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芋兒圓圓
分享到:
來源:文藝報 | 朝 顏(畬族)  2023年01月13日09:16

春夏之交時,鄉(xiāng)間沃野上的芋頭已經(jīng)長得亭亭如蓋了。

芋頭有著倚老賣老的資本。早在《詩經(jīng)》的《小雅·斯干》中便出現(xiàn)了“君子攸芋”這樣的句子,據(jù)說這里的“芋”指的便是芋頭。不管這說法靠不靠譜,至少《史記》和《漢書》中的記載是千真萬確的:一曰“蹲鴟”,一曰“芋魁”。許慎《說文解字》中說:“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諸種叫法,蓋因芋的個頭之大也。

幼時在麥菜嶺,有個小伙伴就叫“毛芋頭”,因腦袋長得又大又圓,頭發(fā)則又黃又短,根根往外倒豎著,活像個大芋頭。也不知是誰最先叫起,得到全村人一致?lián)碜o,越叫越響,以至于他的大名早被人們忘記。直到今天,連他的媳婦也一張嘴就是:“毛芋頭——”農(nóng)村人取外號之形象生動,信手拈來,由此可見一斑。

初春時節(jié),便要開始種植芋頭。將床底下藏了一冬的芋子取出來,選那些出了芽的,一個一個小心地平切了底部,切面還得蘸上草灰。田里早已做好了芋溝,把這些帶芽的芋子埋進土里,撒上稀松的糞肥,再蓋上一層干稻草,淋點水,便大功告成,只等著小傘蓋一樣的嫩葉破土而出了。那時候,我常常是撒糞肥的那一個,提著畚箕,將和著草灰的豬屎捏得細碎,再均勻地撒在土里。春光明凈,鳥唱蟲鳴,田野里到處膨脹著生長的氣息。我欣欣然被大美的萬物陶醉,早忘了手里握著的東西里夾帶了臟和臭。

其實芋頭只是埋在土里的那一部分,長在地表上的莖和葉,被我們稱作芋荷。我估摸這個名稱的來由,是因它那撐開在地面上的橢圓形葉子,像極了荷葉吧。一樣的翠色,一樣的光滑,就連葉面上駐留了雨水或露珠,也一樣的晶瑩剔透。但是你千萬別被它那完美的表象給迷住,以為可以褻玩。若是把葉子弄破,汁液不小心沾到衣服上,那好了,不論是什么顏色的布料,一律印上了難看的褐色花斑。

田間勞作的人們,渴了就去找一眼泉喝水,旁邊不忍心扔下鋤頭的人會說:“給我?guī)c水回來啊?!庇檬裁磶兀侩S手摘下一片芋荷葉,盛了水,團成一團便是一個水瓢。逢上下雨,來不及跑,摘片最大的芋荷葉,頂在頭上,便成了最簡陋的雨具。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發(fā)明,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芋荷是我們家鄉(xiāng)特有的一道美味小菜。取粗大的莖,撕了表皮,曬干,切碎,放進瓦缸里腌成酸菜,炒著吃,極其開胃。但撕芋荷卻是一件苦差事,被沾上芋荷汁的皮膚,無一例外地紅腫奇癢,幾天難以消散。偏偏這事又一般是細皮嫩肉的女人做,男人是不屑于動手的??墒悄陱鸵荒?,女人們從沒停止過制作芋荷,可想而知這道美食有多么大的誘惑力。

如果把芋頭分得細一點,有母芋和子芋之分,甚至還有孫芋。那種圓溜溜的,附著在子芋旁邊、個頭最小的便是孫芋了。而口感最好,最面最爛的也是孫芋。這種小芋子刮了毛后不用切,圓溜溜的,直接入鍋煮著吃。小時候不懂,只把它叫作圓芋子。我們家常煮芋子粥。芋子加米煮爛,將熟之際再撒上綠油油的青菜,淋點辣椒鹽,堪稱世間美味。像我這樣飯量極小的,也能吃上三大碗。當然,其中最美的事,還要數(shù)舀到了圓芋子。在一鍋煮得黏稠的粥里,撈著幾個圓芋子,感覺便像如今的中彩。需得意地高聲宣布:“啊,圓芋子!”長輩們對我慈愛,如果碰巧舀上,定要體貼地搛進我的碗里。似乎聽我興奮地高呼一聲,比自己吃了還要高興。

