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多麗絲·萊辛都市小說中的老年女性書寫研究——一種人文地理學解讀
來源:《社會科學研究》 | 肖慶華  2021年12月10日08:28
關鍵詞:多麗絲·萊辛

內容提要: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老年女性的書寫者。在她的都市地理書寫中,她著重描寫了四個都市老年女性的生存地理即:流動音樂地理、日常消費地理、住宅景觀地理和記憶雜糅地理。本文從人文地理學的視角入手,分別對作品中所描繪的四個都市地理空間和場所進行分析,進而探討了作品中文學與地理相互塑造和影響的互動關系對老年女性身份的確認和影響。這種探討不僅提供了理解人類都市生活的多樣性、差異性和豐富性的不同方式,而且加深了對都市老年女性問題的關注和討論,進而彰顯了萊辛都市老年女性書寫的獨特視角和意義。

關鍵詞:多麗絲·萊辛;老年女性;女性書寫;都市地理;人文地理學

引 言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老齡化社會,65歲及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在穩(wěn)步上升。正如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 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 在其 《社會學》(Sociology) 一書中所言:“英國并非惟一正在經歷 ‘銀發(fā)化’ 的社會。幾乎所有的發(fā)達國家都將在今后幾十年里經歷人口老齡化?!?030年,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3% (在澳大利亞) 和50% (在德國) 之間。‘老老人’(年齡超過85歲的老人) 的數(shù)量將比 ‘年輕老人’ 的數(shù)量增長得更快。在下半個世紀,85歲以上人口的數(shù)量將增長6倍。這一過程有時被稱為 ‘老年人口的老齡化’?!?① 在一個看重年輕、活力和身體魅力的社會中,老年人往往并不受重視,但是,隨著他們在總人口中占有較大比例,老年人獲得了比他們過去多得多的政治影響力。雖然衰老是一個帶來新的可能性的過程,但更將伴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

面對如此從未有過的都市巨變和困境,作家們努力捕捉和表達新的都市地理繪圖,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 (Doris Lessing) 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一個有著60多年漫長寫作生涯的女作家,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她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多以都市中的中老年女性為中心。萊辛是一位對都市空間建構比較自覺的作家,她在一系列的都市書寫中,回避宏觀的地理和空間變化,強調日常生活的地理空間,尤其是地理場所的個人體驗,譬如:《老婦與貓》(An Old Woman and Her Cat,1967)、《好鄰居日記:簡·薩默斯日記I》(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 I,1983)、《好鄰居日記:簡·薩默斯日記II》(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 II,1984)、《好人恐怖分子》(The Good Terrorist,1985) 和 《又來了,愛情》(love,Again,1995) 等。正是因為萊辛那與眾不同的視角,其都市老年女性書寫照亮了都市中看不見的角落:老年女性的生存空間或場所。

雖然她的這些作品,一經出版發(fā)行,就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但在國內近百篇的研究文章看來,研究者們一般都從敘事學、性別理論、都市空間、倫理學等角度對單個文本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文本細讀和探討。譬如:《又來了,愛情》 一書的中文譯者之一,瞿世鏡教授就以題為 《人道主義者萊辛》 為序,對此有所評論。但這些研究鮮有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對萊辛都市老年女性的地理空間進行整體性的分析和關照。本文將討論多麗絲·萊辛都市老年女性書寫的特征和方式,從其作品中描寫的四個特殊的都市地理——流動音樂地理、日常消費地理、住宅景觀地理和記憶雜糅地理,來探討作品中所揭示的人與都市地理之間充滿感情的關系,進而揭示了萊辛老年都市女性書寫的獨特性和文學價值。

一、萊辛的都市老年女性書寫及其意義

1950年代,萊辛從非洲移居倫敦,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都市書寫之路。這些都市書寫體現(xiàn)了萊辛對倫敦現(xiàn)代都市化的個人體驗及思考,尤其是將自己女性的經歷和視角融入其作品中。作為一位人生經歷復雜且都市生活經驗豐富的作家,萊辛目睹了現(xiàn)代化社會的變遷,她冷靜地觀察并思考著都市人的命運和生命的價值,關注老年都市女性在生活場所中的生存狀態(tài)。她一直試圖通過寫作來反映都市地理,探求都市空間,理解都市場所。

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 在 《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 中曾寫道:“女人命運的發(fā)展曲線,要比男人更不規(guī)則,更沒有連續(xù)性。女人生活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相同而單調的,但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轉折,又極其突然而危險?!?② 都市老年女性是一群特別的人,成年以后,她們不得不扮演著多重角色。與男性的生活狀態(tài)相比,她們在家務勞動、照顧孩子和專業(yè)職責等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都會影響到她們老年的生活和狀態(tài)。女性一般比男性活得更長,這就使得老年人口高度 “女性化”。因為家務和育兒等責任,女性要么比男性較少參與有酬工作,要么工齡相對較短,工資水平也較低。這些因素對女性晚年的經濟狀況有很大的影響。當丈夫去世,而又無子女贍養(yǎng)和幫助時,情況就更糟糕。由于生理上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身體不便或殘疾的情況也更多見,哪怕就是料理個人生活,如洗澡和上下床,她們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但即便是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往往也會被忽略和漠視。

