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在口頭文學中感受故事的語詞如何流淌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哲學部主任,國際史詩研究學會會長朝戈金
來源:四川日報 | 余如波  2023年12月26日09:07

朝戈金(右)接受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

從全人類的情況來看,口頭文學才是“汪洋大?!?,書寫只是一小部分

今天的中華文化是一支“交響樂”。這支“交響樂”中有不同的“樂器”、不同的“嗓音”??傊?,是不同的文化因素,共同演奏出這樣一個偉大的樂章

統(tǒng)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說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不是我要把你變得和我一模一樣

多樣性和豐富性是正相關的關系,只有豐富多樣,文化才能健康發(fā)展

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是與全人類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要與全世界的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推進人類文明的進步

北京建國門,中國社會科學院附近的一個小區(q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哲學部主任朝戈金的家就在這里。書架上,古今中外的史詩作品引人注目:《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吉爾伽美什》《摩訶婆羅多》……

在蒙古語中,朝戈金的名字意為“神采飛揚”。他幾十年來以史詩為代表的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研究,同樣稱得上精彩紛呈。作為國際史詩研究學會會長,朝戈金將在國外獲得充分發(fā)展的口頭程式理論引入中國,并身體力行地進行在地化探索,在國際史詩學界發(fā)出了中國學者的聲音。

“以前,大家總覺得‘民間’在整個中國文學中不是主流。不過,這幾年情況有所改觀?!背杲鹉贸鰞杀卷敿墝W術期刊,2022年第4期《文學評論》和2022年第9期《中國社會科學》,他的兩篇論文《論口頭文學的接受》和《“全觀詩學”論綱》都出現(xiàn)在刊物頭條位置?!皬膶W術期刊對待這個領域文章的態(tài)度就能看出,刊物也逐漸意識到這不是文學陣營中的‘邊邊角角’。這里面討論的很多問題,具有理論沖擊力和國際前沿性,打開了一個新窗口?!?/p>

朝戈金的學術研究,經歷了從作家文學、書面文學到民間文學、口頭文學以及民俗學的轉變。新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和重視,他的學術研究和事務性工作也日益產生社會效益,“通過中國學者的聲音和想法,參與和推動全球的非遺工作。”

■ 引介探索全新理論 從書面文學走向口頭文學

朝戈金對文學產生興趣,進而從事文學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受家風影響。

“我是在內蒙古大學校園長大的?!?958年,朝戈金出生在呼和浩特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巴·布林貝赫是一名文學教授,也是著名的蒙古族詩人,被譽為蒙古族當代詩歌的奠基人。

由于家中有不少文學書籍,小學時,朝戈金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作品。高中下鄉(xiāng),朝戈金來到錫林郭勒盟牧區(qū),跟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逐漸了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學了一些蒙古族民歌,對民間文化有了很多直接的認識?!拔覀冞@代人跟‘從課堂到課堂’的青年學者不太一樣的地方是,我們真的就是民眾中的一員,對民眾的日常起居、生活法則、思想感情、信仰體系各方面都有直接的了解?!?/p>

這對朝戈金后來的學術研究影響很大。他不會去書生氣地想象老百姓怎么講故事,而是回到現(xiàn)實場景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知世間冷暖?!皩@個場景的理解和對生活方式本身的理解,不是在文學課堂上讀幾本理論書就能代替的?!彼麖氖驴陬^文學,例如史詩、敘事文學的研究,對相關問題的看法都直接來自生活經驗。

不過,在學術生涯的早期,朝戈金更關注的仍是老舍、張承志等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文學,直到1995年夏天在芬蘭參加民俗學暑校?!斑@個暑校,長期得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在國際民俗學界極有聲望,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窗口。我對那些新理論、新方法非常感興趣?!币彩窃谶@個暑校,朝戈金見到了后來成為自己博士后指導老師的約翰·弗里教授。

那年秋天,朝戈金來到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哈佛大學是民間文學領域口頭程式理論的搖籃,“花了不少時間來專門鉆研這套理論和方法,覺得很有興趣?!背杲鹣仁菍W習、介紹這套理論,翻譯出版了《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等著作和若干論文,后來又用這套理論做史詩研究?!坝昧巳迥陼r間,在學術研究上完成‘轉身’,或者叫‘換軌’?!?/p>

