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國文心的現(xiàn)代重塑——王堯散文隨筆的特點及其意義
來源:《揚子江文學評論》 | 王兆勝  2024年01月17日09:24

文學地理與文化心理交融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樣態(tài),文學就在這一情勢下反映出不同的地理風貌??梢哉f,不同作家筆下有不同的文學地理景觀,也有著別樣的文化心理圖式,魯迅的未莊、沈從文的湘西、老舍的北京胡同、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等都是這樣。王堯散文隨筆也有它的文學地理和文化心理,并且這二者不是簡單膚淺地混雜一處,而是交融成趣和互相生發(fā),從而提升了其文學、人生、文化、精神的品質。

首先,標識性地理文化的模糊、遺忘、消失越來越成為一個事實,這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既不可避免,又成為一種遺憾和傷痛,這在王堯散文隨筆中隨處可見。據(jù)統(tǒng)計,中國村莊正在以每天80到100個的速度消失[4],城中村也在被城市大量吞并,即使城鎮(zhèn)也很快失去了原貌,還有河流、橋梁、道路、公共場所,以及生活于其間的人與事等都在加速流失,王堯有感于自己故鄉(xiāng)的巨變,常有物是人非之嘆。在《我在未名河北岸》一文中,作者寫自己村前的小河原是何等清澈美好,可飲用、有小魚游動,是一條生命河。然而,他說:“未名河就是我們村莊的血管,這根血管的血越來越少了,河水在不停地下降,河床上的螺螄和不知道什么時候沉下去的雜物都在太陽下曬成死的樣子了。”因為村里通了自來水,也“因為使用煤氣,許多稻草沉到河里,河水發(fā)黃了”,“我所有的青少年記憶都在這發(fā)黃的河水中變形甚至發(fā)出異味,我從來沒有想到這條河會成為我的憂愁”。于是作者感嘆:“一條河,就是千年不變的生活。但生活變了。河水變了。人性變了。我自己也變了。”[5]也是在此意義上,王堯表示,自己對于村莊的記憶隨著時代變化發(fā)展,也隨著自己的遠離與成長,變得愈加模糊。他還說,由于各種原因,他保不準自己的村莊記憶都準確無誤,如果不以一種方式留存,那就會變得如煙似霧,更加捉摸不定。作品寫道:“故鄉(xiāng)沒有故事。我負笈江南時帶去的那只木箱里也沒有收藏故事?!薄澳切┥y的細節(jié)是他們的呼吸,是春夏秋冬之后落定的塵埃。又過了許多年,這些細節(jié)也在塵埃中湮沒了?!弊髡哌€表示:“讓我恐懼的是,村莊那么模糊,關于我和它的記憶越來越少,如同莊前的那條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渾濁的河一樣,兩岸停泊的船也沒有我當年屁股下面的體溫了。我要恢復自己的記憶,寫作,只是一種可能。”[6]這是作者要以文學地理的方式留住村莊的物、事、人的記憶的無奈選擇,還有蘇州街、西南聯(lián)大等都是如此。所以王堯筆下的張充和在西南聯(lián)大、合肥、蘇州、美國費城等地的時空轉換,其實也融入了文學地理與文化心理的復雜內容,那“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的感喟,以及張充和最后回蘇州走走的愿望未能實現(xiàn),都包含了時過境遷、天人相隔的心語。

