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咸立強:重審左翼文學研究的空間視角
來源:文藝報 | 咸立強  2023年03月17日07:28
關鍵詞:郭沫若

1915年5月7日,郭沫若與吳鹿蘋等留日同學為抗議日本對華“二十一條”歸國到上海。這是郭沫若第一次到上海,愛國主義的思想底色貫穿于郭沫若和上海這座城關系的始終。郭沫若斷斷續(xù)續(xù)總共在上海住過5年光景,可是他一生許多重要的階段都和上海密切相關,前者是“郭沫若在上?!?,后者應是“郭沫若與上?!薄9襞c泰東圖書局關系的研究屬于前者,郭沫若與《學燈》關系的研究屬于后者。陶晶孫的《牛骨集》、鄭伯奇的《沙上足跡》、馮錫剛的《“洋場十里更汪洋”——郭沫若詠上?!返龋o人們勾勒出了郭沫若在上海的概貌。若想按圖索驥,就要讀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社會科學院主編的《郭沫若在上?!?。對郭沫若在上海的敘述最詳細分析最深刻的是郭沫若自己,代表就是《創(chuàng)造十年》與《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行路難》等對都市生活、新舊文學及“新人”關系的剖析也非常精彩。

1919年9月11日,《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刊發(fā)了郭沫若的新詩,上海迎來了中國第一位歌頌工業(yè)文明的“都會詩人”。漆詠德在《聚焦:對現代上海都市小說的宏觀審視》中指出中國現代都市文學在五四時期就出現了,最初的代表作品便是郭沫若的《筆立山頭展望》《上海印象》等。孫玉石在《論郭沫若的城市意識與城市詩》中將郭沫若主要寫于日本的《女神》及稍后的其他一些詩歌視為“中國現代城市詩先驅性的探索和嘗試”。鮑寶昌將《筆立山頭展望》視為“現代詩歌獻給都市的第一首頌歌”。

通過郭沫若的書寫,都市文化開始進入中國現代詩人的視野,但他并非天生的大都會歌者。錢杏邨在《現代中國文學作家》中談到郭沫若時說:“他是一個自然的歌者,但后來是變?yōu)橐粋€城市的歌者了?!惫糇钤绫憩F城市意識的詩篇,寫的都不是上海,來到上海泰東圖書局后,才開始頻繁地描述這座城市的景觀,他最常用的比喻是“血海”,最喜歡使用的手法是對比:高高聳立的大廈與陰影下螞蟻般勞碌的普通人、坐汽車的富人與路旁的乞丐。吳辰的《誕生于都市中的詩人:論1920年代郭沫若詩歌里的城市書寫》、游翠萍的《寓所·街道·風景:郭沫若早期小說中上海租界的空間體驗與文學書寫》、劉永麗的《郭沫若的民族主義情緒與殖民地上?!返龋瑥牟煌嵌绕饰隽斯艄P下的上海景觀。郭沫若寫上海的文字里大都有一股強烈的憤懣的感情在涌動,他對現代都市景觀的對比性描述透露出越來越鮮明的階級意識,這是鴛鴦蝴蝶派小說中看不到的。以郭沫若為首的創(chuàng)造社同人是中國左翼文學的拓荒者,開創(chuàng)了左翼文學想象上海的范式。

沈尹默以為“上海灘上是談不上甚么文藝的”,劉半農在《罵瞎了眼的文學史家》中說:“聽說上海灘上,出了一個大詩人,可比之德國的Goethe而無愧?!睖罔鞔ㄔ凇缎聲鴺I(yè)與作家》中將劉半農的話轉述成“上海灘上的詩人”。這些帶譏嘲意味的言語最早將郭沫若與上海聯系起來,也揭示了這位都會詩人的異端性。1920年代,郭沫若在上海發(fā)起或參與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文學浪潮,如文人自辦出版、革命文學論爭等,海上文學強勢崛起,“海漂”郭沫若給無數無名文學青年顯示了創(chuàng)造奇跡的可能?!秳?chuàng)造社與泰東圖書局》《藝術之宮與十字街頭:創(chuàng)造社研究》等對此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在郭沫若等人的努力下,文壇迎來了屬于創(chuàng)造社的時代,上海灘上談文藝漸漸成了新的時髦,后來更是成了左翼文藝運動的中心。

上海的生活經驗賦予了郭沫若一種“上海氣質”。王錫榮在《郭沫若的“上海情結”》中指出,郭沫若雖然出生于四川,“性格特征卻充滿了另一種地方特色,這就是上海人氣質。或者說,是四川人的才氣與上海人的大氣融合的產物”,并認為郭沫若“比很多典型的上海人更具有典型的‘上海氣質’”。我更傾向于將郭沫若的“上海氣質”理解成左翼文化氣質,或者說革命氣質。郭沫若吸納的不是上海的腔調,而是上海的骨氣。

“郭沫若在上?!庇肋h都是一個常說常新的研究領域。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