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秉持初心譜寫史詩——讀彭荊風《初進佤山》
來源:《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 饒翔  2021年07月24日17:22

內(nèi)容提要:紀實文學《初進佤山》是作家彭荊風在生命最后一段時期仍在創(chuàng)作、修訂的作品,它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作者在地處云南邊疆的佤山西盟的革命工作經(jīng)歷,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邊境佤族、拉祜族部落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風俗以及民族工作組幫助邊地人民告別舊時代、擁抱新生活的偉大成就?!冻踹M佤山》來源于作者的一線民族工作經(jīng)驗,對于當前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具有啟發(fā)意義。作品延續(xù)了作者清新自然、健康明朗的美學風格,營造出一種樸素的詩意。

關鍵詞:彭荊風 《初進佤山》 深入生活

如同那個年代的許多作家一樣,彭荊風首先是以革命者和建設者的身份步入新中國的。1950年春,年僅20歲的彭荊風隨同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進入云南后,為了建設邊疆,幾十年來,多數(shù)時間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生活、工作、戰(zhàn)斗,足跡遍及紅河、怒江、瀾滄江流域。邊疆地勢險峻,人民性格淳樸,風俗特異;那一時期一般人難以經(jīng)歷的戰(zhàn)斗生活和民族工作,深刻地留存于他的記憶中,成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礦藏,他的許多作品,如1955年、1956年先后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兩本短篇小說集《邊寨親人》《卡佤部落的火把》,197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鹿銜草》以及與人合作的電影文學劇本《邊寨烽火》《蘆笙戀歌》,都真實地表達了他對云南邊地的美好感情,受到了當?shù)厝罕姷南矏酆妥x者的廣泛歡迎,成為軍旅文學,特別是書寫云南邊地文學的代表作,也奠定了彭荊風在新中國文學中的獨特地位。

作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叢書”中的一本,非虛構(gòu)長篇散文《初進佤山》記錄或回顧了彭荊風20世紀50年代初期跟隨第一一五團在云南西盟佤山的工作生活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記得當年那篇發(fā)表在《光明日報》,后被收錄進全國初中語文課本、膾炙人口的《驛路梨花》還曾因其文體究竟是小說還是散文,引發(fā)過討論,而這本《初進佤山》就其文體而言明確為紀實文學,史詩性是作者有意識的追求。

新中國成立之初,地處西南邊陲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情況較為復雜。當時,國民黨殘匪還在邊境線上活動,妄圖利用解放之初一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民心未定、猶疑觀望的態(tài)度滋擾生事。1951年,境外匪徒與境內(nèi)反動頭人勾結(jié)發(fā)動武裝叛亂,新生的西盟政權(quán)再度陷入敵手,這便是載入西盟歷史的“黑色的1951年5月”;直至1952年底,人民解放軍再次派出部隊進軍西盟,彭荊風作為步兵第一一五團二營中的一員,與戰(zhàn)友們一道沖鋒陷陣,贏取了這場勝利?!冻踹M佤山》中對這段軍戎歷史的文學記錄,可以看作是作者此前榮獲魯迅文學獎的戰(zhàn)爭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的延續(xù)。

盡管收回了政權(quán),但是當時佤山還沒有建立縣、鄉(xiāng)、村政權(quán)機構(gòu),部隊便在各個大部落進駐了民族工作組,改變部落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冻踹M佤山》將更多的篇幅放在了反映民族工作組所做的民族工作上。當時,西盟佤山的少數(shù)民族還處于原始部落狀態(tài),過著刀耕火種的貧困生活,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且部落之間時有摩擦械斗發(fā)生,存留著一些舊社會的遺風陋俗。如何帶領這些少數(shù)民族同胞告別舊時代,擁抱新生活,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新社會,是擺在民族工作組面前的艱巨任務。

