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肖復興:清風犁破三千紙
來源:光明日報 | 肖復興  2022年07月08日06:43

孫犁

《清風犁破三千紙》(肖復興著)即將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今年是孫犁先生逝世20周年,《天津日報》的曙光兄一直惦記著這事,期冀出版一套叢書,以此表達對孫犁先生的懷念之情。承蒙曙光兄垂青,和我聯(lián)系,希望我能加盟,編成一本小書。便趕緊駑馬加鞭,畢竟這是我們的共同心愿。

新中國成立后,孫犁先生一直居住在天津,除短暫外出,都是獨守津門一隅,鐘情筆墨,興于讀書,無意爭春,知黑守白,遠離文壇,亦遠離官場,卻一生自重自持并自惜于文字,從青春到晚年,始終“手指今馀把筆痕”。不僅在天津,在全國,孫犁先生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無可取代的存在。面對他和他的文字,尤其是老年時期的文字,文人和文壇都應該有深刻的躬身自省。在他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紀念他是應有之義。如今,天津人民出版社鼎力支持,表達著我們對孫犁先生的懷念之情。我想,這是值得的,應該的。

這本小書,取名《清風犁破三千紙》,是從聞一多先生詩“唐賢讀破三千紙”中借用過來的,略改幾字,其意想必讀過耕堂許多文字的讀者自會明曉。

全書分為上下兩輯。上輯是我和孫犁先生的通信。1993年初,在《長城》雜志上,看到孫犁先生和闊別多年的中學同學邢海潮的一組通信,讀后十分感動。因為這一組信件,幾乎與文學無涉,但更見心性與人品。文學和文學之外相連,橫豎打通,互為鏡像,見得文學與文人的真相貌與真心地。感慨之余,我寫了一則讀后感,寄天津《今晚報》,發(fā)表之后,我給孫犁先生寫了一封短信,寄《今晚報》的朋友,請他將信和報紙一并轉交孫犁先生。沒有想到,孫犁先生很快給我寫來了回信。我和孫犁先生的通信由此開始,一直到1995年孫犁先生病重封筆時止。時間不長,只有兩年多,也只有20余封,卻最可見孫犁先生晚年的心境。

在此之前,我和孫犁先生素昧平生,從未聯(lián)系;一直到孫犁先生逝世,我也未曾見過先生。京津兩地很近,我常去天津,天津和孫犁先生相識的朋友也多,也常冒出拜訪的念頭。不過,都打消了,我人性疏懶,不愿走動;同時,我知道先生衰年獨處,孤獨,卻喜靜,便不想打擾,覺得真正喜愛一位作家,就認真讀他的作品,這比前去謀面,拍一張合影,留一個簽名,更為重要。通信,便愈發(fā)顯得比見面更讓我心動而遐思幽幽。那兩年,給孫犁先生寫信,盼望孫犁先生的回信,讓日子充滿期待,感受到文學所帶來的那一份難得的美好與溫馨。這種古典傳統(tǒng)的方式,紙上棲鴉,字間連心,無論對于我,還是對于孫犁先生,也許更為合適。在電腦尚未大踏步走入文人的生活與寫作時,這樣的通信,大概是一襟晚照,夏日里最后的玫瑰。

這些通信,孫犁先生剛剛去世時,我曾經揀出幾封在《文匯讀書周報》上刊發(fā),其余一直存放在家里。我并沒有收藏信件的習慣,唯獨與孫犁先生的通信除外。重新整理這些通信,感慨良多??茨菚r我寫的信,提的問題,都十分幼稚、單薄,孫犁先生卻很寬容,厚愛待我,一一耐心作答,多有鼓勵,并對我有求必應,先后贈我三幅書法(孫犁先生謙虛地稱之為“字幅”)。盡管我從未見過孫犁先生,重讀舊信,字跡猶新,感覺那樣親近、親切。過去信中常用“見字如面”,真的是如見先生,歷歷在目,仿佛昨日。

