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電視劇《山河錦繡》:山鄉(xiāng)巨變的中國故事
來源:光明日報 | 尹鴻  2022年11月26日09:38
關鍵詞:《山河錦繡》

一個村,三兄弟,三十年的脫貧奮斗——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山河錦繡》,因直面貧困的寫實劇情、接地氣的人物塑造和富有質感的場景道具獲得各界好評,直播關注度連日占據榜單首位??吹界R頭里破舊的教室、殘缺不全的黑板,孩子們趴在磚頭上聽課,有觀眾分享自己的童年記憶:“我小時候上學就是這樣的情況?!眲∏檠莸酱謇镔~上只有15塊錢,無力解決各項民生開支,逼得眾人上山伐樹解燃眉之急,網友感慨:“看了這段情節(jié),你就理解國家為什么要扶貧,脫貧攻堅事業(yè)有多偉大!”

近年來,農業(yè)、農村、農民重新成為影視劇的重要題材,從根源上來說是因為“三農”在中國經歷了四十多年改革開放之后,再一次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試金石:能不能讓幾億農民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能不能讓農村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得到快速發(fā)展,考驗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初心和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山河錦繡》是繼《山海情》《幸福到萬家》等電視劇之后,又一部引起廣泛關注和積極反響的農村題材電視劇,用家喻戶曉的電視劇藝術呈現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洪流中正在發(fā)生的山鄉(xiāng)巨變。

歷史感和時代性奏響脫貧攻堅的奮斗強音

該劇以我國中西部山區(qū)趙、柳兩個不同姓氏的村莊為背景,表現了中國農村在各級黨組織領導下,特別是在精準扶貧的大時代主題下,從生活到觀念、從環(huán)境到個人所發(fā)生的全方位的改變。這里的人們不僅完成了物質上的脫貧,在一定程度上也完成了精神上的脫貧。歷史包袱重、改革難度大、文化局限強的農村,在巨變中成為時代列車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中國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所承諾的發(fā)展與公平、富裕與共同富裕的目標正在逐漸成為現實。這正是這部電視劇重要的主題意義,也是這個“中國故事”所自覺傳達的時代主題。

電視劇濃縮了一個國家級貧困村的艱辛脫貧過程。故事開始時,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改革,已經使中國城市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而中西部農村仍然未能充分獲得現代化發(fā)展的巨大成就。土地貧瘠、水源稀缺,人才和資金都流向城市。由于自然災害和文化傳統(tǒng),村之間、農民之間多年積怨,甚至互不通婚,體現了長期“小農經濟”土壤上的封閉、狹隘。城市的發(fā)展、信息的傳播除了給鄉(xiāng)村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想象之外,還沒有真正帶來從觀念到行為上的深刻變革。這個“低起點”的農村現實,為電視劇敘事的展開帶來了歷史感,也帶來了戲劇性。當兩個有各種恩恩怨怨的自然村合并成一個行政村之后,趙書和、柳大滿等基層干部所面對的不僅是經濟上要脫貧致富,更要在精神上移風易俗。電視劇在趙柳兩個村莊的矛盾沖突中,以多元視角講述了兩代人前赴后繼投身扶貧和脫貧攻堅的故事,通過各級黨政干部、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對口幫扶單位、基層黨員、貧困戶群眾等眾多的人物群像的塑造,展開了向貧窮、向愚昧、向落后開戰(zhàn)的波瀾壯闊的農村變革。在幾代人共同努力下,這個中西部農村終于走上了擺脫貧困、共同富裕的小康道路。

