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杰克·凱魯亞克的四重傳記:這一代人的道路
來源:澎湃新聞 | 馬凌  2022年06月14日08:47
關(guān)鍵詞:杰克·凱魯亞克

杰克·凱魯亞克(1922-1969)的《在路上》出版于1957年,《紐約時報》迅速予以“時代之作”的高度評價,書評作者吉爾伯特·米爾斯坦指出:“就如同《太陽照常升起》比20年代的任何一部小說都更能被認為是‘迷惘的一代’的信仰聲明,《在路上》將被奉為‘垮掉的一代’的信仰聲明。”按照凱魯亞克的好朋友威廉·巴勒斯的說法,該書出版后“美國售出了億萬條牛仔褲和百萬臺煮咖啡機,并且促使無數(shù)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对诼飞稀凡粌H預(yù)言和激勵了嬉皮士運動,并超越了“垮掉派”和“嬉皮士”,以反抗束縛、蔑視物質(zhì)、背包上路、縱情高歌、生命狂歡而成為西方青年亞文化的絕對經(jīng)典。當然在保守的讀者看來,書中人物吸毒、亂交、反傳統(tǒng)、反主流,完全不能接受。譽之所至,謗亦隨之,關(guān)于本書的爭議從來都沒有停息。放浪形骸固然不值得追隨,追求自由與愛卻也不能被輕易否決。如果青春是一場必定要發(fā)的燒,《在路上》就永遠有一群體溫三十七度二的讀者。

在中國,1962年《在路上》的最早一個節(jié)譯本出版,收于作為“反面教材”的“黃皮書”系列。十年后,閱讀了本書的詩人芒克和畫家彭剛以“先鋒派”命名了二人的聯(lián)盟,并熱血沸騰地進行了一次扒火車的流浪之旅——在“文革”后期的氛圍里,自然是以失敗告終。改革開放以后,外國文學(xué)的大量譯介成為“解放思想”的路徑之一。1984年,廣有影響的《外國現(xiàn)代派作品選》第三冊收入了《在路上》片段,由黃雨石、施咸榮翻譯,杰克·凱魯亞克的大名走出了禁書目錄。1990年和1998年,漓江出版社分別推出了陶躍慶和文楚安翻譯的《在路上》;200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了王永年的譯本。該書的強烈叛逆性一度連譯者們都很難接受,陶躍慶說:“讀完整部作品才發(fā)現(xiàn),情節(jié)之平淡、結(jié)構(gòu)之混亂、文字之粗俗、俚語俗語之頻密,完全超出我們對一部一般文學(xué)作品的想象。”王永年也直率地告訴記者:“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文字上還是文學(xué)上,這本小說都沒有太大的出眾之處,行文和結(jié)構(gòu)都比較糟糕?!北M管毀譽參半,甚至正是因為毀譽參半,本書逐漸積累了中國讀者,從未像在美國一樣流行,也從未跌出小眾經(jīng)典的榜單。

《在路上》1962年版

時至今日,《在路上》的主人公們酷愛的66號公路,已經(jīng)有了中國西部版本;背包客、搭車族、自駕族們堵塞著出城的道路;深受“垮掉的一代”影響的搖滾樂和音樂節(jié),也都在中國普及和更新。舊金山“凱魯亞克小巷”的“城市之光書店”,迎來朝圣的中國文藝青年。甚至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都會帶動《在路上》又一波熱賣,因為迪倫說過,“對我來說,《在路上》就像《圣經(jīng)》”,“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就像它改變了每一個人那樣”。最驚人的是2020年,《在路上》有十多個不同的簡體字中譯本出版,有的出版社甚至同時推出兩個譯本。即便是因為該書已成為“公版書”,在中國的外國文學(xué)出版史上,這亦屬前所未有的盛況,能夠相提并論的只有海明威的《流動的盛宴》。

除了《在路上》,凱魯亞克的其他作品也陸續(xù)引進中國,包括《荒涼天使》(2006)、《垮掉的一代》(2007)、《孤獨旅者》(2007)、《達摩流浪者》(2008)、《巴黎之悟》(2010)、《俄耳甫斯誕生》(2012)、《而河馬被煮死在水槽里》(2012)、《鎮(zhèn)與城》(2013)、《夢之書》(2013)、《杜洛茲的虛榮》(2014)、《吉拉德的幻象》(2014)、《科迪的幻象》(2014)、《特麗絲苔莎》(2014)、《大海是我的兄弟》(2014)、《瑪吉·卡西迪》(2014)、《地下人·皮克》(2015)、《大瑟爾》(2015)等,大約占到凱魯亞克全部作品的百分之九十。有關(guān)凱魯亞克和“垮掉的一代”的學(xué)術(shù)研究與準學(xué)術(shù)介紹,幾乎成為一個現(xiàn)象。然而,相較于繁盛的作品譯介,凱魯亞克傳記的譯介相對冷清,只有2000年譯林出版社推出的《垮掉的行路者》?!犊宓舻男新氛摺吩麨椤督芸酥畷?,本次由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重新翻譯、精心編輯,對于國內(nèi)的凱魯亞克讀者和研究者來說,自是幸事一樁。

