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天津文學》2023年第11期|草川人:非遺筆記(節(jié)選)
來源:《天津文學》2023年第11期 | 草川人  2023年12月05日08:30

琴撫陽關

唐時的大地上,盛產(chǎn)詩人和君子,每一位文人,一言一行都聚集了優(yōu)雅的氣質(zhì)。唐時的天空,鴿子翱翔,充滿了深情。似乎知道有一位好友即將遠離故土,去陽關以西或更遠的邊疆當差,天空便送來一場及時雨,仿佛摯友眼眶中為彼此滑落的淚滴。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p>

我不知道王維和元二之間有著怎樣推心置腹的感情,也許有“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情誼吧,使詩人、君子王維在那個新鮮的早晨提筆寫下了《送元二使安西》這首七言絕句,因為王維的深情而流芳千古,幾乎成了中國文人送別時都會想起的典范之作。

這首七絕完成后,因其意境的酣暢淋漓,藝術造詣的高超,再加上真情飽滿,感動了無數(shù)人,被當時的音樂人譜成了曲子,即《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和《渭城曲》,結果在安史之亂前就已經(jīng)風靡全國,廣泛流傳于大江南北,成為臨別送友人時必彈的曲子。

這里要說的《陽關三疊》是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被傳唱千年,依然魅力不減?!吨匦拚?zhèn)髑僮V》中說:“此唐王維作也。后世術之,或句句三疊,而今為詞,只用第三句三疊。如曰,青山無數(shù),白云無數(shù),淺水蘆花無數(shù),是又變而為詞三疊也。”

也正是因為《送元二使安西》和《陽關三疊》,古往今來的多少文人墨客前赴后繼地要去陽關走一趟,看一回,猶如那里是他們內(nèi)心永遠光芒四射的故鄉(xiāng)。遠的文人就不說了,在當代的散文家中,余秋雨便是其中一位,哪怕是冬天,荒漠上寒風凜冽,雪花飛揚,依然擋不住他的一腔熱血和滿腹情懷,不顧店家勸阻,前往“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陽關”。后來,他也寫下了著名的散文篇章《陽關雪》,收入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中。

根據(jù)文獻記載,古時的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

而如今的陽關,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成片的好地方。通過這些年的不斷開發(fā),已經(jīng)成為敦煌的AAAA級景區(qū),再加上通信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和社區(qū)軟件的大流行,今人不會再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可能了,幾乎可以做到天涯處處有朋友。

大概是二十一世紀初的前十年吧,具體是哪一年我記得不太清楚了,當時敦煌來了一位在國際上很有名望的時裝藝術大師,他要在大漠落日的余暉中舉辦一場時裝發(fā)布會,我前去采訪。等采訪完成后,還有一天的時間可以去敦煌和其他一些景區(qū)參觀,由于《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唐詩和《陽關三疊》這首曲子的緣故,我便選擇了只身去陽關。

當時給我的印象是,一路上除了荒涼的戈壁灘,就是茫茫沙海。出租車在路上加足馬力奔跑,打開車窗后,風吹得人難以睜開眼睛。全程一百余里,大概行走了一個多小時,終于抵達了古董灘附近,也就是已經(jīng)到了王維筆下的陽關。遠遠望去,陽關遺址猶如長城的烽火臺,矗立在戈壁大漠上。

望著眼前蒼茫的古城,被荒涼的戈壁和流沙包圍,我才真正懂得了當時王維為何對他的好友元二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擔憂。想想,彼時從渭城(咸陽附近)到陽關有多么遙遠的距離,一路不管騎馬還是乘坐馬車,不知道要搖搖晃晃地走到何年何月才能抵達。況且元二當時要去當差的地方在新疆,出了陽關,不知道還要走多少個日夜,才能安頓下來!

