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筆名為“?”的偵探小說家
來源:文匯報 |  韓東  2022年07月24日08:09

任何偵探小說都離不開謎團,讀者跟隨偵探一路來到最終的解謎章節(jié),屏息靜待真相的揭露。然而,偵探小說作者不僅僅喜歡在小說里設(shè)置謎團,同時也熱衷于在現(xiàn)實中與讀者玩游戲。許多偵探小說作家會化用筆名來發(fā)表小說,而這些筆名就像書中的謎團一樣引出了各種結(jié)局。有的筆名在百年之后仍然未能找到背后的作者;有的作者為了通過不同出版社發(fā)行更多作品賺錢而設(shè)置了多個筆名,結(jié)果因為筆名過于相似,陷入了出版社之間的糾紛,煩惱不已;更不用說那些在公眾中引起廣泛猜測的筆名,例如埃勒里·奎因和巴納比·羅斯這兩個筆名背后的表兄弟戴著面具在大庭廣眾之下辯論的佳話。此外,有些筆名的設(shè)計頗為大膽,其中翹楚肯定有安東尼·伯克萊和他的《萊登庭神秘事件》。

安東尼·伯克萊·考克斯(Anthony Berkeley Cox)是英國的著名偵探小說作家,活躍于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他曾與多蘿西·塞耶斯、阿加莎·克里斯蒂等人共同創(chuàng)立偵探作家俱樂部(The Detection Club),成為了偵探小說黃金時代的重要推手,時至今日幾乎所有著名的英國偵探小說作家都是該俱樂部的成員。在創(chuàng)立偵探作家俱樂部之前,伯克萊在偵探小說創(chuàng)作上已有所建樹。他于1925年寫出了首作《萊登庭神秘事件》,相較于他之前的幽默諷刺小說,這本書的銷量高出了20倍。此書的故事與諸多偵探小說的古典名作類似——一群人被邀請到萊登庭大宅中聚會,宅邸主人次日被發(fā)現(xiàn)死在書房中,手中握有一把手槍。房間門窗緊鎖,形同密室,是自殺還是他殺成為偵探亟需查明的問題。與會者中的羅杰·薛靈漢自告奮勇地扮演起了偵探角色,他與伯克萊本人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醫(yī)生的兒子,參軍前曾在牛津大學受過教育,同是作者身份……書中那一次次驚人逆轉(zhuǎn),對薛靈漢一系列行為的幽默反諷,都像是伯克萊與讀者之間的游戲。但他似乎并不滿足于此,在本書出版之前,他就下定決心為讀者設(shè)置書外的謎團。

這本書的英國初版由赫伯特-詹金斯公司于1925年發(fā)行,封面描繪的是眾人努力推開書房門的場景,而圖上的作者名一欄為“?”。事實上,在伯克萊自藏的校樣中,作者名原為“安東尼·伯克萊”,姓名的字母被黑色方框所覆蓋,顯然他打算以匿名的形式出版此書。但在正式出版時,這些黑色方框被換成了符號“?”。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本作者名用符號表示的偵探小說。伯克萊的這個筆名游戲并沒有就此停止,在次年出版的《維奇富德毒殺案》中,同樣也是匿名出版,作者身份一欄標注為“《萊登庭神秘事件》的作者”。其實,不止作者名,在《萊登庭神秘事件》書中的印刷獻詞里,伯克萊也挑明了這本書是一場與讀者之間的游戲。獻詞大意如下,

親愛的父親,

我知道沒有人比你更喜歡偵探小說,但我可能是個例外。所以我寫了這本書,請你讀讀看,至少我們應(yīng)該能夠借此自娛自樂。

我希望你會注意到,我試圖讓最終解開謎團的紳士盡可能地表現(xiàn)出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的所作所為。也就是說,他遠非神秘莫測,偶爾也會犯錯。我從來都不太相信那些目光銳利、守口如瓶的紳士,他們以沉默而無情的方式直抵事物的核心,即使在錯誤的目標面前也不會踉蹌或轉(zhuǎn)身。我不明白為什么偵探小說就不能和其他輕松的小說一樣,以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氛圍為目的。