第一重傳記:凱魯亞克

《杰克之書:他們口中的凱魯亞克》并不是一部“自傳”,本書的兩位作者在凱魯亞克去世六年后,遍訪凱魯亞克的親朋好友,“想要他認識的、愛過的、恨過的人和那些認識他、愛過他、恨過他的人暢所欲言”。所以凱魯亞克本人在這本傳記中是沉默的,構(gòu)成內(nèi)容主體的是三十余位被采訪者的眾聲喧嘩。一般的傳記寫作會將通過訪談得到的資料抽絲剝繭、編織進新的文本脈絡(luò)中,而這本書是將口述材料原樣搬來,毫不避諱其中的抵牾捍格,因此該書讀者要像偵探一樣思考,像法官一樣判斷。難怪凱魯亞克的好友、詩人艾倫·金斯堡在看過書稿后驚呼:“我的天哪,這就像是《羅生門》——眾人撒謊,真相畢現(xiàn)!”

凱魯亞克的小說都是從個人經(jīng)歷與心理經(jīng)驗中取材,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傳的性質(zhì)。他一生所寫的都只是同一部大書,由十幾部著作構(gòu)成滔滔不絕的自我陳述,不乏自我美化的成分,不乏部分主題的厚涂,更不乏有意無意的遮掩。所以親友們的“證言”,會讓“另一個”凱魯亞克浮現(xiàn)。只有將凱魯亞克“自塑”的凱魯亞克與親友們“他塑”的凱魯亞克并置,才能合成一個更真實的凱魯亞克。

杰克·凱魯亞克

1922年3月12日,凱魯亞克出生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qū)馬薩諸塞州洛厄爾鎮(zhèn)。他的父母利奧和加布麗埃勒都是從加拿大魁北克移民美國的,說一種不夠高貴的法語方言,社會地位在小業(yè)主和工人之間。1939年,凱魯亞克以優(yōu)秀的成績從中學(xué)畢業(yè),又依靠橄欖球方面的優(yōu)異天資獲得了進預(yù)備學(xué)校和哥倫比亞大學(xué)的獎學(xué)金。大學(xué)二年級,他因為與教練吵架而退學(xué),立志要做杰克·倫敦式的“冒險家、孤獨的旅行人”,要成為托馬斯·沃爾夫那樣的杰出小說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凱魯亞克在商船上做過水手,也短暫地參加過海軍,因無法忍受軍紀約束,住進精神病房并獲準退伍,1943年完成小說《大海是我的兄弟》。1944年,他與哥倫比亞大學(xué)藝術(shù)系女生伊迪·帕克戀愛,并通過她結(jié)識交往了一批朋友,包括呂西安·卡爾、艾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赫伯特·洪克等人,他們構(gòu)成了“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當年8月,因為協(xié)助呂西安·卡爾銷毀罪證,凱魯亞克被捕,伊迪·帕克為他付了保釋金并與他結(jié)婚,但不久后二人分手。

此時的凱魯亞克過著雙重人格的生活。一方面,他混跡于校園中,與家境富裕的中產(chǎn)階級朋友們鬼混,談文學(xué),談戀愛,過度飲酒,服食安非他命、嗎啡、大麻。他甚至因為過量服用安非他命得了靜脈炎,不得不住院。另一方面,他與父母的勞動人民家庭過著清貧而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父親患上癌癥后,凱魯亞克照料他直至辭世。1946年父親去世,母親在皮鞋廠當裁剪工,以工作收入維持母子二人的生活。

1946年12月,凱魯亞克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發(fā)生,他結(jié)識了來自丹佛的尼爾·卡薩迪??ㄋ_迪于1926年出生在猶他州鹽湖城,在丹佛貧民窟隨酗酒的父親長大,十四歲偷了第一輛汽車,從此頻繁出入少年管教所,據(jù)說創(chuàng)造了偷車五百輛的紀錄。他在管教所的圖書館看到“哈佛古典文庫叢書”,迷上了康德等哲學(xué)家,決定要上哥倫比亞大學(xué)??ㄋ_迪從少管所寫給哥大學(xué)生哈爾·蔡斯不少信件,凱魯亞克看過那些信,對卡薩迪非常感興趣。因此,卡薩迪攜新婚妻子露安娜來到紐約后,凱魯亞克很快就與他建立了深厚友誼。1947年7月,凱魯亞克的第一次旅行就是沿途搭便車,把丹佛作為第一站,去拜訪卡薩迪。1948年底,卡薩迪駕著新買的哈德遜汽車,來到北卡羅來納凱魯亞克姐姐的家里,接上凱魯亞克,同朋友一道瘋狂穿越全國。1949年,凱魯亞克從紐約出發(fā)去舊金山找卡薩迪。1950年,卡薩迪邀請凱魯亞克一道去墨西哥。正是這四次旅行構(gòu)成了《在路上》的四個部分。