站在不遠處看陽關遺址,我的內(nèi)心充滿了懷想。如果當時王維除了寫下這首詩外,再用古琴彈出柔美而深情的曲子,送別元二,我估計兩人內(nèi)心會翻江倒海,淚雨紛飛,像那個早晨渭城的雨一樣,下滿大街小巷。

回到蘭州后,由于當時的感觸,我也曾經(jīng)寫下一些關于陽關和古琴的詩句,后來發(fā)表在國內(nèi)一家詩歌期刊上,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黃沙茫茫,我從天空的倒影中

看見元二乘著馬車搖搖晃晃走來

《陽關三疊》的旋律

像一層層浪花,拍打著我的心扉

那場落在唐朝渭城的雨

也在我心里淅淅瀝瀝

下個不停

此時,從不倒流的時光開始倒流。

說實話,寫了這么多關于陽關和古琴的文字,但古琴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始終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很多年來我只是在一些視頻中領略過其風采,知道它的聲音有溪水叮咚的清脆和珠落玉盤的美妙,有空谷幽蘭的寧靜和秋葉飄零的憂傷,當然也有“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英雄豪邁之氣。如果在某個寧靜的秋日側耳傾聽,可能會讓你的內(nèi)心充滿傷感。

后來,由于工作的原因,長期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領域遨游,沒想到最后沉浸其中,而且越干越有味,越干越賣力。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在甘肅的靖遠縣和天水市,竟然藏著古琴制作以及演奏大師,而且天水、靖遠兩地均有延續(xù)近三百年的琴學傳承體系,古代流傳下來的三千多首琴曲中,由甘肅籍琴人創(chuàng)作整理以及描繪甘肅風物的曲目就有幾百首之多。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我國傳統(tǒng)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qū)拸V,音色深沉,余音悠遠。

我國關于古琴的最早記載文字是在《詩經(jīng)》中。如《詩經(jīng)·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jīng)·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jīng)·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jīng)·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詩經(jīng)·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關于古琴的文字記載,在《詩經(jīng)》中還有很多。

據(jù)《史記》載,古琴的出現(xiàn)不晚于堯舜時期。先秦時期,就產(chǎn)生了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而在兩漢時代,產(chǎn)生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等古琴曲。從這些文字記載來看,古琴的歷史可謂是漫長的,幾乎伴隨了整個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

那么,天水的古琴制作技藝到底有多長的歷史呢?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記載,天水古琴制作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大概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逐漸開始復蘇,主要分布在秦州區(qū)玉泉鎮(zhèn),尤以秦州區(qū)熊氏琴坊為勝。天水位于秦嶺山脈以北,境內(nèi)林業(yè)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溫潤的氣候,尤其適宜桐樹、漆樹的生長,獨有的大漆和優(yōu)質(zhì)的木材資源為天水古琴制作技藝的發(fā)展、傳承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天水古琴制作首先是將桐木或杉木等優(yōu)質(zhì)木材制成琴身,后經(jīng)過鏟腹腔、圓琴面、合琴、安裝附件、披麻、刮灰、上漆、推光、上弦、調(diào)音等工序,制成成品。根據(jù)傳承人的講述,古琴常見的樣式主要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劍式等等。

一把上好的古琴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制作完成。制琴最后的工序是晾干琴身上的漆,而最為講究的是用天水小隴山林區(qū)生長的獨有的大木漆制琴,是斫琴上品。制作一張古琴,為了防止變形和皸裂,一般木料要在自然常溫、通風透氣的地方放置五六年以后才可使用,不能在太陽底下暴曬,也不能依靠熱源烘干,而是要在陰涼處慢慢陰干。

在現(xiàn)代條件下,制作一張古琴尚且需要這么長的時日,可見在遙遠的古代,琴人制作古琴,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也怪不得在漫長的歲月中,古琴被文人墨客不斷贊頌,甚至被當作至寶,出門游學時都要背在身上。

由于歷史的演進,以及現(xiàn)代社會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發(fā)達,現(xiàn)今的送別似乎失去了古人的那種優(yōu)雅風范。不管送誰,與誰離別,可能只需要去車站、碼頭、機場,分開時握握手,深情者來個擁抱,而后揮揮手作別罷了。如果誰曾在車站或碼頭,看著遠去的友人,撫琴而送,可能會被當成半個神經(jīng)病對待。

