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視角的疫情 ——觀吳雁《京城“役”景》攝影展
走進(jìn)北京798映畫廊空間,66幅黑白攝影,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展廳各處。走近照片,面對著照片中古都北京的古建、胡同,行走于其中的人物,醒目的抗役標(biāo)語……耳畔不禁響起了市井聲息,腦海中映現(xiàn)出一幅幅抗疫的生動畫面,將人們感同身受地帶入到抗疫記憶中。
2019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毫無征兆地突然襲來,瞬間將還沉浸在春節(jié)喜慶氛圍中的北京市民生活無情打斷。時至今日,這場波及全球的世紀(jì)疫情,依然在世界其他國家瘋狂地肆虐著。置身于北京抗疫生活中的吳雁,在疫情暴發(fā)初期,便以敏銳的目光,細(xì)致觀察北京市民在疫情中的心態(tài)表情。他徜徉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巡視著疫情期間北京人的生活景象。經(jīng)過一段時間走街串巷的觀察,他從北京市民的抗疫生活中,感悟到了一種沉靜于心的淡定、平和,甚至不失幽默的地域心態(tài)。這種獨特的地域心態(tài),使他回憶起了兒時生活在地安門、后門橋、雨兒胡同的街坊四鄰,以及出沒于父親單位北京畫院的一些老先生的談吐風(fēng)貌。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生活氛圍,人際關(guān)系,無疑最鮮明地蘊藉著北京的地域文化。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北京人的表情,不僅喚回了吳雁許多童年生活記憶,同時促使他從這座千年古都的當(dāng)代市民身上,更深刻地品味出了延綿于心的老北京地域文化。這一切身體會,使他毅然再次拿起了當(dāng)年在《深圳晚報》攝影部工作時的相機(jī),不辭辛勞地盤桓在童年記憶中的地安門一帶老街、胡同、院落中,捕捉著疫情生活中北京市民的各種表情,并有意識地將人物形象,定格在獨具古都?xì)v史風(fēng)貌的背景中。歷經(jīng)一年多的不懈奔走拍攝,拍攝下了上千幅人物照片,最終完成了這個個人攝影展。
不可否認(rèn),吳雁手持?jǐn)?shù)碼相機(jī),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用鏡頭記錄下疫情期間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其作品貫穿始終,大量出現(xiàn)的是那些古都代表性建筑,已經(jīng)構(gòu)成了一道北京的歷史風(fēng)景線。而活動于這些歷史建筑中的當(dāng)代北京市民,則又將疫情時期的北京生活與古都構(gòu)成了一種互為印證的歷史傳承。吳雁可謂潤物細(xì)無聲地將北京的歷史底蘊與現(xiàn)實內(nèi)涵,通過這次抗疫特殊氛圍的還原,更加具有現(xiàn)時感地呈現(xiàn)在廣大觀眾面前。
作品中不僅有在《天安門廣場》上默默行走的人群,《鼓樓西大街》冒雪執(zhí)勤的共產(chǎn)黨員,《建外SOHO》噴灑消毒液的白衣人;更有《鐘鼓樓北廣場》舞動在瑞雪中的晨練者,《什剎海體校門口》呈騎馬蹲襠姿勢鍛煉的老人,《電報大樓前》為疫情中的逝者駐足哀悼的行人……此時此刻,口罩成為這座古都市民的集體標(biāo)配。然而從口罩上露出的一雙雙眼睛透露出的,依然是北京人淡定從容的目光。這種從容淡定的目光,源自腳下這片歷史文化深厚的土地。因為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擁有過令世人翹首的歷史輝煌,同時也遭受過侵略者鐵蹄踐踏下的屈辱,輝煌苦難的歷史共同塑造了古都人的心理。如今的北京人已是一個融會多種文化的開放包容的大眾群體。而代表著這座古都輝煌的那些古老建筑,就像是一個不露聲色的世紀(jì)老人,品味著歷史滄桑,感知著未來希望,不舍晝夜地傾聽著這座古都日新月異的腳步聲。正是由于這些歷史遺跡的存在,才使得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擁有了自豪的地理身份和歷史的驕傲。
我想觸發(fā)吳雁義無反顧地拿起相機(jī),走進(jìn)疫情進(jìn)行時的北京街巷,將疫情時期的市民心態(tài),疊映在古都的歷史背景中,將歷史的北京與當(dāng)代的北京,在“役”景中重新加以審視,這其中既充溢著一種使命召喚,又讓人有一種童年生活的舊影重溫感,可謂是一個意境豐富的攝影展。
疫情還未有窮期。吳雁的《京城“役”景》攝影展適時推出,目前已入圍2021第21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我相信這肯定只是一個開始,更鮮活感人的反映抗疫生活的各種藝術(shù),定將會不斷涌現(xiàn)出來。相信吳雁攝影展中的“役”景人物形象,也會長久地留存在人們心中,成為古都北京新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