在文學傳統(tǒng)歷史悠久的英國,更推崇的是精英文化,但萊辛卻將都市老年女性這群都市的邊緣人作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和關注對象,將她們?yōu)樯鐣鲆暤母星樯睢刃臎_突和生活在社會邊緣的痛苦掙扎放在一個特定都市場所描寫,加之自身晚年生活的經歷和體驗,使得她對這一特殊人群的都市地理和生活狀態(tài)的書寫更深刻而感人。

譬如,1995年,萊辛創(chuàng)作了 《又來了,愛情》。這部小說是關于都市老年女性的愛情故事。小說有兩條線索,其中一條是這本小說的女主角莎拉已經65歲,丈夫早逝,她不得不靠寫作獨自撫養(yǎng)小孩。后來她與三位好友組建了青鳥劇團,該劇團一度在法國的馬提尼克節(jié)慶中推出 《朱莉·韋龍》,并獲得極大的成功。多年來,莎拉致力于劇場,無意再婚,也無心談戀愛,但在這次音樂表演的國際合作過程中,莎拉任編劇,亨利和比爾分別出任導演和演員,莎拉出人意料地同時愛上亨利 (38歲) 和比爾 (28歲)。萊辛刻意安排莎拉在排戲期間愛上亨利和比爾,以便將這位老年女性的回憶和性幻想呈現(xiàn)出來。莎拉已上了年紀,獨守空房二十余載,面對這種老少戀,內心不免沖突。萊辛著力描寫了故事發(fā)生的地理場所,讓薩拉的內心矛盾一一浮現(xiàn)。另一條線索是關于朱莉·韋龍的故事,也就是 《朱莉·韋龍》 一劇中的女主人公。她是法屬殖民者種植園主和他混血兒情人的私生女,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位才貌雙全的姑娘吸引了不少追求者,但由于門第不當及社會偏見,情人們都舍她而去。最后,朱莉在婚禮前夕,突然投水自盡。她或許不敢再承受被愛人拋棄的痛苦經歷,或許不愿意違背自己的初心。數(shù)十年后,朱莉的日記、繪畫和音樂作品公開發(fā)行,引起轟動,她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小說中,兩條線索貫穿始終,相互滲透,相互烘托,創(chuàng)造了一個內涵豐富的、文本交織的結構。

縱觀萊辛的都市老年女性書寫,她的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都市老年女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她們都是都市老年獨居女性。她們有的中年喪偶,一直獨居,沒有再婚,如 《又來了,愛情》 中的薩拉;《老婦與貓》 中的赫蒂;有的中年離異,一直獨居,沒有再婚,如 《好人恐怖分子》 中的愛麗絲的媽媽多蘿西;有的老年喪偶,一直獨居,如 《好鄰居日記:簡·薩默斯日記I》 中的莫迪。這些都市老年獨居女性脫離了主流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她們不僅是對應于中心人而存在的都市邊緣人,而且是都市邊緣群體中最邊緣的存在之一,聚合了女性群體、老年群體和獨居群體的邊緣性。

萊辛是一位有著廣闊社會學視野的作家。她善于發(fā)現(xiàn)那些被主流社會所漠視、鄙夷和遺忘的邊緣小人物,掙扎在社會夾縫中的邊緣群體。她結合自身女性體驗,將都市地理與人物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進而去反映整個社會和人類的境況。萊辛不遺余力地探討這些處于都市邊緣地位的老年獨居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描述她們所經受的不為人知的痛苦和折磨,她力圖向人們展示都市中充滿異質性和豐富人性的隱蔽角落,彰顯了她的文學道德責任感及對人性的深切關懷。

二、萊辛都市老年女性書寫的人文地理特征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正是都市地理空間的不斷重組,社會的不斷重構,地理和空間才會一次又一次占據(jù)文學書寫的中心。人文地理學強調人與地理要素的互動,地理現(xiàn)象的主觀描述和領悟,強調情感與地點聯(lián)系的緊密度的衡量空間。文學作品中的地域描述涵蓋了對地區(qū)生活經歷的分析。正如邁克·克朗 (Mike Crang) 指出的那樣,“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小說具有內在的地理學屬性。小說的世界由位置和背景、場所與邊界、視野與地平線組成。小說里的角色、敘述者以及朗讀時的聽眾占據(jù)著不同的地點和空間。任何一部小說均可能提供形式不同,甚至很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從對一個地區(qū)的感性認識到對某一地區(qū)和某一國家的地理知識的客觀了解?!?③

人文地理學以人為核心,探討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并強調 “地方” 之于人的重要性。關于地方的定義是十分豐富的,在眾多的定義中,人文地理學讓我們看到地方與人的互動及其意義。地方是社會建構物,是個體對之產生情感和文化依戀的環(huán)境。“地點 (palace) 是空間內一個具體的場所,它的顯著特點是人類在地點之上有規(guī)律地進行活動。而且,地點是這些活動的必需場所。地點形成個人身份認同感及社區(qū) (團) 歸屬感,是人們可能形成親密持久關系的場所。地方成為經驗建構而成的意義中心?!?④

文學作品的 “主觀性” 不是一種缺陷,事實上,正是它的 “主觀性” 言及了地理與空間的社會意義。⑤ 縱觀各類描寫城市的作品,盡管出現(xiàn)在不同時期,但都通過不同的城市區(qū)域的描寫,揭示了城市生活的本質及其社會問題。不同作家的寫作方式及其流派,揭示了時代的變遷,并與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相對應。