不過,在他看來,自己原有的相關知識訓練,例如陪外國學者做田野調查,還有去芬蘭參加民俗學暑校,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學習,不夠系統(tǒng)和嚴謹?;貒?,他前往北京師范大學,師從當時已年過九旬的民俗學泰斗鐘敬文讀博。其間,他接觸到了季羨林、啟功、張岱年等老先生?!奥犓麄冋f話特別有趣,有一種超越俗常生活的情趣。有些東西,當時你不一定意識得到,但也許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p>

■ 跟蹤文學生產傳播過程 與受眾一起聆聽感受

2000年,朝戈金完成學術研究上的一個突破。他的博士學位論文《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結合蒙古族史詩《江格爾》,通過將外來理論在地化,解決了中國自己的學術問題。

在他看來,此前國內的有些史詩研究存在誤區(qū),尤其是局限于以文本為中心,運用書面文學研究的方法從事口頭文學的研究?!按蛞粋€很簡單的比方,你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看于是之、黃宗洛他們演《茶館》,和讀《茶館》的文學劇本肯定是不同的。故事講述也如此,聽一個史詩的故事和讀一個謄寫下來的故事文本,也是不一樣的?!?/p>

因此,與作家文學、書面文學相比,口頭文學、民俗學研究需要更多維度。“口頭文學的生產、傳播和接受是過程性的,它存在于一個場域中,所以需要跟受眾一起去聆聽,才能真正感受到故事的語詞是如何流淌出來的。假如你只看一個別人謄寫下來的本子,就缺少了很多東西?!?/p>

這離不開大量的田野調查。由于史詩歌手大都生活在邊疆地區(qū),想要找到他們,免不了要跋山涉水,往往路途遙遠而艱險。途中除了面臨環(huán)境、氣候、交通等考驗,還要不時應對各種突發(fā)的意外情況。

“我很喜歡的一張照片,就是背著一個大行囊,騎馬跨過一條小河的情景。這非常生動地反映了田野作業(yè)的一個側面?!辈贿^,在他看來,相比以前的中外學術前輩,這樣的條件已經好了很多??陬^程式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們,“做調查的時候,錄音裝置非常沉重,需要用毛驢馱著。鋁制的錄音盤一個才能錄幾分鐘,音質也不是很好?!?/p>

此外,書面寫作有正字法、標準音,讀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民間的口頭文學存在大量方言土語,“假如不在他們的文化中,有時你不知道他說的是啥。”難怪有學者專門做民間詩歌方言詞匯的索引,逐詞做注解??陬^文學的敘事法則往往具有迷惑性,表面上說的是甲,實際上指的是乙,這被稱為“傳統(tǒng)指涉性”。

口頭交流的法則給研究增加了難度,但這也恰恰是口頭文學的魅力所在。進一步說,從口頭文學觀察書面文學,有助于加深對書面文學的理解,進而有助于觀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一些文化現(xiàn)象,譬如網絡交流。

朝戈金說,從全人類的情況來看,口頭文學才是“汪洋大?!保瑫鴮懼皇且恍〔糠?。“我們看互聯(lián)網,看新的媒介技術,其實好多問題都是回到口頭才能理解。例如,今天網絡謠言的生成傳播機制,還有網絡語言壓縮的方法,又如用一個事物指代另一個事物的辦法等,其實都能在傳統(tǒng)敘事中找到原型?!?/p>

■ 貢獻中國學者經驗智慧 服務文化傳承發(fā)展

長期從事口頭文學研究,朝戈金自身在語言方面有優(yōu)勢。作為中國的一名蒙古族學者,他的漢語、蒙古語水平自不待言;由于經常參與國際會議、訪學、交流等,他還練就了不錯的英語能力。

從2008年起,朝戈金擔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兩屆副主席,后于2014年當選并擔任了兩屆主席。多年來,朝戈金積極投身國際學術活動,在眾多國際場合,或作為政府代表,或作為中國專家,或作為國際組織負責人,參與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各類國際組織的會議和活動。此外,朝戈金還多方面參與了國際、國家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評估和政策制定等工作。

