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軟弱的反叛者》:現(xiàn)代性裂谷中的太宰治
來源:澎湃新聞 | 暗藍  2023年04月27日09:01

每年6月19日,總會有幾百名年輕人聚集在日本東京都三鷹市的禪林寺,紀念在1948年的這一天投水自殺的太宰治。這一活動被命名為“櫻桃忌”,源自太宰的短篇《櫻桃》。在這個故事結尾,當“一盤櫻桃送了上來”,主人公明知道“在我家不會讓孩子們吃著這么奢侈的東西”,“若是讓他們吃,他們一定會很高興吧”,然而“我這個孩子的爹卻像是極端難吃似的吃著一大盤櫻桃”,“心里虛弱地念叨著:父母比孩子更重要”(引自《人間失格》,許時嘉譯,吉林出版集團,2012年,156頁)。而最后這句話,也成為太宰治眾多離經叛道的言語中,頗為知名的一句。

年輕人喜歡這個故事。作為“櫻桃忌”的一個儀式,他們會在太宰治的墓碑所刻文字的凹槽里嵌上櫻桃。這或許是因為,年輕人是孩子與大人之間的存在。社會倫常驅使著他們早日成為“父母”,但成為父母就意味著繼承曾經讓他們深惡痛絕的約束之力,而這種力量的合法性,便來自貌似無私的“父母之愛”。太宰治戳破了這個謊言,他吃掉了櫻桃,難怪年輕人喜歡他。

在《軟弱的反叛者:太宰治傳》一書中(以下引文未標注頁碼者均引自本書),日本文藝評論家、太宰治研究權威奧野健男進一步指出,太宰治對現(xiàn)實倫理的抨擊基于他對于秩序的反抗,然而這種秩序既是尚未降臨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秩序”,亦是“自己浸淫其中的日本封建秩序”(44頁)。這便意味著他的反抗乃至破壞,終究會殃及自身。因而“太宰治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個性格軟弱而孤獨的人,為了忠于自己的宿命和倫理,不得不進行苦斗的生涯”(152頁)。換言之,他在名為“現(xiàn)代性”的裂谷中進退不得——而這既是一代代“軟弱的年輕人”的宿命,也是更大意義上日本乃至東亞文化的宿命。

太宰治

下降,直至飛升

《太宰治傳》脫胎于奧野健男1952年發(fā)表的《太宰治論》,最初以論文的形式發(fā)表,于1956年加入作者隨后撰寫的另兩篇論文后匯編成書。而此次中譯本使用的底本是作者在大幅修訂后,于1972年推出的版本——是書與《坂口安吾》《三島由紀夫》一道,構成奧野健男的“評論三部曲”,而這次再版的契機,恰恰是三島由紀夫的去世。

由于三島的緣故重出太宰的傳記,只怕三島若在天有靈,一定不會高興。三島從不掩飾自己對太宰的厭惡:“我對太宰治文學作品的厭惡,可謂極其強烈……太宰治性格上的缺陷,至少有半數(shù)應該都可以通過冷水擦澡、機械體操與規(guī)律作息而得到治愈。應該借由生活方式解決的問題,就不該到藝術領域里尋求答案?!保ㄈ龒u由紀夫:《小說家的假期》,吳季倫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26頁)三島所提供自然是世人所認可的方案:與其墮落萎靡,何不奮發(fā)向上。然而聰明如三島或許會在某一刻意識到,他與太宰只是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卻終究殊途同歸。

二者不同的路徑,在《太宰治傳》中被概括成“上升”與“下降”——太宰選擇的自然是后者?!坝米晕移茐膶棺詰?,脫離自己的原生家庭,反抗社會秩序,這就是太宰終其一生貫徹的下降之路?!保ǖ?頁)奧野健男在這部傳記的開篇即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指出太宰具有典型的分裂性氣質——兼具執(zhí)迷于自我世界的自閉性與疏遠于外部世界的疏離感。具有分裂性氣質的人——如三島,或其他我們所熟悉的天才——往往會選擇“上升之路”,通過與外部世界的對抗及勝利不斷鞏固對自我世界優(yōu)越性的認知,進而汲取力量繼續(xù)上升,直至功成名就。然而太宰的獨特性在于他反其道而行之,毀棄自身與對抗世界是他同時選擇的事業(yè),而他對所謂上升之路的厭惡,其實不亞于三島以及其他人對他的墮落之厭惡:

