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2023年第4期目錄、卷首語
卷首
把你們看作三十年前的自己 范曉波/4
新名家
小 三(短篇小說) 楊 帆/5
原漿散文
落夜即眠 歐陽娟/13
如 寄 李小坪/22
二〇〇二年的雪 牧 埜/31
寡 言 蘇 敏/39
蒼溪船歌 李 果/45
橫空出世 潘愛英/55
櫻桃樹 劉月朗/61
短暫而漫長的告別 吳志芳/66
橘子皮的味道 陳永林/73
魅力小說
吳玉真會開車嗎?(短篇) 賀貞喜/77
天 堂(短篇) 從 林/84
天上刮過一陣風(短篇) 靳雪明/94
薄荷茶(短篇) 耿艷菊/100
父親的記憶(短篇) 敖廣勝/107
新作家
短門河(短篇) 張明晟/116
香樟詩會
朗讀體/124
王 超 陳潤生 于心波 張 溪
梅 子 宗小白 林省吾 洛小青
羅興坤 周西西 汪聶軍 羅 至
李不去 孫 禾 譚智文
樟樹林/133
陳智泉 祝枕漱 黃仙進 謝恩傳
吉克有古 林長芯 震 杳 森 森
黎 凜 黑 籬 曹 輝 劉永軍
莫 羽 倪金才 林麥子 鄒 進
曉 川 胡文彬 野 川 朵 拉
漁 風 南木子 夏 杰 金 權
楊東明 若 水 李祚福 魯 力
奇 芳 楊如俊 李 澍
發(fā)現(xiàn)家園
人本立竹橋 澆 潔/146
鄉(xiāng)村振興題材特選作品
若有光 蔡 瑛/153
卷首
把你們看作三十年前的自己
○范曉波
我接手《星火》后寫的第一期卷首,回憶的就是學生時代對這本雜志的感受?,F(xiàn)今,如當年的我一樣以赤誠之心投奔文學的文青,對《星火》有著怎樣的信任和期許?這是我當下所有努力的著力點。
很多人因程度不一的社恐而愛上文學,社恐對寫作有益,對投稿有害。我感同身受,久病成醫(yī),所以八年來,只愿與作品深度碰撞,卻謝絕與作者把酒言歡。這難免會引起“這個主編挺傲慢”的誤解。與所有作者保持彬彬有禮的同等距離,正是我對作者表達尊重的方式,不想因此對那些羞于社交的文青造成不公。
我更愿把熱情落實在對來稿的重視上。因電子文檔可無限復制,文學報刊的投稿郵箱都有淪為垃圾中轉站的趨勢。從公共郵箱選稿,效率如同在泥沙里淘金,但近些年,《星火》的編輯們堅持以淘金者的耐心從自然來稿里選稿。每期刊發(fā)的作品源自公共郵箱的比例在百分之七十以上,首次在期刊發(fā)表作品的新作家比例也越來越高。
一本合格的文學期刊,不僅要發(fā)掘有才華的作者,還應照亮數(shù)量更廣大的讀者。這也是我以文青視角看到的另一種重任。雖然作者都是從讀者轉化過來的,雖然優(yōu)秀的作者一定兼有優(yōu)秀讀者的身份,也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這樣的人群,他們與文學發(fā)生能量互換的方式,主要是閱讀與思考,這個群體的水土流失卻是文學編輯容易忽略的。
服務作者有編選稿件作抓手,較容易滿足職業(yè)成就感;服務讀者的口號,則像一只漂亮卻容易遁入虛空的氫氣球。
我們提出要像提升作者一樣培養(yǎng)讀者后,除了在編刊時強化讀者意識,還組建了遍布全省的讀者驛站,用快遞把雜志送到每一位驛友手里,然后通過規(guī)模不一形式各異的研討會、朗讀會提升大家的文學審美和綜合素質。每年一屆的從各驛站選拔人才的《星火》驛站寫作訓練營,則為讀者向作者的轉化提供了快捷模式。
《星火》驛站的集體合影,站在C位的一般是對驛站建設最熱心的年輕人,我在驛長群里的身份不是主編而是門衛(wèi)。所謂門衛(wèi),小區(qū)里待遇最低職責最大的那個人而已。被大家“門衛(wèi)門衛(wèi)”地喊習慣后,有一次騎車出小區(qū)門時,忽聞一大爺對著門衛(wèi)室高喊“門衛(wèi)”,竟激動得剎車過猛差點翻個跟頭。
以《星火》驛站為試驗田撬動局部文學生態(tài)的改良,這個理念的種子播散時相對容易,但破土而出向四周蔓延的進程卻很艱難。最難的一點是,不曾受益于這個生態(tài)的觀望者,很難切膚感受我們已實現(xiàn)的那點奇跡般的小突破。
就如同投稿失敗者不信他人的作品真是在公共郵箱被編輯選發(fā),沒融入驛站的人,也很難理解許多驛友在文學上的各種進步,只是受益于驛站文學生態(tài)對自身潛能的激發(fā),而不是因為與編輯或主編的個人交情。實際上,主編與驛長、驛友們均無私誼,有限的見面都在公共活動里。
我成為這樣的主編,除了不善交游的天性所致,還因為,雖然年齡離年輕越來越遠,但心態(tài)上還是三十年前那個拒絕以世故換取成熟的文藝青年。
八年來,最大的辛苦不是累,而是一些誤讀和不解的困擾,而這似乎更說明了,我們想改變的生態(tài),確實亟需改變;我將付出的熱忱,仍值得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