凱魯亞克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是《鎮(zhèn)與城》,是在1950年。這部小說體現(xiàn)出他在洛厄爾和紐約之間的徘徊與沖突,有托馬斯·沃爾夫《天使望故鄉(xiāng)》的影子,評論界反響一般。他在一家電影公司謀得一份自由撰稿人的工作,撰寫腳本提要。同年11月,他第二次結(jié)婚,對象是瓊·哈弗蒂。1951年,凱魯亞克將一卷電傳紙塞進打字機,開始快如閃電地寫作《在路上》,整本書只有一個段落,足有一百二十英尺長。他全程靠妻子喂的豌豆?jié)鉁涂Х壬妫客谭卜撬鼇砭S持靈感,汗出如漿,T恤掛滿了屋子。在全書結(jié)束部分,主人公找到了“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的目光純凈、無邪可愛的女孩”,可是在現(xiàn)實中,完成這個手稿后凱魯亞克就與瓊分道揚鑣了。他將《在路上》題獻給瓊,但是此后瓊起訴他,索要女兒的撫養(yǎng)費。

1950年代,凱魯亞克的朋友們開始出版一系列作品,凱魯亞克本人則面臨出版困境。他一直生活在底層,是一個執(zhí)著的旅行者,靠打零工、出賣勞動力維生。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暫停波希米亞的生活,回到母親身邊,過一段安寧的日子,將旅行時的筆記整理成文稿。這個時期,舊金山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中心,金斯堡出版了《嚎叫》,凱魯亞克在此地結(jié)識了加里·斯奈德,他將對方視為新英雄,代替了以前對尼爾·卡薩迪的崇拜。斯奈德是伯克利的研究生,研習(xí)中文和日文。凱魯亞克與他討論佛教,二人一起攀登馬特洪峰,這段經(jīng)歷是此后《達摩流浪者》的主要內(nèi)容。這段時間里,凱魯亞克一邊反復(fù)修改《在路上》,一邊寫出了一系列自傳式風(fēng)格的書,可以視為《在路上》的前傳、后傳、衍生和重述,包括《薩克斯博士》《夢之書》《瑪吉·卡西迪》《地下人》《墨西哥城布魯斯》《特麗絲苔莎》《吉拉德的幻象》《金色永恒經(jīng)文》《世間的天使》。

1957年,凱魯亞克當時的女朋友、編輯喬伊思·格拉斯曼見證了他的一夜成名。9月4日午夜,他們前往報攤,等候《紐約時報》運到,聽說那天的書評一欄會有《在路上》的評論。凌晨,凱魯亞克最后一次作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躺下,早上電話鈴聲吵醒了他,他已經(jīng)大名鼎鼎。喬伊思指出:“他身上幾乎沒有什么錢。他是知道怎么不花錢就能過日子的那種人。他所有的家當真的只有背包里的那些衣物?!睂τ诔4┮患t黑相間的伐木工襯衫的人而言,成名是一件太不能適應(yīng)的事。朋友霍爾姆斯為他辦了一場派對,遍邀媒體記者,而他社交恐懼癥發(fā)作,“三四十個人聚在公寓里,就為了見見這位新星,文學(xué)界年輕的馬龍·白蘭度,可他剛打來電話說來不了了,他臥病在床”。

盡管凱魯亞克本人不情愿,他還是被媒體視為一場運動的代言人,“一時間,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媒體擺在舞臺的中央,襯托他的道具有法國存在主義(黑毛衣、貝雷帽)、晚期浪漫主義(無限制的享樂主義),以及人類從德·昆西到安斯林格有關(guān)毒品的全部看法”。在寫給金斯堡的信中,他抱怨“多得難以想象的活動,我不可能記清楚,包括早些時候維京出版社的旅館宴會廳,幾千個尖叫的記者,《在路上》原先的一百英尺長卷軸版拉開來鋪在地毯上,一瓶瓶老祖父威士忌,一篇篇宏大長文,《星期六評論》《世界電訊報》,所有他媽的地方,所有人都瘋了”。當時,《紐約時報》和《村聲》贊美他,《星期六評論》和《時代周刊》譴責(zé)他,無論崇拜還是貶低都達到極端的程度。尤為重要的是,眾多讀者都以為他是書中的離經(jīng)叛道者迪安·莫里亞蒂,而他其實只是旁觀者、敘事人薩爾·帕拉迪塞。面對媒體的多番刺探,他兩度精神崩潰,不禁質(zhì)疑:“美國的作家們什么時候才能不受刺探個人隱私并加以炒作的狗仔隊的騷擾?”凱魯亞克選擇了“垮掉”,或者,為了扮演一個更外向的角色,他選擇了酗酒。《在路上》出版后,凱魯亞克繼續(xù)寫作自傳式作品——《達摩流浪者》《大瑟爾》《孤獨旅者》《巴黎之悟》《杜洛茲的虛榮》,以及好幾本沒有出版的詩集、夢境記錄等。他漸漸遠離了昔日的伙伴們,也對當時如火如荼的激進社會運動頗有微詞。