太宰對自我激昂及滿足帶來的上升性快感懷有生理上的厭惡?!跋葱母锩妗薄罢駣^精神”“努力學習”這些話語會讓他感到強烈的羞恥。(“洗心革面”是很典型的心理性上升感的表述。)其偽善的性質會讓他氣憤不已。而他最憎恨的便是學者的驕傲。(15頁)

既然太宰的自我肯定無法通過自我上升——“利己”——來實現(xiàn),那么留給他的便只?!盀樗恕边@一途。實際上,“不能為自己,必須為他人”正是太宰堅持一生的倫理原則,這一原則來自他童年作為大戶人家第四子的經歷——無法確認自身存在究竟有何意義,同時也因生活無虞的客觀條件而使這無意義感進一步加強。

換言之,早慧如太宰其實早已進入克爾凱郭爾所言“獨自面對上帝”的狀態(tài),但他又無法像亞伯拉罕,或至少是一生大部分時間中的三島那般成為“信仰騎士”,在試煉中“葆有信仰,并且是對此生幸福的信仰”(克爾凱郭爾:《恐懼與戰(zhàn)栗》,趙翔譯,華夏出版社,2017年,22頁)。他所認定的幸福,是“正像沉入悲哀的河底的熠熠生輝的沙金”(《斜陽》,竺家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117頁),即便存在于此生,也只能是匆匆一瞥,或是通過徹底的下降才能觸及。

奧野健男正是通過這種“下降傾向”,來把握太宰一生的軌跡。從太宰背離家族,一度參與共產主義運動但不久后便放棄逃離,到遵照老師井伏鱒二之建議與普通女子成婚,卻依然無力維持一個正常家庭,他在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每況愈下”——更不用說飽受詬病的“自殺成癖”。然而他的創(chuàng)作之路卻并非一路下降,反而“宛如無趣的拋物線”,“在下降的前方存在一種預定的上升”(42頁)。盡管他在早期即完成充滿對人生之厭棄與毀滅意識的作品如《小丑之花》《晚年》,卻會在被送入精神病院后復出創(chuàng)作《二十世紀旗手》《女生徒》這樣或昂揚或精致的令世人滿意之作。他終究還是戴上了假面,并以此將自己的生命延續(xù)到不惑之年——在更早年紀寫下《假面自白》的三島,倒也有理由嗤笑他。

然而最終,太宰的下降還是來到了極致?!叭羰峭铀纪幸蛩够徽J為罪與罰是同義語,而是以反義語的姿態(tài)一同并列著呢?罪與罰,這是絕不相通而且是水火不容。”(《人間失格》,117頁)獨自與上帝周旋許久的太宰,終于在這部“天鵝之作”中給出了自己對基督教精神,乃至所謂“人間”意義的破壞性頓悟:有罪則無罰,有罰則無罪。“太宰如今滿心渴望神罰。此時此刻,他心中最大的敵人就是那個向人們灌輸‘愛鄰舍如同自己’這種不可能執(zhí)行的教誨的‘耶穌’。太宰心中必然渴求著‘負面的十字架’與‘頹廢的十字架’。”(49頁)換言之,當早早便已否定自我、背負起原罪的太宰最終完成對作為救贖之路的“為他者”的證偽,他的下降之路也終于來到了盡頭——將有神罰為他滌清罪過,引領他飛升。

文學是否只能是巧言令色?