其次,以文學形式留住地理,特別是那些有文化心理內容的地理空間,這是王堯散文隨筆中濃墨重彩的地方。如果說,對于逐漸失去的地理,在生活中沒法繼續(xù),那就用實錄方式,最好用文學特別是散文隨筆形式加以留存。在王堯散文隨筆中,以“莫莊”為中心,有村、有舍,這與“莊”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還有與村莊緊密相關的河、碼頭、橋、巷子、場所,從而展示了中國鄉(xiāng)村的村莊景觀,這也是中國廣大鄉(xiāng)村中的一個個文化密碼?!靶℃?zhèn)”也是王堯著力表現(xiàn)的對象,這個離村只有不足十里的場所,不只是存在地理差異,更是文化的不同象征,這在人們心理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差?!赌棠毯退男℃?zhèn)》寫粉墻黛瓦、長長的巷子、天井荷花缸里的荷葉、吃飯的規(guī)矩、寬厚仁愛,這些都成為小鎮(zhèn)文明的標志。這也成為奶奶雖住在村里,但總愿?;氐芥?zhèn)上,最終寧愿死在鎮(zhèn)上也不回村的原因。與此同時,小鎮(zhèn)也在“我”心中(從孩童開始)留下陰影,這“陰影就像幽長的老街一樣幽暗和狹長”。王堯還從文化心理角度表示:“奶奶其實也在延續(xù)一種和鄉(xiāng)村生活格格不入的文明或者是一種生活秩序。”“對我這樣的一個鄉(xiāng)村少年來說,小鎮(zhèn)就是我的文明背景,那里有我和在鄉(xiāng)村不一樣的生活?!薄靶℃?zhèn)就是一個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和商業(yè)中心。”“不管怎么說,你能夠從心中的譜系里找到自己與它的關系?!薄白鑫膶W的人,做社會學的人,常常說到城鄉(xiāng)沖突,其實疏忽了在城鄉(xiāng)之間還有另外一個地帶,小鎮(zhèn)。但恰恰也是這樣的小鎮(zhèn),甚至連彈丸之地都稱不上的小鎮(zhèn),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粒麥子那樣大的小鎮(zhèn),它可以徹底摧毀你的內心,讓你在十里之外面對它時,產(chǎn)生自卑和恥辱。我們那個村,距離小鎮(zhèn)差不多只有十里,但這十里路如同天塹,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7]還有鄉(xiāng)村的書法、算盤、手藝等民間文化的流失也讓王堯感慨萬千??梢哉f,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許多村莊、小鎮(zhèn)以及與之相關的地理與人事都將面臨消失,它們給人帶來的歡愉及苦痛也將蕩然無存。在此,王堯散文隨筆將成為一種紀念,在人們心靈上投下斑斕的光影。還有西南聯(lián)大教授們的足跡以及心靈律動,在王堯散文隨筆中隨處可見。關于這些,從王堯的“滄海文心”與“日常的弦歌”中仿佛可以聽到、看到和有所體會。如《“寒夜”里的“清油燈”》寫到艱難歲月中巴金與曹禺在異地的感情:“在曹禺筆下,他們在江安的見面是那樣的溫暖。兩人談得太投機了,每天都談到很晚很晚。”[8]還有在《“我是大時代中的一名小卒”》中,王堯通過朱自清日記透視了他在昆明等地的心境,特別是朱自清與聞一多的關系以及二人的性情。其中,作者引馮友蘭的話說:“一多弘大,佩弦精細。一多開闊,佩弦嚴謹。一多近乎狂,佩弦近乎狷。二位雖不同,但結合在一起,有異曲同工,相得益彰之妙?!彪S后,王堯補充說:“異曲同工,相得益彰?!T友蘭確是大手筆?!盵9]于是,江安、昆明等地成為王堯筆下的一種文學地理,也成為記錄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等人的心跡,具有不可忽略的文學史與文化學意義。

