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諜中諜 計中計 從《風起隴西》看三國間諜戰(zhàn)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李開周  2022年05月19日08:45

前幾天,由馬伯庸同名小說改編的二十四集古裝諜戰(zhàn)劇《風起隴西》首播結束,備受好評。這部劇不僅劇情緊湊,服化道講究,而且在每集片尾都送上一個《隴西獨家情報處》小短片,由劇中人解說劇中事,幫助那些感到燒腦的觀眾回顧劇情、剖析人物,真是非常貼心。

《風起隴西》的歷史背景是三國,主要劇情是諜戰(zhàn),核心人物是代號“燭龍”的雙面間諜陳恭,我們熟知的歷史人物諸葛亮也作為重要角色頻繁出場。陳恭在三國歷史上真的存在嗎?諸葛亮真的搞過間諜戰(zhàn)嗎?我們不妨一邊回顧劇情,一邊探討歷史。

“燭龍”究竟是誰?劇情與原著差別很大

首先有必要說明,跟馬伯庸原著相比,劇情做了不少改動。比如說“燭龍”究竟是誰,劇情跟原著就不一樣。劇中的“燭龍”是陳恭,先從蜀漢打入曹魏,擔任天水郡主簿,又從曹魏回到蜀漢,升任司聞曹領導,最后與諸葛亮的親信楊儀和殺父仇人馮膺聯(lián)手,一起迷惑曹魏大軍,一起搬倒諸葛亮的政敵李嚴,在對外和對內(nèi)的間諜戰(zhàn)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原著里的“燭龍”則是狐忠,表面上是大將軍李嚴的親信,實際上是曹魏安插在蜀漢的間諜,最后真相揭開,他竟然始終忠于諸葛亮!

無論是原著里的“燭龍”狐忠,還是電視劇里的“燭龍”陳恭,都是雙面間諜,都擔負著兩項使命:第一,讓曹魏上當,幫助諸葛亮取得北伐的軍事勝利;第二,讓李嚴上當,幫助諸葛亮掃清蜀漢內(nèi)部的阻力。但最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原著中的“燭龍”是奉諸葛亮密令行事,背叛李嚴也好,背叛曹魏也罷,一切都出自諸葛亮的計謀,一直都是諸葛亮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而劇中“燭龍”并非諸葛亮的死士,他奉司聞曹之命打入曹魏、奉曹魏間軍司之命打入蜀漢、與馮膺和楊儀做局搬倒李嚴,諸葛亮都不知情。

我們?yōu)槭裁匆貏e指出這條區(qū)別呢?因為它關系到諸葛亮是個什么樣的人。如果“燭龍”是諸葛亮一手安排的,那就說明諸葛亮城府極深,心腸極硬,為清除政敵和興復大漢而無所不用其極;如果像劇中演繹的那樣,諸葛亮最初不了解“燭龍”的計劃,也不知道親信楊儀在暗中操盤幫他清除政敵,那就說明諸葛亮胸懷坦蕩,不計私利,走的是君子治國路線。

通過多年布局,諸葛亮掃清政敵

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有沒有政敵呢?確實有,而且他最大的政敵確實是李嚴,就是劇中那個手握重兵、反對伐魏、被人尊稱“大將軍”的胖老頭李嚴。

三國鼎立之前,李嚴本是四川軍閥劉璋的部將。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攻入四川,劉璋派李嚴在綿竹阻擊,李嚴卻率領大軍向劉備投降,使劉備得以長驅(qū)直入。事后論功行賞,劉備封李嚴為“興業(yè)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盜賊馬秦、高勝扯旗造反,幾萬人攻打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抵擋曹魏,來不及回軍平叛,當時李嚴率領五千官兵去資中征討,砍掉了馬秦和高勝的腦袋,讓劉備再無后顧之憂。然后劉備稱帝,于223年病逝,臨終托孤,讓諸葛亮以丞相身份管政治,讓李嚴以“中都護”身份管軍事,可見李嚴是極受劉備信任的托孤重臣。

秦漢和三國時期,丞相權力最大,僅次于天子,地位比將軍要高,所以李嚴雖然在名義上管著軍隊,實權并不如丞相諸葛亮。李嚴有沒有嫉恨諸葛亮?史無明載;諸葛亮有沒有忌憚李嚴?《三國志》也沒有確切文字加以說明。但從蜀漢后主劉禪在位時發(fā)生的三件大事上可以看出,兩人之間是有矛盾的。

第一件大事,諸葛亮南征。

公元223年劉備剛剛去世,蜀漢境內(nèi)的南中就爆發(fā)叛亂,而直到兩年以后,諸葛亮才率軍南征,順利平叛,這也是《三國演義》里“七擒孟獲”那段故事的歷史原型。