萊辛被譽為 “我們時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⑥ 她作品中那種親身感受的、情感豐富的地理景觀描寫,遠遠超過了社會學上的那些冷冰冰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揭示和探索了人與地理、場所之間充滿情感的關系。作為一位都市空間建構意識比較自覺的作家,萊辛的都市老年女性的書寫總與一定的文化地理空間有關,從而呈現(xiàn)出不同凡響的都市地理特征。

萊辛這種與眾不同的空間寫作意識與她的個人經歷有關。幼年時,隨父母在幾個國家遷移,30歲離異攜子回到倫敦后,又數(shù)次搬遷。這種對都市地理和場所的敏感,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就曾表現(xiàn)出來。譬如:《四門城》(The Four-Gated City) 中的女主人公瑪莎,長在殖民地,成年回到倫敦后,好奇而熱情地打量和探索著倫敦,正是在對都市地理的認知中,重建了倫敦這座城的知識。萊辛在都市老年女性書寫中,更是將都市空間的體驗與主題書寫聯(lián)系在一起。

譬如,萊辛在 《又來了,愛情》 一書中體現(xiàn)了都市音樂地理的力量。自從萊辛1949年回到倫敦,她本人有廣泛的聆聽經歷。萊辛不僅出入不同的音樂廳和觀賞各類戲劇,自己在創(chuàng)作小說的同時,還有音樂劇和戲劇的創(chuàng)作的嘗試。⑦雖然這些創(chuàng)作與她的小說寫作相比微不足道,但她對音樂的狂熱和戲劇的癡迷都沉淀在其作品中了。在 《影中漫步》(Walking in the Shade) 中,萊辛寫道:“我經常去劇院。那個時候你從早晨開始排隊,就是為了晚上能在正廳后排或走廊看一場戲,花相當于今天三四英鎊的價格。我就是這樣看了所有在倫敦上演的戲劇,有時甚至站著看的。我持久地迷戀著劇院。”⑧了解這些與音樂為伴的經歷與感動,便不難理解萊辛作品中的音樂地理描寫及其意義了。

三、萊辛都市老年女性書寫的都市地理

萊辛都市老年女性的書寫,不只是簡單地、客觀地對地理景觀進行描寫,文本中的都市地理和場所也提供了認知都市老年女性世界的不同方法。下面將對萊辛作品中的四類都市地理空間書寫,即流動音樂地理、日常消費地理、住宅景觀地理和記憶雜糅地理進行分析,探討其中呈現(xiàn)的都市老年女性的生存議題。

(一) 流動音樂地理

在一個后工業(yè)社會,“當我們把音樂作為一種交流方式來討論時,這其中暗含著地形學的意味,而從這種地形學之中又衍生出政治?!?⑨ 音樂作為一種符號,和其他類型的符號有很大的差異,是一種極難控制和固定的話語方式,是一個可以產生多個所指的能指。特里·伊格爾頓 (Terry Eagleton) 就很恰切地指出,“文化可以被視為一種社會無意識”。⑩ 因此,探討文本中音樂和地理的關系及其表達流動性和空間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在 《又來了,愛情》(又譯為《愛,又來了》) 中,萊辛將自己獨特的音樂領悟融入了音樂地理和聽眾景觀的書寫中。她在 《影中漫步》 中對該部作品有這樣的闡釋;“在 《愛,又來了》 這本書上,類似的事情再次發(fā)生,盡管并不明顯。正如 《金色筆記》 所設想的主題——女人與男人——所有評論者所能明白的,《愛,又來了》 的直接主題——老年之愛——卻令人震驚,而這部小說有一個更復雜的結構,很少有人注意這一事實。” ? 這里,不難看出這部小說本身蘊含的寓意遠遠超過對大都市中老年人的愛情的討論,因為該小說中所呈現(xiàn)的豐富的音樂意象和萊辛稱之為 “更復雜的結構” 之間的關系,值得研究者們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

文本世界中的虛構與想象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記載、呈現(xiàn)、表征以及預示人類的生活,也往往具有某種生命功能和歷史文化功能。? 文學文化內在的認知功能是非常獨特的。萊辛在其小說中對音樂、音樂人物和事件的描寫,從一個重要的側面深刻反映了一戰(zhàn)以來的西方社會的矛盾性和復雜性,戰(zhàn)后各種新類型音樂的出現(xiàn)已經隱含了解構和顛覆原有文化形態(tài)的一面。萊辛曾有過這樣的音樂評論:“我聽了大概四年左右的爵士,尤其是布魯斯。它對我有什么用呢?如果戰(zhàn)爭年代的向往,渴望,缺乏的音樂 —— ‘我含淚而舞’,‘煙霧迷蒙你的雙眼’ —— 讓我、我們所有人受到浪漫愛情的影響,這種愛情的核心在于你得不到它。那么我認為,爵士尤其是布魯斯,將是一種挫折,對于失去痛苦的享受與我們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在簡化,但對我來說,聽布魯斯,比利假期,貝茜·史密斯,和伯德的薩克斯那令人心碎的哭喊,伴隨著的是一段痛苦的時光,一個加強另一個。令人愉悅的青春期憂郁能深化成某種危險的東西——毒藥?!?? 一種音樂從來就不是孤獨而存,它總是不期然地與一段歷史相遇,相隨。