不過說是說,在繁忙而匆匆的生活中,面對自己一生中重要的一次離別,如果你身懷琴瑟之才,不妨像古人一樣,在候車室,在碼頭,拿出一身的君子或淑女氣質(zhì),彈他一曲《陽關三疊》又何妨?不管路人如何看待,不管別人如何議論,盡管讓悠揚的曲子在有限的空間里飛揚、盤旋,我想一定會讓離別的兩個人銘記一生。

羊皮筏子

提筆要寫黃河上詩意縱橫的那一葉葉羊皮筏子,卻不由得想起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那時我在小縣城一所中學讀高中,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晚飯后沒事時,老往大街邊的舊書攤上跑。在那里一蹲就是一兩個小時,久久不愿離去。

具體是哪一年夏天,我忘記了,在當時縣文化館門前的空地上有一個舊書攤,里面的書籍品種異常豐富,有中外名著,有唐詩宋詞,也有當時流行的各種文學刊物。學校放了暑假,我要購一些舊書,在收完麥子后一邊學習一邊讀。當時除了購買幾本詩集,還有幾本舊雜志,有《人民文學》《當代》《十月》《收獲》。

回家后連夜翻起了雜志,其中有一個中篇小說吸引了我,題目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叫《清凌凌的黃河水》,具體作者是誰,我徹底忘記了。小說以黃河上游為背景,詳細描述了黃河上的筏子客與尕奶奶苦戀的故事。

在那部小說里,羊皮筏子是一座橋梁,打通了兩個人的愛情。正是那篇小說,讓我第一次知道了黃河上有一種原始的交通運輸工具,叫羊皮筏子。這種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也似乎是西部的象征,好像只有甘肅、青海和寧夏才有。它們常年漂蕩在黃河上,猶如一首首滄桑的詩歌,閃爍著粗獷豪邁的氣息。也由于那部小說,羊皮筏子像一個符號,留在了我生命的某個角落,偶爾會閃一下光。

大概是在高三的時候,我在縣圖書館里遇到了一本由范長江先生所著的《中國的西北角》。翻了幾頁后,徹底被書中的內(nèi)容以及先生的文筆所吸引。后來除了上課和學習時間,我就趴在課桌上讀這本書,書中也有羊皮筏子的身影,范先生從蘭州去往寧夏的時候,一路乘坐的就是羊皮筏子。

雖然那時我還沒有到達蘭州,但先生筆下羊皮筏子的形象始終歷歷在目,生動飽滿。

其實于我而言,雖然早早就知道了羊皮筏子,也通過一部小說和一本書,算是對羊皮筏子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我來蘭州上大學后,也只是遠遠地看了看黃河上駛過羊皮筏子,并沒有乘坐過。究其原因很簡單,學生時代,口袋里干癟,哪兒有那么多閑錢體驗呀,看看就知足了。

打內(nèi)心來說,作為一名詩歌寫作者,在大學時代沒有乘坐羊皮筏子在黃河的波浪里暢游一回,也算是一種青春年代的遺憾吧。

第一次乘坐羊皮筏子,還是在工作以后,大概是2006年前后的某個夏天。一撥人下班后都不想回家,說要找個地方喝酒,商量了半天,認為南關什字當時的“萬人攤”人太多,過于擁擠,不適合去。最后還是選擇了黃河邊,不僅因為河風的酣暢淋漓,更因為可以一邊喝酒、吃飯,還能目睹大河上的風光。

可是到了河邊,發(fā)現(xiàn)人群依然擁擠。幾個人再次商議,最后達成一致,認為在這個滾燙的夏天,尤其是傍晚時分,更適合幾個人乘坐船只在黃河上暢游。坐現(xiàn)代化的快艇,除了速度快,好像并沒有多少詩意的體驗;只有乘坐羊皮筏子,因為慢,不僅能閱盡兩岸風光,更能獲得一種古老的詩意。