同樣,我希望你也會注意到,我已經(jīng)很清晰地記下了每一個被揭示的證據(jù),因此讀者與偵探所掌握的信息是相同的。在我看來,這是唯一公平的行事方式。把一些重要的證據(jù)留到終章(順帶一提,這些證據(jù)通常使解謎變得非常簡單),或是為了達到驚人的效果,偵探向讀者完全隱瞞了逮捕兇手所依據(jù)的證據(jù),這些對我來說顯然都不是在玩游戲。

通過這番簡短的說教,我把這本書交到你手中,以此作為你為我所做的一切的小小回報。

筆者收藏的這本《萊登庭神秘事件》,恰恰就是送給本書的獻詞對象——作者的醫(yī)生父親阿爾弗雷德·愛德華·考克斯(Alfred Edward Cox)的那一本。在書前的環(huán)襯上有兩行伯克萊的親筆題簽,“A.E.C,來自A.B.C.1925年2月20日”。由于書中印刷的獻詞對象與這段題簽的上款相同,這本書顯然就是簽名本收藏中十分罕見的題獻本。著名的偵探小說作家兼收藏家埃勒里·奎因在《再談作者敬贈》一文中就此打過比方:如果一本書的簽名本有24本,那上款對象與作者并無實際關(guān)系的題簽本可能有12本,上款與作者有聯(lián)系的關(guān)聯(lián)本可能僅有6本,而題獻本可能只存在1本。當然,關(guān)于題獻本的論斷并不絕對,有些書的獻詞對象可能是兩三人甚至更多,那題獻本自然可能有2本以上;而有些書沒有獻詞部分,那自然不存在題獻本。馬丁·愛德華茲在《“謀殺”的黃金時代》中提到,“伯克萊臉皮很薄,容易受到冒犯,他雖然是個有錢人,卻有著吝嗇的名聲。有傳言說,伯克萊的簽名本之所以罕見,是因為讓他簽名是要收費的?!彪m然傳言無法證實,但大部分伯克萊的簽名本確實都來自他本人的藏書,而非簽贈他人。除了這本《萊登庭神秘事件》,在他本人的藏書中還有另一本題獻本《絲襪殺人事件》。這本書的題簽是“致A.B.考克斯,來自作者”,而印刷獻詞部分則是“致A.B.考克斯,非常感謝他在閑暇時為我寫了這本書”——作者送給自己的題獻本!

在筆者收藏的這本《萊登庭神秘事件》中,阿爾弗雷德并沒有留下評注或筆跡。我們無法得知他對兒子這本偵探小說處女作有何感想。他于1936年過世,并沒有機會讀完兒子發(fā)表的所有偵探小說,見證伯克萊從“自娛自樂”到“一代大師”的過程。

在“安東尼·伯克萊”這個名字被讀者熟知之后,伯克萊的游戲又換了套路,他的另一筆名弗朗西斯·艾爾斯(Francis Iles)足足讓公眾猜測了兩年才真相大白,出版社甚至在書衣上印上了“誰是艾爾斯?”這句話,還列出了20位“公共出版界”的候選人,包括了阿道司·赫胥黎、埃德加·華萊士、H.G.威爾斯……伯克萊依然我行我素,當出版商希望他提供一張本人照片以供書籍宣傳時,伯克萊坦言自己從年輕時起就不再拍照,也沒有提供過照片用于公開宣傳——“當我看到太多書籍背面那些令人厭惡的作家照片時,我就不想讀它們了!所以,我必須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家,為讀者留下十幾本偵探小說作品,其中不少都以實驗性著稱,開風氣之先,有如今在新本格中十分流行的多重解答模式的開端《毒巧克力命案》,比《無人生還》中的孤島模式早了5年的《恐怖聚會》……這些作品不斷再版,吸引著一代代讀者。

偵探作家俱樂部現(xiàn)任主席馬丁·愛德華茲曾說:“在伯克萊身上,智慧、魅力、天賦與惡魔天人交戰(zhàn)?!彼切┟匀说膫商叫≌f故事又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