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飛往溫哥華》:異域生活的青春書寫
來源:中國作家網 | 陳濤  2023年09月05日09:11

蔣在是出色的青年詩人,《飛往溫哥華》的出版向我們展示了她作為優(yōu)秀小說家的一面。近些年涌現了很多年輕一代的寫作者,其中尤以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居多,他們有扎實的文學基礎,開闊的文學視野,以及更加自由的文學表達,譬如《人民文學》雜志的“新浪潮”欄目就刊發(fā)了他們的許多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新鮮的閱讀體驗。

在這些人當中,蔣在以她的異域書寫凸顯著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我將《飛往溫哥華》看作是海外華人文學的青春書寫,回溯現代文學史,可以清晰地發(fā)現其開端與發(fā)展離不開那些海外留學歸來的青年作家們的努力與貢獻。2009年,《人民文學》雜志在第12期推出“新海外作家專號”,刊發(fā)了陳河、陳謙、袁勁梅、張惠雯等海外華人作家的作品,2015年又推出“海外女作家作品輯”,他們的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國人在世界范圍內的生活圖景。在這些作品中,更多是對家國的眺望與故土的回望,作品中少有當下年輕一代的形象,蔣在的書寫,在某種意義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可以讓我們看到海外年輕一代的思維狀態(tài)與生活狀況。

在蔣在的六篇小說中,四篇具有鮮明的異域特色,閱讀中一方面會被這些異域的元素所吸引,但仔細切開這些,剖開來看,深入作品的內核便會獲得不一樣的感觸。陳謙的小說《望斷南飛雁》,書寫了一對中國夫妻去到國外,男人要獲得終身教授,每天都要做試驗、寫論文等等,可謂疲憊不堪,這時候家庭中需要他的愛人付出犧牲,于是她要照顧她的老公,照顧她的孩子,但是等到她老公獲得終身教授學位、孩子也上學之后,這個女主人公不告而別,她說,我要重新過我的理想生活,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從這個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海外的中國人的生活狀態(tài)一種,但延伸來說,作者所寫的,是一種人生永恒的困境。在《飛往溫哥華》中,作品書寫了親子關系、夫妻的婚姻關系等等,但這樣的故事同樣不僅在國外發(fā)生,在國內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譬如孩子承受父母離異帶來的壓力,進而罹患抑郁癥等等。包括《再來一次》這樣的作品,她雖然探討的是一個中國人跟一個外國人的情感,放在國內兩個中國人身上也是同樣適用的。所以蔣在的這個作品雖然著眼于海外,但她所關注的卻是更高層面上的人生思索。

從技巧來看,這六個作品有很高的完成度,但從基調而言,均比較沉重,甚至讀來有些壓抑,我們不否認這是生活的一些真相,但是蔣在讓我們在感到特別沉重的同時,又會讓你獲得一種輕盈感,這是蔣在在創(chuàng)作當中比較高妙的地方。蔣在作品的結尾都很好,這是為什么獲得輕盈感的一個原因。像《遺產》,主人公最后得到的遺產是什么?是他爸小時候帶著他游街串巷的一輛車,我讀的時候在想蔣在會設計什么樣的結尾,是什么樣的遺產。結果最后卻是一輛老舊的汽車,這個車的意象真的很巧妙,因為它可以讓你隨心所欲去往遠方。像《再來一次》中,作者設計了兩個戀人,其中一個死掉了,這應該是一個悲劇性的愛情故事,最后竟然說原來上錯了車,一句話輕飄飄地結束了這段相愛相殺的感情,雖然很沉重也很痛苦,但讓你在內心深處很輕松地過去了。蔣在在沉重跟輕盈之間的處理上拿捏準確,達到了很好的平衡度。

蔣在是年輕一代當中獨特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她的語言精確,冷靜,可以視為零度敘述。這里面的人物也好,語言的表述也好,客觀超然,大哭大鬧、大喊大叫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淡然的,卻又進行著充滿力量的表達。作為敘述者“我”不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一下子鋪開,她沒有那么強烈的表達欲望,但是她又把它化在整個文章當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力量。所以這六個作品充滿了一種堅定的氣質和力量。當然蔣在也要注意一點的是,她的語言還有一些歐化的地方,在處理當下社會生活中存在不相契合的地方,以后可以適當改進。

作為年輕寫作者要多深入生活,而非僅僅是文學生活,這似乎越來越成為很多人的共識?,F在不僅僅是年輕一代的寫作者,或許都需要時時向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缺乏對社會、對基層、對底層的共情力?我們是否需要深刻反思自己,為何有時看到原本可以觸及內心甚至靈魂的事情,卻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從而高高掛起,漠然無視,以至于無動于衷。而一個文學人,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痛感,時刻保持對生活的親近感,在生活的內部去生活,這是無論何時都要明白并堅持的道理。用這段話與蔣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