1966年,凱魯亞克步入第三次婚姻,夫人是斯特拉·桑帕斯,少年時代朋友的妹妹,來自家鄉(xiāng)洛厄爾小鎮(zhèn)。1969年10月,因為過度飲酒,凱魯亞克死于消化系統(tǒng)大出血,終年四十七歲。他的葬禮是天主教式的,手捧著念珠。美國的學(xué)院派多年抵制他的作品,直到1970年代末期,他的大部分作品才陸續(xù)出版。在民間,傳奇取代了作品,就像另一個嗜酒的天主教徒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人們總是閱讀得更少,談?wù)摰酶唷=芸恕P魯亞克,成了美國20世紀文學(xué)史上的一個傳奇。

《杰克之書》廓清了凱魯亞克生平中的多處迷霧,首先是他的社會階層和認同。他在洛厄爾的貧民區(qū)長大,在《鎮(zhèn)與城》等作品中對家境進行了美化:富裕,有著普魯斯特式小點心的滋味,“我所有的童年都凝結(jié)在廚灶邊香草味的冬日波光里”。少年玩伴直言不諱,“他們家有很多問題,很不走運”,他的母親認為凱魯亞克本該屬于更高的階級。他們家無力支付他的大學(xué)學(xué)費,還希望依靠凱魯亞克的橄欖球獎學(xué)金解決父親的工作問題。年輕時,凱魯亞克一定體會過階層差別,他所上的大學(xué)預(yù)科學(xué)校百分之九十六的同學(xué)都是猶太商人的后代,凱魯亞克一度混跡在富裕學(xué)生之列,還幫他們寫期末論文。畢業(yè)典禮時,因為沒有錢買白色套裝,他只能放棄參加,“躺在體育館后面的草坪上,嘴里嚼著一根草,一邊讀著惠特曼”。他后來結(jié)交的哥大朋友圈,呂西安·卡爾和威廉·巴勒斯都出身富裕家庭,艾倫·金斯堡的父親是中學(xué)英語教師兼詩人,連凱魯亞克的第一任夫人也來自有游艇的芝加哥資本家家庭。青年時期的凱魯亞克身上有一種奇特的矛盾。一方面,他容貌堂堂,風(fēng)度頗像中產(chǎn)階級子弟。毒販赫伯特·洪克回憶說:“凱魯亞克看著就是一個典型的、白凈的、年輕的美國大學(xué)生……我覺得他是典型的箭領(lǐng)廣告里的那種人。他們以前經(jīng)常找白白凈凈的年輕人穿著西服打著領(lǐng)帶拍箭領(lǐng)廣告?!绷硪环矫?,他所喜歡的有錢朋友都離經(jīng)叛道,要“批判現(xiàn)有的一切社會習(xí)俗”。由于凱魯亞克從小勤工儉學(xué),做過多種體力活,對于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中的“費拉”——世界的貧民——有所了解和同情,他在尼爾·卡薩迪和路遇的底層人民中,找到了一種自在的感覺,他一生所記錄的,也是這些人的生活狀況。后來他筆下根本就沒有主流價值觀,不是沖突問題,而是根本不在意,凱魯亞克的確繼承了惠特曼的平民主義衣缽。凱魯亞克的朋友斯奈德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杰克是20世紀美國的神話記錄者。那也許就是他的那些小說站得住腳的原因——它們會是20世紀神話的最佳表述”。如果說金斯堡代表了激進猶太知識分子的反叛,斯奈德代表的則是“20世紀美國的另一個原型,是西部的原型,是無政府主義者、自由論者、世界產(chǎn)業(yè)工人聯(lián)盟傳統(tǒng)的原型,也是戶外工作傳統(tǒng)的原型”,這一點“正好契合了(凱魯亞克)對季節(jié)工人、鐵道流浪漢、藍領(lǐng)工人的興趣”。

此外,《杰克之書》使凱魯亞克與母親的復(fù)雜關(guān)系得以顯現(xiàn)。親友們在其他方面各執(zhí)一詞,唯獨在母子關(guān)系方面眾口一詞。洪克說:“她對他生活的控制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她不贊成他和金斯堡來往,我認識的所有人她都不滿意。我甚至沒法告訴你她看起來像什么。她太難以捉摸,心思都在杰克身上,你幾乎沒有辦法看清她本來的樣子?!被魻柲匪拐f:“她非常嚴格,非常挑剔,最不喜歡亂糟糟的,但是她本人又非常不理性?!迸c凱魯亞克有過一段情緣的露安娜提到,在戀愛關(guān)系中凱魯亞克像個小男孩,需要母親般的呵護,同時對自己的情人又極不負責(zé)。她將此歸因于母親對凱魯亞克的變態(tài)控制:“杰克無法從和他母親之間的那段糾葛、與他母親的關(guān)系中走出來,他無法跟一個女人建立起一段良好的穩(wěn)定的關(guān)系。他從來也沒能從中走出來。”另一個女朋友杰姬·吉布森也談到凱魯亞克與母親的關(guān)系:“他需要母親來穩(wěn)住他自己的方向感?!备赣H臨終時,囑咐凱魯亞克要照顧好母親,做個孝順的孩子,這一點凱魯亞克一生未忘,朋友說凱魯亞克“總是牽掛著他的母親”。母親加布麗埃勒一直做著繁重的體力工作,每逢凱魯亞克沒有路費回家,她總是馬上匯款;凱魯亞克每次在外面流浪夠了,總是會回到母親身邊,這其中有深厚的感情,也不乏感情脅迫和愧疚之心?!对诼飞稀烦霭婧?,母親隨他由東而西、由北到南地搬遷,并管理他的收入和通信。他第三次結(jié)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母親中風(fēng)癱瘓在床,需要人照料。從“逃避與回歸”這個角度看凱魯亞克的婚姻生活,以及他周期性的離家旅行,當另有領(lǐng)悟。