作為青鳥劇團的管理者和編導,薩拉時而沉浸在龐德的普羅旺斯的詩篇里,時而又迷失在古老行吟詩人的抒情樂曲中,這既是劇團生存的需要,也是音樂人的責任。音樂與歸屬感相連,某一地區(qū)的地理特征也得到了加強?!吨炖颉ろf龍》 在斯蒂芬的 “女王御賜莊園” 預演時,吸引了上千的英格蘭鄉(xiāng)村中產階級,在那里,“人們四處走動,在草坪上聊天,或坐在草地上。一個從倫敦來的劇團跳起了伊麗莎白時代的舞蹈。一個地方組織唱起了都鐸王朝君主作的歌曲。接著最主要的項目開始了,就是朱莉的音樂,由薩拉配上了歌詞。這是后期音樂,歌手們沒有伴奏,因為人們一致認為她的 ‘吟游詩人音樂’ 應該配上古樂器,可目前還沒找到這些樂器。”?“她那 ‘吟游詩人’ 時期的樂曲充分傾訴了她的不幸,然而在外表形式上,卻在某種樂曲形式 (就像憂傷的葡萄牙民歌,或者,就此而言,就像黑人布魯斯樂曲) 所限定的范圍之內,那樂曲形式總是把蕩氣回腸的悲歌局限于個人對于憐憫同情、對于終止痛苦——對于愛情的輕微呼喊?!?? 音樂的主題再一次強化了小說的主題。

在社會快速變化或不穩(wěn)定時期,重新挖掘傳統(tǒng),將它作為重新確認當前特性的方式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在對過去的肯定和稱贊中,人們是在為不確定的未來尋找安全感。在一個碎片化的現(xiàn)代社會里,談論愛情是一件奢侈的事,更何況是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的老少戀。薩拉對 《朱莉·韋龍》 故事的發(fā)現(xiàn)、挖掘和改編,既影射著這種傳統(tǒng)古典情感在現(xiàn)代社會的稀缺,又展示了薩拉對這種情感的渴望和向往。音樂的民族性強調靜止的民間音樂或無地區(qū)限制的古典音樂。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致性被城市化大肆敗壞的今天,人們對音樂民族性的鐘情是對社會異化的抵制和反叛的另一種形式。

音樂總是與欣賞音樂的場合聯(lián)系在一起,音樂的表演與欣賞的空間密不可分。音樂通過自己獨特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感的空間,一個無言共謀的群體。在這里,人們在一起傾聽音樂、一起欣賞劇目,并形成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在小說中,由于女主角莎拉與眾不同的音樂經歷及演出計劃,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已經失去了純粹性和絕對性的預設,成為塑造年齡、性別、階級的一種力量,一種懷疑所有聲稱具有表征之外的物質力量。正如小說中的莎拉和劇中的朱莉·韋龍在這種機會和探索中得以復活,并在都市亞文化地理空間中找到一席之地。

在文本中,音樂的聽眾景觀也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音樂的表現(xiàn)空間和聽音樂的場所即聲音景觀的創(chuàng)造來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聲音景觀地理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不同種類的音樂開發(fā)了社會活動的空間,各種群體的人以特定的方式,按照性別及相關的社會規(guī)范集聚在一起。 《朱莉·韋龍》 這樣一部成功的劇目,它所造成的聽眾景觀是不同的。這里是以愛好文藝的鄉(xiāng)紳斯蒂芬為代表的英國鄉(xiāng)村中產階級音樂愛好者們的樂園,卻不為來自倫敦都市的樂評人和評劇人所欣賞。與此同時,類似的沖突和摩擦還表現(xiàn)在鄉(xiāng)村中產階級的音樂品位對年輕人喜愛的流行音樂的抵制,這種由于趣味和階級造成的表現(xiàn)在音樂地理上的沖突貫穿整篇小說。

由薩拉及斯蒂芬改編的 《朱莉·韋龍》 在英國的成功主要是獲得了維護傳統(tǒng)的英格蘭鄉(xiāng)村的觀眾們的認可和喜歡。雖然 《朱莉·韋龍》 不像在法國那么轟動 (法國是 《朱莉·韋龍》 的故鄉(xiāng)),但英國鄉(xiāng)村觀眾的掌聲至少證明了該劇的成功。青鳥被公認為最佳實驗劇團之一,每逢新劇首場演出的夜晚,劇評家們都來看戲。不過,這次倫敦的樂評人、劇評人及青年人對該劇不理解,作出 “淡而無味” 或 “野獸派的怪味道” 的評論時,在場的觀眾反應卻是熱烈的,“他們很快表現(xiàn)出他們喜歡這個篇章,并且理解了它,所以當游吟詩人的音樂響起時,他們熱烈地鼓掌,表示他們并不覺得這種形式很離奇。節(jié)目單用了整整一頁來介紹這種音樂:它的歷史,它在12、13世紀的起源,它受到阿拉伯的影響,它的樂器,它對阿拉伯源頭的發(fā)展,它在幾世紀以后出人意料地出現(xiàn)在 《朱莉·韋龍》 的音樂中?!?? 音樂及欣賞音樂的空間生產了一個情感可以共鳴的社會群體。