《太宰治傳》是一部非典型評傳,在對太宰治的生平與思想進行總體性考察之后,奧野健男又調轉筆鋒,對太宰治的主要作品一一點評。這自然與奧野健男寫作這本傳記的動機有關:“我寫作此書的動機在于我精神內面無可抗拒的必然性?!边@種精神的必然性讓他無法把自己從太宰文學中抽離出來。他只有通過更細致的梳理,才可能解決作家與他所有誠實的讀者都需要面對的精神性詰問:一種悖逆于日常規(guī)則的文學經驗,是否旨在創(chuàng)造一座或抵抗或升華于慘淡生活的堡壘;還是文學,只能是一種巧言令色?

關于“巧言令色”的討論古已有之,但在這個時代,我更愿意把它歸于臺灣地區(qū)作家林奕含名下。在其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訪談視頻中,她提出了“會不會藝術從來都只是一種巧言令色”這一問題,而僅僅一周后,她便選擇自我了結——從這一點上,這個問題便是她的“天鵝之問”。我們甚至可以說,近乎自殘式的自我剖析之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同樣也是一部世俗經驗中的“下降之作”——其指向只能是無盡的深淵。

然而一定有人不同意我將林奕含與太宰相提并論,因為太宰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巧言令色之徒”。對太宰敬重有加的奧野健男并不避諱其借謊言為自己解圍的做法(《火鳥》原稿“遺失”一事,見311-313頁)。即便是回到文學層面,太宰的假面,也體現(xiàn)在他那些故作積極姿態(tài)或刻意輕描淡寫的作品當中,甚至在《創(chuàng)生記》一文里,他直言自己“崇信巧言令色之德”,“發(fā)誓忠誠于自己所表達的謊言”(91頁)。而就像太宰因生活自理能力欠缺而常常使謊言露出馬腳的拙劣,他“巧言令色”的文字,也因其執(zhí)拗于自白體而顯出破綻。

但正如《太宰治傳》最后,奧野健男“將太宰文學從此前的被告席位上摘離出來,放到原告席位”(324頁),我也打算對太宰之“巧言令色”做一些辯護。太宰并非詐騙犯,他甚至不是以制造幻覺為生的魔術師,他給自己的定位始終是逗人愉悅的小丑。他的謊言從未試圖掩蓋什么,反而意在彰顯——張揚自己的虛偽、困惑與不安。也正因此,太宰不可能通過他的文學實現(xiàn)任何“權力意志”,不僅因為他走上的是一條下降之路,還在于他從不呼喚他者與他走上同一條路——顯然有別于“我試圖用困惑、危險、失敗來打動你”(博爾赫斯語)。即便他曾在小說中宣稱“人類是為愛情與革命而降生于世的”(《斜陽》,109頁),但除了自我毀棄,他始終無力經營任何裹挾他者的“革命之路”。

這也是奧野健男為太宰文學申辯的核心?!疤自媾R著兩難的選擇——是長大成人舍棄文學,還是堅守文學成為永遠的青年”(324頁)。而在大多數(shù)作家那里,太宰的困境其實是一種“偽兩難”,因為除非像他這樣將文學視為一條墮落的、青年的道路,否則任何人都可以在“長大成人”之后,繼續(xù)寫正當?shù)?、世故的“成年文學”。更進一步,正如太宰在其向“小說之神”志賀直哉宣戰(zhàn)的檄文《如是我聞》中開篇所寫:“攻擊他人很無聊。該攻擊的,是那些人的神?!耍軙[藏自己的神?!保ㄒ浴峨x人》,劉子倩譯,大牌出版,2013年,148頁)作為造神之道的“成年文學”才是真正危險的“鮮矣仁”之舉。

“藝術之巧言令色”的問題,或可通過太宰的案例得到消解。問題并不在于謊言與真誠,而在于人的假面是為了在直面神時多一點體面,還是假裝成神,竊取他者的祭獻。

“必須讓太宰治正當?shù)貜突睢?/strong>

到這里,我們仍然未能解決太宰,或“奧野健男的太宰”的問題。他的實踐之路,作為一個“軟弱的反叛者”,一條如此艱難又奇怪的道路,究竟有何意義?