《杰克之書》也使得凱魯亞克的宗教傾向有了更合理的解釋。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舊金山“垮掉的一代”風(fēng)行靜坐習(xí)禪(凱魯亞克談?wù)撝绞澜?、如來佛、乾闥婆,還有永恒;金斯堡念著《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楞伽經(jīng)》),但是在真正懂得佛教的朋友看來,他們的佛教“相當書卷氣”。一個叫洛克·麥科克爾的年輕木匠和佛教徒——曾經(jīng)收留過凱魯亞克和斯奈德——說得中肯:“我覺得他的佛教是自己想象出來的。我想他的直覺沒有錯。他對佛教并不太了解,也沒有接受過很多訓(xùn)練。加里·斯奈德完全不一樣。”斯奈德在這方面堪稱凱魯亞克的師父,他給凱魯亞克講了寒山的故事,告訴他什么是“游方僧”,還帶他上山修行。不過,斯奈德并不認為寫出《達摩流浪者》的這個弟子有多高的禪宗水平,嘲諷他是“臨陣脫逃的佛祖”,并且一語中的地提出:

從某個角度看,“垮掉的一代”是指代迄今為止美國存在過的所有原型和神話的一個集合名詞,也就是惠特曼、約翰·繆爾、梭羅和美國流浪漢。我們把它們糾合在一起,然后再打開這個集合,它變得像文學(xué)母題,然后我們再加點佛教的東西進去。

在老友霍爾姆斯看來,“杰克的思想底色一直是天主教……杰克的書、杰克的個性、杰克的青春期、杰克的延續(xù)感、杰克的家庭觀、洛厄爾,還有其他所有的事,全都是天主教性質(zhì)的”。的確,凱魯亞克的母親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法裔加拿大天主教——女信徒,母親為他準備的小房間里,總有一個天主教的十字架。在《吉拉德的幻象》中,凱魯亞克懷念他九歲夭折的哥哥,用完全詩意的筆法,將小哥哥塑造為一個天主教圣徒。“浪子回頭”這個天主教主題,似乎也能部分解釋他最后幾年的文化保守傾向。

第二重傳記:《在路上》

如果文學(xué)作品也有傳記,《杰克之書》就包含了一部“《在路上》傳”。書中用相當長的篇幅展現(xiàn)了這本書的孕育和誕生過程,特別就其中事實和虛構(gòu)的部分進行了解析,書中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也得到了說明和校正。對于《在路上》的研究者來說,看《杰克之書》如入寶山,有目不暇給之感。

首先,此書戳穿了一個神話,我們今天看到的定版《在路上》,并非1951年那個歷時三周打出的、單倍行距、不分段、一百多英尺長的紙卷。他的“自發(fā)性寫作(spontaneous writing)”固然適合初稿,卻并不適合定稿?!对诼飞稀返某霭鏆v盡波折。1953年,稿子輾轉(zhuǎn)來到著名評論家、維京出版社編輯顧問馬爾科姆·考利手中,他認為《在路上》有結(jié)構(gòu)問題,必須修改。凱魯亞克認真改了,包括按照法律顧問的建議,調(diào)整人名與地名。最后又經(jīng)過維京出版社內(nèi)部編輯的刪節(jié)與改動,《在路上》才終于成為我們看到的1957年通行版本。馬爾科姆指出:

杰克做了件他后來永遠也不會承認的事。他做了大量的修改,修改得很好。噢,他永遠也不會承認的,因為他覺得故事應(yīng)該像牙膏管里擠出的牙膏那樣不可改變,他的打字機里打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是神圣的。恰恰相反,他修改了,而且改得很好。