再次,用反思方式對地理及其文化進行審視,這是王堯散文隨筆的高明之處,也是一般散文包括學者散文難以達到的地方。當下不少散文也會寫到地理,特別是鄉(xiāng)村地理景觀,但往往都是照相式的,甚至是觀念式的,這就必然導致刻板、機械、單調、表面化,很難進入文化層面,更不要說有文化心理的內容和深刻的反思精神。王堯寫地理既有物理地理又有人文地理,既有肯定又有反思甚至還有批判,既能看到其間的復雜性與矛盾糾結又能獲得心靈與精神的超越,充分展示了具有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知識分子的理性與智慧。一是與故鄉(xiāng)的疏離與抵觸。與那些沉溺于鄉(xiāng)村敘事的散文不同,王堯覺得他對故鄉(xiāng)是有距離的,年輕時是逃離,甚至是格格不入的,這是隱藏在一個物質與精神雙重貧窮的少年心中的傷痛,這就決定了其散文的冷靜目光與審視態(tài)度?!斗祷嘏c逃離》一文寫道:“當我在文本中試圖重返故鄉(xiāng)時,我覺得我無能為力。我從心底里有些拒絕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也未全盤接受我。這種隔膜感我難以名狀,有時甚至很糟糕……而在內心,渴望離開村莊的時間更早。我們彼此都生疏了,我和你,我和我們的村莊?!倍钦嬲斫忄l(xiāng)村的書寫者。王堯認為,當下的鄉(xiāng)村書寫最大的問題是不了解鄉(xiāng)村,甚至“以城市為參照,特別是以現(xiàn)代化的標準為參照來觀察、紀實與虛構鄉(xiāng)村時,只是以一種被建立的價值觀來建構我們以為的鄉(xiāng)村,這其實只是構成了鄉(xiāng)村的一個參照物,而與鄉(xiāng)村無關”,他自己則是“從鄉(xiāng)村出來的人”,是鞋底粘著泥土的真正的農(nóng)民。三是與故鄉(xiāng)和農(nóng)村有切膚之感,但自己已不再真正地屬于它。因此,王堯反對那些所謂的“鄉(xiāng)愁”書寫,他認為“當一個人已經(jīng)離鄉(xiāng)之后,見諸文字的鄉(xiāng)愁無論如何濃烈都免不了蒼白,因為所有的鄉(xiāng)愁都是從自己的內心需要而不是從故鄉(xiāng)出發(fā)的;故鄉(xiāng)只是你的詠物;如果你不能回到出發(fā)地,回到你的故鄉(xiāng)扎根,一切的傾訴和想象只能在胸中低回”。王堯還說:“我后來越來越明白,無論我自己如何在鄉(xiāng)村記憶中流連忘返,其實與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沒有什么關系了……當然,我毫無疑問地期望讀者對我的鄉(xiāng)村敘述保持警惕?!边@是一種拉開距離的故鄉(xiāng)審視,也是一種有間距的審美,反思性、自我剖析和批判性更強,也唯其如此,才顯示出王堯有著理性、成熟、健康的文化心理。四是辯證理解與故鄉(xiāng)的關系。王堯說:“記憶并不彌漫陽光,否則,我就不必背井離鄉(xiāng)。記憶并不缺少溫暖,否則,我就沒有返回的勇氣了?!彼€說:“但我們回不到那里了。貧困和寒冷的記憶從未在我的生活中消失過。雖然如此,我還是帶著溫暖上路的。許多人都理解錯了,貧困和寒冷本身并不能滋生暖意和善良,只是因為極端之下的美好德行是維持生存的唯一理由與力量才讓我們刻骨銘心。而今天的鄉(xiāng)村也已經(jīng)并不單純?!薄暗l(xiāng)村確實給了我特別的力量?!盵10]對于鄉(xiāng)村的書寫,王堯顯然是頗具張力、動感、深度的,也以文化心理的外觀與內視強化了穿透力,還將村莊地理的光影進行了折射,沒有現(xiàn)代思維與中國心靈是很難做到的。對于蘇州這個地理人文空間,王堯在《融入與隔膜》一文中說:“我在故鄉(xiāng)生長了我的身體、血脈、秉性和口音,在蘇州成長了我的思想、知識、能力和文字。”“我從這座城市出發(fā),到異域他鄉(xiāng),不管走多遠,總會再回到這座城市。在我生活的地圖中,蘇州是一個中心位置,無論是出發(fā)還是返程?!薄拔疑砩系臍庀⒑蜌庀笏坪跻矎恼磧擅骊U釋著蘇州:吳儂軟語,美食,白面書生,文化底蘊?!辈贿^,對于蘇州,除了園林文化、美食文化外,王堯覺得它還有“厚”的一面,這是一向為人所忽略的。當然,王堯也指出蘇州的不足:“我對蘇州的評價是:這是一個文化的城市,但缺少思想的生活;這是一個單純的城市,但缺少復雜的背景?!薄拔矣X得蘇州的精神退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不再把河當作河?!盵11]這是對于蘇州文學地理的深度文化闡釋,也看到了蘇州的本質。

深入細致地探析中國復雜的地理根脈,特別是廣大鄉(xiāng)村的發(fā)達的地理神經(jīng),并從文化尤其是深層心理文化上進行闡發(fā),這既是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期重視知識譜系的歷史必然,也是建構現(xiàn)代化國家的迫切需要。在這方面,王堯散文隨筆有著重要的示范意義。有學者提出:“文學地理學批評注重以地圖的方式直觀地呈現(xiàn)文學的歷史、文學的文化傳統(tǒng)和作家的心理、情感、思想和美學系統(tǒng)。”[12]以此為出發(fā)點,研討王堯散文隨筆中的文學地理與文化心理,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透視點,而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精神傳承與發(fā)揚光大也就容易得到更好的解釋。

真摯情感與深刻思理統(tǒng)一

眾所周知,“抒情傳統(tǒng)”[13]成為許多學者研究問題的關鍵詞,也有人試圖將它與啟蒙現(xiàn)代性敘事聯(lián)系起來。這在包括散文隨筆在內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是如此,抒情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已成風尚。不過,真正能將二者較好地統(tǒng)一起來很不容易,不是被“抒情”淹沒,就是現(xiàn)代性裸露,導致文學性不高,審美韻致薄弱。王堯散文隨筆在此達到了較好的統(tǒng)一,在情深意長與思理深度上有了較好的結合。

