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我寫作,是有話要訴說,有感情要抒發(fā)”
來源:文學報 | 施雁冰 黃穎曌  2022年03月29日09:23

采訪者:黃穎曌(青年兒童文學作家)受訪者:施雁冰(兒童文學作家、編輯家)

施雁冰

去拜訪施雁冰老師那天,正值上海的初冬,這是一年里最短暫而珍貴的黃金季節(jié),天氣將冷未冷,陽光柔暖和煦,照在人身上像一個溫情的擁抱。在這樣的好時候,去拜訪“故事大王奶奶”施雁冰老師,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事。

施雁冰老師出生于1928年,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開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五十年代初期,施老師調(diào)入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先后任《少年文藝》主編、文藝編輯室主任。期間,施老師還編寫了一本《小學生作文指導》,在七十年代創(chuàng)下了上千萬冊的銷量奇跡。八十年代初期,施老師領銜創(chuàng)辦《故事大王》,她親自為這本刊物命名,從此,施老師也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故事大王奶奶”。這本刊物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長,啟迪了無數(shù)人的文學之路。隨著《故事大王》誕生的全國少年兒童故事大王選拔邀請賽,迄今為止已經(jīng)舉辦了18屆,推動了全國少年兒童講故事的熱潮,這是多么美好和有意義的傳承!

我與施雁冰老師的對談,就在施老師房間的書桌旁展開。施老師的房間安靜雅致,到處整齊放著一摞摞的書。在施老師的書堆里,我找到幾本東野圭吾的小說,年齡相差五十多歲的我們,原來都是東野圭吾迷!

一直以來,施老師就在這里看稿子和寫作。那張舊書桌早已被磨得锃亮,冬日的陽光從窗口照進來,靜靜落在上面,像停在玻璃上的蝴蝶。我看著干凈整潔的書桌想,那上面曾經(jīng)一定放著堆積如山的稿子吧!

雖然施老師現(xiàn)在年事已高,視力退化得厲害,但仍然借助放大鏡,保持著每天半小時的閱讀,這是她數(shù)十年的編輯和寫作生涯養(yǎng)成的習慣。她坐在一張?zhí)僖紊?,滿頭白發(fā)亮得耀眼,像落滿了童話世界里的雪花??粗@一幕,我不禁深深動容,也許,寫童話的人是有魔法的吧!而我就這樣在施老師的帶領下,回到了那個兒童文學的金色年代。

黃穎曌:施老師,您好!我是讀著《故事大王》長大的,它就像一個童年的伙伴,陪我度過了無數(shù)個恐懼的夜晚。在我的童年時代,給孩子讀的書并不多,是《故事大王》等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書刊帶來的啟蒙和滋養(yǎng),在我心里種下一顆童話的種子,讓我走上了寫作的道路。不只是我,很多青年作家也是讀著《故事大王》長大的。

施雁冰:《故事大王》是1983年創(chuàng)辦的,我們當時想辦一本“能講能讀、有益有趣”的刊物,讓孩子們在課余時能得到閱讀的樂趣,也能從中收獲教育意義。我過去是教師,小孩子做事情都喜歡扮大王,乒乓球打輸了,就躺在臺子上不讓人家打,就這樣,我想出了“故事大王”的名字。孩子喜歡《故事大王》這個刊名,他們也愛看故事、講故事,所以這本刊物受到了小讀者的熱烈歡迎,當時許許多多像你一樣的孩子,把對《故事大王》的喜愛都寫在信上,從全國各地寄到出版社來。

因為《故事大王》非常受讀者歡迎,創(chuàng)刊的第二年,我的同事——當時的少年兒童出版社文藝編輯室副主任余鶴仙就提出一個建議,創(chuàng)辦全國少年兒童故事大王選拔邀請賽。這個比賽在兒童出版界是獨一無二的,我記得第一屆邀請賽于1984年暑假在上海舉行,負責人是余鶴仙和另一位副主任沈振明,兩個拿筆桿子的人毫無經(jīng)驗,居然爭取到團中央、文化部和全國婦聯(lián)等單位的支持,還聘請了著名表演藝術家張瑞芳、喬奇、劉蘭芳,播音員陳醇以及文化部少兒司司長羅英等當評委,聲勢浩大地完成了任務。