音樂劇雖然獲得了商業(yè)上的成功,卻未必能得到主流樂評人的認可,畢竟這部戲不是在倫敦的主流劇場上演出。來自社會主流的樂評人對該劇并沒有顯現(xiàn)出更多的熱情和欣賞,“在前排,倫敦來的評論家們紛紛落座,有一些臉上帶著恩賜似的表情,另一些則悄悄在座位間穿行著,生怕被人注意或要與什么人交談,以免破壞自己的公正?!薪涷灥娜税涯抗馔断蛟u論家們,只有兩個一流的評論家到場,伊麗莎白正在向他們表示謝意,其他的是二流評論家,或是徒子徒孫們……所有到場的評論家可歸為兩類:一類是劇評家,提出他們的觀點,另一類是音樂批評家,他們是沖著‘女王御賜莊園’的音樂和娛樂名聲來的,對舞臺上的東西一竅不通。所有評論家面對這出音樂和舞臺劇的混合物,都不知從何入手。……這些音樂出現(xiàn)在第二幕里,但兩個一流音樂家因為要驅車回倫敦或趕火車的緣故,在第一幕結束時就離開了。他們臉上都帶著一種批評家被浪費了時間的不可一世的神情?!溆嗟膭≡u家在第二幕結束時退場,這樣他們就沒法看到第三幕中的許多透明的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音樂,它們超越和拒絕個人化的東西?!?? 這種被主流的音樂聽眾拒絕和排斥的現(xiàn)實折射出該劇的非主流性,這種邊緣性既與朱莉·韋龍的處境相似,更是與薩拉的身份一脈相承。

小說正是通過音樂聽眾景觀的細膩描繪,不同的階級、性別和人群所產生的沖突和摩擦躍然紙間,進而升華了作品的主題:為女性、老人及弱者的權利呼吁。讀者在對薩拉的處境產生強烈共鳴的同時,對薩拉的命運產生了無限的同情和理解。音樂聽眾形成的他者景觀地理強化了薩拉作為女性和老人的社會身份,現(xiàn)實與文本相互交織在一起,相輔相成渾然一體。

(二) 日常消費地理

人們每天進行日常生活時,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套與人溝通的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且它們會逐漸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一種特定行為方式的不斷重復開始與某一特定的地區(qū)相關聯(lián),而那些初到那個地區(qū)的人只要留在那兒,其行為方式就會被慢慢地同化。地理區(qū)域為人提供了一個連接紐帶,將這個地區(qū)的人與時間軸上的共有經歷串起。隨著時間的疊加,空間成了區(qū)域或社區(qū)。

在不少小說家的作品中,商店成為故事發(fā)生地,由此構成了一個商業(yè)與欲望交錯的地理空間。商店成為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的世界,這里充滿了承諾和欲望。在這樣一個崇尚年輕、時尚的消費社會中,老年人的消費往往變得不顯眼。老年人的消費是如何通過一系列特定的地理空間里的形式和活動來獲得再現(xiàn)的問題,往往被人們忽視。

當人上了年紀,他們就會面臨著難以逾越的身體、情感和經濟方面的問題。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中就包括保持獨立性、自由活動和完全分享社會資源的能力,但每個老年人面臨的問題并不完全一樣。在經濟資源和可獲得的情感和保健支持等方面老人之間也有很大差別。階級、性別和種族對衰老過程具有重大影響。大型的商業(yè)場所不再適合老年女性,城市消費地理為此正在改變。

商店使商業(yè)街區(qū)內部化,社區(qū)超市成為一個更容易讓老年消費者接受的消費場所,因為年老者身體衰弱,行動不便。都市中的消費空間開始轉變,地理空間隨之碎片化,文學作品對此的處理也開始出現(xiàn)轉變。譬如,作品中開始出現(xiàn)自由式的回想、零星的回憶,打破時間的順序,敘述無法連貫,更關注個體私密的體驗。萊辛在 《好鄰居日記:簡·薩默斯日記I》 中反映并書寫了這一都市地理的變化。

《好鄰居日記:簡·薩默斯日記I》 講述的是經濟與精神皆獨立的中年時尚達人簡·薩默斯,她不僅擁有一份時尚雜志編輯的工作,而且有一個令人羨慕的上流社會的社交圈。但這份事業(yè)上的成功,并不能填補她在感情上的缺失。尤其是在失去母親和丈夫之后,她對自己過去的情感和生活狀態(tài)產生了質疑。一次偶然的機會,簡結識了八旬老人莫迪,兩個不同世界的女人,在不斷漸進的交往中,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友誼,這種友誼改變了彼此的關系和對生活的認識。

她們友誼的起點是在一家社區(qū)的藥店——一個特殊的消費場所。那天,居住在附近體面公寓里的簡· 薩默斯到藥店去,買一些化妝用品,譬如:指甲油、腮紅、眼線、眼影、口紅、珠光唇膏、化妝粉、睫毛膏等,而住在附近被稱之為“拆遷房”的莫迪去買鎮(zhèn)定藥,因為不認識處方上的藥名,讓簡告訴自己藥名。因為身體的原因,莫迪是藥店的???。對莫迪而言,在藥店買藥是續(xù)命。但即便是生活中的最基本需要,她也顯得囊中羞澀,在付藥款時,從她那又破又大的包包深處掏錢出來,慢慢地一個硬幣一個硬幣地數(shù)。對簡而言,在藥店所買的那一堆化妝護膚品,不過是補充家里囤貨的不足。相遇那日,簡回家后,又與同事喬伊絲一起去阿爾佛里多餐館吃了一頓不錯的晚餐,簡想起了莫迪 (即福勒太太),“我當然沒提福勒太太,但我一直在想她:我坐在那兒,打量餐館里周圍的人,大家都衣冠楚楚、干凈整潔。我想,要是她走進這家餐館……不,她進不來,她連清潔工或洗碗工都當不上?!??

