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多部文華獎獲獎作品亮相申城 大碼頭好戲紛呈,一展當代舞臺新氣象
來源:文匯報 | 王筱麗  2022年11月04日08:32

“上海是中國戲曲的大碼頭,也是越劇藝術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城市。此次我們帶著作品前來,回答藝術為人民而歌、藝術為人民創(chuàng)作的重要課題,向上海觀眾誠意匯報。”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越劇《楓葉如花》主演王濱梅說。11月10日至11日,這部摘得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的紅色題材越劇現(xiàn)代戲將登陸上海大劇院,參加“禮贊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演藝大世界·全國優(yōu)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

記者了解到,該展演共吸引了來自全國1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28家院團的33部優(yōu)秀作品亮相演藝大世界,其中囊括了話劇《主角》、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評劇《革命家庭》等多部文華獎獲獎作品,一展當代舞臺氣象。

作為越劇歷史上首部紅色“諜戰(zhàn)劇”,《楓葉如花》根據(jù)“紅色女特工”朱楓烈士的真實事跡改編,謳歌了她作為黨員、作為革命者的擔當與堅守,也細膩呈現(xiàn)了她作為女人和母親的牽掛與不舍。無論是對諜戰(zhàn)題材的開拓,還是對男女合演新階段的藝術探索,《楓葉如花》都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主演王濱梅回憶起作品的創(chuàng)排過程仍舊相當感慨——自推出后,該劇經(jīng)歷了五輪打磨,跨過越劇擅長的才子佳人戲領域,以濃重、肅穆的筆觸再現(xiàn)了我黨隱蔽戰(zhàn)線上的英雄形象。

本次展演中,多部戲曲作品將目光投向紅色題材的創(chuàng)作,運用各具特色的藝術語匯回首崢嶸歲月。本周末,今年文華大獎戲曲類榜首評劇《革命家庭》將在宛平劇院上演。作品通過方承的回憶展開,以識字、剪發(fā)、護墳、找黨、舍子,最后回到革命崗位為情境點將一個女性的成長史在舞臺上動情述說,讓觀眾看到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個家庭、千千萬萬革命者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其背后的付出?!陡锩彝ァ肥翘旖蛟u劇院繼《紅高粱》之后,再度從當代文學經(jīng)典中汲取靈感的創(chuàng)作。文學底本與劇種特點有機結合是作品的一大亮點,導演以充滿寓意性、靈動鮮活的表現(xiàn)方式,聚焦人物及其情感變化,使戲劇焦點更集中,情感效果更深沉。

從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的,還有獲得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的話劇《主角》。該劇改編自陳彥獲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通過“憶秦娥”從11歲到51歲的舞臺生涯,展現(xiàn)永不言棄的奮斗精神,反映秦腔這個中國最古老的劇種在時代洪流中經(jīng)歷的興衰沉浮,既有社會的廣度,也有人性的深度。

每每來到上海,《只此青綠》總能掀起一股“國風浪潮”。收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的這一現(xiàn)象級舞蹈詩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一次有益嘗試。作品以“詩劇”為體裁,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等篇章為綱目,觀眾跟隨展卷人的視角,徜徉在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傳統(tǒng)美學意趣之中,探尋《千里江山圖》“獨步千載”的偶然與必然,讀懂國寶文物與現(xiàn)代人之間的情感連接。

本屆展演中也有滬上觀眾熟悉的“上海的聲音”。上海滬劇院十年磨一劍的《敦煌女兒》將于本月底再度與觀眾見面。該劇講述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樊錦詩50年執(zhí)著堅守甘肅大漠,從上海小女孩到北大學生再到敦煌學大學者,窮其一生致力敦煌研究的人生歷程。劇中“樊錦詩”的扮演者、知名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憑借該角色摘得今年的文華表演獎。從20多歲青蔥少女演到兩鬢斑白,茅善玉用細膩到位的演唱、自然流暢的表演,生動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的“莫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