芋子的吃法可謂多矣。最簡單省事的,便是煮毛芋子。洗凈了,連皮也不去,放進大鐵鍋里,燒旺了火呼呼地蒸。蒸熟后剝了皮直接吃,綿軟流香。農(nóng)村人芋皮連毛也不會浪費,可以喂豬。但在父親的口中,剝下的芋皮還有用處:“就這樣,把光滑的一面翻出來,有毛的那面卷進里面,放進嘴里,‘咕’地吞下肚去。”他認真地示范給我們看,卻并不吞下。然后是更長久的說教:“我們小時候沒得吃,只能把芋毛吞下去充饑。一粒糧食一粒汗呀,你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眱簳r的我和哥哥如雞啄米般地點頭相信,并身體力行地執(zhí)著于勤儉節(jié)約。上初中以后,哥哥對這種反復的說教有了質疑和反感,他在日記里寫道:“父親經(jīng)常說他小時候吃芋毛,但從來沒見他吃過。即使吃過,現(xiàn)在時代也已經(jīng)不同了。如果照他的邏輯,他應該回到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才對……”多少年過去,吃芋毛的故事仍然成為我們家的餐桌佐料。我每次提起,父親只羞赧地笑,并不承認真的吃過。但他說,困難時期的確有人吃過的。在特殊年代,芋毛可充饑保命,這我必須要信。

盡管對我們兄妹從小施以節(jié)儉教育,父親的慷慨大方卻是街坊鄰居都知道的。彼時鄉(xiāng)里有個叫“包子嘴”的乞丐,頗有些年歲了,沒有親人,也從不說話,長年住在一個破磚窯里,靠乞討活命。此人只要來到我家,父親總要給他盛上一大碗飯,桌上有的菜,一樣不少地給他添上。遇上煮了毛芋子,還要取幾個放在他的布袋子里?!鞍幼臁币猜斆鳎綍r在外面能討到,決不到我家來,有點感恩的意思。但實在討不到了,他來,就一定有他吃的。

說起來,芋頭還助林則徐報了一“仇”呢。廣州的英美俄德等國領事,用冰淇淋來招待林則徐,林則徐看到有氣冒出,以為是熱的,便用嘴吹之,好涼了再食,惹得領事們大笑。后來,林則徐宴請那些領事們吃飯,上了一道芋泥,顏色灰白,表面閃著油光,看上去沒有一絲熱氣。領事以為是一道涼菜,用湯匙舀了就往嘴巴里送,被燙得哇哇亂叫。林則徐嘴里抱歉,說沒想到他們原來不知道這“芋泥”外冷里燙,其實心里想必是偷偷暗笑罷。

而我喜歡煨芋子。打小無人教授,卻每于燒火時,懂得取了芋子在灶膛里煨,火燒完了,芋子也熟了,兀自吃個滿臉烏黑滿嘴香。陸游有詩云:“地爐枯葉夜煨芋,竹筧寒泉晨灌蔬?!薄芭肜蹯杏罂?,味美敵熊蹯?!笨磥盱杏筮h非我的獨門饞功也。

我于石城縣一所小學實習時,曾吃過一頓最回味悠長的芋餃。彼時我住校,周末,一群女學生攜了芋子等食材來到學校。十一二歲,她們已諳熟了做芋餃所有的復雜程序。沒有人提出過要求,孩子們只是要做,做給認為重要的人吃。后來我想,她們多么像田里的芋,毫不起眼地生長于沃野,可是只要你一想起來,便覺得唇齒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