《握手,放棄械斗》詳細記述了阿佤來寨和打洛寨這兩個佤族村寨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民族工作組在中間斡旋調(diào)解化解矛盾的過程,有助于我們直觀地了解當時的佤族部落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狀況和民族工作組開展工作的方式。兩個佤寨都非常貧困,阿佤來寨的巖角和巖不魯靠在邊境線上販賣物資做生意賺了錢,成了寨子里的“富人”,兩人之間卻因相互攀比而心存芥蒂。事件起因于巖角的侄子去打洛寨偷了巖不魯女婿巖松的牛,趕到邊境線上賣了錢并揮霍一空。專程從打洛寨趕來的司鼓人巖刀窩朗在阿佤來寨調(diào)解無效,巖角一家拒不賠償,在沖突中巖刀窩朗和巖角相繼喪命,巖不魯還煽動打洛寨的人搶走了巖角家的財產(chǎn),兩家的矛盾迅速升級為兩個村寨的矛盾,一場大廝殺一觸即發(fā)。好在我們的民族工作組及時介入了。調(diào)解的地點選在第三方——拉祜族村寨力索寨,工作組備好茶煙酒糖等,好言勸說雙方先各自放下隨身攜帶的武器,然后請在兩家佤寨都有影響的力索寨頭人扎妥新官不偏不倚地擺事實講道理,再由工作組組長張玉廷申明原則,公布處理結(jié)果。在談到如何處理打洛寨人掠走的財物時,雙方又起爭端,工作組同志隨機應變,化干戈為玉帛,令雙方握手言和、共同為民族團結(jié)“干杯”,更妙的是,從此“握手”的行為也進入了佤族人的禮儀。標題“握手,放棄械斗”這一祈使句式,既像是勸說、請求,也像是命令,在此次突發(fā)事件中,工作組恩威并用地向貧窮落后的佤族村民灌輸了依法行事、和睦團結(jié)等新社會的現(xiàn)代理念,成功地變壞事為好事??梢哉f,這次佤族村寨間的沖突,一方面是因為佤族人生性剛烈,更主要還是因為貧困,因為物質(zhì)的匱乏而導致的財物爭奪,因為普遍的貧窮而引發(fā)的“炫富”和“仇富”心理。

另一篇《馬散街》借“趕街”反映了當?shù)氐慕?jīng)濟狀況,“街”其實就是簡陋的集市,商品稀少,人民幣不流通,還保持著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山里人購買力低下,大多只是拿農(nóng)產(chǎn)品換取火柴、鹽巴等生活必需品。作者在對馬散街做了綜合描繪之后,又集中筆墨記敘了一位佤族老鄉(xiāng),他拿一只雞找賣酒的漢人換了兩碗薄酒,咕嚕咕嚕下肚仍不能滿足酒癮,再次索酒遭拒,被激怒而手舉長刀追趕酒商,險成命案,幸被工作組攔下。作者自掏腰包請佤族老鄉(xiāng)喝了碗酒,同時也批評酒商不公平交易太小氣。一場“貿(mào)易”糾紛被作者寫得生趣盎然,人物活靈活現(xiàn),佤族漢子淳樸耿直,吃了酒在草叢里倒頭便睡,酒蟲上腦便不管不顧,然而,在作者風趣的筆調(diào)中卻又不免有一絲悲涼:這里的人民實在是太窮困了!

1953年冬天作者在永別部落觀看剽牛儀式時,那血腥的迷狂場面居然也著上了心酸的色彩,尤其是當看到連一根牛骨頭都沒有搶到的頹喪男子以及他那激憤的、責罵他無用的妻子,作者不由感嘆道:“一個長期受壓迫的民族,就靠著這份原始氣息極重的拼搏精神培養(yǎng)敢于抗擊外力的勇士并艱難地生存下來。”(《在剽牛場上》)這是一份基于同情的理解。在部隊初進佤山時,聽到寨子里此起彼伏、緩慢、沉重的舂米聲,“似在哭泣,又似在憂傷地嘆息,使人聽了覺得那是舂米的婦人在對著最后一把谷子掉淚……”而實際情況更為糟糕,許多人家舂的不是稻谷,而是山藥,野菜,“我不禁為這苦難深重的民族而深深嘆息!”正是因為深刻地體會到佤山人民的貧困無助和因貧困而生的悲哀,工作組的同志下決心努力工作,“和他們一起盡快結(jié)束這苦難”。(《佤山行》)在佤山創(chuàng)辦了當?shù)氐牡谝凰W校,培養(yǎng)了西盟佤山的第一代讀書人,讓知識的火種在大山點燃。(《那所茅草屋里的小學》)協(xié)助探礦人員在佤族部落開展探礦工作,為佤山新時代冶煉業(yè)打下了基礎。(《地下深藏著銀子》)……