想那時,我46歲到48歲,孫犁先生80歲到82歲,我與孫犁先生相差34歲,完全屬于晚輩。以那時的閱歷與識見,我并未完全理解孫犁先生。今天,我已經接近孫犁先生當年的年齡了,多少理解一些,心情便越發(fā)難受,特別是看到他信中對我說,自己獨自一人,枯坐室內,用廢牛皮紙為舊書糊封套,以度長日,真的令我感慨萬千,有些眼熱淚濕。晚年的孫犁,是一本大書,我的認知和理解,只停留在封面和扉頁上。

這本小書的下輯,是這二十余年我寫的讀孫犁先生作品的讀書記。晚年孫犁先生愛寫讀書記,寫了大量的讀書記。我是學習寫讀書記,寫得自然單薄,卻集中一人,特別是孫犁先生逝世后,我?guī)缀趺磕陮懸黄x書記,更多的是想以此種方式,表達對孫犁先生的一個人的懷念。我說過,對一位你心儀的作家表達你感情的最好方式,就是認真讀他的作品。你會在作品中讀到他對你說的話,你自己想對他說的話,也會在讀書中喁喁自語,憑風相聽。

我重讀孫犁先生的《白洋淀紀事》和《鐵木前傳》,更著重讀“耕堂劫后十種”他晚年的作品。孫犁先生晚年的作品,文風大變,思想的含量多于前期作品中情感的含量,風格沖淡,筆力冷峻,文字簡峭,留白甚多,讀來感慨良多。他對歷史與現(xiàn)實,世風與人情,文學與文壇,多有方方面面尖銳鋒利的真知灼見和批評乃至批判??上В匾暡粔?,研究亦不夠,甚至多有回避。想當年孫犁先生在信中對我說:“據(jù)我的經驗,目前好像沒人聽正經話。”文壇與人生,風花雪月中,推杯換盞中,走馬換將中,春秋演繹中,朱碧更易中,只有悲嘆和無奈,便對孫犁先生愈發(fā)感念。

關于晚年文字,孫犁先生多次言及:

晚年文字,已如遠山之愛,既非眼前瓊林,更乏步下芳草。非時下之所好尚也。

(《文集續(xù)編序》)

人越到晚年,他的文字越趨簡樸,這不只與文學修養(yǎng)有關,也與把握現(xiàn)實、洞察世情有關。

我從來不相信,朋友們對我說的,什么“寶刀不老”呀,“不減當年”呀,一類的話。我認為那是他們給我捧場。有一次我對一位北京來的朋友說:“我現(xiàn)在寫文章很吃力,很累?!迸笥颜f:“那是因為你寫文章太認真,別人寫文章是很隨便的?!?/span>

當然,不能說別人寫文章是隨便的。不過,我對待文字,也確是比較認真的。

老年文字,聰明人,以不寫為妙。實在放不下,以少寫為佳。

(《老年文字》)

這些文字中,有孫犁先生的自謙和自省,清醒和自覺,也有無奈和慨喟,還有欲言又止的弦外之音。對于喜愛并研究晚年孫犁的人而言,這樣的晚年文字更值得一讀。我的這本小書只有近七萬字,為彌補其單薄,又趕寫《讀孫短札》十則,讀的都是孫犁先生晚年文字。這些晚年文字,鉛華洗盡,風雨閱盡,各色人等的嘴臉看盡,更如冰冷的骨架,刺世刺心,一局收枰,滿紙清癯。讀來更有嚼頭,絕非眉樣文章可比,便更為我敬重,感喟不已,并多有無言的傷感。

樹老根存,僧亡塔在。孫犁先生的文章在。不敢說對于整個文壇,起碼對于喜愛先生的人,或起碼對于我,這些文章是一面鏡子,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讀之不盡,溫暖而持久?!肚K集》是孫犁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書,書名傷感而意味深長。記得在這本書的后記里,他說:“曲不終,而人已不見;或曲已終,而仍見人?!边@是歷來文人的兩種結局。難得的是,孫犁先生的書,至今仍能見人見心,見文見識,更見思想和風骨。

我的小書尚未出版,轉眼孫犁先生逝世20周年即到。寫了一首小詩,以作懷念:

幕落夜深人散時,疏燈細語訴相知。

霜風犁破三千紙,雨雪吟成一世詩。

鐵木棲鴉別前傳,書衣化蝶立新枝。

清癯筆墨清癯意,洗硯依然盡可思。

(本文為《清風犁破三千紙》一書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