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三萬里,盛唐詩】 高適與李白,到底殊途同歸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曹雪盟  2023年07月25日06:48

《長安三萬里》的結(jié)尾,如同一場大型飛花令。不同音色聲線、不同口音的人們讀出一句句詩詞,其中的關(guān)鍵詞,就是“長安”。

長安,文人心里的白月光

這些詩句,仿佛印證著片中高適歷盡千帆后那句“詩在,書在,長安就在”的喟嘆。寫念念不忘,寫欲罷不能,寫月色,寫春色,寫秋日的落葉,也寫離別的回望……有唐一代,詩人們的錦心繡口,付與長安多少偏愛,讓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足以在浩如煙海的詞句中分揀歸攏,咀嚼琢磨,再搭建起盛世的依稀模樣。

《長安三萬里》也的確讓人們看到了那“繡成堆”的盛景。那是年少的高適第一次來到長安時見到的景象。他懷揣一腔抱負(fù),欣喜于入目的一片繁華。人與城,都是那樣的光鮮亮麗,意氣風(fēng)發(fā)。但這花團(tuán)錦簇的長安,亦是居大不易的長安,高適鎩羽而歸,在往后余生中,一次次嘗試蜿蜒曲折的、通往長安的道路上。

同樣執(zhí)著于長安的,還有李白。《長安三萬里》中的李白,不只有放浪形骸、仙風(fēng)道骨,更充滿對功名的渴求、對做官的熱切。那個堅信“少年負(fù)壯氣,奮烈自有時”的李白被放大了,“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的豪氣清晰了。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在李白心頭,離長安更近的渴望、入仕一展宏圖的夙愿始終不曾磨滅。

長安,不只是一座城;與長安有關(guān)的一切,也不僅指向盛世的萬千氣象。長安,是文人心里的白月光、朱砂痣,是理想的載體,是追求的志業(yè),是巋然不動的精神標(biāo)的?!堕L安三萬里》,講的正是這追尋的旅程。輪番登場的文人墨客皆前赴后繼、從未停息,而他們的魂牽夢縈的長安,卻總是縹緲遙遠(yuǎn),求而不得。

“但是詩人多薄命”

求而不得,仍要孜孜以求。“你是謫仙人,要回天上,我是世間人,我在世間盤桓?!比缙懈哌m所言,他與李白,便以迥然的姿態(tài),縱身躍入人海,義無反顧地踏上這條難以抵達(dá)終點(diǎn)的路途。

在高適的回憶里,李白是何其獨(dú)特而不凡的存在:“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一個瀟灑不羈的人,可他也是我見過的最天真幼稚的一個人。”青年初遇時,高適文采平平、耿直木訥,李白驚才絕艷、放浪形骸。當(dāng)李白流連于胡姬酒肆、揚(yáng)州風(fēng)月時,高適的生活里,是不斷的磨練與蟄伏。終其一生,他們的性格與際遇都大相徑庭;直至暮年,高適成了戰(zhàn)功赫赫的大將軍,李白成了潦倒落魄的階下囚。

但他們真的截然不同嗎?

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最高政治倫理信念;做賢臣、輔君王、開治世,是古代文人的傳統(tǒng)理想;求功名,入仕途,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被視為人生的意義與正途所在?!叭f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苯üαI(yè)的雄心壯志,曾被高適直截了當(dāng)?shù)仄拾子谠娭?。直至晚年,在蜀州刺史任上的他還因“身在遠(yuǎn)藩無所預(yù)”而“心懷百憂復(fù)千慮”。高適如此,李白亦如此。影片中,李白一早便吐露了內(nèi)心——總有一日,他要功成名就、身退得道。然而,這個被認(rèn)可、被賞識、被重用的機(jī)會,他一直在苦苦等待。

高適人生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郁郁不得志是生活的常態(tài)。盡管他也在對官場黑暗不滿的時刻自我寬慰,“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但仍在年近50歲時選擇暫時放下高家槍,到哥舒翰手下做起曾不愿做的掌書記。