朋友們更是透露,早在1949年他就開始構(gòu)思《在路上》,也許寫過十個開頭。所以《在路上》是一部深思熟慮之作,天才并不只靠安非他命驅(qū)動。

《在路上》的另一個傳奇是風(fēng)格獨具。事實上,凱魯亞克從多處學(xué)習(xí)風(fēng)格,并進行風(fēng)格練習(xí)。他青年時代博覽群書,讀過沃爾夫、惠特曼、普魯斯特、麥爾維爾、布萊克、塞利納、陀思妥耶夫斯基、勞倫斯、歌德、尼采、斯賓格勒、薩德、卡夫卡、海明威等人的作品?!岸?zhàn)”后他在新學(xué)院完成美國小說課程,寫了有關(guān)托馬斯·沃爾夫的論文,又熟讀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以及威廉·布萊克的著作。在寫作《在路上》之前,他曾花費三年時間研讀別的作家的小說,例如,《了不起的蓋茨比》讓他明白設(shè)置一個富有同情心的敘述者的重要性。同時,他又需要擺脫文學(xué)前輩的影響,尋找自己的聲音??戳丝ㄋ_迪寫給他和金斯堡的張狂恣肆的信件后,凱魯亞克豁然開朗。他說:“在讀完尼爾·卡薩迪那妙不可言的自由敘事的信件后,我找到了自己的風(fēng)格——隨心而寫??ㄋ_迪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碰巧也是《在路上》里的迪安·莫里亞蒂?!?/p>

極其細致的觀察和松散隨意的風(fēng)格糅合為一體,帶有一種漫無情節(jié)的隨意性和挑釁性,其敘述節(jié)奏富于速度與激情——小說里人物與事件紛至沓來,來不及細加解釋就向下移動,像汽車一樣飛馳,是“生活實錄”,也是“自由聯(lián)想”,這是全新的手法,顛覆了傳統(tǒng)寫作風(fēng)格,也成為《在路上》的風(fēng)格標志。而在稍微帶點妒意的朋友看來,他遲來的成功靠的是一種全新的散文體寫作手法,他將之用在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上,即年輕人的精彩冒險。凱魯亞克的不幸在于,他的名望——跟他的文學(xué)地位這一有待確定的東西全然不同——更多地依賴于他描繪的人與事,而不是他的描繪手法,他后來堅稱,要是可以選的話,他寧愿選后者。

的確,《在路上》的讀者們關(guān)注書中的描繪手法,但它所描繪的人和事更為耀目,那么特立獨行,那么瘋狂恣意。凱魯亞克根據(jù)朋友們的遭遇寫成這本書,巧妙地融合了虛構(gòu)和自傳成分,應(yīng)出版社要求,為避免法律糾紛而放棄書中人物的真名實姓。但是隨著卷筒紙版曝光,這不再是秘密:薩爾·帕拉迪塞就是凱魯亞克,迪安·莫里亞蒂是尼爾·卡薩迪,艾倫·金斯堡是卡洛·馬克斯,威廉·巴勒斯叫老布爾·李,約翰·克萊倫·霍爾姆斯叫湯姆·塞布魯克,赫伯特·洪克則叫埃爾默·哈塞爾。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讀者會說“我想讀那本書”,但是《在路上》使情況變成了“我想認識那個人”。書中的迪安·莫里亞蒂迷住了萬千讀者,他與敘述者薩爾的關(guān)系,換言之卡薩迪與凱魯亞克的關(guān)系,一直是好事者關(guān)注的中心。在《杰克之書》中,霍爾姆斯這樣解釋二人的關(guān)系:

尼爾是個騙子……男人總是……被他身上那股活力、那股勁兒和他的單純所吸引……他總是在望向下一個時刻,如何行動,如何動起來……他這人身上就沒有嘲笑別人的氣質(zhì)……我相信,尼爾是傳統(tǒng)意義上和最嚴格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杰克無法清楚地表達……他為什么如此迷戀尼爾。

其實,《在路上》的開頭部分就有解釋:“我一輩子都在這么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因為吸引我的只有瘋子。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從不無聊得打哈欠或口吐陳腔濫調(diào),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盵1]霍爾姆斯指出:“杰克是來自新英格蘭工業(yè)小鎮(zhèn)的中產(chǎn)階級男孩,非常中規(guī)中矩。他相信生活能夠以某種方式開個口子。他想要開個口子,但是他自己沒有膽量這么做……尼爾似乎為他帶來了……逃離的路線?!迸c此同時,“尼爾極度著迷于那些一整天坐在昏暗的房間里、咬著指甲寫作的人”。凱魯亞克正是后者,這就是二人一拍即合的原因。

《杰克之書》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談?wù)撃釥枴たㄋ_迪的私生活。他結(jié)過三次婚,三任妻子分別是:露安娜·亨德森,十五歲街頭孤女;卡羅琳·魯賓遜,丹佛大學(xué)美術(shù)系研究生;戴安娜·漢森,成熟的大家閨秀、有夫之婦。作為情種,卡薩迪每次離婚都是為了給下一任合法身份,但是一旦結(jié)婚事畢,他馬上再回到前任身邊生活。他為了同卡羅琳結(jié)婚而同露安娜離婚,可是離婚后馬上又帶著露安娜出門旅游,露安娜與他反反復(fù)復(fù)糾纏了十年,這期間,卡薩迪曾因毆打露安娜折斷了自己的拇指,最后做了截斷手術(shù),但二人不久后依然能和好。戴安娜“完全是來自紐約的書香門第,以前從來沒見過像尼爾那樣的人,尼爾一頭沖進了她的生活。她基本上是把整個人生交給了他,因為那強大的魅力,她之前從來沒有感受過”。卡薩迪為了給戴安娜身份,去墨西哥辦了與卡羅琳的離婚手續(xù),然后奔赴紐約找戴安娜結(jié)婚,使她的孩子有了合法身份,隨即他拿著從新婚妻子那里得來的錢,回舊金山去找前妻卡羅琳。一團亂麻的婚姻關(guān)系中,還穿插著多種露水情緣。尤為復(fù)雜的是,卡薩迪是雙性戀,與艾倫·金斯堡等人有同性之誼。卡薩迪還喜歡將自己的女友“轉(zhuǎn)讓給”凱魯亞克,露安娜和卡羅琳都曾與凱魯亞克有過關(guān)系。因為以上種種,凱魯亞克本人的性取向也是《杰克之書》的要點之一,有人說他是異性戀,有人說他是同性戀,有人說他是雙性戀。

