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萬物平等,和諧共生
楊志軍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楊志軍著,二十一世紀(jì)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28.00元
這里有人與人的故事、人與動物的故事、動物與動物的故事,最感人的是人與動物合力在嚴(yán)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互助共生的故事。
如果說長江、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么三江源就是大河之母。在這塊方圓3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上,有雪山高原、山川河流、灘涂沼澤、草原沙漠,它以坦蕩博大的胸懷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作家楊志軍的《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就是一部帶領(lǐng)少年讀者走進三江源、與三江源世界零距離接觸的作品。這部作品結(jié)構(gòu)簡單,開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爸爸失蹤”了。小主人公小海和媽媽為了尋找失蹤的爸爸,在司機巴雅爾叔叔開車帶領(lǐng)下,一步一步走進三江源,人隨車走、景隨人移,一部大戲徐徐拉開帷幕。一幅幅自然畫卷徐徐展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層層展開,作者精心構(gòu)建了三江源一個純凈澄澈、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自然世界。
作品以一個兒童的視角,生動描畫了三江源獨特的肌理、豐饒的血脈、寶貴而罕見的動植物資源。最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xué)作品,作家是從來不會忽視故事的,這里有人與人的故事、人與動物的故事、動物與動物的故事,而最感人的是人與動物合力在嚴(yán)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互助共生的故事。
作品通過回憶、插敘、旁敘等藝術(shù)手法,把以小海一家三代人為代表的三江源保護者前赴后繼、結(jié)緣三江源,保護動物、保護自然的感人故事一一呈現(xiàn)出來。不要以為小海的父母是一對情深意濃的夫妻,因為爸爸李強常年扎根三江源,媽媽并不理解,父母之間產(chǎn)生了巨大裂痕,他們一直處于“分開”狀態(tài)。兩種對立的態(tài)度、一個有矛盾的家庭是格外有戲的。而小海的爸爸之所以為保護三江源的動物、以跪拜姿態(tài)舍家舍命地工作,也是有前因后果的。當(dāng)然在三江源,有人保護也就有人傷害,不只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偷獵盜獵動物的偷獵者,即使投資建立小海動物保護中心的笑臉叔叔,也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還有偷挖蟲草者,修橋筑路,甚至登山旅游都會給三江源自然環(huán)境帶來影響和破壞。其實小海爸爸的失蹤,就是為了追蹤一些為純凈水拍攝廣告的人。作品正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塑造了多個為了守住三江源、為了救治保護動物而忘我工作、默默奉獻的普遍人,那是一種平凡中的偉大。
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心保護下,三江源建立起了最完整的自然生態(tài)。文中有一段小海和爸爸的對話,爸爸告訴小海,植物養(yǎng)活了食草動物,食草動物又養(yǎng)活了食肉動物,如果沒有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就會把植物吃光。一個沒有植物的地方就會變成荒漠。我以為最重要的是,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刻意要傳達的是一種天人合一,人與動物互相依存、互相救助、和諧共生的理念。在自然面前,人與動物不分高低,世間萬物平等,在作品中,每一座山峰,一個人、一匹馬、一頭牛、一只羊、一只飛鳥,每一個他們救助過的飛禽走獸都有名字,甚至有輩分之稱,比如,黑頸鶴姑姑、斑頭雁大叔等。其實這不是簡單的稱謂,而是別有深意,體現(xiàn)了人對動物的尊重。
小海救護站救治了難以計數(shù)的動物和飛禽,這里有瘸子猞猁、拐子巖羊、斷了翅膀的鸕鶿、受傷的白唇鹿——當(dāng)小海他們開車去尋找受傷的爸爸時,一路上金雕小白、斑頭雁大叔和紅嘴鴉陽陽緊緊跟隨,為他們探路,偵查目標(biāo),指引方向。當(dāng)人被困暴風(fēng)雪之中,斷炊斷糧之際,金雕和禿鷲會銜來野兔丟給困在大雪中的人。他的爺爺奶奶就是這樣被禿鷲救過來的人。在藏區(qū)人死以后,尸體不是土葬也不是火葬,而是有專門的飼鷲人,整理以后喂鷹。作品中的普姆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不辭勞苦的飼鷲人。由些可見,在大自然的生物鏈中,人類不過是其中的一環(huán)。這種自然面前萬物平等的理念,是三江源大自然得以保護的根本。這部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動物文學(xué),或者說高于常見動物小說,也正是因為它以一個非常強烈的信息傳達了這種萬物有源、和諧共生的理念。人類救助遇難的動物,動物也會救助遇難的人類,小強的爸爸和一幫拍攝純凈水廣告的人,身陷冰洞,小海和媽媽以及雄鷹支隊的人遍尋無果時,是兩只大灰狼星宿海和平措最先發(fā)現(xiàn)了他們,它們拼命地在冰雪中刨著,引來了很多很多動物,一群動物在冰雪中舍命救人,那場面是極其令人感動的。當(dāng)人們?yōu)榱思o(jì)念因救人而犧牲的飼鷲人尼瑪建立雕像時,同時也為一群為救人而死的動物和飛禽建立了雕像,兩組雕像并立,把人與動物兩組不同種類生物的美好的形象永遠留在了各拉丹冬雪山上,這也是一種萬物平等的體現(xiàn)。
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現(xiàn)實故事,作者不露聲色、不著痕跡地闡明了在大自然面前,處于自然生態(tài)最頂端的人類到底應(yīng)該把自己放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上,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應(yīng)盡一份什么樣的責(zé)任和義務(wù)。人類是一種有情感的高級生物,這種高級就表現(xiàn)在對自然一草一木的熱愛上。作品中有一首小海爸爸李強根據(jù)當(dāng)?shù)啬粮枨{(diào)填詞的歌曲,那應(yīng)該是一首“三江源之歌”,這歌一直在牧民中傳唱。在這首歌里,他們深情地贊美每一座冰雪潔白的山峰,每一條充盈、飽滿、澄澈的河流,每一片開闊坦蕩、草肥花艷的豐美滋潤的草原,他們贊美一只鳥、一條魚、一頭牛、一匹馬,讓所有的生命各得其所,讓所有的日子扎西德勒。全書每一個故事、每一首詩歌都充滿了對三江源的祝福與熱愛。讀這部作品,我們除了被一個個萬物共生的故事而感動,還有一層溫馨美好的情愫不時漫上心頭。如果說,讀這本書我們是追隨作者親臨親歷了一場難忘的三江源之游,實際上這場閱讀漂流更是一場最純凈而美好的精神洗禮。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這部作品依靠文字的獨特魅力,把事、詩、歌、畫、情、理、趣七藝統(tǒng)一,做到了故事中有情有理,理趣相映;文中穿插了很多詩與歌,詩、歌、文三者有琴瑟相隨,相得益彰、相互映襯之感。我也曾試圖把某段詩或者歌詞刪掉,好像讀來意趣差了很多,生活氣息也淡了很多,文采也略覺遜色。還有此作的場景很多,畫面感很強,對獨屬于三江源的云、霧、雨、雪、太陽、光和草地都有細致準(zhǔn)確的描摩,寫出了此時此地、此情之下獨特的質(zhì)感,不得不佩服作者老到而嫻熟的藝術(shù)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