也正是與莫迪相識的原因,簡才意識到大街不僅是屬于那些行色匆匆的都市白領麗人,也屬于被人遺忘的老年人,尤其是都市老年女性。簡自述她與莫迪一起走在大街上,震驚地 “突然看見” 老年人——特別是老年女性的感受,“我仔細打量著大街,突然看見——老太太們。也有老先生,但還是老太太居多。她們慢吞吞地走著。她們三三兩兩地站在一邊,談天說地?;蛘咚齻冏诮纸欠▏嗤湎碌拈L凳上。我以前從沒見過她們。那是因為我害怕自己會變得像她們。走在她身邊,我很害怕,害怕她的味道,一種泛甜帶酸、塵土般的味道。我看著她蒼老瘦弱的脖子上的污垢,她手上也有?!??

莫迪即將離開人世之前的開銷主要是醫(yī)院的費用和為自己的葬禮繳納的葬禮基金。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莫迪在醫(yī)院的治療更像一種形式,她不能住新醫(yī)院,得不到醫(yī)術精湛的醫(yī)生的治療。在住院期間,她成為醫(yī)學院學生實習觀摩的治療對象,醫(yī)生所開的藥無關痛癢,解決不了病情,甚至不能止疼,護士也缺乏盡職盡責的態(tài)度。為了讓自己能體面的下葬,莫迪幾年前就開始每周繳納葬禮基金,甚至日子不好過的時候,她挨餓也交錢,全部交齊,一共有十五磅。她曾希望葬在帕丁頓,想躺在母親旁。她不知道,那些墓園早就不在了,她那十五磅如今都不夠租一把鏟子。

除了那寒酸不堪的房子的租金,維持基本生存存在的食物外,莫迪的消費場所是藥店和醫(yī)院。那琳瑯滿目商品的大街對她而言,不過是維持基本生命的輾轉之地,她無暇光顧,更無力光顧。文本以斷斷續(xù)續(xù)的節(jié)奏揭示一座 “碎片化城市” 的生活經歷,將貧與富并置在一起,鮮明的對比揭示都市生活特征。在碎片化的碰撞交織中來表現(xiàn)城市日常生活的節(jié)奏,從而反映出都市生活的多元性及其被遮蔽的消費和生活場所。萊辛用那細膩的筆觸去描寫都市老年女性的日常消費場所,揭示的是赤裸裸冷冰冰的現(xiàn)實,為讀者提供了不同的側面去理解都市老年女性。

(三) 住宅景觀地理

現(xiàn)代都市容納了眾多不同的文化和人群,不僅是不同文化的自我再現(xiàn),而且是區(qū)隔的活動區(qū)域。將這些區(qū)隔場所呈現(xiàn)出的分散、零星的文化形式并置,并考察在并置中所產生的新的特征。都市的發(fā)展使人的價值觀念發(fā)生了巨變,老年人這一弱勢群體失去了他們應有的社會地位。富人、社會名流、知識精英住著帶花園的高檔住宅,而辛勞一生的貧苦老人們卻連像樣的養(yǎng)老之地都沒有,這也體現(xiàn)了都市住宅景觀的對比和反差。

都市中的老年文化就存在于這樣的區(qū)隔場所之中,表現(xiàn)為一種地理方式或格局的安排。譬如,一座老年公寓或養(yǎng)老院,它首先將不同地方的老年人結合在一起,然后又把這些人與他們曾經的生活地分隔,遠離他們原有的生活資源,也遠離那種環(huán)境中文化方面的約束和限制。對于一個新到養(yǎng)老院的老人而言,陌生的人、陌生的生活規(guī)則以及脫離原有生活環(huán)境,都會對其形成突如其來的壓力。新的場所、新的地點構成新的環(huán)境格局。特定的空間和地理位置始終與其特有的文化保持密切聯(lián)系,這些文化內容不僅僅涉及表面的象征意義,而且包括她們的生活方式。

《好人恐怖分子》 中的愛麗絲的媽媽多蘿西在賣掉過去梅靈斯家那座豪華的舊宅后就住進了一棟老年公寓。愛麗絲又要向媽媽要求經濟救濟時,被媽媽的新住處驚呆了,“她皺著眉走進黑暗的街道,走了大概一百碼遠,……愛麗絲嘆了口氣,回過神來,朝媽媽的公寓走去。……這間房間可沒有那么大,愛麗絲覺得它看起來廉價又丑陋?!?? 老年公寓的住宅景觀,讓人的歸屬感喪失,無所歸依的感覺使人倍感孤獨及社會的冷漠。

《老婦與貓》 是萊辛另一部被人稱道的作品,它描寫的是一個吉卜賽女郎赫蒂嫁給一個英國人后,在倫敦定居下來了,夫婦倆撫育了四個孩子長大成人。四個孩子各自成了家,也有了子女,而且過上了有車有房的體面的中產階級的生活。丈夫過世后,孩子們嫌棄母親身上保留的吉卜賽人的生活習慣,不與她來往,更不用說贍養(yǎng)之事了。多年過去,只有一個女兒曾給她寄過一張圣誕卡。她與周圍的鄰居也格格不入,一天,她收養(yǎng)了一只流浪貓,從此與貓相依為命。后來,當她臨死之時,還是那只貓陪伴她度過了人世間的最后幾個夜晚。

