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彌:書寫“人”的豐富與無限
葉彌的長篇小說《不老》既可作為《風流圖卷》的續(xù)篇,也可獨立來讀。事實上,當年葉彌在鄉(xiāng)間生活寫作《風流圖卷》時,便有了這下一部的構思,她直言兩者之同在于“風流”二字。在《風流圖卷》里,吳郭城一眾風流人物滋養(yǎng)了少女時代的孔燕妮,讓她見識了與“傳統(tǒng)”和“庸?!辈煌纳?,長大后的她自然而然地將情感當作了生活的核心。在《不老》里,孔燕妮等候獄中男友張風毅三年,其間則談了三場戀愛,可謂一部“風流”的“情感史”。
為“情”設置絕妙的“容器”
熟悉葉彌的讀者都知道,在她筆下,“風流”非“下流”,“用情”非“濫情”,整部《風流圖卷》便是對“風流”這一詞匯的祛魅。拂去塵灰,還其天真誠摯本相,為孔燕妮滌蕩出了一個清澈坦蕩的情感語境,讓她能夠心無旁騖地展開一場場愛情之旅。35歲的她看上去年輕、無畏、充滿活力,就像書名所示,有了“愛”,所以“不老”。
小說寫“情”并不出奇,或者說,小說的天職便是寫“情”。但眾所周知,中國20世紀以來的小說寫“情”負載累累,使其承擔的內(nèi)涵往往逾越了情之本義,這讓現(xiàn)代中國人的情感面目模糊、疑竇叢生。在這方面,葉彌堪稱“逆行者”?!恫焕稀分械摹扒椤毕喈敿兇猓褪悄信g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當然,現(xiàn)代情感之有別于杜麗娘、柳夢梅的是本能欲望的自然流露,那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戀慕,一個身體對另一個身體的心疼,用孔燕妮的話來說,就是要把對方“焐熱”。
你可能會說,寫“情”也沒什么了不起嘛,的確,單單寫“情”也撐不起一部長篇。《不老》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為“情”設置了一個絕妙的“容器”,讓它在別開生面的結構和豐沛滋潤的敘事肌理中塵埃落定。小說以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的短暫日子為時間軸,展開了中國社會大轉型即將到來之時的眾生相。各種在對未來的猜想中展開的激進或保守的思想和行為紛紛出籠:或如喜歡談時事的杜克成了“犧牲品”,或如美國人溫德好旗幟鮮明地反美反尼克松,或如前詩人麻春雷悄悄集資辦廠,或如心靈手巧的秧花在刺繡中找到了致富事業(yè),就連遠離塵囂的青云島也風云激蕩起來。總而言之,這是中國當代歷史上最不平凡的年份,是“前夜的涌動”。
與此同時,小說又從這一年里截取出了一個短時段,即離張風毅出獄僅有的二十五天,不足一個月。就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孔燕妮與俞華南相愛了。兩個人攜帶著各自的“情感前史”和“觀念前史”,在猜測、齟齬、沖突、爭吵中逐漸走近?!扒耙埂辈粩嗟叵蚯氨简v,張風毅的出獄又在“倒計時”中一天天迫近——藉此,葉彌構建起了一個有彈性、有動感的敘事結構,用它容納著時代景觀與個人命運。宏觀/微觀、情感/政治、出世/入世、高貴/粗鄙等種種不同質地的景象在此交糅,構成了一曲宏偉明麗的“二重奏”。
為什么書寫“愛的詩學”
