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隔絕之年,敞開之心 ——讀路也詩集《大雪封門》
來源:濟南時報 | 流馬  2022年06月09日22:57

路也新詩集《大雪封門》,一本寫于疫情元年的詩集,在疫情第三年時候細讀,確有恍若隔世但又待在原地的感覺。

突然爆發(fā)的疫情,阻隔了人們對遠方的向往,反而給人一個重新審視自我機會。一直生活在濟南城區(qū)南部,與南部山區(qū)結(jié)鄰而居的詩人路也,似乎重新發(fā)現(xiàn)和結(jié)識了這片山區(qū),用一年多的時間,在山區(qū)里行走、漫游和寫作,于是有了這本詩集的誕生。

“南部山區(qū)”,一直被稱為濟南人的后花園,是泰山山脈北部和西部的余脈。

路也與南部山區(qū)的關(guān)系有些特殊。首先她出生在這里,童年在南部山區(qū)度過,少年時隨家人遷往他處生活,成年后又回到這里,工作和生活都在這片山區(qū)的外圍——從市區(qū)向山區(qū)延伸的坡地上。

所以路也與“南部山區(qū)”有著血緣的連接和親近。但血緣的連接和親近往往讓人產(chǎn)生一種“熟悉”的錯覺,以為這里的一切我都是了解的。這正如我們和家人,甚至和自我的關(guān)系一樣,是需要時間來進行溝通和再認識的。

如果把這片山區(qū)當做身體的故鄉(xiāng),那感覺就像小時候讀過的一本書,多年后再讀,體認就會相當?shù)牟煌阂环矫?,很多過去的記憶會重新變得清晰,很多過去不理解的東西突然理解了,很多沒有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和妙處,只有在到了這個年紀才會心領(lǐng)神會,而許多難以言傳的生命體驗也只有“重讀”時才會涌現(xiàn)。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書我們必須要重新閱讀,有些地方我們必須要返回。

“我對這片自以為早已熟悉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認知與和更多的發(fā)現(xiàn)。在行走的過程中,胸中的苦悶漸漸消散?!闭缏芬苍谶@本書的序中所言,人到中年之后,在“中年的病痛和孤絕之中,獨自徒步”,她才又意識到,南部山區(qū),不是她的精神后花園,而是她從小到大的“主體”。既是她身體實際寄居的地理環(huán)境,同時也是精神上的子虛之鎮(zhèn)烏有之鄉(xiāng)”。

從來多少詩人和作家,都有免不了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總是反復(fù)抒寫,言之無盡,也有很多的思想者,善于將某個心儀的寄居之地作為思想的起點和精神的投射,與自然建立起某種從生命到精神的共同體,比如梭羅之于瓦爾登湖。但路也和南部山區(qū)的關(guān)系似乎身兼二者,一方面南部山區(qū)是她的故鄉(xiāng),另一方面,南部山區(qū)還是一個相對平等,可以進行對話和精神的投射的客體。南部山區(qū)對路也來說,不僅僅是親人,還是朋友。親人有情,朋友有義,有可以保守的秘密,有可以交換的思想,有可以寄托的精神。

這么多年過去,群山還在原處

等我從冒牌的人生回返

(《南部山區(qū)》)

所以這部詩集的第一部分,關(guān)于“南部山區(qū)”的部分,我以為也是核心部分,其實是一部可以獨立成書的詩集。從第一首《野菊來函》開始,到最后一首《端午》結(jié)束,路也幾乎寫盡南部山區(qū)的方方面面,從植物、動物到人,從河流、橋梁到巖石、山峰、墳塋乃至山間四季的變化。據(jù)我不完全統(tǒng)計,單是里面出現(xiàn)的植物、花草、作物名稱就有百種之多,從某種角度說,算是一部有著博物學意義的詩集,但這并不是重點,因為詩人是將自己的心靈全面地向這片山區(qū)袒露,它其實更是一部與群山對話,關(guān)乎自我救贖的詩篇。

這一部分在編排上非常用心,先以一首《野菊來函》開啟:

詩人你好,我已在村路和山崖開放

一朵朵,一簇簇

毫無疑問,我姓陶。

(《野菊來函》)

陶淵明的陶。陶淵明也有自己的南山,那是他的精神家園,而路也的起手式就已經(jīng)從這里和陶淵明達成默契,也和南部山區(qū)達成默契,接受野菊的邀請,進山,就是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和群山談?wù)?,也和自己談?wù)?。而這毫無疑問,也是向讀者發(fā)出的一個邀請,來我的群山之間,和我聊聊吧。

在第二首,詩人就開始直陳心事了:

永遠高高地掛著,是絕望的

總是以明艷來襯著荒寒,是疲倦的

柿子想滾落到命運的地板上去

......