比辛勤流汗更加艱難的則是如何改變從前長期受壓迫受欺侮的人們的舊觀念,使他們愿意接受新事物、新社會,在政治上如何爭取部落頭人的認可與支持,如何拆除民族藩籬,爭取民族團結(jié)。雖然工作組在物質(zhì)層面的種種幫助,已經(jīng)為佤山人民觀念的改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思想意識的改變終究比物質(zhì)基礎的改變要緩慢艱難得多。當時民族工作方針“慎重穩(wěn)進”可以說是符合實際的。不勉強,不以勢壓人,爭取民族同胞真心實意的自愿認同,這需要民族工作組長年細致的工作。借用意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quán)理論,這其實就是一個新政權(quán)要如何在民族部落取得文化領導權(quán)的問題。葛蘭西認為,文化領導權(quán)不能夠靠領導者的強權(quán)統(tǒng)治,而需要被領導者的自覺認同,這就需要充分考慮被領導者的意見,而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溝通需要“有機知識分子”。可以說,民族工作組正發(fā)揮著“有機知識分子”的功能。

隨嘎一家人在新中國的命運,是新政權(quán)在民族地區(qū)取得文化領導權(quán)最典型的例子。隨嘎本是打洛寨頭人巖可的兒子,十五六歲身患惡性瘧疾,卻被族人視為惡鬼纏身,遭家人遺棄。是人民解放軍給了他二次生命,不僅治好了他,還送他去西盟上民族訓練班,他從此將連隊當成他的家,將戰(zhàn)士們當作他的家人。隨嘎對新社會的態(tài)度也影響了族人,他常常提醒他的父親巖可要多聽“大軍”的話,不要當保守落后的人。前面提到的兩個佤寨之間的流血沖突,最終能夠成功化解,巖可對“大軍”的親近起了很大作用。而勤奮好學的隨嘎后來被保送到昆明民族學院繼續(xù)求學,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鄉(xiāng)干部干起,后被選為西盟縣第一屆人民政府的副縣長。“文革”中雖受到?jīng)_擊,但在新時期被平反后,當選為西盟縣長,成為西盟佤族當中第一個出任縣長的人。隨嘎個人的成功正是他所代表的整個民族在新中國政治地位提升的象征,隨嘎的成功也是民族工作政策的成功。(《隨嘎一家人》)

在其他篇章中,民族工作組說服南約寨的頭人扎依去北京參觀(《娜拿》),勸說巖城部落的大頭人巖弓到西盟、浪滄、昆明、北京參觀(《在巖城部落》),其實都是非常艱難的任務,也是實在很了不起的貢獻。因為當時的部落政治結(jié)構(gòu)中,頭人仍然是權(quán)力的擁有者,也是部落利益的代表,部落頭人愿意親近新政權(quán),意味著封閉的民族部落打開了通往新社會的大門,加快了民族團結(jié)的步伐,也使新政權(quán)的建立有了政治保障,正如侯教導員囑咐作者的:“做好了這個大頭人的工作,比我們派幾個連駐在那里還起作用。”作者不負使命,充分發(fā)揮了部隊里的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天色漸晚時在暴雨前上漲的河水中救下拉祜族女子娜拿,作者沒有撇下她,而是帶她到路邊小窩棚避雨,當娜拿要烘干濕衣時,作者不顧她的挽留,主動避讓到外面,寧可自己淋雨。事后才知娜拿正是南約寨頭人扎依的女兒,作者所展現(xiàn)出的高尚品德和正面形象,增加了扎依對“大軍”的信賴,使他下定了去北京參觀的決心。在巖城部落,作者與三排長錢文才多次去拜訪頭人巖弓,敏于觀察,隨機應變,爽朗大方,以誠動人,為尊重對方的待客習俗,作者豪爽地把一大筒酒喝完,直至醉倒;錢文才毅然吃下巖弓作為佳肴敬客的烤田鼠肉,使巖弓放下了戒心,表示愿意與作者交朋友,這也意味著他愿意與作者所代表的新政權(quán)交朋友。這些突破都有賴于民族工作組正確執(zhí)行民族政策?!赌撬┎菸堇锏男W》里寫到一個細節(jié):工作組為春夏青黃不接中的帕科寨拉祜族人送去了糧食、谷種,解了燃眉之急,秋收時,他們特地推選了兩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帶著一個年輕人扛了一袋新米,抱了一只雞,走了幾十里山路給工作組送來,并用不熟悉的漢語說了許多感激的話和他們在新舊社會的感受。工作組不收禮物,老人們就蹲在那里不肯走,還說,回去,寨子里的人會責怪他們的。臨走時,那兩位老人嘆息地說:“那個時候,我們寨子也駐有工作組的同志就好了!”可見,民族工作組的工作是深得人心的。