“把中國學者的經驗智慧帶進去,用專業(yè)知識服務國家的文化建設,服務全人類非遺保護實踐中某些樣本的樹立?!痹趽沃袊袼讓W會會長期間,他大力推動中國民俗學與國際學界的對話和交流??梢哉f,中國民俗學界有了更多機會在國際上發(fā)聲,有朝戈金的功勞。

在不少人眼中,朝戈金又“土”又“洋”?!扒耙惶爝€在巴音布魯克草原上做田野考察,睡氈房,挨蚊子咬;第二天又飛到巴黎,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表見解,傳遞中國學者的聲音?!痹谶呥h民族地區(qū)和國際學術場合,“眼光向下”的同時“眼光向外”,是他工作的常態(tài)。工作場景的頻繁切換,其實也是推進中國個案與域外學術的對話,推進中國學者的思考與國外同行的交流。這種對話交流,對雙方都有利。朝戈金說:“就國內外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理論轉向而言,人類學、民族學等更多的學科方法和更新型的技術手段均參與進來,不斷探索著更加寬廣的新領域。這不僅為口頭傳統(tǒng)研究整體帶來了更多可能,也為理解中國口頭傳統(tǒng)研究的多樣性、人類文明的互鑒關系提供著智力支持?!币允吩娧芯繛槔?。荷馬史詩等西方史詩,如今早已沒有活形態(tài)的演述,這給研究帶來很大困難;我國不僅擁有大量的史詩傳統(tǒng),還具備西方史詩無法比擬的“活態(tài)傳承”優(yōu)勢?!翱陬^傳統(tǒng)研究的體系化發(fā)展,必將帶來對人類表達文化的整體反思和知識框架的重新整合,在新時代的人文學術領域中,中國口頭傳統(tǒng)研究必將在國際舞臺上作出新的貢獻?!背杲鹫f。

對話

屈原、曹雪芹很偉大

劉三姐、居素甫·瑪瑪依也很偉大

不同的文化因素 共同演奏中華文化的偉大樂章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作為少數(shù)民族文學、民俗學研究者,您有何解讀?

朝戈金:所謂歷史,是立足今天看以往。如何看,就有個立場問題。從不同的立場出發(fā),看到的是不同的歷史。有官方文獻書寫的歷史,也有人民的歷史。我們今天看中華文明的歷史,不能只看文獻,看官方的記載,還要看到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在創(chuàng)造著歷史。要看王朝更迭,也要看民眾生活。我們常說的“眼光向下”,就是這個意思。

從信息技術的角度講,有文字的歷史和無文字的歷史,有記載的歷史和實踐的歷史。同時,歷史又包括漢族的歷史和各個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它們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歷史。今天我們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在長期發(fā)展中,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熔鑄成中華民族,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過程,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在這個進程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加入了“大合唱”。所以,今天的中華文化是一支“交響樂”。這支“交響樂”中有不同的“樂器”、不同的“嗓音”??傊遣煌奈幕蛩?,共同演奏出這樣一個偉大的樂章。

記者:近年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受到高度重視。在您看來,它的重要意義是什么?有哪些可能的路徑?

朝戈金:太多了,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傳統(tǒng)中有“招財貓”的習俗。我寫過一篇短文,說“招財貓”和現(xiàn)代都市通過飼養(yǎng)寵物拉動消費,很容易結合起來。又如,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被好萊塢改編過不止一回。歐洲主要的史詩作品,都被改編成當代的影視作品。我們看到的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里面有很多中國元素,中國文化資源就變成他們的文化產品了。

我們的這種改編做得不夠。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民間蘊藏的資源無比豐富,如我們的少數(shù)民族三大史詩,《格薩爾》《瑪納斯》《江格爾》??上覀儸F(xiàn)在拿得出手的產品還太少,只有哪吒、孫悟空等不多的文化產品。各民族文化資源是一個大寶庫,可以用來轉化成適合新時代人民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藝術產品,這個前景是無比廣闊的。

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民間工藝和美術等,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刺繡,成了巴黎這樣的時裝之都高檔時裝設計的重要靈感資源?,F(xiàn)在有些高端定制時裝,已經開始意識到傳統(tǒng)圖案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視覺沖擊力,它們有些是當代都市服裝設計者絞盡腦汁都想不出來的。這些文化資源不斷進入新的產業(yè),以新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無疑豐富了民眾的生活,提升了民眾的審美趣味。

記者:剛才談到的案例主要聚焦于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領域。如果從精神層面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價值是什么?傳統(tǒng)文化中又有哪些資源?