救兵如救火,諸葛亮為何等了兩年才出兵平叛?是無將可用嗎?并不是。那時候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死了,但老將趙云健在,勇將魏延健在,“中都護”李嚴雖在東部邊境駐防,麾下也有十幾員戰(zhàn)將可供調(diào)撥,諸葛亮卻統(tǒng)統(tǒng)不用。他一邊抽調(diào)官兵,一邊招募民兵,準備了一年半時間,才以丞相身份親征南中。他為啥要這么做?可能是不想更改既定的軍事布局,以免曹魏乘虛入侵;也可能是不想讓李嚴等人繼續(xù)立功,將來難以制衡。

第二件大事,街亭之戰(zhàn)。

我們都熟知“失街亭”和“斬馬謖”的故事,這些故事發(fā)生在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剛開始打得曹魏措手不及,緊接著由于街亭失守而一敗涂地。街亭為什么失守?因為諸葛亮用錯了人。《三國志·蜀書·馬謖傳》記載:“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tǒng)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zhàn)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狈纱蟀自捑褪钦f,當時有老將魏延和吳壹(本名“吳懿”,后來晉人修史,避晉高祖司馬懿的名諱,改為“吳壹”)等人,大伙都勸諸葛亮用魏延或吳壹當先鋒,諸葛亮執(zhí)意不聽,非讓馬謖統(tǒng)帶大軍,結果被曹魏大將張郃打敗了。

諸葛亮為啥非用馬謖不可?可能是因為馬謖在他南征平叛時出謀劃策有功(擒孟獲而不殺的主意就是馬謖出的),也可能因為馬謖是他結拜兄弟馬良的弟弟,屬于他的嫡系。

第三件大事,諸葛亮再次北伐。

這次北伐的時間是公元231年,李嚴負責在后方供應糧草?!度龂尽な駮だ顕纻鳌酚涊d:“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天降大雨,糧草供應不上。但李嚴不愿承擔責任,反而向劉禪上表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zhàn)?!辈皇俏也辉秆核图Z草,是因為諸葛丞相假裝敗退,誘敵深入,不讓我繼續(xù)押送了。

諸葛亮班師還朝,與大將魏延、姜維、鄧芝、劉巴、高翔、吳班及親信楊儀等人聯(lián)合上表,揭穿了李嚴的謊言。劉禪震怒,將李嚴廢為庶民,從此李嚴徹底告別蜀漢政治舞臺。

《風起隴西》里的李嚴并非不忠于蜀漢,他只是反對諸葛亮伐魏,而主張伐吳,并且嫉恨諸葛亮獨掌大權,所以才要一再設計搬倒諸葛亮。歷史上的李嚴真是這個樣子嗎?未必。不過從公元231年供應糧草不力并向朝廷撒謊這件事上看,他的人品確實有待商榷。

再看諸葛亮,在《風起隴西》原著中為了“興復漢室”,不惜多年布局鏟除李嚴,不惜犧牲派往曹魏的那些不知名間諜“游梟”,不惜犧牲自己密派的第一號間諜狐忠,說好聽點兒叫“堅忍”,說難聽點兒叫“冷血”。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是這個樣子嗎?也未必。但從他南征時不讓李嚴參戰(zhàn)、首次北伐時不讓宿將當先鋒來看,他可能確實有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削弱其他政治力量、進而獨掌軍政大權的想法。話說回來,就算諸葛亮有這個想法,那也無可厚非,因為古代政治家為了順利推行自己富國強兵的宏偉計劃,往往如此。

設下反間計,諸葛亮借刀殺叛將

現(xiàn)代史學家研究三國,主流意見認為蜀漢政治是存在派系斗爭的,并且不僅僅是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派系斗爭,還有其他派系的斗爭,而所有派系都與劉備建國的過程有關。

劉備起兵之初,關羽、張飛、糜竺等人追隨,這些人形成“元老派”;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時,招募馬良、龐統(tǒng)、諸葛亮等人,這些人形成“荊襄派”;后來被曹操攻打,輾轉各地打游擊,收附趙云、魏延等人,這些人形成“部曲派”(部曲即“私人武裝”);最后攻入四川,收降劉璋的部下張松、法正、李嚴等人,后者形成“東州派”(按《華陽國志》記載,東漢末年四川相對安定,東方幾萬家百姓入蜀依附劉璋父子,時稱“東州士”,李嚴等人即在其中);而四川的政治中心益州(即成都)本來又有許多豪強土著,則被稱為“益州派”。

劉備稱帝前后,元老派凋零殆盡,益州派備受打壓,主要政治力量只剩下部曲派、荊襄派和東州派。其中部曲派以魏延為首,荊襄派以諸葛亮為首,東州派以李嚴為首。劉備臨終托孤,同時讓諸葛亮和李嚴做顧命大臣,是安排荊襄與東州兩大政治勢力互相制衡的一招妙棋。至于部曲派的魏延,有勇而無謀,有軍事經(jīng)驗而無政治經(jīng)驗,倒比較好轄制一些。

