》等。鏟史官團隊目前的核心成員,都在新浪網歷史頻道做過編輯。團隊總策劃鄧玲玲,曾在《新京報》擔任10年文化編輯,編過多年漫畫和文字專欄,擅長策劃。文案周紹綱,畢業(yè)后進入廣告與媒體圈,業(yè)余“混跡”新儒家與學術圈。畫手朱彥,學過素描,資深日漫粉,數學專業(yè)畢業(yè),8年新浪小編終于“轉正”施展才華。
請談談鏟史官從成人漫畫書到兒童漫畫系列的過渡?
■鏟史官團隊做歷史漫畫已經有幾年時間,經常有讀者留言,希望我們給孩子們做點科普歷史的工作,幫助他們學習。我們就想做一套新鮮、有點深度,能夠解答“為什么”的科普漫畫史,側重講述大的歷史邏輯,而不是單純地講歷史故事。其實這是一個不低的要求,既要科普最基礎的歷史知識,又要講述歷史演變的深度邏輯,提出新鮮的問題和思考。好在我們之前出過一本《千年維新》,通過改革史來講述歷史演變的邏輯,口碑還不錯,算是積累了一些經驗。
請您聊聊近年漫畫歷史書市場的現狀以及“漫畫中國史”系列的獨特創(chuàng)意點?
■這類書主要的特點是趣味和通俗。一是在圖像上,用二次元漫畫來構建或猥瑣或呆萌或可愛的人物形象;二是語言通俗生動口語化,熟練玩梗,最大程度地降低閱讀障礙,讓完全不懂歷史的小白也能輕易了解最基礎的歷史知識。但是鏟史官的獨特性體現在文章深度和對思考的引導上。舉例來說,通史類圖書有一種叫史綱類的體例,聚焦歷史發(fā)展邏輯和關鍵問題的串聯。較為通俗流行的版本,有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新近流行的,青年學者施展在羅輯思維講述的《中國史綱》。
鏟史官的《漫畫中國史》從文章體例來講,更接近史綱。但我們的漫畫人物經常會蹦出現代語言,出現一些現代生活場景的梗。比如,在設計夏朝的君主啟開大型Party的畫面時,唱的是改編版《最炫民族風》:“悠悠地唱著最炫的夏后風,讓愛卷走所有的塵?!?,讀者不會與真實歷史搞混。
內容創(chuàng)作從哪幾條線入手?
■既然是中國通史,首先要遵從時間順序,鏟史官基本按照中學歷史教材的劃分標準,以朝代更替為序。這套通史劃分了5個大的時間段,分別是先秦、東西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遼宋西夏宋元、明清。其次,每個時間段挑了一些特別的側面和人物,作為對這個時間段比較重要的歷史現象的補充。比如先秦,是思想大爆炸的時代,就專門寫了一期百家爭鳴,并單獨寫了代表人物孔子,以及能體現這個時代價值觀的人物信陵君。歷史是宏大的,但從細微的細節(jié)中往往能更好地感知歷史的演變。
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難的地方是?
■有三個環(huán)節(jié)比較困難,一是提綱的設計。因為需要找出關鍵問題來貫穿一個朝代的發(fā)展,需要對歷史有深刻的理解,以及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的解讀能力。二是行文的語言。鏟史官所參考的書籍基本都是學術書、教科書,但需要用現代化的口語來轉化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幽默和嚴謹,往往難以統(tǒng)一。三是圖畫場景和梗的設置。文案作者相當于編劇,需要具備視覺思維,提前建構好漫畫場景,并且與正文融為一體。鏟史官是解讀歷史,正文往往是復雜抽象的敘事或評論性語言,但配的卻是具體的故事場景圖。這是一個矛盾,也是漫畫創(chuàng)作的門檻。
鏟史官的內容創(chuàng)作團隊是怎樣的?
■目前鏟史官主要有文案和漫畫兩個團隊,每一期開始是文案先給出提綱,討論通過后再寫腳本,腳本需設計漫畫的場景,修改完畢后再進行場景定梗,此時漫畫師會參與進來,定梗后再交付漫畫師繪制。繪制完畢再進行兩輪校對修改,在公眾號發(fā)布后,讀者校對修改一輪,再交付出版社校正。出版社根據出版規(guī)范進行修改完善??梢哉f,這是一個較為漫長艱苦的流程。
呈現方式和插畫設計是如何推進的?
■鏟史官的呈現方式是文圖結合。每篇主文大概3000多字,漫畫40幅左右。另外,每篇主文附加一篇兩三千字的文章,深度解析主文的歷史現象,或者延伸閱讀。我們在繪制具體場景時,服飾、發(fā)型、房屋、器具,每一個細節(jié)都參考學術書,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真實。比如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該書記載了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紡織、商代墓葬里的各種人俑,為《漫畫中國史》第1冊中的服飾器物還原提供了各種直觀和具有高度總結性的參考資料。
這個系列的推廣計劃?
■鏟史官的微信公眾號是2016年5月左右開始運營的,1年之內大概漲了20萬粉,另外也有一些原始積累階段的新浪老粉。目前公眾號讀者從中小學生到老年人皆有,以十幾歲到四十來歲的中青年男性為主。公眾號目前沒有專人維護讀者社區(qū)運營,但文案小編們會抽業(yè)余時間更新運營微信公號和其他平臺。鏟史官的推廣和運營目前還是主要配合出版社,后續(xù)的產品規(guī)劃在維護好當前的內容之余,希望可以探索短視頻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