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戲曲學》 新時代戲曲學發(fā)展成果的重要總結
來源:文藝報 | 劉文峰  2023年07月24日08:52

盛世寫史、編典、修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吨袊蟀倏迫珪肥切轮袊闪⒁院髧椅幕ㄔO的重大工程。作為獨具中國文化特色、反映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學科,《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第一版是在張庚、陶鈍等老一輩專家學者的努力下于1983年完成編撰出版工作的。全書共收條目1256個,插圖723幅,總計169萬字。第二版于2009年出版,沒有單獨成卷,與其他學科合在一起,按拼音編排,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做了壓縮,因此學界經(jīng)常使用的是第一版。截至2015年,距第一版的編纂出版已經(jīng)過去30多年,戲曲學不僅有許多新的內(nèi)容、新的信息需要補充,第一版中記述的部分內(nèi)容也需要重新認識,加以修訂。因此,《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戲曲學》的編纂出版勢在必行。

2015年初,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的領導找到原文化部副部長兼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文章先生,商談中國大百科有關藝術各學科的修訂工作,并聘請他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戲曲學》的主編。王文章先生是著名的文化學者,長期在中央文化部門工作,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之后,主持過多項國家級戲曲科研課題,對戲曲界非常熟悉。在他的主持下,聘請在全國戲曲研究領域有成就和影響的專家學者成立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戲曲學編輯委員會,并組成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學者專家為主的課題組。編委會先后舉行了5次全體會議,商討編輯計劃、編纂體例,解決編輯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為克服疫情的影響,王文章主編同副主編王安奎、王馗和我及各分支主編、副主編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交換意見,協(xié)調(diào)處理編撰過程中的難點,大家一絲不茍,常常修改條目到深夜。經(jīng)過全體編纂者的努力,我們于2020年完成了該書網(wǎng)絡版的編纂工作,2021年完成了紙質(zhì)版的編纂工作。參與撰寫條目的各地專家學者有200多人,其中既有我國大陸的學者,還有港臺及海外的學者。此次完成的網(wǎng)絡版條目4079條,總計418萬字;紙質(zhì)版條目1448條,總計162萬字。

“戲曲學卷”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紙質(zhì)版首批出版的三個學科卷之一。相比一版、二版,三版“紙網(wǎng)同步”,編纂出版規(guī)模更大、技術要求和復雜程度更高。為了體現(xiàn)戲曲高度綜合的學科特點和戲曲本體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第三版在原來的戲曲史、戲曲聲腔劇種、戲曲文學、戲曲表演、戲曲音樂、戲曲舞臺美術6個分支學科的基礎上,增加了戲曲文物、戲曲演出場所、戲曲演出習俗、戲曲研究、戲曲教育5個獨立的分支學科,分支學科達到11個。不僅如此,第三版還擴展、補充了原設分支學科所記述、收錄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本學科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并在補充和修改前兩版不足的同時,把總結記述第一版問世以來戲曲傳承發(fā)展所取得的成果放在了重要位置。

如第一版中,張庚先生在“中國戲曲”這一概述性的大條目中,闡述了中國戲曲獨樹一幟的戲劇文化特征,它是根植于廣大人民生活中的藝術,有著隨時代不斷革新的頑強生命力,這是對戲曲學科作出的科學的總結。在第三版中,根據(jù)20世紀80年代以來戲曲史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在談到戲曲變革時補充了更加深入具體的表述:中國戲曲之所以能源遠流長,至今活躍在城鄉(xiāng)舞臺上,在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中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就是它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革。就其藝術形態(tài)而言,大的變革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金元之際,由以嘲諷、滑稽調(diào)笑表演為主的參軍戲發(fā)展成為以唱為主、四折一楔子的雜劇形式。第二次是在明中葉,由雜劇形式發(fā)展為以昆腔、弋陽腔為代表分出結構的傳奇戲曲形式。第三次是清乾隆四十年前后,由曲牌體傳奇戲曲形式發(fā)展為以梆子、皮黃為代表分場結構的板腔體戲曲形式。這種變革不是對舊的形態(tài)的全面否定,而是在舊的形態(tài)基礎上的出新。戲曲藝術在變革中不斷發(fā)展,新舊劇種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吸收,各種形態(tài)的演出形式長期共存,體現(xiàn)了戲曲的多元化、多樣性與勃勃生機。

再如,為了充分反映新時期以來戲曲藝術的成就,在戲曲表演藝術家中增加了張繼青、尚長榮、孫毓敏、蔡正仁、劉長瑜、裴艷玲、于魁智、倪惠英、任跟心、武俊英、郭澤民、李樹建、茅威濤、王芳、沈鐵梅、謝濤、李梅等;在戲曲作家中增加了徐棻、曲潤海、魏明倫、郭啟宏、王仁杰、鄭懷興、盛和煜、周長賦、李莉、羅懷臻、陳彥等。書中收錄的新時期以來創(chuàng)作、演出的《曹操與楊修》《死水微瀾》《變臉》《董生與李氏》《傅山進京》《西京故事》《六斤縣長》《金子》《駱駝祥子》《程嬰救孤》《文成公主》《奢香夫人》《意樂仙女》等優(yōu)秀作品不僅受到戲曲界的贊揚,而且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在戲曲研究領域,收錄理論家的標準更加嚴格,年齡限制在70歲以上。一些有成就的中青年戲曲理論家,在紙質(zhì)版中以他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開條”,在網(wǎng)絡版中有作者簡介。

“戲曲學卷”在反映新的歷史時期戲曲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真實地反映了時代變革給戲曲帶來的問題和困難,并從歷史和戲曲發(fā)展的規(guī)律,黨和政府對戲曲傳承、保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扶持政策出發(fā),探討了應對措施。為了體現(xiàn)《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戲曲學》的時代特點,紙質(zhì)版增加了許多形象資料,圖板達到1000多幅,網(wǎng)絡版還增加了大量音頻和視頻資料,有利于讀者從理性到感性全面了解和學習戲曲知識,傳播和弘揚優(yōu)秀戲曲文化。

戲曲藝術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集我國的文學、音樂、說唱、表演、美術等為一體,與民俗節(jié)日、民間祭祀活動等文化空間緊密結合,既是世界上獨特的藝術形式,又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戲曲學》的出版是我國新時代戲曲學發(fā)展成果的重要總結,也是立足中國式現(xiàn)代化語境、加快建設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重要實踐。

(作者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戲曲學》副主編,浙江音樂學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