朝戈金:文化早期是充滿想象力的,是用藝術的方式來把握自然和認識自己的。如希臘神話,就有長久的影響力。中國的神話傳說也很有特色,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這些神話,主題大多是遭遇到重重困難,但主人公以難以想象的忍耐力和雄心來克服困難。中國神話中的這些元素,如堅忍不拔、九死不悔,都是健康的文化基因,一直傳承到今天。我們在眾多史詩故事中,在民間敘事傳統(tǒng)中,總能看到這種熱愛人民、反抗外敵,充滿正義感、視死如歸的精神。中華民族歷經挫折,每次都從血泊中、從艱難困苦中、從泥淖中爬起來的這種能力和勇氣,跟中華文化基因中那些非常古老又很健康、很有生命力的要素有關。

今天和今后,無論是游戲、文學作品的改編,神話的重新書寫,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高揚這種神話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這都是古老的民間文學、民間口頭藝術表述中的寶貴遺產,它們今后一定會以更多方式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做民眾的小學生 虛心學習民間知識和智慧

記者:在學術生涯早期,您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老舍、張承志這些作家的文學,后來為什么會轉向如今的研究領域?

朝戈金:上世紀90年代后期,我轉去研究民間文化,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環(huán)境:經濟社會在飛速發(fā)展,民眾的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在迅速消失,人類文化中相當寶貴的一部分正在迅速淡出我們的視野,這讓我感受到了解民間文化的迫切性。有些正在我們眼前消失的文化,假如今天不研究,可能就真的晚了。比如川江號子,隨著拉纖這個生計方式的消失,它作為一個重要的非遺項目,就遠離我們的生活了。但是,我們能搶救性地記錄和保存在博物館里,讓后人知道拉纖是怎么樣的,知道當時的生活方式的一些側面。

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號召各國保護口頭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接觸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些材料,有些很生動的說法,如“非洲部落去世一個老人,等于燒毀了一座圖書館”。民眾的很多智慧和知識,都在這些年長的人們的頭腦中,他們長期口耳傳承這些知識和文化。然而,時代的劇烈變遷,包括旅游、戰(zhàn)爭等,總之,全世界的流動性增強,都對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很大威脅。它的生存空間變得有點狹小了,很多傳統(tǒng)的文化事象開始消失。

記者:幾十年從事少數(shù)民族文學、民俗學研究,您覺得它們的魅力體現(xiàn)在哪里?

朝戈金:我進入這些民間文化的研究后,才發(fā)覺民眾的智慧是不得了的。他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和實踐中,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和智慧,包括詩性的智慧。

提到作家,屈原偉大,曹雪芹偉大。后來才發(fā)覺,其實,劉三姐也很偉大,居素甫·瑪瑪依(已故柯爾克孜族《瑪納斯》史詩演唱大師)也很偉大。那些民間的偉大歌手,也是語言藝術的巨匠。我們通常覺得西洋歌劇高雅,結果發(fā)現(xiàn)侗族大歌和聲技巧的復雜程度,一點都不亞于西洋的聲樂技術,有些地方還更有穿透力,更有感染力。

我們不斷在生活中理解民眾的知識和智慧。一方面,它們在迅速遠離我們,需要抓緊搶救、保護和研究;另一方面,我們進去才發(fā)覺,這是一個“大花園”,里面的“奇花異草”太多了,寶貴的東西太多了,以往我們對它們重視不夠。說實話,我們不應該輕看它們,而需要虛心地像小學生一樣去學習和了解。

尊重差異包容多樣 從文化碰撞中獲得生長動力

記者:四川地處中國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資源很豐富。對本土文化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您有怎樣的建議?

