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從耕讀時代邁向新時代 ——簡評劉建芳長篇敘事散文《不忘耕讀時》
來源:文藝報 | 艾克拜爾·米吉提(哈薩克族)  2022年11月07日08:49
關(guān)鍵詞:《不忘耕讀時》

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明,是典型的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催生和繁衍出一個綿延不斷、薪火相傳的耕讀時代。中國最質(zhì)樸的農(nóng)民,在祖祖輩輩辛勤耕耘田地的同時,孜孜以求地支撐子嗣苦讀,寄望他們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劉建芳的長篇敘事散文《不忘耕讀時》,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文章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他的家鄉(xiāng)湖江村文昌武盛、人才輩出的耕讀鼎盛時期,也不惜筆墨,真實反映了村莊曾經(jīng)一度的沒落與重振,讀罷不覺讓人掩卷而思。正如作者所言:“有一個耕讀的村莊,就有一個耕讀的時代。”

這是一個掩映于贛粵交界處大庾嶺連綿山腳下的客家小山村。這個有600多年歷史的湖江村,是一個崇尚耕讀、具有濃厚宗族意識的客家村。作者以其真實的家族經(jīng)歷,將這個小山村的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歡樂與痛苦、成功與挫折、暢達與糾結(jié)、追求與失落盡收眼底,歷歷在目,從中折射出世事的變遷、歷史的步伐和人們百折不撓的精神風(fēng)貌。

作為一部長篇敘事散文,作者對摘茶籽季節(jié)的描述很是抒情。天高云淡,秋陽透亮,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孩子們穿越田野山崗,一路歡笑。去山上撿茶籽是很合時節(jié)的一項秋游活動,茶樹結(jié)籽豐收的年份,老師帶學(xué)生去撿茶籽的時間會持續(xù)三四天,這也是孩子們在這個秋季最開心的三四天,田野間充滿孩子們的喜悅與期待。作者對父子三人到云臺山茶校的所見所聞、他們的采茶收獲以及往返途中在密林里的經(jīng)歷的描寫,很別致也很感人。貧困年代也留下了甜香的日子。

作者成功刻畫了父親這一人物,一個勤勞持家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他既是父親又是老師,既能上物理課,又能吹拉彈唱,既能下田種地收割,還能把竹篾活兒做得很好,刀工很嫻熟。在春節(jié)農(nóng)閑的當兒,他會做好新農(nóng)具,以迎接新一年的農(nóng)活。父親上山砍柴是一把好手,也喜歡下河摸魚,還喜歡去水稻田里“鬧泥鰍”?!棒[泥鰍”“鉗泥鰍”的情景,一直令作者難以忘懷。父親又是一個山村獵人,大年三十傍晚回到家時,槍筒上掛著幾只山雞和一只小山兔,那是貧困年代父親帶給他們的特別暖心的禮物。這就是漁樵耕讀的父親,他選擇了做教師,選擇了讓自己一生辛苦勞累卻讓他們兄弟幾個一生受益的教師職業(yè)。

父親舍不得花錢,工資全用在孩子們讀書上。父親在某個暑假決定做一件重要的事,他要找一個木匠,給主人公做一個上學(xué)用的箱子,村里人把這個箱子叫“讀書箱子”。在湖江村,能擁有一個“讀書箱子”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做一個小小的“讀書箱子”,也是他們家的一件大事。這只棕紅色、上了油漆的杉木箱子,承載著祖上的榮光和父親“望子成龍”的夢想,主人公深切感受到了它的分量。這只箱子伴隨他仗劍走天涯,那淡淡的杉木香味,散發(fā)著耕讀時代的氣息。當主人公高三復(fù)讀兩年后,終于考上大學(xué)時,父親見他說的第一句話是:“芳兒,這次得了!”讓人釋然也讓人肅然起敬。顯然父親對困難永不低頭,對未來永懷憧憬的精神,一直在激勵鞭策著孩子們。

作者對客家風(fēng)俗的描寫,對分田到戶的真實場面的把握,令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撇唤?jīng)意間寫到的一些當時的物價,也是真實的歷史寫照,將某些被歲月磨蝕的記憶拉回到讀者面前。比如作品寫到,當年林場有一個規(guī)定,凡是職工家屬摘的茶葉,按每市斤一角錢收購,這是照顧職工家屬的優(yōu)惠價格;其他請來的摘茶工,則按每市斤六分錢收回。一個星期很快過去,他和哥哥一共摘到五十多斤茶葉,共有5塊多錢的收入。他看見父親從學(xué)校財務(wù)室出來時,臉上滿是笑容,這些錢相當于父親半個月的工資了。這是他平生第一次用雙手“摘”到錢,看著父親開心的樣子,他知道他和哥哥做了一件讓全家人都很開心的事情。后來父親用這些錢,為他們兄弟幾個每人買了一個新書包。這就是那個年代的真實情景,體現(xiàn)出了文學(xué)細節(jié)的力量,它會無言地述說和傾訴,從而震撼讀者的心靈。

敘事散文要忠于歷史、把握現(xiàn)實。2006年,農(nóng)業(yè)稅被廢除,被中國老百姓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皇糧”、在父親眼中必交的“皇糧”,再也不用交了。父親一生以憑自己的努力吃上“皇糧”為榮,也期望孩子們能考上大學(xué)、吃上“皇糧”,但父親在2004年因病去世,沒能親眼目睹“皇糧”被廢除,這既是他人生的缺憾,也是某種歷史的缺憾。

在那個年代,贛粵交界的大山深處的農(nóng)民生活是貧困的,家里來了客人,主人家就會到鄰居家去借幾個雞蛋,見了面就會問:你家有“好東西”嗎?借幾個應(yīng)急一下。所謂“好東西”就是雞蛋。做好了面,主人會將雞蛋埋在面的下面,這樣的“雞蛋埋伏”,足見主人的真心和熱情。說一句“搞一點伙食”吧,便到河里去摸魚待客。在這樣貧困的生活境遇中,年輕人渴望“跳出農(nóng)門”,也終于有三兩個“跳出農(nóng)門”者,一時成為全村人熱議的話題。然而時代變了,“去廣東打工”的聲音已深入到這個山區(qū)小縣的每一個角落。從“跳出農(nóng)門”到“跳進廠門”的轉(zhuǎn)換令人猝不及防,“勤耕立家,苦讀榮身”的思想受到了極大挑戰(zhàn)。

讀書有什么用呢?在廣東,不讀書也可以賺好多的錢,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流行,成為一種街談巷議。對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向往,深深吸引著主人公。途經(jīng)河源市時,表弟給了他一瓶礦泉水,這是他第一次拿到這樣一瓶透明純亮的礦泉水。平時看著不起眼的水,突然變得高貴起來,他意識到原來平時喝的水,還可以這樣裝在瓶子里買賣,這種沖擊是攝人心魄的。主人公最終融入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山,并在這里真切體悟到“忙”和“高效”的含義。正是這三個字讓這座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充滿活力和吸引力,引發(fā)了勢不可擋的南下打工潮,而他的命運也和這座城市的發(fā)展繁榮緊密交織在一起。

掩卷而思,而今“靠耕養(yǎng)家、靠讀齊家”的故鄉(xiāng)湖江村又在哪里呢?當我們擺脫了貧困、實現(xiàn)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當我們肩負起鄉(xiāng)村振興的重任,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當我們?nèi)计鹦碌募で?、放飛新的夢想,我們應(yīng)該怎樣賡續(xù)耕讀傳統(tǒng),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這是新時代的湖江村所面臨的任務(wù),也是作者和讀者共同面臨的任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