在本書于1972年版本增補的文章《再論太宰治》中,奧野健男列舉了安岡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島尾敏雄與北杜夫四位成長于戰(zhàn)前與戰(zhàn)時、活躍于戰(zhàn)后的作家對自己的太宰治閱讀史的總結(290-293頁)。四人幾乎同樣表示自己曾經受到過太宰的影響,但否認自己當下的創(chuàng)作與太宰有關,“他們拼命想擺脫太宰的影響,不去思考太宰,可是一旦談到這個人,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講述自己的精神形成過程和藏在內心的秘密”,“應該說,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裸露自己將自己的文學與之對照”(295頁)。我們其實不必奇怪,這些已經在某種意義上爬出戰(zhàn)爭泥潭,踏上正當?shù)摹吧仙贰钡淖骷視哂谔峒白约涸浭苓@位“墮落前輩”影響之脈絡。然而這種脈絡終究無法抹除,因為正如本文開篇所提及的,受困于“現(xiàn)代性裂谷”中的,絕非太宰一人,然而或許只有他,給出了能夠保全自我的方案。

對于“現(xiàn)代性裂谷”,或曰其“斷裂性”(discontinuities),安東尼·吉登斯的論述或許最為經典,“現(xiàn)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態(tài)”(《現(xiàn)代性的后果》,田禾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4頁)?,F(xiàn)代性進程及其程度隨地域而不同,但其最顯著的后果無疑是令一種“進化論”式思維模式破產。然而人們其實很難放棄這種連貫性信仰及其慣性思維,尤其是在自身因“斷裂”感到煎熬之時。表現(xiàn)在日本近代則是哪怕舊有的封建倫理與新引入的西式文化格格不入,但所謂“文明開化”仍必須尋求一種“特色”,必須是一種包納二者的連貫上升。由此才有了一連串由空蹈引發(fā)的鬧劇與悲劇。而太宰恰恰是這一時期的親歷者,對于周遭的“上升氣流”,他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冷眼旁觀,“保持暗含否定的沉默”(215頁)。尤其形成對比的是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知識界一度形成“一種震驚,即所謂‘知性的戰(zhàn)栗’”,由此才導致作為“空裝置”的“近代的超克”可以“放大其間思想的痕跡以作為填補空虛感的線索”,進而促成“傳說的誕生”(竹內好:《近代的超克》,趙京華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6年,381、385頁);而太宰治在這一時期反倒埋首故紙堆,最終創(chuàng)作出堪稱藝術精品的《新釋諸國奇聞》《御伽草紙》等作品,還完成了關于故鄉(xiāng)的雋永小品《津輕》。由此形成一道奇觀——當日本戰(zhàn)敗,大多數(shù)作家戰(zhàn)時所創(chuàng)作的“激昂之作”盡數(shù)下架,于是書店里幾乎只剩下太宰的作品,“對當時的眾多青年來說,太宰的作品成了唯一的心靈慰藉”(251頁)。

當然這并不是說,太宰治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始終都能保持先知一般的超然。他也曾一度為戰(zhàn)爭興奮,甚至被吉本隆明以“藝術至上論者”之名列入“右翼恐怖分子”之列(見《近代的超克》,401頁)。但作為下降者的本能讓他很快對腳踏空裝置上升的“時代精神”產生了逃避情緒。軟弱之人對外物終究無法做到殺伐果決,但到底是這種軟弱,確保了斷裂時代幽微自我的整全。

這或許便是這部《太宰治傳》致力于重建太宰治的精神之路,乃至“必須讓太宰治得到正當?shù)膹突睢保?52頁)的最終意義。無論現(xiàn)代性所造就的矛盾與沖突——父與子、新與舊、東與西——怎樣激烈,如何使人進退失據,軟弱而溫柔的年輕人都應該記得,曾有這樣一個人克制了毀滅他者的沖動,執(zhí)意墮入谷底?!叭丝缮缦伓廊缟瘛?,世人眼中螻蟻一般“人間失格”的太宰治,其實守住了人尚可為美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