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魏思孝:理想的批評長什么樣——王晴飛《摸象集》閱讀散記
來源:文藝報 | 魏思孝  2023年12月07日10:49

一個寫小說的人,要為一本評論集寫評論,這多少有些不靠譜的意味,但通讀全書,看著標注出來的密麻段落,我又覺得,以閱讀札記的形式談下感受總是沒錯的。在談之前,我想先理清這本書寫的是什么,作者對當下文學批評的態(tài)度,以及他心目中的文學批評的樣貌,我再以此摘選出那些觸動我的言論。這樣的先后順序,更為妥當。更重要的一點,從作者的那些真知灼見中,也更準確地看出王晴飛著文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他的態(tài)度,以及對世界的認知,體現(xiàn)出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青年批評家。在這些段落中,或多或少,我們也能明白,他的可貴之處。

正如王晴飛在這本評論集的自序中所言,“收在這本小書里的文章,是我這幾年文學評論的一個小集。我在治學上歷來沒有完整的規(guī)劃,不免‘從心而欲’,看到哪里便是哪里,這也是‘破碎’的根本原因。書中所收文章,多是作家的作品論,偶有幾篇略近整體的篇章,則是在閱讀作家作品并試圖闡釋時產(chǎn)生的難題與困惑。當然,人的興趣總有其大概范圍,事后來看,我關注的作品,說起來無非是反映出人生的恒久性或時代性,也即或是試圖理解更廣大范圍的人心,或是察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異性?!辈徽撌菑男亩?,還是破碎,其實都恰好說明了《摸象集》在一定程度上的包羅萬“象”——它不僅僅是一本單純地瞄準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寄生于此批量產(chǎn)出的一本文學評論小集。從中,一方面能看得出作者廣博的閱讀,又能發(fā)現(xiàn)作者對待文學批評這個主業(yè)的思索。

關于文學批評這個行當,或者說這門技藝,在《批評三題》中,作者明顯感覺到,我們與文學世界之間,隔著一個文學理論的鴻溝。將過度依賴文藝黑話的評論用一個函數(shù)公式來展現(xiàn):f (x)=y。x是作品,f是文藝黑話,y則是評論文章。只要將作品源源不斷地放入文藝黑話的算法里,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文學評論產(chǎn)生出來……這樣的評論是可以批發(fā)的,并且立等可取的。由于不是批評家,我平時看文論不多,偶有涉及到自己的會讀一下,當然,夸贊自己的評論難免會覺得要更好一些。但對于文論本身,總體的觀感,也如晴飛所言,黑話過多,倒是不知其所以然了。所謂大道至簡,我喜歡那些用簡單的道理來闡釋復雜問題的文字,但作為寫作者,我也不免因此自我反?。寒斚碌奈膶W作品,有些也確實不太值得去粉飾,或許從其中找出紕漏,進行貶損,更能體現(xiàn)這些文學作品的價值。而關于理想中的批評,或者說理想中的批評家,作者也有精彩有趣的論述,“即作為批評者,要努力使自己變得豐富一些,譬如研究文學而偏不單讀文學書,在閱讀上要盡量做到‘牙好,胃也好’。牙好,可以嚼得動;胃好,可以吃得進。只有廣泛涉獵,才能造就健壯的體魄,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兼有趣味的綜合與理智的分析。”文學和文學評論都是綜合性技藝,文學評論家自然應該是“雜食動物”,這就是所謂的“牙好胃也好”。而晴飛的追求我想或許還不止于此,他更注重的可能是文學對于人的作用——文學應該使人變得更好,使人的精神、人格更健全,而不是相反。

在《頑主·幫閑·圣徒——論石一楓的小說世界》一文中,作者寫道,“權力需要限制,道德權力雖說是一種虛化的軟性權力,一樣可以使人內心膨脹,以宇宙真理在握者自居,變得專制蠻橫,勇于粗暴干涉他人。于己,是使自己的心靈變得粗疏僵硬,缺乏對更豐富的世界和人生的感知;于人,是視天下人皆為螻蟻而自己獨為英雄救主——這其實恰恰喪失了道德追求和堅守的本意。”就像維特根斯坦的道德追求是一種搏斗、一種掙扎。對他來說,坦誠地直面自己內心,克服怯弱,避免因驕傲和虛榮而起的不誠實,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并非得自于遵從由外部施于人的信條,道德是人在內部覓得的品質。道德與其說是一種教化,不如說是一種救贖。

在《兩件事說成了一件事——讀賈平凹長篇小說〈極花》》中,作者直言不諱,“文人對鄉(xiāng)村的印象和懷想,往往難以超出兩種類型,一是哀嘆今日的破敗與‘凋敝’,一是懷念曾經(jīng)的靜穆與和諧,兩者其實分享著同一類型的思維和情感模式,即都沒有將農(nóng)民當成和自己一樣有思想、有情感、在變動的社會中追求更好的生存的人,而只是將他們看作過著和我們不一樣的神秘生活的神秘群體?!蔽液颓顼w都在農(nóng)村長大,至今許多親友仍在鄉(xiāng)村生活。初讀到這段話,心中一顫。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需要的不是獵奇的目光,更需要的是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去關注他們的生活。

除了以上所選這些段落王晴飛對我的啟發(fā),讀來尤為感動的,還有在《經(jīng)驗、文學與“無窮的遠方”》中,他對文學的肯定和理解,“對人類內心黑暗面的深層體察,固然豐富了我們對人性的認知,但過度體察也可能損傷對人性廣度的理解,走向偏至,因過于深刻而失去廣博。文學要切中更廣大的內心,使我們更多地去理解、關心他人。當我們各自握著手中碎片化的觀念、片面的知識而各執(zhí)一詞時,也只有文學的感受可以使我們放下偏執(zhí),想起‘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愿意傾聽別人,習得感知他人痛苦與歡欣的能力。這是感受的力量,也是文學的力量。如果文學都碎片化了,將人各各分離,還有什么能讓我們接近與親近彼此呢?”作為一名寫作者,讀到這樣的文字,我是能夠感受到力量的,這讓我們在文學已經(jīng)失去轟動效應以后仍能堅信文學的力量,也提示我們文學可以更深刻,但不必因此走向狹窄。

在《摸象集》一書中,除了上面所提到的篇目,令我眼前一亮的,還有《楊康之死》這篇。作者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從“楊康”這個武俠小說中虛構的人物的死,串聯(lián)起中國史傳、筆記中人物的身世問題,妙趣橫生,好讀又好玩。少了諸多當代文學作品設置的條框和人情意味,更能在里面展示出王晴飛內心世界的有趣和行文輕柔的身姿。作為讀者,我希望他能多寫點這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