到了羊皮筏子的小碼頭上,水手們爭相攬客,最后我們選擇了兩位中年人駕駛的皮筏,他不僅價格低,也因為常年在黃河上漂浮,安全經(jīng)驗豐富。我們穿上救生衣后,次第登船,一屁股坐下,手緊緊抓著簡易的扶手,生怕落入水中。水手熟練地操作著,劃拉了幾分鐘便到了河心。水手奮力劃船,筏子搖搖晃晃地載著我們到了白馬浪,水流開始變得湍急,兩名水手叮嚀我們抓好坐穩(wěn)。他們額頭上滾動著汗珠,氣喘吁吁,似乎非常吃力。

大約半小時后,筏子已經(jīng)駛過了雁灘黃河大橋,水手們看上去已經(jīng)疲憊不堪,我們要求返回。但水手認為目的地還沒有到,對不住客人,想繼續(xù)劃行,但被我們阻止了。返回時,由于是逆水,我們?nèi)肯铝舜?,幾名水手扛著筏子沿黃河灘頭向上游走去。

此時突然想到,在古老的歲月深處,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水手們需要怎樣高超的技藝、怎樣健碩的身體才能把范長江先生和一筏子貨物送到寧夏。那一路上不知道要經(jīng)歷多少次危險和多少次與惡浪、險灘、暗礁的較量,才能平安抵達。等我們上岸時,西邊的那輪燃燒的落日,猶如一艘古老的羊皮筏子,慢慢消失在水中。

在蘭州,羊皮筏子從清光緒年間就已經(jīng)興起,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用于青海、蘭州至包頭之間的長途水上販運。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張羊皮袋扎成,長22米,寬7米,前后備置3把槳,每槳由兩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

羊皮筏子是如何制作的呢?蘭州當?shù)厝擞幸欢雾樋诹?,直接可以概括:“竄死一只羊,剝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刷上一層油,暴曬一個月,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可賽軍艦,漂它幾十年,逍遙似神仙?!比藗冊谕涝籽驎r,剝下大個羊只的整張皮毛,用鹽水脫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頸處,使之松軟,再用細繩扎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后封孔。

根據(jù)相關史料,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羊皮筏子在交通運輸中也曾發(fā)揮了極大作用。1941年的一天,有一名實業(yè)家接到了一個緊急任務,要求在半個月內(nèi)把一批汽油從廣元運送到相距1400多華里的重慶。當時的中國,除了木船之外并沒有什么水運工具。但如果用木船來運送的話,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正在他發(fā)愁的時候,聽說蘭州有種水運工具比木船還快。于是,他來到蘭州,找到了從事筏子運輸業(yè)務30多年的王信臣先生。最后,王信臣用2000個羊皮囊,拴成了5只巨型的羊皮筏,用了兩周時間就把汽油運送到了重慶。當時民間就流傳出了一首抗戰(zhàn)花兒:“水手們浪花里豁了命,羊皮筏,賽過了洋人的軍艦?!?/p>

可見,在滄桑的歷史深處,一艘艘羊皮筏子或牛皮筏子,為中國歷史的向前邁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對于黃河穿城而過的蘭州來說,羊皮筏子雖然算不上是一張名片,但絕對是一種象征性的文化符號,始終刻在歷史的畫卷之中。它劃過水面掀起的波浪里,有歷史的印跡,有一代又一代人無法抹去的記憶。

羊皮筏子仿佛一首首古老的詩詞,在歲月的長河里搖搖蕩蕩。有時隱沒在浩渺煙波中,有時又突兀于某一次崛起的浪尖上。記得有一首花兒唱得好:“峽谷里射出一排箭,筏子客,浪尖上繞花子哩;槳板子打得水花花閃,水手們,漩渦里練膽子哩……”這就是民間最好的贊美。

季節(jié)滾動,光陰漫長。羊皮筏子已經(jīng)完成了歷史的使命,如今只需要唱著古老的歌謠,載著天南地北的游客,在蒼茫的母親河上尋找遺落的詩篇,尋找蘭州的過往。

……

(節(jié)選自《天津文學》2023年第11期)

【作者簡介:草川人,做過多年財經(jīng)記者,現(xiàn)居蘭州。中學時代開始詩歌練習,作品散見于《詩刊》《星星》《飛天》《延河》《詩潮》《詩歌月刊》《廣西文學》等多家刊物。著有詩集《失敗的蘋果》?!?/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