情感的濃與淡、深與淺、厚與薄、潤與涸,在王堯散文隨筆中得到辯證統(tǒng)一。一般而言,我們一直強調散文隨筆的情感真摯,并將情感視為散文的生命線,像季羨林等人甚至認為除抒情散文外的一般散文也離不開真情,楊朔、余光中是直接地“將散文當詩寫”[14]。這樣的觀念和思路整體上說并沒有錯,但若不節(jié)制情感、任其放任自流就會變得濫情、傷情、害情。因此,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古人的情感表達比較含蓄,這在與西方人的比較中有所體現(xiàn)。如在情感上比較西化的林語堂在談中西女子差異時,一面肯定西方女性的開放大膽與個性意識,一面批評中國女子的保守封建,但仍有這樣的看法:“凡是女子,風度要緊。陰陽倒置,總是寒傖。我想女人略帶含蓄靜嫻,才有意思。這如唐詩,可以慢慢咀嚼。美國女子,就如白話詩,一瀉無遺,所以不能耐人尋味?!薄芭伺c男人平等,誰不知道。但是鋒芒太露,風韻就少了?!盵15]王堯散文隨筆中的情感是博大深沉的,這不只是表現(xiàn)在對于“人”的書寫上,也施加于“物”,更重要的是抒情的節(jié)制與含蓄。這在《先生和學生》等作品中都有體現(xiàn),在第一次宰殺了野兔后,“我”再也不敢做第二次;學生拿著一籃子雞蛋代交學費,“我”主動買下來。文末王堯寫道:“這一天,我提著雞蛋回家。走到田埂上,我回望了村子。在村子的東邊,有一所學校。這個學校的樹上,曾經(jīng)掛著一只野兔,我剝下了它的皮。還有一籃子雞蛋,不是放在講壇上,而是壓在我的胸口?!盵16]《那是初戀嗎》寫初高中女同學,一面寫她當眾用“我”的鄉(xiāng)下土話學舌,令“我”反感;一面又給“我”手帕,還向“我”笑一笑。畢業(yè)時,離別了,“我第一次感受到女同學目送我的眼光”,還有她留下的呼吸聲,以及二人通信中彼此“用了一個字來稱呼”。然而,兩人越來越感到無話可說,特別是她當了工人,“我”高考落榜后,“她托人給我?guī)硪缓凶约杭易龅某疵滋?,后來就沒有再聯(lián)系。我知道這是她和我告別的禮物”。后來,“我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她到村上來送我了”,她在“我媽媽”面前哭了。中學畢業(yè)二十年,一同學打電話說起班里最漂亮的女同學,我猜說是“她”,結果同學說不對,是另一個。于是,作者寫道:“我想,也許沒有‘最漂亮’這個概念,每個男生記得的大概都是自認為漂亮的女同學?!盵17]情真意長,委婉若水,波瀾曲折,但不論如何,留在王堯心中的是那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美好,一如生命的萌動、花朵之綻放。還有寫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等親人,王堯都會觸動靈機,情感自覺不自覺涌流而出。不過,這種情感表達又不是奔放的,而是節(jié)制和舒緩的,充滿飽滿的內在詩意?!队斜斫愕哪悄昴窃隆分械谋斫悴皇钦嬲谋斫?,只是父母認下的干親,然而,這個“表姐”卻將音樂、人性、詩意的美好帶給“我”。有一段文字這樣寫出年輕的王堯心中的感動:“一直到我工作后幾年,我多數(shù)是前一天下午到臺城表姐家,第二天早上從臺城長途車站往蘇州。表姐和表姐夫如果有時間,會在當天下午先到車站接我,用自行車馱我的行李。那時,我還是英俊青年,比標準體重還輕點,如果行李不多,我會坐在表姐夫的自行車上。如果是表姐接我,我就騎自行車帶她?!比欢?,表姐去世后,“我沒有說出我心中的痛楚,沒有了表姐,也就沒有了我的臺城”[18]。情,特別是深情都蓄在心靈的大壩里面,但對于讀者的沖擊與震撼卻是強大的。在王堯隨筆散文中,還有一種同情之理解,對于一切人哪怕是陌生人甚至自己的對立面,他都能包容理解,表現(xiàn)出雍容大度,有一種天容地載的美善和諧?!丁吧窠?jīng)病”》一文就是這樣的作品,它寫的是一個被人們當“神經(jīng)病”看待的村民,他叫胡增和;然而,王堯卻對他“用牛耕田和打牛號子”頗感興趣,說他“牛號子更有一種抒情味道。他號子的余音給我的感覺,很像我們用瓦片打水漂,瓦片緊貼著水面,一圈圈漣漪向遠處擴散過去”,“我當時覺得這個老頭子一生的力量都在號子聲中”。[19]如用“溫潤”與“溫存”形容王堯散文隨筆的情感表達也是可以的,這與許多作品所表現(xiàn)的激情奔放、怨恨情仇、睚眥必報形成了鮮明對照。