關于《不老》的“愛的詩學”,李德南等論者已明確指認過??籽嗄莶磺粨系刈非髳郏@種反傳統(tǒng)的特質使得她難以為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中國社會所容,她所到之處均有“看客”和流言蜚語,但這絲毫沒有減弱她愛的愿望與能力,情路的趔趄坎坷也沒有打亂她穩(wěn)定的節(jié)奏,這是一個內(nèi)心圓融自洽因而無法被傷害的女人。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張風毅在小說中從未露面但其影響力無所不在,俞華南在某種程度上又替代了張風毅,讓讀者感到孔燕妮對這個人的愛是對另一個人的情感延續(xù)或強化。因為這兩位男性雖性格迥異,精神面貌卻極為相似,都敏感、多思、有激情。他們互為鏡像,以“缺席/在場”的互補共同構成了孔燕妮最珍視的情感生活。
更進一步說,他們?nèi)齻€是同類,都是以精神為食糧的脫俗之人。我甚至傾向于這么理解:葉彌之所以安排俞華南從北京來吳郭調研,毋寧說是在為她欣賞喜愛的孔燕妮女士安排一個同路人。在所有人都在為未來激動或恐懼時,她卻執(zhí)著地深陷于戀愛,“與這個暗流涌動的時代毫無共同之處”。她的激進、行動及其與這個世界算的“進賬/付賬/平賬”只關乎精神而無涉于物質。俞華南也并非日?,嵥橹耍妹β档恼{研和思考來消解“心里的黑暗和緊張”,修復情感記憶的深度創(chuàng)傷。這兩個“古怪”的人都不為世人所理解,彼此卻一見鐘情,像小孩兒一樣互留紙條,互相牽掛,見面時少不了嗔責,分開了又拼命想在一起。葉彌為他們設置了純真有趣的“奇遇”,像是在表明,她就是要為這個被世人詬病的“壞女人”撐起一把“保護傘”,讓她永不孤單,永遠翱翔,永遠葆有內(nèi)心的自由和明凈。
為高遠清朗的精神主體建造“理想國”
這樣說可能有過度闡釋的嫌疑,可我確乎有以上這些強烈的感覺。喜歡葉彌的讀者朋友可能和我一樣,都被她筆下別樣的美感和力量所感染,那種帶著飽滿的勁兒掙脫現(xiàn)實桎梏的強力,在平淡如水的生活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轍印。葉彌曾說過,她寫小說的目的是為了驅逐對現(xiàn)實的不滿。因此,她不可能對著現(xiàn)實“照貓畫虎”,而是要拔地而起去建造一個“理想國”。在那個國度里,合格的公民就應該是孔燕妮、張風毅、俞華南、老隱這樣的“精神貴族”,至于像王來恩那樣的小人,像謝燕兵、潘小根那樣的庸人,統(tǒng)統(tǒng)不能進入“理想國”。這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葉彌小說中的人與事仿佛與日常相“隔”而自帶雍容高蹈的詩性氣度。
說起來,某種生活之所以讓人失望,是因為人們許多時候只能匍匐在泥地里或以在其中打滾兒為樂。在這樣的語境中,葉彌竟然還在執(zhí)拗地想象和書寫高遠清朗的精神主體,這真是讓人震動。要我說,《不老》表面寫的是“愛”、是“情”,內(nèi)里依然是葉彌一以貫之的追索路徑,就是去發(fā)掘、書寫真正的“人”。什么是真正的“人”?就是具有情感和精神上的豐富性與無限性的人,他們天然地與雞零狗碎、蠅營狗茍絕緣。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有過這樣的形象,比如張承志《北方的河》中的準研究生,張煒《古船》中的隋抱樸,張潔《祖母綠》中的曾令兒。葉彌顯然有志于塑造這樣一個人物系列,他們不僅勇敢,而且有趣,自個兒就是自個兒的主心骨。就拿孔燕妮來說吧,她既勇于折騰,也不憚于受傷;既對弱者心懷憐惜,也對強者毫不畏懼;既熱愛自由,也予人以自由;既喜歡談戀愛,也不乏獨立思考。她最終選擇白鷺村是一種心地光明的入世,這朵在《風流圖卷》中被老和尚所嘆的“無根之花”在《不老》中長出了根。
我感覺,葉彌應該還會有一部以孔燕妮為主人公的作品。她不會把她留在“前夜”里,而會讓她在“黎明”中再精彩絕倫地活一回,讓讀者們把她豐富多元的人生和愛情都歡歡喜喜地照單全收,那該有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