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普魯斯特在邀請我們?nèi)ラ喿x他” ——李敬澤、許鈞、董強、趙松談《追憶似水年華》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王楊  2022年11月26日09:12

2021年底,普魯斯特誕辰紀念日之際,中信出版集團啟動了重新翻譯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的計劃,邀請年輕法語學者、譯者孔潛,以伽利瑪出版社七星文庫版《追憶似水年華》為底本,獨立完成全部7卷的翻譯和法語版部分注釋內(nèi)容的翻譯。整個項目將持續(xù)十年,第一卷本預計將于2024年出版。

《追憶似水年華》閱讀分享沙龍直播頁面

2022年11月18日普魯斯特逝世100周年紀念日之際,中信出版集團聯(lián)合上海圖書館、新京報·書評周刊、跳島FM,邀請翻譯家、學者、作家、評論家等,于11月15日至18日,以視頻直播和播客的形式,討論翻譯、閱讀普魯斯特的方法,理解普魯斯特這位20世紀最具獨特性的創(chuàng)作者和《追憶似水年華》的經(jīng)典意義。在15日的直播中,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評論家、作家李敬澤,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法語翻譯家許鈞,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翻譯家董強以及作家、評論家趙松與讀者一同走進并追尋普魯斯特的世界,活動由中信出版·大方編輯張引弘主持。

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

很少有作家、學者等“專業(yè)讀者”愿意大方承認自己“沒有看完”某部作品,或者“看不懂”——若這部作品是《追憶似水年華》則不奇怪,因為“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

普魯斯特肖像,由Otto Wegener攝于1895年 Jean-Louis Losi Adagp, Paris

“如果現(xiàn)在進行一個良心拷問,那么我應該是沒有讀完?!?0年代早期,譯林社剛推出《追憶似水年華》時,李敬澤就讀了,兩三卷之后慢慢就停下來了。但這對李敬澤來說仍然是特別重要和寶貴的閱讀經(jīng)驗。對于普魯斯特這樣的作家,重要的不在于是否讀完或者對他有深刻認識,而在于只要曾經(jīng)耐心和認真地讀過,這位偉大經(jīng)典作家的方法論、感受方式和表達系統(tǒng),“會進入我們的血液、我們的細胞”,“現(xiàn)在從事文學的很多人對于文學、對于個人生存的一些基本感受方式,其實都是來自于普魯斯特。偉大的經(jīng)典作家的厲害之處就在于此,他的方法、眼光幾乎像空氣一樣地散布在我們周圍,我們會不知不覺受惠于他,并且被他所影響”。

1975年到法國留學時,許鈞已經(jīng)知道了《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巨著。他嘗試著去讀,還曾經(jīng)模仿普魯斯特的語法和時態(tài)寫作文,并拿到了在法國留學期間作文的最高分。但普魯斯特仍然是“一個難以接近的偉人”,《追憶似水年華》仍然是一部“難以走進的偉大作品”。直到許鈞回國后的1986年,他接到譯林出版社編輯韓滬麟打來的電話,邀請他參加《追憶似水年華》的翻譯,真正去讀時,還是覺得“讀不太懂”。許鈞經(jīng)過了“艱難、漫長”的閱讀和翻譯過程,前后用了兩年多時間、每天8個小時,改動了四稿,終于譯完了第四卷前半部分約23萬字,“翻譯了普魯斯特之后,什么樣的作家我都不太害怕了”。

對普魯斯特抱有敬畏之心的還有董強,他甚至一度認為需要了解整個法國文學,特別是19世紀到20世紀法國文學史的過程,研究它的藝術、政治等并對法語的掌握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才敢來碰普魯斯特”。普魯斯特是個神奇的存在,“他有很強的張力或質(zhì)感,使得你必須全身緊張地去閱讀”,“我可能會把普魯斯特放在最核心的位置,慢慢蠶食掉周圍的‘桑葉’后才接觸他”。造成這種特殊性的原因是普魯斯特本身的創(chuàng)作行為及其形成的作品質(zhì)感和力度,“他寫作的時候,雖然在追憶時間,是活著在寫,但已經(jīng)把它放到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所以這個作品是打破生死的”。

“七星文庫“權威注釋版《追憶似水年華》 攝影:張淏

1992年,趙松拿著第一筆70多塊錢的稿費買到了譯林出版的那套《追憶似水年華》中譯本,抱著書回家感覺像過節(jié)一樣。但他沒想到,初讀就像初次學游泳的人直接下海游泳,“走著進去爬著出來”,完全讀不懂。文學概念尚停留在巴爾扎克、狄更斯、高爾基、魯迅、巴金等現(xiàn)實主義作家作品基礎上,趙松完全不知如何去面對普魯斯特這部巨作。讀完第一卷再繼續(xù)讀,已是10年以后。通過王道乾翻譯的《一天上午的回憶》(即《駁圣伯夫》),趙松重新回到《追憶似水年華》。克服了對普魯斯特寫作方式的迷惑以及對作品長度的恐懼后,他進入了沉浸式的閱讀狀態(tài),“很少有哪本書能夠帶來這種就像沉浸在大海里的狀態(tài)”。讀《追憶似水年華》對趙松而言是一個分水嶺、一次更新——“關于小說、關于寫作、關于文學對于作家自己的生命意味著什么”。

