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興安:是浪漫主義者,也是理想主義者
來源:文藝報 | 興安  2023年10月23日09:56

2019年,我參加林斤瀾先生逝世10周年的紀念會,一晃過去四年,又到了他的百年誕辰。林斤瀾先生是我在《北京文學(xué)》工作時的主編,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對我的影響可能伴隨一生。1985年,我大學(xué)畢業(yè),到《北京文學(xué)》做編輯,半年后,他與李陀先生便執(zhí)掌了《北京文學(xué)》。兩位都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像兩棵可以仰仗的大樹,編輯部上上下下都非常興奮,摩拳擦掌,準備迎接新的變化。那時候的《北京文學(xué)》編輯陣容強大、思想活躍,而且年輕人居多,后來成了大作家的劉恒也在其中。林老將汪曾祺、高曉聲、陸文夫、李國文、黃裳、章品鎮(zhèn)、林希這些“老派”作家邀集到《北京文學(xué)》旗下,李陀則匯集了張承志、鄭萬隆、韓少功、王安憶、莫言、馬原、余華、蘇童、格非、孫甘露、北村、王剛等中青年作家。林老的寬厚、李陀的銳利,還有編輯部總體的樸實,三者融匯互補,形成了那個時期《北京文學(xué)》的總體風(fēng)格,受到文壇的更多矚目。

林老的寬厚,體現(xiàn)在他對同行、對年輕作者、對編輯、對寫作的態(tài)度上,他很少與人爭執(zhí),盡量用更包容的視角看待事物,遇到分歧或者不好確定的問題,他會以爽朗的笑聲化解,用機智一帶而過。1990年,宣布他離開主編崗位的那天,他的內(nèi)心并不甘愿,而是想繼續(xù)與我們在一起,但是他用慣常的笑接受了現(xiàn)實。不當主編了,他反而與我們這些昔日的手下接觸更為頻繁,我便是他家的???。我經(jīng)常一個人去看他,每次他開門見我來訪,臉上都會洋溢愉快的笑容。他會拿出威士忌或者白蘭地,給我倒?jié)M一杯,自己則斟上小半杯,與我共飲。他談高爾基和托爾斯泰,談魯迅的《故事新編》,或者向我了解新近涌現(xiàn)的年輕作者,或者感嘆某位謝世的老作家。他的話題從不涉及《北京文學(xué)》的現(xiàn)狀,即使我無意中與他說起,他也會笑笑岔開話題,或者干脆沉默。然而若是編輯部有求于他,他一定義不容辭。有一次編輯部請他去湖北講課,在襄樊(現(xiàn)襄陽)大山里的一個培訓(xùn)基地,由我陪同。那時他已到古稀之年,竟然與我們年輕人一起登上武當山。我和學(xué)員們是小跑上去的,林老則是散步走上去的,由兩位當?shù)氐呐嘤?xùn)老師陪著。當時,林老看著我們這些年輕男女歡聲笑語地從他身邊穿過往山頂跑時,表情有些微妙的變化,那一刻,他是多么希望和我們在一起呀,但是年齡又讓他無法承受劇烈的運動,那時他內(nèi)心的活動顯露了他的情緒變化,既有渴望又有無奈,既有對歲月和老去的慨嘆,又有不肯服輸?shù)能S躍欲試。那種豐富而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只有我能體會到。尤其現(xiàn)在,當我過了耳順之年、覷望懸車之年的時候,我更理解了一個可愛老人的心境。

汪曾祺是最了解他的人,汪老比林老大三歲,可以說是同輩人。在林老辭去《北京文學(xué)》主編的那一年,汪老為他寫過一首打油詩《戲諫斤瀾》,表達了文壇老哥倆的真摯情感和知音之交——“編修罷去一身輕,愁聽青詞誦道經(jīng)。幾度隨時言好事,從今不再誤蒼生。文章也讀新潮浪,古董唯藏舊酒瓶。且吃小蔥拌豆腐,看他五鼠鬧東京?!?/p>

1997年和2009年,兩位老人先后辭世,但在我的心里,他們并沒有離去,兩人的笑貌音容時常浮現(xiàn)在我腦海,他們簽名送我的書,我也會經(jīng)常找出來翻看,感覺他們是許久不見的長輩,在我無法找見的地方注視著我,潛移默化地推助和指引著我。兩位都是我崇敬的作家,然而兩人身后在文壇和讀者中的遭際卻讓我思考。汪老的作品在文壇和圖書市場持續(xù)升溫發(fā)酵,被更多的讀者接受,而林老的作品卻相對冷清,甚至被人淡忘。這一點,汪老在世的時候就曾為他打抱過不平,專門寫評論發(fā)聲。汪老說:“斤瀾的小說一下子看不明白,讓人覺得陌生。這是他有意為之的。他就是要叫讀者陌生,不希望似曾相識。這種做法不但是出于苦心,而且確實是‘孤詣’?!痹u論界認為汪老的小說是“散文化的小說”,而林老的小說是“怪味豆”,是“沉思的老樹的精靈”(評論家黃子平語)。我以為兩者在語言上的不同追求,就注定了在讀者中的不同反應(yīng)和境遇。汪老的語言是漢語的極度簡化,是對“五四”以來歐化漢語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換,他在尋找一種中國式的現(xiàn)代漢語的和諧之美,而林老的語言是“反現(xiàn)代性”的,他試圖借助方言和語言的陌生化,讓漢語重現(xiàn)豐富性和表現(xiàn)力,遏制當下漢語寫作中的流俗和平庸。從這一點來說,兩人都是中國當代文學(xué)史上重要的文體家,只是林老的嘗試更具悲劇性,但正是這種悲劇性體現(xiàn)出的精神,讓我覺得更“酷”,如汪老所說:“冷淡清虛最難做,斤瀾珍重”,也如林老所言:“我希望我能抓住更多的讀者。但是有一點,我還得走我自己的路,換個別的路我不會,我也不干”。這就是林老對文學(xué)的倔強和執(zhí)著。

前幾天,重讀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林斤瀾文集》,看到他的一段自序,很有意味。門口超市賣魚,切段賣。到了傍晚只剩下頭和尾巴,有顧客問:中段呢,三種回答:一,這魚沒長中段,顯然是謊言;二,被貓叼走了,屬于災(zāi)難;三,明天有。這個“三”真是個絕妙的回答,也恰好表達了林老對生活、對生命,乃至對文學(xué)的態(tài)度:摒棄“謊言”,繞開“災(zāi)難”,期待“明天有”。林老終歸是浪漫主義者,其實也是理想主義者。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