在這部作品中,萊辛將故事情節(jié)安排在都市看不見的區(qū)域,被遺棄的老婦所在地構成了一個陰暗的地理景象,成為倫敦 “不可知” 的神秘景觀。這里,萊辛將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些藏匿于社會角落的貧民區(qū)、收容所、敬老院與城市外表的規(guī)劃和建設進行對比描寫,公開、美好、有序、繁榮的、由政府控制的建筑景觀地理與遮蔽的未知的城市地理形成對比。小說通過這些被忽略的地理空間描寫,揭示了一種知識地理即倫敦政府對遮蔽的社會問題 (那些身體與經濟被社會所拋棄的老人) 的了解和掌控,同時也展示了一個政府權力拒絕觸及的范圍。

《老婦與貓》 中的赫蒂,一次又一次在都市居住空間的遷移中,走向都市中的愈加黑暗的被遺忘的角落。在廢棄的房子里居住下來,她不敢走進政府部門去恢復她領養(yǎng)老金的權利和她的身份,因為她欠著房租,還因為那臺不屬于她的電視機,她無法支付租金。她不愿意去政府修建的養(yǎng)老院,因為在那兒的老人死得更慘。被派來為赫蒂等人分配住房的年輕官員對這些情況非常清楚,“這個年輕人十分了解住房緊張所造成的痛苦的程度,知道有多少被子女遺棄的老人得不到由當局照料余年的機會,因此他不能不感到這個骨頭架子樣的老太婆該慶幸能在他的養(yǎng)老院里得到一席之地,即使——他清楚實際情況,也感到惋惜——在那里面,老人被當做不聽話的呆傻兒童對待,直到有幸死去?!?政府所控制的權力地理,只能加劇這一遮蔽住宅空間的存在。

(四) 記憶雜糅地理

都市化的速度在加快,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普遍,老年文化地理也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它們不再是指某一特定的區(qū)域,而是指老年人經歷了各種都市遷移之后,所有相關聯(lián)的雜糅的記憶地理。這種記憶性的雜糅地理不僅是指真實而有限的都市區(qū)域,而且是存在于不同老年個體記憶中的都市地理。這些無區(qū)域且無固定場所的記憶中的地理空間,隱藏于都市老年女性心中,構成了老年文化地理獨一無二的特征。

當老年人的獨立性和完全自我照顧的能力都受到更嚴重的挑戰(zhàn)時,生活更加艱難。城市中上了年齡的人,無論他們住在哪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歡回想一些地方。這是他們地區(qū)意識中特別的地方,這些地方也許是記憶中銘刻了生命中難忘時刻的地方,也許是現(xiàn)在千里之外親人生活的地方。那些凝聚情感記憶的地理坐標在真實的世界中消失,卻在這些感受者記憶中復活。從這個角度講,記憶中的地理景觀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更是無界的。

這些上了年紀的老年女性,她們可能面對過去的一幅畫,一張照片,喚醒了她們過去生活的一段回憶,這段回憶中充滿了無法言說的復雜情感。但這些畫上的地理景觀,是一種不在場的存在,但卻主導著回憶者的情感和思想,尤其是這些思想是放在什么樣的特定情境來看的就顯得很重要了。因為什么樣的事物對誰有吸引力,不同的人怎樣以不同的方式認定自己的歸屬以及對景觀的不同態(tài)度。地理經驗與自我認同緊密相連。萊辛曾在 《老年》(“Old”) 一文中寫道:“正如幼兒第一次看世界時的感受:一切都是奇跡。老年時光是回憶過去種種的極佳時候?!??

對于這些身體不便的老者來講,記憶其實是一種學習,是又一次體會生命價值的機會。在和周圍的人每一次交流中,她們仿佛聽到過去時光的流淌之音,似乎消逝如風的人和事在講述的文字中、構建的空間里,跨越諸種裂縫和空白,復又重生。對她們而言,時間不再是呼嘯而去的單向列車,這或許這是沒有地區(qū)差異的最有趣和意義的部分了。這些沒有區(qū)域的地理記憶與公寓及住宅造成的區(qū)隔空間,與普通的老人根深蒂固,周而復始的生活,與這一切所引起的孤立和情感的分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而加深了老人們的孤獨感和被遺棄感。

在 《好鄰居日記:簡·薩默斯日記I》 中,莫迪的房間里,存放了許多過去的舊物,當簡每次去看她時,她都有一份與眾不同的回憶相伴,有時是童年時一次到埃塞克斯郡的一次家庭旅行,有時是在圣約翰森林 (倫敦一個區(qū)。地處西北的富人區(qū)) 自己花園里的游玩,有時是與家人一起的一次商業(yè)區(qū)購物,有時是帕丁頓路上的時髦宴會、劇院什么的……可以說這些記憶無時空限制,這些無固定場所構成的記憶性的地理空間,構成了莫迪老年生活的重要部分,她已不需要考慮事情的先后順序,幾十年以來一直沉浸在色彩鮮艷的圖像中。溫馨的回憶,豐富的記憶空間與現(xiàn)實的孤獨,居住環(huán)境的臟亂形成鮮明對比。

在 《又來了,愛情》 中,薩拉盡管忙于劇院的管理和排練,但每次在房間獨自一人時,帶有鮮明地域特征的記憶填滿了腦海:有時是帶孩子在南普羅旺斯鄉(xiāng)村,有時是她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印度,有時是她學生時代就讀的蒙彼利埃大學時學法語和意大利語的情形,有時是她遠在印度和美國已成家立業(yè)的兒孫們……這些有意識選擇而存在的記憶地理空間是她一生中的重要時刻。正如帕特里夏·法拉 (Pa-tricia Fara) 在 《記憶》 一書中所描述:“我們痛苦地意識到我們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和脆弱易變的。無論我們試圖回憶我們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特殊的細節(jié),還是要建構能夠描述更大的文化變遷的歷史敘事,我們都必須面對在重新經歷過去時所固有的間隙和扭曲?!??