“追憶似水年華”還是“尋找失去的時間”

1991年11月最終出版完成的譯林版《追憶似水年華》中譯本共有15位法語翻譯家參與,包括許淵沖、柳鳴九、羅新璋、施康強等法語文學大家。從許鈞1986年接到韓滬麟電話到這套書出版,大家共同努力,歷時四五年最終完成。“把普魯斯特這樣的作家翻譯成漢語,絕不僅僅是一般的翻譯行為”,李敬澤認為,當我們翻譯普魯斯特的時候,翻譯家所做的工作不僅是為普魯斯特做的,也是在做一項漢語工程,在擴張漢語的表現(xiàn)力:如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如此細膩豐盛地打開感官,一種內(nèi)在性生活如何獲得一種語言、語法來描述,“翻譯的同時也給漢語提供了新的可能,打開新的向度”。

“七星文庫“權威注釋版《追憶似水年華》內(nèi)頁 攝影:張淏

1923年,《追憶似水年華》法文版出版兩年后,英譯本出版。而我國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組織翻譯這部作品。許鈞說當時翻譯是帶著一種榮譽感,15個人的團隊被稱作“翻譯敢死隊”,花費了很多心血。比如,小說中人物關系、稱謂、涉及地點相當復雜,為此北大的徐繼曾先生專門花了一年半的時間來理順關系,翻譯人名、地名,最終定稿。譯者們也曾多次開會,討論如何翻譯作品中的長句、隱喻,以及如何統(tǒng)一翻譯風格。

最后一次開會是定書名,譯者們出現(xiàn)了分歧。著名翻譯家趙瑞蕻先生要許鈞帶話,主張用《尋找失去的時間》;而會上以許淵沖先生為代表的部分譯者則是“《追憶似水年華》派”。最后投票,兩個譯名打成平手,出版社從大眾美學的角度出發(fā),選用“追憶似水年華”。

許鈞和董強都認為,書名實際涉及到對原文的理解。作品本身即帶有對于時間的哲學思考。普魯斯特的目的不是將似水年華找回來,而是要在世俗和日常中,提取真正的、純粹的時間。重新找回的時間不是籠統(tǒng)的,而是哲學和精神層面的精髓。翻譯成“追憶似水年華”,原文中對純粹性、本質(zhì)性的時間的追求就被這種文化氛圍給消融掉了。

目前,孔潛準備如何翻譯書名還沒有最后確定。不過董強說,翻譯的難度和有趣之處就在于“越琢磨越?jīng)]底”,“翻譯是教人謙卑的一門學問。越翻譯越發(fā)現(xiàn)有太多可能性。語言本身嫁接的可能性太多了,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一種更好東西的存在”。

《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出版合同 攝影:徐潔

普魯斯特的“呈現(xiàn)”

普魯斯特曾提及,天才的創(chuàng)作者是那些“突然間不再為自己而存在”,而且將自己的個性變成一面鏡子的人。好的作家在于其“呈現(xiàn)”的能力。

與喬伊斯同為意識流大師,普魯斯特作品中對人生存狀態(tài)的拓展和呈現(xiàn),首先體現(xiàn)在他的語言和句法上的革新。許鈞認為,他的語言就是一種生命的呈現(xiàn)。其天才之處就是在語言敘述中完美呈現(xiàn)了視覺、味覺、聽覺等諸多感覺。正如德勒茲所說,普魯斯特的法語具有“外語性”,它拓展了語言的限度、空間,通過語言把讀者帶到生命體驗的極處。

《追憶似水年華》手稿最后一頁 攝影:徐潔

普魯斯特逝世80周年時,法國的一部研究專輯里特別從社會學維度強調(diào)他對社會的觀察。讀《追憶似水年華》是否能夠認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社會,李敬澤對此并無多大興趣。作為跨文化讀者,他更看重具有普遍性的體驗個人生活的內(nèi)在性方法?!霸谄蒸斔固刂?,記憶常被認為是客觀歷史之下的記憶;而在普魯斯特這里,個人感受中的自己生命的時間,幾乎變成了現(xiàn)代人存在的唯一證據(jù)和本體?,F(xiàn)代人通過這種方法來確認活過,我的生活是自有意義的。在這一點上普魯斯特的影響至深至遠?!鄙缃贿_人普魯斯特的個人記憶中,包含著巴黎上流社會舊世界復雜的結構和盛大的豐富性。當他決心追尋個人記憶和生命中逝去的時間時,幾乎就自然而然地、確切地呈現(xiàn)了整個巴黎甚至法國社會的特定景象,由此,“普魯斯特從一個自我、社會的觀察家,進而變成了人性的觀察家”,李敬澤說,我們現(xiàn)在依然從他寫的巴黎上流社會眾生相中感受到自己,“這部小說的很多洞見,依然照亮了我們的自我意識”。