作者在反映佤山部落貧困落后并寄予深切同情的同時,也以大量生動的細節(jié)表現(xiàn)此地人民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馬散街上那位佤族漢子喝了兩碗酒在路邊草叢倒頭便睡,睡醒后索酒不成便暴怒,作者請他吃一碗酒,他很高興,感動地說:“大軍好!”喝完卻又不勝酒力地躺下了。打洛寨頭人巖可見到大軍治好了自己的兒子隨嘎還愿意把他收留在部隊,竟感動地說:“我把我的兒子送給你們了?!辈攬龇砰_喉嚨抑揚頓挫地邊唱邊跳,以示他真誠的感謝。巖城部落頭人巖弓的年輕妻子把作者遺棄在溪邊的破襪子撿回送給丈夫,巖弓則把它剪開當作裝飾品綁在小腿上……這些少數(shù)民族兄弟的身上,無不流露出一種天然的樸拙可愛。

作者用了相當?shù)钠洈⒚褡骞ぷ鹘M帶領八嘎那寨的拉祜族人民開墾壩田的經(jīng)過,這段民族部落告別刀耕火種的歷史性時刻被作者描述得富于詩意,一路上小伙子和姑娘歡樂地對著情歌,晚上大家生火烤獵物喝茶聊天,年輕人溜出去幽會,頗有些原初先民的風采,是我們每每在《詩經(jīng)》中讀到的勞動場景。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一般理解為思想純正,沒有邪念,《論語今讀》則解釋為“不虛假”。一方面是佤山人民“思無邪”,一方面是寫作者“思無邪”,作者對佤山、對佤山人民的感情是純正的、真摯的,也使整部作品延續(xù)了作者清新自然、健康的風格,營造出一種樸素的詩意。

作品里也沒有回避寫男女之情,記述了作者在佤山的兩段朦朧的情感。《娜拿》中,在小窩棚避雨的作者和美麗的拉祜族少婦娜拿,“相互離得這么近,她偶爾發(fā)出的輕微呼吸,肌膚之間特異的香氣,我都能感受得到。我有些頭暈目眩,想離她遠一些,但窩棚是這么窄小,往哪里挪?我知道,在這個時候,我們之間,只要有一個人有點親密的動作,就可能摟到一起。想到這些,我嚇得眼前一陣發(fā)黑,猛地一抖,幾乎要躥起來!”作者那時也不過二十出頭,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面對熱情漂亮的拉祜族女子,卻依然能以部隊的紀律壓制住涌動的激情,從而使自己成為娜拿“可相信的人”,她也把這份信任傳遞給了自己的頭人父親,最后她將綿綿心意寄托在一支拉祜族民歌里,“好像唱給她心愛的人,但又不完全像,好像是唱給她佩服的人”,而我為娜拿的歌聲熱烈地鼓掌,表示心領神會。這盡在不言中的情義,顯得如霽月清風般高潔美好?!渡Ja街》寫到拉祜族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過節(jié)的歡樂,寫到晚會上拉祜族小伙子搶姑娘包頭巾求愛的風俗,特別寫到力索寨最美麗的姑娘、如玫瑰般嬌艷的娜朵對作者的大膽示愛。作者以細膩溫潤的筆觸渲染出靜謐美好的夜色氛圍,而娜朵和作者的情感關系只是以兩段類似話劇簡潔而包含潛臺詞的對話和動作交代出來:

“你去哪里了?”她問。

“忙事情去了?!?/span>

“我找了你好久呢?”

“是嗎?”

“還問是嗎?剛才叫你來跳舞,你也不來?!?/span>

“我忙呀!我們有任務,哪能隨便活動……”

她點頭,理解地說:“也是!”

