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新時代中國影視史學的多維度觀察與思考 ——從《民國時期電影文獻輯刊》談起
來源:文藝報 | 胡智鋒  2023年04月12日08:18

近年人文社會科學的文獻搜集和??闭?,成為一門“顯學”?,F代文學、區(qū)域歷史和經濟文化領域的多元文獻工程、多路考證發(fā)掘日趨活躍。在這個過程中,知名電影研究學者周安華教授領銜的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現代電影文學資料發(fā)掘、整理與資源庫建設》推出了一部厚重的課題成果《民國時期電影文獻輯刊》(56卷),由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這是中國影視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事件,具有特殊文化意義。它也誘使我借機對新時代中國影視史研究談一點觀察與思考。

中國影視史學首先要重視文獻。有史實才能有史思,史實是史思的基礎?!睹駠鴷r期電影文獻輯刊》是國家重大項目成果,珍貴電影史料的呈現,56卷包含著浩繁的民國電影歷史內容,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宏大而令人驚訝、令人震撼的早期中國電影大場域,可以說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界。它的寶貴之處就在于它是民國電影史料的全景式展示,而且是對民族電影最原初和最完整的狀況的挖掘和集中呈現,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因而在新時代,作為重要史學研究成果,其具有標桿意義,也切實代表民國電影史料挖掘的一次重大突破。

我一向認為有“史識”才有“史實”,“史識”能開辟出文獻挖掘的巨大空間。相比于一般電影歷史考察,周安華團隊是有勇氣的,他們打破慣常的早期電影認知,以全新的“生態(tài)”視角和都市文化觀察方法去審視和把握,富于開拓性地進行宏觀歷史年代的跨學科、跨媒介、跨領域電影資料搜集與發(fā)掘,不僅有劇本、圖書、說明書,還有照片、廣告、漫畫、連環(huán)畫等,為早期電影研究的突破提供新可能、新思路和新機遇。此外,明星情態(tài)、電影小說和電影歌曲等也被納入捕捉視野,得到了清晰還原和再現。這些都顯示出編撰者既有史家的眼光,更有媒介考古和文化地理學的自覺,其放大視角——從更超然的觀察民國電影發(fā)展的視角——特別是電影和文學、電影和公共媒介等復雜多元的關系,認識和把握其豐富性和復雜性,如此之意識、膽識和見識,也使得《民國時期電影文獻輯刊》獲得了真實展示電影歷史形貌的大氣和豪氣。

與此同時,“史思”不是盲目之思,而是以“史鑒”為目的的,堅持“以史為鑒”才能使資料發(fā)掘和研究獲得一種立場和高度,即自覺服務于當代,服務于社會進步,服務于電影現實的價值意識。《民國時期電影史料輯刊》作為重大成果對此有非常充分的體現。全書對史實的豐富呈現,全景式的電影展示和跨學科跨媒介的藝術史、社會史視角,顯示出史實發(fā)掘創(chuàng)新,以及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造性理路。實際上,周安華團隊在民國電影文學研究中,已有上百篇論文發(fā)表,不僅關注到民國電影本身,而且把民國電影發(fā)展和當代中國電影變革,電影與游戲、電影與新工業(yè)美學等緊密聯系在一起。這種從歷史到現實的復雜多元關系的深入把握,顯然是深刻的,它肇始于民國電影創(chuàng)新的靈感,也延伸到對電影現實的解讀分析,反映了當代影視史學的新追求。

從“史實”“史識”到“史思”,我們不難看到《民國時期電影文獻輯刊》以及勢如破竹的民國電影文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和價值。首先是學術價值。周安華團隊在方法論上別具一格,著重梳理和挖掘民國電影語境、電影觀念、電影文學家以及作品與傳播,考索新史料、熔煉新范式,他們在民國電影與戲劇、民國電影媒介、民國地緣電影等范疇,推進跨媒介跨學科研究范式,通過交叉融合,實現了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立意的開拓,方法論范式的再凝練和再打造。其次是歷史價值。南京作為當年的民國首都,在民國電影研究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地方館藏文獻也極其豐富,遺痕處處。周安華團隊承擔的為民國電影留下信史的文獻典藏工程,印證了“盛世修史”的理念,這一國家重大項目的諸多成果是人們聞所未聞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反觀民國電影發(fā)展史,通過對民國電影史的挖掘來彰顯中國文化的價值、中國文化的自信和自覺,可謂正當其時。在那些艱苦的年代,早期中國電影人竟然做出如此輝煌、如此宏大的探索,這使我們更能獲得一種文化自信的力量感。

《民國時期電影文獻輯刊》是一部富有價值的叢書,它給當代中國影視史學研究三點重要啟示。這里我談三個“方”,第一就是“方略”?!抖Y記》有言,“致廣大而盡精微”。周安華團隊一系列重大項目成果可以說深刻體現了“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境界,這是一種大開大合的膽魄和與時俱進的姿態(tài),同時也體現著一種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不僅是面向民國電影本身,而且是面向當時的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對之進行立體的全方位觀察;不僅是面向中國,而且還將亞洲、歐美、日韓涵蓋在內。如此視角正可謂“致廣大”。而“盡精微”,就是在細部的斷面上“較真”,抓住點點滴滴“打撈歷史”,不放過每一個側面和空間。顯然,在電影史學研究上,我們要學習《禮記》中“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方略,大開大合又嚴謹精微,如此才能不斷深化我們的研究。第二是“方法”。在方法上,我們要做到“溫故而知新”?!皽毓识隆笔且粋€雙向的運動,從過去鏈接到今天,在歷史的把握中連接今天的觀察、今天的思考,對接中國式現代化。民國本就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當中的重要一環(huán),早期中國電影的現代化之路給今天中國電影繼續(xù)打造中國式現代化電影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從過去引導到今天,從今天“傳導”到過去,即用今天的視角和眼光去重觀歷史、重讀歷史、重構歷史,都將使我們更睿智、更理性。從周安華團隊的豐富民國電影史料和研究成果中,我們感受到既有從過去延伸到今天的、與中國式現代化一脈相承的歷史關聯和延續(xù),也有從當下中國全球化的新站位去反觀歷史,重構那段被埋沒的歷史的自覺。我們經常談論“重寫文學史”“重寫電影史”,彼此互文互證,不斷獲得高度和廣度,于此對影視史學是重要開拓。第三是“方式”?!睹駠鴷r期電影文獻輯刊》及民國電影文學研究,是有組織地科研,是系統化工程,這是一種非??少F的實驗。周安華團隊無論是從56卷的皇皇巨著上,還是匯聚了7所大學60多位專家及弟子的龐大科研陣容,都具有一種震撼性。三年多時間,他們勵精圖治,不斷探索,拿出了具有分量感的學術成果,提出來一系列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體現出學術團隊組織的集束性優(yōu)勢、大兵團作戰(zhàn)特點,這種開拓創(chuàng)新,給我們非常重要的啟發(fā)。

(作者系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