董強認為,鏡子的比喻或者說自我其實觸及了普魯斯特的一個本質(zhì)特征,即內(nèi)在經(jīng)驗。在“自我虛構”中探索個人內(nèi)心,并由此折射出外在世界。“內(nèi)”和“外”的關系,是20世紀現(xiàn)代文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同時也涉及對記憶的展現(xiàn)。董強介紹說,法國作家奈瓦爾最早以這種方式進行探索,他的著名小說《西爾維亞》就體現(xiàn)了“回憶能折射整個世界”,普魯斯特則將這種折射或呈現(xiàn)發(fā)揮到極致?!爸袊湃苏f‘其理一也’,他帶給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感受方式也豐富了我們自己。我們在內(nèi)在的層面與他產(chǎn)生認同。內(nèi)在性使得跨文化、跨國界甚至跨時間都變得可能?!?/p>

在“現(xiàn)在”重構“過去”

說到時間,許鈞認為《追憶似水年華》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20世紀初關于時間的思考?!捌蒸斔固卣娴母嬖V我們,時間是屬于每一個人的,有意識的時間、心理的時間,更重要的是你感覺的時間?!薄霸诂F(xiàn)代主義思想興起的時刻,時間在普魯斯特那里也發(fā)生了相對化。時間不再是絕對的自然時間或絕對的歷史時間,它變成了個人時間,必須在個人的內(nèi)在性里重建。”李敬澤把這看成是普魯斯特留給后人的重要精神遺產(chǎn),時間變成了主觀化的東西,所以“一個人要把自己的時間找回來”,“廣而言之,我們每個人都是存在于失去的時間里”。

普魯斯特在臥室里坐在床上寫作

回憶、追尋過去的時間,讓時間重現(xiàn),看起來似乎是向后的過程,但在普魯斯特眼中卻并非如此。趙松引用美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在《現(xiàn)在的哲學》中的觀點——當我們在“現(xiàn)在”講述“過去”時,其實是在重構“過去”——來說明《追憶似水年華》的一個重要特征。普魯斯特清晰意識到一個事實:所謂的回憶、追憶,其實不是向后的,而是向前的,這是一個重構的過程。像寫回憶錄那樣按照時間順序?qū)?,在普魯斯特看來是不成立的。在《駁圣伯夫》中,普魯斯特曾提到記憶本身的特征,認為記憶并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很多記憶細節(jié)是錯位的,甚至會出現(xiàn)錯誤?!爱斊蒸斔固匾庾R到這種記憶的特征時,他寫《追憶似水年華》的方法論開始萌發(fā)——他要重構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但是他要通過他的印象、記憶、聯(lián)想和通感,把這個世界重新構建起來,這是他的世界,而不是一個屬于‘過去’的客觀世界?!?/p>

趙松認為,普魯斯特的這一觀點與19世紀的作家們相比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的突破,也導致了他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寫作方法上的突破。與包括喬伊斯在內(nèi)的很多作家不同,普魯斯特認為意識不是簡單地像河水一樣流動,而是有很多層面,人在重構過去的記憶時,實際上還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通感。他的意識是多層意識的重組,他打開了記憶的最深層次,提取基因進行重組,通過印象、想象、聯(lián)想等不同層次的意識的重構,生成了作品的文本。重組之后,時間不是流動的狀態(tài),甚至讓人感覺時間停住了,一秒鐘變得很漫長,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時間在物理狀態(tài)下和在人的記憶狀態(tài)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趙松認為,這一點是普魯斯特小說方法的重要基礎,他打破了19世紀小說巔峰狀態(tài)的范疇,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強烈的當代性和啟發(fā)性。

直播活動最后,四位嘉賓鼓勵讀者去閱讀普魯斯特?!蹲窇浰扑耆A》中包含一個完整的世界,普魯斯特描述的恢弘而又細致入微的存在狀態(tài)令人長久沉浸其中,“100年來,世界各國無數(shù)的人都曾經(jīng)跟隨普魯斯特進入內(nèi)部去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種美好的、使我們自己的世界更為豐盛的體驗。在21世紀,新的讀者也值得一試”,“普魯斯特在邀請我們?nèi)ラ喿x他”,“任何時候讀普魯斯特都不早,任何時候讀普魯斯特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