煙火氣和喜劇風塑造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

村支書趙書和,正直、善良、執(zhí)著;民辦教師柳秋玲,潑辣、倔強、干練;副縣長國文,穩(wěn)重、成熟、擔當;村主任柳大滿,善良、謹慎、小心……《山河錦繡》通過典型環(huán)境和典型人物關系成功地塑造了幾位主要人物形象,使這部電視劇有了藝術感染力和鮮活性。還有多位實力戲骨的出演,使該劇的人物畫廊豐富、鮮活、生動。該劇中的“三爺”一方面體現了在長期農業(yè)社會中“長者”的特殊地位和文化符號,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創(chuàng)作者對這一人物性格和意義的獨特發(fā)現。這些人物從編劇到表演,從臺詞到裝飾,都盡可能地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許多對白使用淺顯易懂的比喻,甚至一些俚語俗語,具有鮮明的生活氣息,大大強化了作品的煙火氣,形成了一種來自生活的輕喜劇風格。接地氣的現實感,使《山河錦繡》獲得了一種真實性的敘事基礎。

雖然《山河錦繡》作為一部展現脫貧攻堅主題的電視劇,并非以揭示當代中國農村現實的復雜性、深刻性和尖銳性為藝術追求,但依然在盡可能廣闊的視野中表現了中國農村里里外外的變化,表現了中國農民所經歷的前所未有的洗禮,表現了中國農業(yè)在城市化、工業(yè)化、信息化等不同歷史階段中所產生的新的動力。特別是塑造了村支書、退伍軍人趙書和的形象,他矢志不渝地修建水壩,推廣優(yōu)質小麥種植,建立旱改水稻基地,最終讓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過上了全面小康的好日子。這一形象,讓農民成了主動改變命運、追求夢想的主人公,讓農民成了自己的主人、時代的主人,從一定意義上也塑造了新時代的新農民形象。中國的農業(yè)、農村、農民的改變,不僅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動、支持,更需要千千萬萬趙書和以及他所帶領、所影響的新人,他們作為歷史的自覺的主人,體現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認知“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從而證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人民性和真情感成就現實主義的美學風格

從某種意義上說,《山河錦繡》以及《山海情》等農村現實題材電視劇,與當代中國文學一個重要流派有相似性,似乎也在形成當代電視劇創(chuàng)作的“山藥蛋派”。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趙樹理等作家為代表的“山藥蛋派”,重視生活積累,關注農村農民,強調現實主義,忠于真情實感,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眾化敘事,文風樸實、語言生動,善于刻畫人物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在塑造各種新人形象的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許多落后人物或“中間人物”,努力做到“老百姓喜歡看,政治上起作用”。

“山藥蛋派”的這些創(chuàng)作特點,不同程度地體現在《山河錦繡》的創(chuàng)作中?!吧剿幍芭伞钡拇碜骷抑晃魅衷浾f過,“我從不以為自己有什么天賦之才,之所以能寫點東西,我早已多次說過,這都是生活的賜予。打個不太確切的比喻,搞創(chuàng)作猶如做買賣,采購回來什么貨,才敢吆喝賣什么……有了對生活的積累,感受,才敢動筆去寫”?!渡胶渝\繡》的創(chuàng)作成功,可以說正是“山藥蛋派”所堅持的“以人民為中心”創(chuàng)作導向的又一次驗證。據介紹,籌拍以來,主創(chuàng)團隊先后采訪了幾十位扶貧工作者,在陜西西安、渭南、寶雞,河南平頂山等多個省市、數百個村落實地采風,行程近萬公里。雖然這些采訪和考察,未必能夠完成對當下復雜農村現實的完整、深刻認知,但的確顯示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后的重要收獲。從故事到人物,從農村場景到表演狀態(tài),從形象到語言,觀眾都能感受到劇中濃濃的鄉(xiāng)土風味,也能感受到農村發(fā)展與時代發(fā)展那種內在的契合感,對劇中主要人物也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共情。這一切,可以說都是生活帶給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激情和啟示。當然,對于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現代“山藥蛋派”創(chuàng)作來說,如何做到思想深度和歷史內容,同劇作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融合,將始終是需要不斷攀登的美學高峰。

(作者:尹鴻,系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