比賽會場設在上海市少年宮,綠茵茵的草坪,白色的宮殿,環(huán)境優(yōu)美。那時沒有空調(diào),僅有幾架吊扇,驅(qū)散不了蒸騰的暑氣。讓評委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無償為大賽服務,我們覺得很過意不去,便設法弄來大塊大塊的冰,冰塊絲絲地冒著冷氣,才總算好了些。第二屆邀請賽是在北京舉辦的,最讓人驕傲的是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這里是中央領導召開重要會議的地方,小小的“故事大王”們進去了,還上臺講故事、表演節(jié)目,那場景是激動人心的。

黃穎曌:您不僅是《故事大王》的創(chuàng)刊者,同時更是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了許多樸實生動、充滿童趣又富含哲理的童話故事和小說。這些作品不僅為小讀者們深深喜愛,也榮獲了包括兒童文學園丁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等在內(nèi)的許多榮譽。您是通過什么契機開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

施雁冰:我是個幸運兒,有幸得到陳伯吹先生的幫助,開始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那時我即將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班主任王志成先生說陳先生向他約稿,他沒空寫,讓我寫一篇。我做夢也沒想到,習作交出后不久,在《大公報》的副刊《現(xiàn)代兒童》上,竟以顯著位置刊登出來。主編陳伯吹先生還親自給我寫了一封信,鼓勵我繼續(xù)為孩子寫作。以后每寄去一篇稿子,無論采用與否,都有一封回信。當時伯吹先生已經(jīng)是頗有名望的兒童文學作家了,創(chuàng)作與編輯業(yè)務極其繁重,如此認真地給無名小卒寫信,實在令人感動。

我曾設想,假如當時的稿子被退回來,或者陳先生置之不理,我的文學生命可能夭折,更不會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了。每逢我出一本書,都會雙手捧著獻給我的引路人、恩師、慈父陳伯吹,扉頁上總是一句重復的話:“是您的陽光雨露,培育了這棵小草。”

后來,我又由嚴大椿先生介紹,成為了“中國兒童讀物作者聯(lián)誼會”的一員?!奥?lián)誼會”的會址是極其簡陋的,只是借當時的位育中學作為集會場所,大家排排而坐,是標準的“小兒科”。但是“聯(lián)誼會”的成員有著極為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們忠于兒童文學事業(yè),對兒童讀物用詞用語,包括如何汲取新詞匯,如何凈化語言等問題,都做了深入研究,對兒童戲劇與教育問題,進行了專門座談。他們憂國憂民,向往光明,用迂回曲折的手法,在作品中諷刺國民黨的腐敗,呼喚新社會的誕生。在“聯(lián)誼會”,我獲得了精神上的滋養(yǎng),促使我更滿懷熱情地投入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

黃穎曌:您在童話里創(chuàng)作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兒童形象,比如《方帽子店》里敢于打破傳統(tǒng)的孩子、《睡著了》里面不想睡覺的小阿咪、《花衣服和“鼻涕水”》里的小鯉魚,我想如果不是對孩子的天性非常了解,是創(chuàng)作不出這么生動的形象的。師范畢業(yè)后當老師的這段經(jīng)歷,對您的寫作有什么影響嗎?

施雁冰:我從師范畢業(yè)后,留校當了老師,等上海解放,我又調(diào)到第一師范附小當老師,那時我白天完成教師的業(yè)務,晚上讀書、寫作,度過了非常充實的兩年。這段經(jīng)歷讓我更了解兒童,懂得他們的天性,和孩子們說說笑笑、蹦蹦跳跳,跟他們打成一片,寫兒童文學才會順手,才能寫得更生動,貼近兒童的生活。

黃穎曌:除了童話之外,您后來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小說、散文,我尤其喜歡您的散文,像《背影是天藍色的》《洋保姆、土保姆》《高級理發(fā)師》《大毛囡的故事》等等,您的語言輕巧流暢,有一種獨特的幽默,在您的筆下,一個個人物都那么鮮活、真實。您從1947年發(fā)表第一篇作品,孜孜不倦地寫了幾十年,是如何始終保持著這種寫作熱情的?