劉備沒有料到的是,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遠遠超過李嚴,選人才、修水利、興農(nóng)桑、辦學校,又連續(xù)南征北伐,不僅在民事上頗得人心,而且在軍事上不斷壯大,最終將李嚴的勢力連根拔起。平心而論,諸葛亮用人是相當公允的,趕走李嚴以后,他又重用東州派的人才,甚至將東州派的費祎指定為接班人,體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秀政治家的胸懷。

東州派另有一員大將,名叫孟達,是李嚴好友,在荊州之戰(zhàn)關羽遇害后投奔曹魏,后來又想重回蜀漢,結果被曹魏大臣司馬懿斬殺。按照《晉書》記載,孟達其實不是被司馬懿一人殺死的,而是死在諸葛亮和司馬懿不約而同安排的一場反間計下。

《晉書》是這么寫的:“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敝T葛亮痛恨孟達反復無常,又擔心孟達回到蜀漢會增強李嚴實力,于是派間諜郭模到曹魏詐降,故意向曹魏官員申儀透露“孟達要叛變”的消息。申儀趕緊報告司馬懿,而司馬懿則寫信安慰孟達:“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笔駶h那邊都對您切齒痛恨,諸葛亮不可能讓您回去的,所以故意派間諜透露消息,目的就是讓我對您有疑心。您放心好了,我從來不懷疑您對曹魏的忠誠。孟達收到這封信,猶疑不定,推遲了叛魏歸蜀的行動,幾天后就被司馬懿攻進城池,斬首示眾。

對外反間計,對內(nèi)設暗探,對內(nèi)對外都搞間諜戰(zhàn)

像這樣的反間計,三國時期實在是層出不窮。

比較著名的,曹操為了平定馬超叛亂,故意寫信給馬超的得力助手韓遂,故意將書信內(nèi)容涂抹得不成樣子,使馬超不由得不懷疑是韓遂涂改了書信。這段歷史載于《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后來又被演繹成了《三國演義》里的著名故事。

還有司馬懿攻打東吳,部將鐘會使出反間計,讓間諜裝扮成東吳人,去給東吳大將全琮的兒子送信,謊稱東吳朝廷要殺全琮。結果呢?全琮的兒子信以為真,開城迎接司馬懿的兵馬,使曹魏兵不血刃占領了東吳重鎮(zhèn)壽春。這段歷史載于《三國志·魏書·鐘會傳》,絕對算得上三國時期間諜戰(zhàn)的成功案例。

《風起隴西》里有曹魏攔截蜀漢情報并進行篡改的劇情,歷史上也有原型。在《魏書》第十四卷,孫權與諸葛亮聯(lián)合攻打曹魏,互派信使傳遞情報,卻被曹魏間諜接連截獲。曹魏官員劉放“往往換其本文而傅合之……封以示亮”,將孫權發(fā)出的情報內(nèi)容改頭換面,再重新密封發(fā)給諸葛亮。

不過,像劇中曹魏天水郡太守郭淮設立的情報機構“間軍司”,還有諸葛亮親信楊儀在南鄭設立的情報機構“司聞曹”,都出自藝術虛構,三國時期并沒有這樣的機構。真實歷史上,曹魏和東吳倒是培養(yǎng)了一批主要用來監(jiān)視國內(nèi)臣民的暗探,名曰“校事”。

早在公元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就開始設立校事。到了公元222年,孫權被曹丕封為“吳王”,也設立了校事。這些校事的共同特征是,文化水平極低,道德水平極差,表面上對統(tǒng)治者忠心,實際上利用特權謀取私利。

按《魏書》第二十四卷記載,曹操手下的校事在幾年間“舉吏民奸罪以萬數(shù)”,讓上萬臣民背上罪名。按《吳書》第二卷記載,孫權最信任的一個校事“性苛慘,用法深刻,太子登數(shù)諫,權不納,大臣由是莫敢言”,生性苛刻殘忍,到處羅織罪名,太子勸諫而孫權不聽,文武百官都不敢再發(fā)表意見,孫吳政治自然是越來越黑暗。

曹魏后期,司馬懿與曹爽爭權,對內(nèi)間諜戰(zhàn)發(fā)展到極致。司馬懿“陰養(yǎng)死士三千,散在人間”,司馬懿的妻子張氏則因為家中婢女無意中看到了一封密信,唯恐對方泄密,“遂手殺之以滅口”。更變態(tài)的是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僅僅因為自己的妻子夏侯氏是曹魏集團的親戚,而自己又想篡奪曹魏政權,竟然在毫無征兆的前提下將妻子毒死!

亂世之際,人命如同草芥,無論統(tǒng)治者是為“興復漢室”還是為“一統(tǒng)天下”,都可以毫不猶豫地犧牲別人的性命。但是根據(jù)“黑暗森林法則”,他們又有一萬個這樣做的理由,因為處處是間諜,處處是暗探,他們也搞不清楚到底誰才是潛在的敵人。所以我們應該為生逢和平時期而感到慶幸,并且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呵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