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的人稱 ——以今敏作品為例
任何一個漫畫分格或影片鏡頭,都是在給觀眾提供特定的畫面和觀看視角。這一畫面僅僅是媒介為觀眾提供的一份延伸的目光嗎?還是它能代表具體角色的所見所感?這就是鏡頭畫面的人稱問題,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議題。它也涉及“看”與“被看”的關系,其為動畫與漫畫鏡頭設計中尤為核心的線索,遍及各題材與類型作品的敘事當中。本文要分析的主要對象,是動畫導演今敏早期漫畫作品《海歸線》的封面與封底設計。
1990年的《海歸線》,是今敏第一部經(jīng)連載后成本出版的長篇漫畫(該書已被引進中國)。讀過這本漫畫的人,應該會對其湛藍色的封面與封底設計印象深刻:本書封面是男主角墜入海中的畫面,而封底則展現(xiàn)了仰視人魚的角度,是人魚身體的逆光畫面。
因為書脊也是藍色的,銜接了封面和封底,所以作為讀者,我們完全可以把封面和封底作為一張畫的整體的兩個部分去看待。但同時,書脊也是紙質(zhì)出版物媒介為此畫面所提供的天然分格提示。因此,也可以把它們視作漫畫的兩格,或者就像是一部影片中兩個接在一起的鏡頭,封面在先,封底在后。
而能讓兩格畫面產(chǎn)生緊密聯(lián)系的,正在于一個精妙的細節(jié)處理。封面圖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沉入海底”的感覺,倘若我們細看封面,就會發(fā)現(xiàn)男主角洋介平靜地睜著眼睛,目光非常明確地把我們引向封底——他,正在看著人魚。
經(jīng)由洋介的目光,封面與封底就構(gòu)成了正反打關系。這就是鏡頭語言的“看”與“被看”的機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封底既可以被解讀成洋介的第一人稱主觀視角,也可以被視作客觀化的描繪——或者說是讀者的目光。就這樣,這兩個鏡頭就直接將讀者與男主角“縫合”起來,奠定了認同的基礎。此外,人魚也就被塑造為一個有待探索和認識的神秘對象。
今敏非常擅長使用這樣的屬性曖昧的鏡頭。在今敏執(zhí)導的動畫電影《東京教父》中,就有另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這個例子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被不少視頻論文提及過。在多個展現(xiàn)城市風光的鏡頭序列中,最后一個是從上至下俯拍的,畫面中央是幾個圍成一圈聊著天的路人。該鏡頭的初步屬性無非是一個很普通的景物鏡頭,但緊接著的鏡頭是主角之一美由紀的面部特寫,這也是美由紀在電影中首次出現(xiàn),鏡頭展現(xiàn)了她吐口水的動作。然后,俯拍鏡頭再次出現(xiàn),口水從高處落下,路人之一抬起頭,并在其后又追加了一個仰視的反打鏡頭。通過這樣幾個鏡頭的組合連接,那個原本簡單的俯視鏡頭就搖身一變成了美由紀的主觀鏡頭,不經(jīng)意間實現(xiàn)了鏡頭人稱屬性的轉(zhuǎn)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