兩個李白,都是李白

可以說,在現(xiàn)實(shí)面前,高適是清醒的,可李白不是嗎?他同樣清醒,但他拒絕接納。他渴求功業(yè),卻一次次碰壁,到了長安,又被賜金放還。他其實(shí)深諳世間的規(guī)則,所以寫得出干謁詩文,做得了上門女婿,能給永王連寫十一首頌歌,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后給高適的求情詩也句句溢美之詞。他懂得世界的荒謬、人生的悲苦,但他終究給自己與這世界畫出了一道界線——他拒絕被同化,于是注定無法進(jìn)入這塵世。

可他也無法徹底放下入世的理想,所以他同樣做不到徹底忘名利、離競逐、息攀比的出世,看不穿也悟不透,于是修道必然難有所成。他希冀以一己之力打破世間藩籬,一次次用灑脫不羈自我慰藉,不斷在入世與出世間掙扎拉扯,所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和“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李白,都是李白。

《長安三萬里》中,李白與友人吟誦的《將進(jìn)酒》的段落,是整部影片的華彩樂章。主創(chuàng)們歷時一年半創(chuàng)作的這場戲,極盡恢弘壯闊、浪漫飛揚(yáng)。隨著吟誦的詩句,李白和友人擊波濤,登天宮,與仙人把酒言歡,在瓊樓玉宇穿行,鯤鵬白鶴,云霞星河,上天入地,瑰麗絢爛。而極致的浪漫、瀟灑、豪邁,包裹的卻是李白的悲涼、愁苦、憤懣。這首以“悲”而起的詩,收束在以酒消愁的豪興,但酒意醒來,幻想散去,只余滔滔江水拍岸,一輪寒月高懸,和一個有了啤酒肚不復(fù)當(dāng)年颯爽英姿的中年人。但愿長醉不愿醒,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一次次失意落寞中,李白仍不斷渴望著理想實(shí)現(xiàn)的明天。

留下況味,令人欣慰

《舊唐書》評價高適:“有唐以來,詩人之達(dá)者,唯適而已?!被蛟S,官至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封渤海縣侯的高適稱得上大器晚成,實(shí)現(xiàn)了“取得功名”意義上的成功,完成了人生理想。但這樣的成功,又何嘗不是政局風(fēng)云變幻的產(chǎn)物、不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的人生?

李白的壯志難酬,以及杜甫、王維、王昌齡等一眾文人的艱難困窘,亦是如此。就如片中那個女扮男裝的裴十二,雖盡得裴家劍法真?zhèn)鳎瑓s因身為女子而無處施展——高、李與她的命運(yùn),在本質(zhì)上其實(shí)并沒有什么不同?!堕L安三萬里》以詩人們具體的命運(yùn),鋪展開一幅時代變遷的畫卷??催^影片,會明白為什么“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更會感慨為什么“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瀘水關(guān)的中軍帳里,年邁的高適再度回想起與李白初見時的模樣。廣袤曠野中,他們一言“在下李白”,一言“在下高適”,兩個少年郎,皆風(fēng)華正茂,渴望建功立業(yè),這是他們共同的起點(diǎn)。他們的一生,盡管方式有別,境遇殊異,卻都始終不曾離開由此延展出的人生路徑。片尾,高適卸下鎧甲,再度策馬馳騁而去——那一刻,他與李白,到底殊途同歸。

《長安三萬里》就是追逐理想的三萬里?;赝嵌稳祟惾盒情W耀時,一眾文人墨客登場、退場,不斷奔向那從未寂滅的理想之地,信念不絕,理想不滅,盼望著“心中的一團(tuán)錦繡,終有脫口而出的一日”。當(dāng)“輕舟已過萬重山”,影片將這份豁達(dá)和虛無的況味留下。

一同留下的,還有思考的空間。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如何選擇和定義自己的人生?要介入現(xiàn)實(shí)還是抱持理想?求而不得是否還值得追求?凡此種種,影片沒有評判,沒有說教,始終清醒平靜,溫和包容。作為一部在暑期檔上映的動畫片,《長安三萬里》注定要面對許多年幼的觀眾。從這個意義上說,拋卻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克制住自我表達(dá)的旺盛輸出,遠(yuǎn)比華麗的視覺效果、動人的故事情節(jié),更加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