在萊辛書寫的老年女性這些記憶雜糅的都市地理中,是她們相反的現(xiàn)實困境的映射:也許是年老體衰,身體上的行動不便,這些記憶中的場所是她們想象中的活動之地;也許是社會服務和活動的減少,有了更多在家打發(fā)的時間,記憶中的故事發(fā)生地才讓她們有一種真實的存在;也許是因為害怕被遺棄的恐懼,雜糅的記憶地理空間才能帶給她們安全感??傊谋局羞@些記憶中存在或消失的地理場所為我們理解這個對都市老年女性充滿成見的世界提供了一條條通道。

四、結 論

近年來,人文地理學陸續(xù)在世界各國獲得了出乎人們意料的中心地位,進而造成了對相關學科的重新闡釋。人文學者們對各種文學體裁中的地理空間的敘述越來越感興趣,不僅因為作品中充滿了各種地理描寫,而且,文學作品中的地理空間描寫體現(xiàn)了對空間現(xiàn)象進行的理解和解釋努力。文學作品不僅描述了地理,而且作品自身的結構對社會結構的形成也做了獨特的解釋。由此看來,文學作品不再僅僅是對外在世界的機械描寫,文學與地理的融合提供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在作家不同的地理空間的呈現(xiàn)中,加深了人們對某一個社會發(fā)展階段的理解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反之,某個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也影響了作家的寫作動機及其創(chuàng)作方式。當我們意識到文學作品是世界意義網絡一部分的時候,文學的解讀和理解方式也開始變化。

本文通過萊辛作品的文本分析展現(xiàn)了她對一個時空壓縮時代的都市生活變化的回應。其中對都市老年女性的問題的關注和反思,構成了一個關于老年問題的生態(tài)思考。她鼓勵人們采取一種積極的觀點對待老年和老年人。年齡的歧視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就像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一樣。對待老年人就像在其他領域一樣,存在刻板印象,她的小說讓女人們覺得 “我能夠控制我自己的生活”。正如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如此評價:“多麗絲·萊辛既是文學史中的典范,也是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先鋒。她改變了我們審視這個世界的方式?!?? 萊辛的創(chuàng)作所發(fā)現(xiàn)的被遮蔽的都市地理空間,并將描寫出來交織于該地理空間中的復雜的人際關系及其真相,改變了我們對都市老年女性的認知,展示了其獨到的洞察力、智慧和悲憫。

正如譯者瞿世鏡在 《又來了,愛情》 譯序中指出那樣,“1999年,是聯(lián)合國確定的‘國際老人年’,它的主題是營造一個 ‘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我們在1999年把萊辛此書的中譯本奉獻給讀者們,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上海已經率先進入老齡社會,中國亦將在下世紀初進入老齡社會。讓我們大家不要忘記,老年人不但有物質需求,還有精神需求、感情需求,他們也盼望 ‘共享’ 愛與被愛的基本權利?!?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截止2019年末,國內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占總人的的18.1%,這意味著中國正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根據(jù)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研究預測數(shù)據(jù),到21世紀中葉,中國的老年人口數(shù)量和占總人口比例雙雙達到峰值。當然,更多的國家也正在經歷人口的 “銀發(fā)化”,而且這種情況還會大幅度提高,并將在今后幾十年持續(xù)下去,全球面臨新的挑戰(zhàn)。正因如此,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第47條明確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積極開發(fā)老齡人力資源,發(fā)展銀發(fā)經濟。推動養(yǎng)老事業(yè)和養(yǎng)老產業(yè)協(xié)同發(fā)展,健全基本養(yǎng)老服務體系,發(fā)展普惠型養(yǎng)老服務和互助性養(yǎng)老,支持家庭承擔養(yǎng)老功能,培育養(yǎng)老新業(yè)態(tài),構建居家社區(qū)機構相協(xié)調、醫(yī)養(yǎng)康養(yǎng)相結合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健全養(yǎng)老服務綜合監(jiān)管制度。”?毫無疑問,在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中,對老年人群體的重視、關懷、關愛等將繼續(xù)成為愈加重要的社會議題。

面對人口老齡化這一都市巨變及全球性社會問題,世界文學創(chuàng)作還需要更多的關注和表達。正如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所言,萊辛那源自其自身老年真實生存經驗的寫作逼我們去正視那些原本視而不見的現(xiàn)象,“萊辛從事寫作有如呼吸,不斷逼近我們生存中的考驗和啟示。她撇開保護的手套,直接抓取現(xiàn)實,就像抓起一株沾滿泥土的根菜,展現(xiàn)出我們原本未意識到自己可以觸及的經驗?!?萊辛文本中的老年都市女性書寫使我們能將更多目光投向老年都市獨居女性群體,從而更加重視這一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況,這正是萊辛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