露安娜在訪談中的說法比較有說服力:

在我看來,杰克和尼爾比他們的實際年齡要小得多,像是兩個孩子,可能十一二歲的樣子,剛剛結(jié)識自己的哥們兒,勾肩搭背的那種。他們會聊天,會一起玩,跟性沒有關(guān)系。他們非常親密,非常溫暖,一起發(fā)現(xiàn)事物,或者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喜歡同樣的東西,發(fā)現(xiàn)他們有著同樣的想法。

多位朋友看到過他們一起玩小孩子的玩具手槍,用來打瓶蓋,童心未泯。研究者認為,《在路上》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影子,是少年浪游主題的升級版,雖不中,亦不遠。在墨西哥,卡薩迪拋下了病中的凱魯亞克,二人的友誼到了盡頭。最后當卡薩迪再次來到紐約時,凱魯亞克婉拒了他,目送他最后一次拐過第七大道的路口??墒恰对诼飞稀返慕Y(jié)尾依然飽含深情:“我想著迪恩·莫里亞蒂,我甚至想到我們終究沒有找到的老迪恩·莫里亞蒂[2],我想著迪恩·莫里亞蒂。”

《在路上》的一些版本以惠特曼《大路之歌》中的一段作為題記,深化了“同行”這一主題:“伙伴啊,我把我的手給你!/我把比金錢更珍貴的我的愛給你,/我越過說教和規(guī)則把我自己給你;/你會把你自己給我嗎?你會和我一起遠行嗎?/我們會形影不離,直到生命盡頭嗎?”

第三重傳記:“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出版前夕,凱魯亞克寫過一篇小文章,后來改名《余波:“垮掉的一代”的哲學(xué)》。他聲明,“‘垮掉的一代’是我們(約翰·克萊倫·霍爾姆斯和我,還有比我們更狂野的艾倫·金斯堡)在40年代末的一種想象”,“垮掉,意味著倒霉和破敗,但充滿了情感強烈的信念”,“它代表的不是青少年罪犯,而是某種特殊靈性的擁有者……他們是地下英雄,是西方所謂‘自由’機器的最終產(chǎn)物,他們嗑藥,聽博普爵士樂,時而閃現(xiàn)頓悟,體驗‘感官錯亂’,言談怪異,貧困但快樂,預(yù)示著美國文化的新流派”。

凱魯亞克對“垮掉的一代”頗多贊美之詞,《杰克之書》進一步厘清頭緒,指出“垮掉的一代”根本就不是所謂的“一代”,這個標簽是為了應(yīng)付記者提問、試圖自我解釋而創(chuàng)造的。作為一個文學(xué)流派,“垮掉的一代”差不多就等于凱魯亞克的朋友圈。后世將凱魯亞克譽為“垮掉的一代”的標志性人物,殊不知他并非這個詞的發(fā)明人。此書的被采訪者,不僅包括霍爾姆斯和金斯堡,還有呂西安·卡爾、威廉·巴勒斯、格里高利·科爾索、赫伯特·洪克,以及更次要一些的人物,他們講述與凱魯亞克的交往,同時透露出對于“垮掉的一代”標簽的認同或不滿,對于同道中人的贊譽或貶低。在這個意義上,此書也可以算作“垮掉的一代”小傳。

“垮掉”的最初發(fā)明者應(yīng)當是同時混跡于紐約時代廣場和哥大文藝圈的赫伯特·洪克。作為毒品販子,洪克所說的“垮掉”在吸毒場合有特殊含義:被騙、被搶,或是情緒上和身體上極度亢奮之后的極度疲憊。至于他們迷上博普爵士樂后,如何把節(jié)奏、歡騰、狂喜之意隨意添加進去,那就見仁見智了。

