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兒童文學斷代研究的精致樣本
新時期以來,上海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了“教育性”向“文學性”“藝術性”的回歸和創(chuàng)新,呈現(xiàn)出新老作家交替、隊伍結構合理、創(chuàng)作開放多元、趨于國際化的新海派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圖景。與之對應的上海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無論廣度、深度、還是研究方法上,卻是令人遺憾地呈現(xiàn)出滯后狀況。創(chuàng)作與評論,原本是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是一種相互呼應彼此促進的關系。缺少了強有力的理論闡釋和支撐的上海兒童文學,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失衡的、甚至可能是行之不遠的。察省這樣的問題不難,難的是如何以踏實的學風、勤勉的勘探、深刻的思辨,廣集資料、細讀文本、厘清情狀、辨明軌跡。從上述意義上說,近期由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的《新時期上海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研究》,十分難能可貴。
領銜著者李學斌教授,長期葆有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雙管齊下的狀態(tài),由他發(fā)端、立意、結體并多處親力親為、述諸筆端的這部近煌煌五十萬言的鴻篇巨著,可以說是當下地域兒童文學斷代研究的一個精致樣本。該書沒有因循單一的作家、作品論的老路,而是將二十幾位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后走上中國文壇的“第四代”“第五代”上海兒童文學作家放在新時期的歷史時間軸上,以區(qū)域研究的視角來考察、關照上海兒童文學的來路與現(xiàn)狀,放在中國乃至世界兒童文學版圖上審視其作用和價值、意義和地位,并為百年上海兒童文學史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
作為第一部以上海區(qū)域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理論專著,該書首先從宏觀上對新時期上海兒童文學進行了藝術探源,對新時期上海兒童文學由分離、嬗變到融匯、整合的藝術格局進行了簡明梳理,認為新時期以來的上海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立足海派文化,突破民族性、地域性、個體性的局限”,呈現(xiàn)出“多元化”“開放性”“國際化”的新特點。該書的重心是“上海兒童文學作家論”和“上海兒童文學作品論”兩大版塊,“作家論”分別選取了張秋生、劉保法、梅子涵、朱效文、沈石溪、周銳、秦文君、彭懿、陳丹燕、鄭春華等十位作家;“作品論”則選取了蕭萍、謝倩霓、殷健靈、張潔、李學斌、陸梅、周晴、郁雨君、張弘、唐池子、馮與藍、盧穎等十二位作家。這幾乎是新時期以來上海兒童文學“前浪”和“后浪”的兩大最佳陣容。“作家論”無疑更宏闊、具有“一錘定音”的特效。比如論述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就從其作品不斷呈現(xiàn)的“動物密碼”中抽離出“人性之思”及生命主題,指出其“獸面人心”與審美越界的奇妙結合是吸引少兒讀者的特殊魔法?!白髌氛摗眲t呈開放態(tài)勢,無疑與所論作家相對比較年輕、創(chuàng)作風格還在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中有關。比如論述李學斌的小說,就從他大量作品中選取了《咫尺天堂》加以分析,因為這正是作家以自身經(jīng)歷反復書寫的“在傷痛中成長”的代表作之一。陸梅作為新海派兒童文學女作家,其創(chuàng)作注重表現(xiàn)少男少女“游蕩”的精神氣質和特殊經(jīng)歷。書中主人公格子熱忱而迷茫、敏銳卻驚悸的氣息躍然紙上,顯示出女作家對人物性格很好的把控和開掘能力。
作為新時期以來上海首部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研究論著,該書用歷史的、縱向的視角,借助“童年社會學”“兒童心理學”“敘事學”“文學傳播學”等多學科視覺和研究方法,來考察分析上海區(qū)域兒童文學,對新時期以來上海兒童文學不同以往的、有別于其他省市的創(chuàng)作觀念、整體特征、發(fā)展態(tài)勢做了區(qū)別和界定,認為上海兒童文學作家作品整體呈現(xiàn)的開放的、前沿的、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作傾向,必將為其贏得更加遼闊的發(fā)展空間。
《新時期上海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研究》作為百年上海兒童文學史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上海兒童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所做出的積極探索,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必將在未來時間里得到印證并日益顯現(xiàn)。
(《新時期上海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研究》李學斌 李燕 等/著,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