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老態(tài)為何用“龍鐘”
來源:北京晚報 | 景龍  2022年09月01日08:53

當我們形容一個人動作遲緩、步履蹣跚時,經(jīng)常會用“老態(tài)龍鐘”這個詞。其中的“龍鐘”應該如何理解,引發(fā)了學界的討論。

在古代字書中,“龍鐘”有十幾種寫法,包括隴種、籠東、籠鐘等,《康熙字典》里說:“隴種,遺失貌,如隴之種物然?;蛟患待堢??!蓖趿ο壬凇锻趿艥h語字典》里認定,“龍鐘”是疊韻聯(lián)綿字,即兩個音節(jié)的韻母相同的聯(lián)綿字。

“龍鐘”最早稱為“隴種”,源自《荀子》的“(仁之兵也)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仁者之師就像磐石,觸及的人都會摧敗而退卻??梢钥闯?,此時的“隴種”表現(xiàn)的是受挫后披靡頹廢的狀態(tài)。而后,東漢的蔡邕在《琴操》里說:“俯仰嗟嘆,心摧傷兮;紫之亂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龍鐘兮?!北憩F(xiàn)的是卞和獻玉被誤解后傷心欲絕、悲摧疲憊的狀態(tài),從而把“龍鐘”一詞的含義引申到身體及面部表情的頹喪和苦楚上。唐、五代時期《敦煌變文》里的“舉動途回,狀同隴種”,說的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龍鐘”一詞大放異彩是在唐宋時期,眾多偉大詩人將“龍鐘”的含義進一步闡發(fā)。無論是王維“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的步履蹣跚、老態(tài)盡顯,還是蘇颋“傳置遠山蹊,龍鐘蹴澗泥”、于鵠“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應恐笑龍鐘”的腳步踉蹌、醉意朦朧,抑或是蘇東坡“龍鐘三十九,勞生已強半”、劉克莊“新年筋力太龍鐘。腰似鐵錨兒重”的壯年疲弱、身重體乏等,他們用“龍鐘”表達著年老不得勁兒、官場不得志、生活不如意、心情不舒暢等不同的境遇、感想或心聲。最有名的當屬岑參《逢入京使》的“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對“龍鐘”的使用堪稱別出心裁,在表達思鄉(xiāng)的悠悠感懷之時,也為后世爭訟該詞的準確詞義埋下了伏筆。

歷史上,對“龍鐘”一詞存在兩個誤解。一個是宋代《廣韻》對“龍鐘”一詞的解釋:“龍鐘,竹名,年老者如竹枝葉搖曳不自禁持?!鼻宕牡詾凇锻ㄋ拙帯防锫暦Q這是錯誤的。他說“龍鐘”作為一種竹子的名稱,戴愷之的《竹譜》和馬融的《長笛賦》都記錄過,《南越志》里也有“羅浮巨竹,謂之龍鐘竹”的記載,但這些記載都在描述體型巨大、竹葉剛勁、風華正茂的狀態(tài),與“龍鐘”之“垂垂暮矣”風馬牛不相及。因此,《廣韻》中關于“龍鐘”的解釋是張冠李戴。

另一個便是岑參《逢入京使》里的“龍鐘”了。二十世紀初出版的《辭源》(第三版)將“龍鐘”釋義為“言沾濡濕潤也”,并以“雙袖龍鐘淚不干”舉例,后來,這個釋義被很多辭書和注本沿用,如《漢語大詞典》的“沾濕貌”。除了岑參的《逢入京使》,還列舉了蔡邕《琴操》的“空山歔欷,涕龍鐘兮”以及宋之問《高山引》的“天高難訴兮遠負明德,卻望咸京兮揮涕龍鐘”等。乍一想,“龍鐘”與“涕”“淚”結(jié)合使用,“沾濡濕潤”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狀態(tài),但“雙袖龍鐘淚不干”是指老人雙袖哆哆嗦嗦、顫顫巍巍的樣子;“(揮)涕龍鐘”也是形容老年人涕泗橫流、哭得稀里嘩啦的狀態(tài),根本引申不到“沾濡濕潤”的含義上。

正如陸游年老時病魔纏身,曾百無聊賴地說“老態(tài)龍鐘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一樣,百年多病,年老體衰,其狀似龍弓腰、鐘扣地的體態(tài)、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境遇以及難以滿足的生活疲相,顯在身上、寫在臉上,都是“龍鐘”具體而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