朝戈金:四川的突出特點,是自然資源、環(huán)境條件和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其中一個是統(tǒng)一性,它是指不同的要素整合為一。統(tǒng)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說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不是我要把你變得和我一模一樣。你想象一下,假如四川地區(qū)被一種飲食統(tǒng)領起來,大家都吃一模一樣的東西,好不好呢?不好。文化上的其他方面,也一樣。多樣性和豐富性是正相關的關系,只有豐富多樣,文化才能健康發(fā)展。

往大了講,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往小了說,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共同建設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四川可以被看作是中國的一個縮影,有很多民族在這里聚集,有很多文化在這里傳承發(fā)展,各種文化要素碰撞交流,互相影響,這種影響帶來了豐富性。同時,這種影響又不是彼此排斥和分離的,而是有向心力的,彼此交融的。

四川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今后要想在文化建設上取得更大成績,就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從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從各民族彼此學習對方的優(yōu)長中,獲得新的生長動力。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幾千年綿延下來,走到今天,其實也一直是不斷吸納新元素的過程,不斷有新生性、生長性,而不是“熟透了”,一潭死水,缺少動力。

記者:這幾年,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受到高度重視,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它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朝戈金: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一直是互相學習和借鑒的結果。例如,中國很早就有飲酒的歷史和傳統(tǒng),但主要工藝是發(fā)酵,蒸餾酒的技術是從西邊學來的。我們大量的樂器、飲食和各種用具,作物種植栽培技術,很多是來自其他國度和文化的,還有不少是國內各民族互相影響的結果。我們今天能享受到的物質生活的許多好處,精神生活的許多養(yǎng)料,都是全世界各種各樣的人在各種各樣的文化中發(fā)展起來的,全世界正是在長期的互相學習中才發(fā)展到今天的。

從作物栽培、工藝技術到意識形態(tài),有一些是土生土長的、我們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一些是從外面?zhèn)魅胫袊?,又獲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比如文字,有一些是自源性的,有一些是借自其他文化的,但最終都屬于我們的文化。文化的很多方面都是這樣,從遠方借來,經過學習吸收,最后完成在地化,成為我們的文化。知識更是如此,現(xiàn)代科學技術知識很多是西方來的,一些先進的社會科學思想也是外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所以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進步,是與全人類聯(lián)系在一起的。我們要與全世界的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推進人類文明的進步。今天,各國之間,各種文化之間,還有這樣那樣的壁壘,還有這樣那樣的沖突和對抗,但人類終究是互相離不開的。

記 者 手 記

“文化多樣性”不應停留在口頭

這次采訪,經歷了一個在不同民族之間穿行的過程:我先通過一位漢族師妹,認識了一位在西北民族大學工作的藏族師姐,再由后者聯(lián)系到蒙古族的采訪對象朝戈金。不僅如此,我與這兩位“同門”共同的導師是苗族人;在我讀研期間,專業(yè)內還有彝族、壯族、土家族、侗族、仫佬族、納西族、哈尼族等少數(shù)民族師生。

眾所周知,中國有56個民族,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少人對多民族文化缺少感性認識。以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項目為例,蒙古族長調民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格薩(斯)爾》、藏戲、《瑪納斯》、蒙古族呼麥歌唱藝術等,地理上大都分布在“胡煥庸線”以西,遠離人口稠密、經濟發(fā)達、交通便利的東部地區(qū)。它們的精彩,有待更多人深入探尋。

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避免思想認識上的偏狹:當我們討論中華文化時,不能只關注中原的、漢族的、正史的傳統(tǒng),多姿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以文學研究和文學史書寫為例,我們不僅要關注漢族文學、作家文學、書面文學,關注唐詩宋詞、四大名著、“魯郭茅巴老曹”,還要對史詩等少數(shù)民族的、口頭的、活態(tài)的文學樣態(tài)抱以“同情之理解”,呈現(xiàn)中國文學“百花園”固有的多樣性。

對中國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展開充分的調查研究、保護傳承,并在新的歷史時期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正是以朝戈金等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持之以恒的追求。以朝戈金多年來堅持的國際參與、國際交流來看,這其實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課題。尤其在這樣一個全球化進程遭受考驗的歷史階段,對“文化多樣性”身體力行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助于我們從中汲取更多生存智慧,學會與他人更好地相處。

人物簡介

朝戈金

法學(民俗學)博士,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哲學部主任,學部主席團成員。國際史詩研究學會(ISES)會長、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會長、中國蒙古學學會會長、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美國民俗學會“榮譽國際會士”(2019)等。主要從事少數(shù)民族文學、民俗學、民間文藝學研究,有《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史詩學論集》《站在民眾的立場上》《“全觀詩學”論綱》以及“Oral Epic Traditions in China and Beyond”等著作、論文、編著、譯著上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