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看破眾生 ——詭異的韓松科幻小說
來源:《城市》 | 江波  2023年03月10日15:18
關(guān)鍵詞:韓松 科幻小說

韓松老師的小說,總是帶著一種詭異的氣息。這里的詭異,并非貶義,只是描述小說帶給我的感受。

我記得,從前韓松老師的博客里,寫著一句:歡迎來到一個詭異的世界。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出錯,那么這就是韓松老師對作品風(fēng)格的自我描述。從我的閱讀體驗來說,我贊同這樣的自我定位,同時予以掌聲。

我還記得劉慈欣寫過一篇評論,評的是韓松老師的小說,具體內(nèi)容我全忘了,只記得他寫下:韓松寫的是三維的科幻,而我們寫的都是二維。這也是個恰當(dāng)?shù)脑u述。我的理解,劉慈欣的指向,是韓松在小說中透出的濃烈人性思考。在曲折情節(jié)的包裝之下,將人性中陰冷深沉的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風(fēng)格帶有強烈的先鋒文學(xué)的特色,是中國科幻作者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即便有其他作者創(chuàng)作了類似的風(fēng)格,在深度和廣度上,都無法企及韓松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很難寫,因為它是作者心境的寫照,不排除有人能模仿,但模仿的,總歸有限,不像人的心境,只要活著,就能無窮無盡地折射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這兩篇小說,《魯迅和賽博格》和《繃帶》都帶著鮮明的韓松特色——詭異。閱讀的時候,會有一種若有若無的冷,透過文字傳遞到我面前。

《魯迅和賽博格》講的是一個元宇宙故事。元宇宙的概念火爆,各種商業(yè)包裝層出不窮,以此為主題的科幻小說也掀起了一個熱潮,甚至有相關(guān)主題的征文競賽。這篇小說,并沒有使用“元宇宙”這個詞,而是使用“賽博格”,我想韓松老師在這里是做了取舍的。元宇宙因為商業(yè)炒作的原因,放在標題里就有追逐熱點的嫌疑,相比之下,賽博格仍舊是一個高冷的科幻概念。標題雖然不能決定一篇小說的全部,但好的標題能代表小說的氣質(zhì)。魯迅和賽博格,這個標題把小說的兩個元素都凸顯出來,而且和流俗拉開了距離。

魯迅曾經(jīng)對科幻小說寄予熱望,希望這種類型能夠起到開啟民智的作用。這個歷史事實被應(yīng)用在了小說中,而且更進一步,歷史上真實的魯迅成了一個科幻小說(科學(xué)小說)作家,他的那些名篇,反倒是后世的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shù)寫出的偽作。然而賽博格的厲害之處,在于將現(xiàn)實和虛擬混為一體,當(dāng)AI的偽作逐漸以魯迅的名義被人們認可,“真實的”魯迅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有人們記憶之中的“真實”。這無疑恰好是對當(dāng)下網(wǎng)絡(luò)中無處不在的“魯迅曾經(jīng)說過”的一種夸張描摹和推想。其實這篇小說本身就是一種賽博格,小說有約三分之一的篇章,取自魯迅的名篇《社戲》。如果不是因為《社戲》這篇小說在中學(xué)課本中出現(xiàn),為廣大讀者所熟悉,容易辨認,它融合在整篇小說里,可以說是天衣無縫。賽博格的真義,不僅表達在小說內(nèi)容上,還表達在小說的形式中,這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寫法。

再進一步,這篇小說所折射的,是對話語權(quán)的擔(dān)憂。誰掌握了話語權(quán),誰就掌握了“真相”。小說中的形勢,是技術(shù)發(fā)展帶來的機遇,但作者敏銳地體察到了技術(shù)問題背后的社會問題,以一種荒誕而冷靜的筆觸將它描述出來。用一個“真實的”魯迅和人們記憶中的真實魯迅進行對比,描述了這種差異形成的過程。同時,小說的主人公也沉浸其中,成了“真實”記憶的一部分。其中的荒誕意味,不言自明。

在科幻名篇《1984》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誰掌握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掌握了現(xiàn)在,誰就掌握過去。”這句話所對應(yīng)的是一種社會現(xiàn)實,魯迅在小說中逐漸演變?yōu)檎鎸嵭蜗蟮倪^程,不正是這句話的寫照嗎?賽博格對真實和虛擬的混淆,只是表層,現(xiàn)實中通過對過去的篡改,形成對未來的壟斷,才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當(dāng)然小說中并未進行這么直白的闡述,韓松的表述總是著眼于小說人物的經(jīng)歷,讓人在恍惚間似乎瞥到了影子,卻又似是而非。

當(dāng)下的科幻潮流,受到影視改編的吸引,有一種把故事講得更復(fù)雜的傾向,這對短篇小說來說不是什么好事。中篇和長篇小說篇幅足夠大,本身就可以足夠復(fù)雜,而短篇小說則應(yīng)當(dāng)提倡短小犀利。我曾經(jīng)作為評委參加過許多科幻征文比賽的評選,看到動輒近兩萬字的短篇小說,就會有一種錯位感:中篇和短篇的界限模糊了。這里無意探討如何區(qū)分中篇和短篇,只是想說真正短小精悍的短篇,在科幻小說的園地里,是稀缺品種。所以看到韓松老師的這篇《繃帶》,我還是挺驚喜的。全文不過短短一千八百字,情節(jié)也很簡單,就是一個人在游泳池里淹死。換作情節(jié)交代,恐怕一句話就夠了。但這篇小說所表達的是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近乎白描,描述了一個人所見的種種幻象。如果真要理解,那么可以理解為這個人在游泳池里淹死的時候,有許多幻想。但最好是不去理解,只去感受,達成一種情緒上的共鳴。這篇小說讓我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電影中,派和老虎在海上的漂流,充滿了唯美的色彩和奇幻的意念。而現(xiàn)實則可能非常殘酷,非常直接簡單。人的內(nèi)心并不完全由真實的世界決定,幻想和觀念讓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哪怕對一個死者都是如此。這篇白描般的小說,剖開了一個人的心靈,讓讀者看一看其中的靈魂。是好是壞,則在讀者的解讀了。

和韓松老師有過不少接觸,他對于科幻迷,對于年輕的科幻作者,有著非同一般的熱心。提攜后輩更是被他視為不可推脫的職責(zé)。有的時候,我很難想象現(xiàn)實中的韓松怎么能和作品中透出的那種灰色和絕望統(tǒng)一起來。甚至寫作這種需要巨大熱情的事業(yè),也被他堅持了大半個人生,這其中的堅韌,也不是灰色和絕望的。

我只能猜測,大概韓松老師看破眾生,心灰意冷,然而在這灰燼中卻又維持著不懈的熱情,想要傳遞一些想法給大眾。這兩篇小說,大約也是這種心境的寫照吧。

有韓松老師這樣的人出現(xiàn)在科幻寫作者這個群體中,走了一條極少有人能走的路,是中國科幻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