懸在枝頭的柿子說:

請讓我下來的,我累了,真的累了。

關(guān)鍵詞:疲倦,累。

從這首開始,你就隱隱感覺詩人此時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精神危機,而這種危機和年齡有關(guān),在接下來的詩篇中,一個高頻的詞匯出現(xiàn)了——“中年”:

多年來...我在文字的石頭瓦塊里穿行

也乘坐在中年的過山車上

(《自留地》)

穿旅游鞋牛仔褲和碎花T恤

背雙肩包,喝瓶裝水

在這正午的山巔,在這人生的中途

(《正午的山巔》)

泉水的味道帶來秋天

使命的命運睜開了雙眼

中年的寥闊,有不必合群的喜悅

(《泉池》)

山巒和谷地進入中年

雛菊發(fā)出變得微弱的脈沖信號

(《徒步》)

走過山崗的小女孩

已進入破產(chǎn)的中年

(《過白土崗》)

人生在中途,露出它的涼意和黯淡

(《在河邊》)

已走到人生中途

遑論正道與歧路

(《小憩》)

半山腰,也是“中年”的另一種表達:

爬到半山腰,就不想往上爬了

把本市最高峰留給英雄吧

(《十月中旬,在梯子山》)

寫了這么多“中年”,那么“中年”具體是怎樣的呢?詩人的描述精準而錐心:

就這樣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的中途

四面八方是盛大的荒僻

來路和去路均在靜靜地發(fā)白

見不到人影

(《小憩》)

我們且跟隨詩人,先繼續(xù)體驗這復(fù)雜而真切的“中年”感受:

這片仰躺在大地上的河水

它有一個被秋風吹透的身體

(《暮色中的河流》)

谷捆被全部運走之后,田地有無法承受之輕

只好靠頭頂?shù)囊欢浒自苼砭融H

(《谷捆》)

“被秋風吹透的身體”、“無法承受之輕”,直到《野炊》,作者開始袒露謎底:

與該分手的人分了手,了解債務(wù)

如同這個卸掉重負的秋末冬初

以及:

絕交式的凋零多么寬廣

(《晚秋》)

再到《南部山區(qū)》的最后一首《端午》,似乎終于有了一個具體的答案:

現(xiàn)在我離你很遠,有著長達千里的孤單......

現(xiàn)在我離你很遠,在海拔700米的幽深和清涼中......

......當我正準備像一粒蒼耳那般生氣,淚花卻開始閃動

這是風,是風迷了我的眼

那個“你”出現(xiàn)了,我們似乎可以判斷,是在疲倦的中年,遭遇了一場情感的危機。但如果僅僅理解為情感的危機,那未免就輕佻了。這一個謎底深埋的副線其實也僅僅是一個副線,主線仍舊關(guān)乎一個人行至人生中途時,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澳喜可絽^(qū)”作為一個沉默的客體,在詩人反復(fù)的進山徒步中,正緩緩向詩人傳遞著開解之道。

我們來看詩人在無數(shù)次翻越深山時所得到的領(lǐng)悟吧:

“哪里來的決心,獨自攀越這么大一座山?”

“不是靠著決心,而是憑著絕望”

(《山中一日》)

我說,在這上進的世界,放棄和撒手從來都是美德

(《自留地》)

只要大地肯容下我

我就會帶著獨自徒步的力量往下活

(《徒步》)

不用吃藥也能入睡

宇宙有能力自我完善

(《木桶酒店》)

我分化成兩個人,手牽手

一個說服另一個:一直向前,別回頭

(《大壩》)

而最值得加黑加粗加下劃線標識的是這一段:

必須用鎧甲才能捍衛(wèi)的內(nèi)心

是一個完整的宇宙

石塊或者錘子這樣的兇器

只會加固它的自由意志

《核桃園》

沒有來自外界的捶打,自由意志就沒辦法體現(xiàn)和加強。而從這關(guān)乎“自由意志”的教誨中,詩人最終發(fā)現(xiàn)最初的自我:

因為野,可以肆無忌憚地大笑

甜美不是牢獄,而是自由

因為野,單身并快樂著,

不種也不收

在大地上度過無用的一生

天空、云朵、陽光、山谷、溪水和吹拂的風

正向所有無用的事物致敬

(《野棉花》)

回到最初的“野”,回到“自由”而“無用”的生命本質(zhì),才能真正找回生命的支點和存在的意義。

這讓想起荷爾德林的那句話:“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之上?!背1缓5赂駹枓煸谧爝?,海德格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他那里,到底什么是“詩意的棲居”?最近,我居然從孔子那里找到答案,孔子說:“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不落于“器型”,不被工具化,就是“野”,就是“無用”,就是自由。我想,路也在“南部山區(qū)”所體認的,也無外乎此。

最后,我簡單一提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大雪封門》。我覺得這一部分與《南部山區(qū)》有奇妙的對稱和互文關(guān)系。你在《大雪封門》里面可以看到“中年”的再次出現(xiàn),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

人到中年,寫什么都顯得多余

就讓這雪地空著吧

愛情的再次坍塌:

愛情沒有了,它在我的始終,或許還保持了一點兒永恒

以及那似乎是重新開始的和“自我”的交戰(zhàn):

大雪封門,靠圍困的力量,退至內(nèi)心

大雪封門......我把心臟密封,制造成一枚炮彈

這兩個部分之間不僅有前后承接關(guān)系,從與群山的對話到被迫閉門不出時的天人交戰(zhàn),實則是一種對生命體認的強化和遞進。

盡管這一切都是發(fā)生在隔絕之年,人和人之間的無限疏離,并沒有阻止一個詩人面對虛無時的敞開。越是被迫與整個世界隔絕,越想和這個世界談?wù)?,以一種隱秘而大聲呼喊的方式。

路也,做到了!

 

(原刊于《濟南時報》2022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