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先驅(qū)的覺醒:《紅船》所標示的歷史刻度
來源:文藝報 | 徐洲赤  2022年05月11日08:09

我們黨邁過百年踏上新的征程,反映中共一大的電影《紅船》正在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影像資料被多地學校推薦,線上觀看人數(shù)逾千萬。中共一大這個題材難拍:故事耳熟能詳,難以發(fā)揮;人物眾多,難以擺布;主題既定,難出新意;而最大的考驗,還在于如何真實還原歷史。所以,通常我們并不指望它能給我們多少驚喜和新意。但出乎意料的是,這部命題之作以強烈的思想性吸引了我們。片中展現(xiàn)了一條清晰的思想探索之路。

李大釗到天津,應周恩來的邀請給覺悟社的大學生們講演,學生拋出來的問題居然是:“馬克思、列寧都是洋人,我們?yōu)槭裁匆邮芩麄兊睦碚??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咦约旱穆??”李大釗脫下自己的布鞋說:“我是穿著這雙布鞋來這里的,但你們許多同學穿著皮鞋也來到了這里。穿什么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走的是中國的路?!?/p>

由此開始,我們感受到影片撲面而來的思想氣質(zhì)。那是一代年輕人的氣質(zhì),也是那個時代的氣質(zhì):勇于思考、不甘平庸,以國家前途和命運為己任。這部電影的可貴勇氣,在于塑造了一個思想萌發(fā)期的青年毛澤東,清晰展現(xiàn)了他從懵懂期到覺醒期再到成為先知般的革命先驅(qū)的重要轉(zhuǎn)型。

在一部短短的電影里,要完成這樣一個任務,相當不易。我們知道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前的毛澤東,是主張聯(lián)省自治的。片中有相當大的篇幅,濃墨重彩地表現(xiàn)了毛澤東發(fā)起的湖南學生驅(qū)逐軍閥張敬堯的運動。這場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寒冬,李大釗拉著一車木炭和食物來看望驅(qū)張運動的學生代表,他問毛澤東:“你認為把一個張敬堯趕走了就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把他趕到了河北,那豈不是河北的老百姓又要遭殃?”這個時期的毛澤東,正處于思想探索的懵懂期和迷茫期,李大釗的話,是他走向覺醒的開始。他跑到上海去找陳獨秀,在那里讀到了《共產(chǎn)黨宣言》,讀到痛快處,用腳猛踩地板,吵醒了樓下工友,他干脆拉工友來房間坐下,熱心向工人階級宣講馬克思主義,以喚醒他的革命覺悟。這個時候的毛澤東,正實現(xiàn)著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轉(zhuǎn)變。

而他更重要的轉(zhuǎn)變是在參加中共一大時體現(xiàn)出來的。

當馬林在會上宣布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從屬于共產(chǎn)國際,需要接受共產(chǎn)國際的統(tǒng)一領導時,毛澤東皺起了眉頭沉思。會后,他對何叔衡說:“中國革命應該走自己的道路。”這時,他已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獨具慧眼的先知。電影把這樣一個思想成長過程,表現(xiàn)得清晰可辨,真實可信。

《紅船》到底應該拍成群戲還是單一主角的戲?我相信創(chuàng)作方是有過充分討論和交流的。如果13位代表,人人都有充足的戲份,時長不允許,電影敘事模式也不允許。影片最后確定以毛澤東為主角的敘事結(jié)構(gòu),但在當時,他只是湖南趕來參會的兩位地方代表之一,并非會議的主持者。這便顯現(xiàn)出作品的巧妙構(gòu)思,電影以毛澤東的思想和人生道路抉擇,來表現(xiàn)那個時代青年人的一種選擇。他成為敘事的一個視角、通往主題的一個切入點,故事由此得以順利展開。

該片還重現(xiàn)了當時中國國家治理的復雜性,如驅(qū)張運動背后的軍閥割據(jù)問題、上海租界的主權(quán)問題。片中安排了一個虛構(gòu)人物,即忠于職守的警察頭子范三,他從湖南就開始盯上毛澤東,眼看就要在上海法租界收網(wǎng)的時候,卻在這里橫尸街頭。他死于租界華人巡捕之手。在這里,他沒有執(zhí)法權(quán),這無意中為共產(chǎn)黨勢力在上海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條件。

范三之死是一個小小的意外,卻構(gòu)成那個時代非常特殊的一個時代背景。我們可以這樣來解讀它的寓意:在帝國主義的背景下,舊中國的死亡是一種必然,而新中國的曙光已然出現(xiàn)。這不但使故事看起來更具戲劇性,也進一步強化了主題的表達。

此片演員陣容也頗為可觀。毛澤東、李大釗的扮演者都是《覺醒年代》里的原班人馬,王志飛扮演的陳獨秀收放自如,其精神氣質(zhì)精準獨到。長期扮演毛澤東的唐國強,也在這部片子里出場。但他這次扮演的是毛澤東的對手:北洋政府總統(tǒng)徐世昌,居然也是形神皆備。

編劇黃亞洲同時也是一個詩人,這從電影的風格上能夠感受出來。這部電影既有強烈的故事節(jié)奏,也有浪漫的詩性氣質(zhì)。我尤其欣賞電影的結(jié)尾:紅船會議之后,毛澤東與何叔衡走上船頭閑聊。他們算了一下,參加會議者平均年齡28歲,此時的毛澤東正好是28歲。何叔衡問:再過28年,我們的國家將會怎樣?

毛澤東說:“那個時候,老百姓都將不再挨餓……”

此時,何叔衡掏出一塊懷表遞給毛澤東。當初,毛澤東拿它到當鋪去換路費,何叔衡知道后悄悄把它贖了回來。但這塊表在被遞給毛澤東時,不小心滑入水中,于是,在高清鏡頭前,一塊金黃色的懷表,在清澈的湖水里晃晃悠悠沉入水底,靜靜地躺在南湖底下,用來見證這百年來最為重大的歷史時刻。這個細節(jié)當然是虛構(gòu)的,但這是一個折射歷史真實的虛構(gòu),凸顯出歷史的必然性。

我甚至有一種沖動,想要在哪一天,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潛入南湖的水底,去打撈這塊最有歷史價值的懷表。因為它定格了一段重要的歷史刻度:一代中國的優(yōu)秀青年,從迷茫走向先驅(qū)。

(作者系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