……

她卻悄聲問:“你來搶我的包頭,好么?”

我只好老實地回答:“不敢!”

“是不想,還是不敢?”她追問。

“不敢?!?/span>

“唉!你呀!”她聲音里充滿了傷心。

“我是解放軍呀!你也知道,我們有嚴格的紀律!”

……

她低下了頭,幽幽地說:“解放軍就不興有家么?”

“至少現(xiàn)在不興?!?/span>

“以后呢?”

“我不知道?!?/span>

兩段對話含蓄而傳神,讓讀者能想象到兩人的神態(tài),體會到兩人的心理,娜朵熱情大方、善解人意,心情從期待到失望;而婉拒娜朵的作者在鎮(zhèn)定里有忐忑,在堅決后面又有不忍。所以,在聽說那晚娜朵沒讓任何人搶她的包頭后,內(nèi)心在感傷地暗暗嘆息。所謂發(fā)乎情而止乎禮,對于熱情主動的拉祜族女子,對于青春壯年的作者,情感的萌動都是極其自然的事,然而,情受到了禮的約束,這“禮”既指有別于少數(shù)民族的漢族男女相處的傳統(tǒng)禮節(jié),更指民族工作組的嚴明紀律——所以作者回答娜朵的是:并非不想,而是不敢。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很難說是有悖人性的,因為作者承擔了更大的歷史使命,并自覺地將集體的事業(yè)放在了個人的私情之上。所以這份感情上的遺憾和嘆息被作者寫得很節(jié)制,風格是哀而不傷的。

需要指出的是,《初進佤山》中的大多數(shù)篇目并不是寫于當時,而是多年后的追憶。文字的生動鮮活,常常讓我們忘記了他是隔著歲月的長河在追憶,只是在文尾作者每每懷念起當年的故人不知何處去時,才有了些許滄桑之感。作者一生可謂飽經(jīng)風霜,先是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下放勞動改造,在“文革”中,又多次被批斗,直至身陷囹圄,然而,這樣深重的苦難卻未曾磨損他的信仰。當他回望初進佤山的那段革命歲月,心底和筆端仍然充溢著最樸素真摯的情感,他用他單純、清新、健康、明朗的文字把我?guī)Щ?0世紀50年代初期的邊地時光。可以說,作者一直秉持著他的寫作初心:“一定要用我的文學勞動,創(chuàng)造出一些有益于部隊的作品,讓對祖國的意念,鼓舞著我努力創(chuàng)作?!睘榇?,如同柳青扎根皇甫村深入生活一樣,彭荊風多次主動要求下連隊工作,在《南行千里——1952年春、夏從昆明步行千里至瀾滄大黑山的日記》中寫道:

……經(jīng)過我多次要求,組織上決定派我下連隊工作。這對我是多么難得的喜事,這一年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我感到苦惱,缺乏生活體驗。我最重要的不是創(chuàng)作問題,而是生活問題。為了今后能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對祖國、對人民事業(yè)真正有點貢獻,我應該全身心地深入連隊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中。我應該把這些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都記錄下來,這對我的創(chuàng)作和工作都是有幫助的。

從昆明步行千里至瀾滄大黑山,路途迢迢,山勢險峻,時常經(jīng)受大雨侵襲,在身體和意志上經(jīng)受考驗,同時,一路上也開始近距離地接近民族群眾,感受到他們對解放軍的真心擁護,聽他們痛訴曾遭土匪欺壓的悲慘經(jīng)歷,在連隊離開卡馬新寨時,感動于寨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在新營盤慶祝新中國成立三周年,作者又回想起在江西贛州大西南進軍途中歡度新中國成立時,曾立下的誓言:“為我們新生的祖國,為我們幸福的開始,盡最大的努力,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永遠富強的國家,讓我們的祖國人民永遠過上好日子?!?/p>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jié)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jié)我國脫貧攻堅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就時指出:“一些新中國成立后‘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又實現(xiàn)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直過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特殊成員。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些民族從原始社會或奴隸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tài),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今,“直過民族”全部脫貧,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這些有賴于黨的領導,有賴于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對這段偉大歷史的文學記錄,也正是《初進佤山》一書最為重要的價值。

[作者單位:光明日報文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