施雁冰:自從兩鬢染霜以后,我深深感到,深入學校體驗生活,與孩子們說說笑笑已力不從心。時代迅速發(fā)展,少年兒童的思想生活日新月異,拙筆實在很難跟上,我又不愿閉門造車,因此有一段時間我處于兩難的境地。

文學創(chuàng)作是我終生的追求,我不會放棄,于是就輕車熟路,開始了成人散文的寫作。身處改革開放的年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雖然已退休,也離不開大時代潮流的沖擊。有些話要訴說,有些感情要抒發(fā)。有感而發(fā),是寫散文的要素,就陸陸續(xù)續(xù)撰寫,發(fā)表在報刊上。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寫作,能寫一點東西我就覺得很開心、很快樂。

黃穎曌:您見證了幾代作家的成長,是否有對年輕作家想說的話?

施雁冰:兒童文學作家如果離孩子遠了,就像魚兒離開了水,筆頭也會變得遲鈍,要多了解孩子、多親近孩子,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年輕作者都是一顆顆嫩芽,相信他們將來都能成參天大樹,讓兒童文學綠樹成蔭枝繁葉茂!

施老師年事已高,我不敢叨擾太久,盡管還有很多問題想問,還是早早告辭了。回到家,我又再次細讀了施老師的童話集《方帽子店》和散文集《滄桑老公寓》,在作品里與施老師繼續(xù)未完的對談。

《方帽子店》這本書里,收錄了施老師早期創(chuàng)作的童話和故事,每一篇都短小精悍、清淺生動,具有鮮明的、純粹的兒童性。雖然施老師有一個遺憾,認為她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施老師的童話就像是晶瑩的珍珠,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在《花衣服和“鼻涕水”》里,一只想要方腦袋和花衣裳的小鯉魚,活脫脫就是個真實的孩子,渴望掙脫束縛獲得成長。劉緒源老師曾說,“渴望母愛與家庭(乃至社會)的溫暖,與渴望沖破束縛張揚自由的天性,這正是兒童文學的兩大永恒的母題,而我們中國的兒童文學長期以來惟有前者卻沒有后者!”在施老師的短篇童話里,其實早已捕捉到了兒童的這種天性。

在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施老師永遠把兒童性放在第一位,屬于兒童的自然的對話和行為,在施老師的童話里比比皆是,而這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寫作者越來越缺乏的。我們常??吹皆S多生澀難懂的童話,也看到許多根本沒有“兒童”的童話,似乎它們壓根不是為了兒童所創(chuàng)作。但童話閱讀的主題不就是兒童嗎?我越讀越慚愧,同時也反思自己的寫作,是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或者是做得還不夠。

施老師的童話里,也不乏巧妙的諷刺,比如《方帽子店》里就設想了一種荒誕的情景,有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而做帽子的人做方帽子,買帽子的人也只買方帽子。所有人都戴著并不舒服的帽子——緊的地方太緊,寬的地方太寬,卻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如此。唯有孩子們在思考,為什么圓腦袋不戴圓帽子?

與這篇童話創(chuàng)作的年代相比,世界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管世事如何變遷,這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仍然有著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舊的“方帽子”脫去,仍會有層出不窮的新方帽子冒出來。從前的小孩變成了大人,又戴上新的“方帽子”,不是嗎?這些新的“方帽子”可能是性別偏見,可能是唯成績論,可能是大人的傲慢……

孩子的眼光是新鮮的,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是習以為常的,因此他們總是對著一件事刨根問底。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而這大概就是童話的奧秘所在吧。施老師是深知這個奧秘的,正像她說的那樣,只有了解兒童,懂得他們的天性,才能寫出更生動、更貼近兒童的好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