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星火》2023年第5期目錄、卷首語
來源:《星火》 |   2023年08月30日14:23

目錄

卷首

眼光,坦誠,雄心及耐心 范曉波/4

名家

賊匠(短篇小說) 劉 華/5

原漿散文

大地上的云雨 卓 美/15

大地的臍帶 周齊林/22

樹的證詞(外一篇) 郭遠輝/31

溺水的人 昂 樺/38

難以抗拒的光芒 劉 潔/45

小 麥 王 族/52

出水蓮 唐詠梅/57

小河掬水 羅 榮/62

魅力小說

親愛的男孩(中篇) 霍 君/67

睡覺二題(短篇) 鞠志杰/89

半步(短篇) 李路平/100

第一聲

酒紅摩托(短篇小說) 盧 凡/109

城市的零件(散文) 許紫怡/114

蟬的地下時光

馬駒登途 盧 凡/113

最特別的聽眾 許紫怡/118

香樟詩會

朗讀體/119

呆 瓜 阮憲銑 劍 君 向 陽

李成恩 畢俊厚 孫曉杰 安 藍

遼寧山子 諾蘇阿朵 黃治文

戴逢紅 馬正凱

樟樹林/126

寇鈞劍 海 川 李易農(nóng) 王凌志

張 魚 魯 西 樊德林 聶升舉

包明強 毛文文 馬冬生 劉曉慧

夏文成 宇 軒 王云權(quán) 趙 玲

陳永泉 紫藤晴兒 田 源 劉 平

楊清茨 洪鋒慶 高發(fā)展 溫 馨

周 凱 吳 辰 黑 鳥 謝新政

郭志文 朱首清

發(fā)現(xiàn)家園

諳源:半村古色半村詩 彭文斌/139

上傅詩情 王志遠/144

文學圈

李杜最后的小糾葛 謝宗玉/151

特殊印記 齊搶先/156

卷首語

眼光,坦誠,雄心及耐心

范曉波

有關(guān)原漿的基本內(nèi)涵——真本實料比較容易理解,而原漿散文要求的真本實料,并不只是使用直接人生經(jīng)驗或社會觀察這么簡單。

每個人的直接人生經(jīng)驗隨履歷的延長而不斷添加。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每天都在復制昨天的記憶,也在不斷重復他人的經(jīng)驗和感喟。絕大多數(shù)經(jīng)驗只構(gòu)成人生,而構(gòu)不成佳作。作者體驗最深刻感受最獨特的那部分經(jīng)驗,才可能成為原漿散文的真本實料。

對怎樣的經(jīng)驗里埋藏著文學富礦的精準判斷,讓優(yōu)秀作者和海量普通作者出現(xiàn)第一次分野。

我們家的故事寫出來是一部好書。很多人都這樣說。其實,每個人的人生寫出來都是一本書,問題是,這本書是適合小范圍分享的家族記憶,還是具備一定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普通人無需做這種區(qū)分,但稍有理想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不得不在這個問號提醒下反復甄別和自省。

散文寫作的同質(zhì)化,就是諸多不假檢索的慣性寫作的后果。大家信心滿滿地記錄著各自的鄉(xiāng)情、親情、愛情和人生遭際,有時也確實能把自己感動得不行,卻沒想到見識過太多類似文字的編者和讀者的疲憊與麻木。

寫作者甄別素材,不僅要具備果農(nóng)的市場調(diào)研意識,以便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yōu),還要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訓練發(fā)掘有效經(jīng)驗的眼光與筆力。

文學創(chuàng)作伴隨著漫長的人類文明史,基本沒什么題材是沒人寫過的,這方面誰也不必抱太多幻想。所謂同質(zhì)化,并非指題材撞車,并不是人家寫過父親母親,我們就不能再碰此類題材。作為寫作者,我們需要想透徹的是,在那么多有關(guān)親情的經(jīng)典面前,我們是否一定要寫一回自己的父親母親,如果要寫,我們是否找了新的內(nèi)核、結(jié)構(gòu)、語言,是否能在這個時代的文學畫廊掛上與其他父親母親略有不同的畫像?

這個追問指向原漿(散文)的第二個要義——發(fā)酵的酵母和流程。這點比較容易被誤解和忽略,作者與作者之間的第二次分野,也在此宏闊地展開。

淘到真本實料之后,還要浸泡,蒸煮,誘導,把好料里的精華喚醒導流出來。仍以親情寫作為例,很多作者寫的父親母親之所以雷同,是因為我們解讀父親母親用的是最家常的倫理學視角,在這個維度上,世間大多數(shù)父親母親都是相似的。而文學寫作中對親情的呈現(xiàn),不能僅有這個維度,我們還要借助人性分析和社會學的鏡子,才不會一直在父愛如山母愛似水的套路里津津樂道地兜圈子。

所以,坦誠是不可或缺的酵母。在親情寫作中,寫作者應有的坦誠有時與倫理視角的道德感貌似有點矛盾;因為在文學真實里,光環(huán)籠罩的長輩也可能顯現(xiàn)出幽暗與美德共存的復雜性。有理想的親情寫作不能盲從于給親人樹碑立傳的私心,要站到更高處審視構(gòu)思,從最可信的細節(jié)下筆取證,奉獻最真切最具文學品質(zhì)的書寫。

因此,坦誠之外還需雄心和耐心。所謂十年磨一劍,說的未必是時間的長度,而是守候的耐心。

越是優(yōu)質(zhì)素材,越要埋在心里多煎熬,浸泡,讓它隨著寫作者不斷升級的文學格局不斷膨大,直至脹大到心里裝不下要從喉嚨里眼眶里躥出來,才算時機成熟。

那些內(nèi)容特別扎實真情特別充沛的原漿散文,常給人長久壓抑之后突然噴濺的灼燙感。所謂的感染力就是忍耐走投無路突然釋放的效果。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在夜色、隱痛、苦思和眼淚的幫助下,把克制和耐心像拉弓一樣緊繃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