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遼闊大地》:一個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
來源:文學報 | 興安  2024年01月14日22:08

就報告文學來講,內蒙古的創(chuàng)作和成果應當排在全國的前列,2011年出版的肖亦農的《毛烏素綠色傳奇》獲得內蒙古文學迄今為止第一個也是唯一個“魯迅文學獎”。記得當年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這部書的研討會的時候,我將其稱為是“振臂高呼式的寫作”,這種振臂一呼似乎也極大鼓舞了內蒙古作家對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熱情。之后便有了艾平的《一個記者的長征》《春風染綠紅山下》,牛海坤的《額濟納河畔》《生命的守望者》等等。艾平和牛海坤還分別獲得了“徐遲報告文學獎”,這個獎項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頒發(fā)的全國性文學獎項,很有分量。此外還有肖睿的《庫布其與世界》,布仁巴雅爾的《瑪拉沁艾力之路》,李櫻桃的《走進最后的駝村》等等。多年來,內蒙古的報告文學作家們緊隨時代的召喚和社會的發(fā)展進程,書寫了各個時期內蒙古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發(fā)展變化和嶄新面貌。也可以這樣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中,內蒙古的作家們沒有缺席,以非常高漲的創(chuàng)作熱情,投入其中,謳歌時代,謳歌人民,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體現(xiàn)了作家應該有的素養(yǎng)和擔當。

現(xiàn)在我要談的是蔣雨含的《遼闊大地》。蔣雨含是一個成熟的詩人,她的詩在內蒙古具有相當的影響,可沒想到她的報告文學也寫得如此出色,詩意盎然。關于“國家的孩子”“上海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我們知道很多了,關于都貴瑪老人接收和保育28個孩子的故事我也聽說過,它是被歷史塵封的真實事跡,被我們發(fā)掘出來,散發(fā)出了讓人感動的光芒。都貴瑪,這位獲得了“人民楷?!眹覙s譽稱號,同時還是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上海榮譽市民”“全國十佳母親”“首屆感動內蒙古人物”的老人,其實就是一位生活在偏遠牧區(qū)的普通的蒙古族婦女,今年已過八十歲?!哆|闊大地》正是選取和聚焦這么一位普通的蒙古族婦女,作為典型人物,記述了她與28個孤兒的故事。

首先,作者注重并善于人物的塑造,她甚至以近乎小說的筆法,以細膩、真誠、樸實而富有個性化的描寫,生動地塑造了都貴瑪這個普通的蒙古族女性形象。在文學作品中,我們寫人物,尤其是正面人物,常常忌諱將一個人物寫得過于完美,更不能“高大全”,而是要求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甚至要有一些缺點。但是都貴瑪確實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幾乎完美無瑕的“有血有肉”的人。首先,她是一個完美的母親,她從19歲,還是個大姑娘時,就開始就把自己的母愛給了那些孤兒,她用自己的大愛踐行了“接一個,壯一個”的承諾,在她的護理關照下,28名孤兒沒有一個因病致殘,更無一人夭折,這在那個缺醫(yī)少藥又經常挨餓的年月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了奇跡。同時她又是一個非常自律,不愿意給國家、給別人甚至自己的親人添麻煩的人,她把個人的需求降到最低。從她登上天安門城樓時手里攥著餅干包裝紙,汗津津,卻不舍得扔掉,到白內障手術,要求用國產的價格便宜的材料,而且做完手術后,身體還沒完全恢復,就要求出院等等,就是為了給國家和組織省住院和醫(yī)藥費。在疫情期間,她還惦念著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醫(yī)護人員,將自己省吃儉用攢的5000元,捐給抗疫第一線。這些普通人都能做到卻不一定會做的事情,對老人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當然,她并沒有像媒體描繪的那樣“偉大”,也并不是像網上或有些媒體說的,一生未育,孤身一人。書中寫到了她的女兒——查干朝魯,蒙古語:白色的石頭,一個男性化的名字。女兒的一句話既是對母親,也是對都貴瑪的真實評價:作為她的親生女兒,“她很難像媒體一樣把偉大放在額吉身上,如果讓她形容,她覺得額吉是一束溫暖的陽光,照到很多人的身上,溫暖了很多人的心。”

其次,作者不僅寫了都貴瑪,而且也記述了經過她的手健康送出去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對國家的貢獻。由于都貴瑪作為母親的大愛和女性本能的精神力量,以及以身作則的美德和奉獻精神,使這種品德和精神不僅在那些曾經被她照看的孩子的心靈中延續(xù)和發(fā)揚,比如孫保衛(wèi);她的善行甚至影響了像張宇航這樣的廣東企業(yè)家。由于都貴瑪的影響,他們不僅有感恩之心,更有具體的行動。在都貴瑪老人的事跡的影響下,張宇航發(fā)起了草原愛心助學行動,從1996年資助第一個草原孩子開始,至今已經有27個年頭,并且?guī)右磺Ф嗳说膹V東愛心團隊資助了四千多名孩子。

其三,讀完這部報告文學,我能感覺到作者對采訪和所記述的故事和人物的認真態(tài)度,作者做了充分的準備,深度地介入到人物的生活和故事當中。作者善于在細節(jié)中講述故事塑造人物,比如在草原寒冬冰雪覆蓋下,牧民“刨冰”取水的細節(jié);扎拉嘎木吉與一匹老馬依依不舍的深情;還有娜仁其木格為夭折的兒子身上抹擦鍋底灰,以期他轉世回來,延續(xù)母子的緣分與情感等等,都特別讓人感動,且富有草原風情和蒙古民族對自然對人性的善意。在文中作者引用了不少生活格言和俗語,比如“母親的寶貝是子女,好漢的寶貝是志氣”“個人的利益像青草的影子,公眾的利益像高聳的天空”“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等,這些文字穿插在行文中,既給人思考,又表達了蒙古族的生活智慧和生存境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其四,張志忠這個人物很有意味,他是漢族,外來戶,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由以往的農耕生活轉入游牧生活,受到了都貴瑪一家的關懷和幫助,最后成為真正的草原牧民。作品寫到了都貴瑪老人與張志忠一家的關系。我覺得特別有意味,表現(xiàn)那個時代民族之間的互相幫襯互相融合的和諧關系。這也是今天我們提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和典型。

總之,這部報告文學是近期給我印象非常深的作品。在寫作前,作者做了非常充分的資料的掌握,現(xiàn)場的采訪,在寫作中她在語言、對話、情節(jié)、細節(jié),還有人物內心的挖掘和典型化的塑造等方面都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尤其她將一個普通的小人物的善行納入到“國之大者”的思想高度和國家,還有民族的整體利益之中來思考和記錄,使這部作品有了很高的認識價值和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