金斯堡、巴勒斯、霍爾姆斯和凱魯亞克會共用一些主題與方法?!对诼飞稀穼懗沙醺宓秸匠霭娴钠吣觊g,他們比凱魯亞克更早出版了“垮掉的一代”的作品?;魻柲匪沟摹蹲摺烦霭嬗?952年,使用了“垮掉的一代”這個詞,引起了《紐約時報》文學(xué)記者吉爾伯特·米爾斯坦的興趣,他邀請霍爾姆斯寫了文章《這就是“垮掉的一代”》,文章大獲成功。1955年春,凱魯亞克用筆名“讓路易”發(fā)表了文章《“垮掉的一代”的爵士樂》,不過這一年是屬于艾倫·金斯堡的:“灣區(qū)的詩界仿佛是超級飽和的溶液,等著結(jié)晶成一塊水晶。后來證明,《嚎叫》就是那塊水晶?!?/p>

我看見這一代最杰出的頭腦毀于瘋狂,挨著餓歇斯底里渾身赤裸,

拖著自己走過黎明時分的黑人街巷尋找狠命的一劑,

天使般圣潔的西卜斯特渴望與黑夜機械中那星光閃爍的發(fā)電機溝通古樸的美妙關(guān)系,

他們貧窮衣衫破舊雙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著煙飄浮過城市上空冥思爵士樂章徹夜不眠……[3]

此后,金斯堡為“垮掉的一代”所作的精神畫像廣為人知。

在金斯堡的努力下,《常青評論》為舊金山文學(xué)團體出了??翱宓舻囊淮遍_始成為大眾媒體的焦點,為1957年10月《在路上》的問世打下基礎(chǔ)。到1959年巴勒斯出版《裸體午餐》,“垮掉的一代”的核心作品全部面世。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文學(xué)宣言的“垮掉的一代”,本是一場大家并肩的旅行。

協(xié)助《在路上》出版的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這樣看待“垮掉的一代”:

有一個相當大的群體,他們拒絕服從,發(fā)起了一場頑強的叛變——很難說他們反抗的是什么,因為這個群體并沒有制定章程,但他們很有可能是在反抗同齡人接受的法律、習(xí)俗、恐懼、思維習(xí)慣和文學(xué)標準這一整套傳統(tǒng)……他們在兩個層面上跟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的年輕人無異:他們不關(guān)心政治,即便是吸引觀眾的體育比賽也讓他們提不起興趣,他們在尋找某種信仰,一種會允許他們與世界和平相處的真正的宗教信仰。

到1960年代,金斯堡等人成為具有政治性的嬉皮士運動的旗手,凱魯亞克與他們漸行漸遠,隱匿于佛教和酒精中,“前半生致力于創(chuàng)作《在路上》并使它出版,后半生則在抹殺該書的影響”。

第四重傳記:巴里·吉福德

《杰克之書》的作者是巴里·吉福德和勞倫斯·李,前者是知名作家,“講故事大師”,后者是美聯(lián)社記者,也是舊金山多家電視臺的活躍人物。他們從1975年開始,兩次穿越美國,采訪了七十余人,寫成此書。《杰克之書》在1978年出版后,成為第一本凱魯亞克傳記,也是凱魯亞克研究的奠基之作,再版多次。他們訪談的原始資料現(xiàn)在保存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xué)奧斯丁分校,相當一部分并未收入《杰克之書》,還有一些訪談是有限制地使用,例如,巴勒斯的部分就應(yīng)他自己的要求有選擇地呈現(xiàn)。

傳記學(xué)研究者邁克爾·本頓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所有的作家傳記描繪的都是傳記作家自己”。吉福德也不例外。吉福德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與《在路上》里的迪恩·莫里亞蒂有驚人的相似之處。1946年,他出生于芝加哥的一家酒店,父親是犯罪團伙的一員,常年在大小酒店客棧里活動。在一次采訪中,吉福德描述自己的童年說:“在一個個酒店的游泳池邊長大,聽著南來北往的人談天說地,注意他們?nèi)绾握f話,模仿芝加哥和哈瓦那的各種口音?!?957年《在路上》出版時,吉福德只有十一歲,但《在路上》所產(chǎn)生的影響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跡,所以二十九歲時,他才有了為凱魯亞克寫傳的念頭。吉福德本人從“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中汲取養(yǎng)分,最有名的是“水手與盧拉系列”,由七部公路小說構(gòu)成。

吉福德寫有短劇/故事集《作家們》,一共寫了十六位作家,其中當然有凱魯亞克。他虛構(gòu)了1962年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家餐廳里,凱魯亞克與著名黑幫老大“瘋子喬”的一段對話。劇中凱魯亞克問道:“你以為知識分子就不會有真正的人生經(jīng)歷嗎?”

當然,凱魯亞克有,吉福德也有。

2014年,我和外子駕車美國西部游,在66號公路終點圣莫尼卡看了日落,在洛杉磯聽老鷹樂隊唱了《加州旅店》,走了舊金山的凱魯亞克巷,途經(jīng)大瑟爾時,特意去海灘邊聽聽潮音。離我們第一次讀《在路上》,二十四年矣。

注釋

1.本序中《在路上》的引文采用的是姚向輝譯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版)。

2.指書中迪恩·莫里亞蒂的父親,也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尼爾·卡薩迪的父親。

3.引自文楚安的譯本(《嚎叫:金斯伯格詩選(漢英對照)》,四川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