思理如絲線,似骨架,像山脈,若精氣神,成為王堯散文隨筆的強大支撐與活的靈魂。作為一個學院派作家、現(xiàn)代知識分子、啟蒙主義者,王堯散文隨筆沒有停留于情感之中,更沒有讓情感隨意揮發(fā)或形成矯情濫情,而是從知識到學理、文化到思想、精神到智慧,有時甚至由思理到哲學都進行了深度融合。一般說來,王堯散文隨筆以敘述為主,通過知識譜系、細節(jié)來體現(xiàn)、梳理、分析、認知、探析,特別是以一副獨特眼光,穿透歷史障壁和紛紜世相,進入一個具有內在性、真理性、科學性的境地,這種靠事實說話,以無言為言、剖白式的書寫在西南聯(lián)大的知識分子形象塑造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队墓戎械墓簟贰毒褪菫榱四且稽c氣節(jié)》《曾經(jīng)滄海曾經(jīng)火》以及《“我是大時代中的一名小卒”》等作品都是這樣,因為郭沫若被誤解處多,真實的老舍往往為其性格所隱,胡風、路翎、舒蕪等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朱自清長期被賦予一些外在內容。于此,王堯頗具耐心特別是通過日記形式進入其人際交往、內心、潛意識,多有發(fā)現(xiàn)與洞見。王堯表示:“在西南聯(lián)大教授的日記或回憶文章中,可以讀到諸多聯(lián)大同人聚會、打麻將等細節(jié),這是他們艱苦生活中互相取暖的一種方式?!薄昂吐?lián)大的許多同人一樣,日常生活中朱自清喝酒、抽煙,喜歡打橋牌,還與同人成立橋牌俱樂部,偶爾也打麻將輸錢。有時他發(fā)誓下次不賭博,此種游戲應戒除。應酬時候喝多了酒甚至偶爾失態(tài),然后他又后悔不已。”王堯還引用吳組緗評朱自清的話說:“你甚至會覺得他渺小,世俗。但是他虔敬不茍,誠懇無偽。他一點一滴地做,踏踏實實地做,用了全副力量,不斷地前進,不肯懈怠一點。也許做錯了,他會改正的;也許力量小了,他會努力的。說他‘老好’也罷,‘隨和’也罷,他可一直忠于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一直忠于社會與時代?!被诖耍鯃蚋胶偷溃骸皡墙M緗說得好,朱自清‘把牢了大處’?!盵20]這看似由材料得來,但也是一種觀念認知,至少對于突破簡單化理解西南聯(lián)大教授形象,賦予其日常生活情態(tài)是有益的,同時也是更加真實有力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于朱自清的認知,王堯是有大情懷、大境界、大體悟的,更是有知音共鳴的。在更多時候,王堯是站出來直抒胸臆,他根據(jù)歷史材料的爬梳、甄別、燭照,提升自己的看法認識,一下子進入形而上和智慧層面。如在《幽谷中的郭沫若》一文中,王堯評論郭沫若說:“他是那一代人中能夠把自己的信仰、情懷、人格和學養(yǎng)融于文字的一位?!薄肮粼谌毡玖魧W十年,懂得了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辯證唯物主義為他的學術打開了廣闊而深奧的空間。而他在后來讓人詬病的言行和著述,在方法論上恰恰是偏離了他曾經(jīng)堅守的科學研究方法和辯證唯物主義?!痹凇毒褪菫榱四且稽c氣節(jié)》中,王堯還高度贊揚老舍等人:“和許多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們之所以成為歷史人物,不僅因為著述,還與他們成為歷史進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關。在武漢的老舍,第一次成為歷史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盵21]這樣的評述是有哲學高度的,表現(xiàn)出歷史變演過程中的大局觀,也充滿內在的精神與氣節(jié)。

合情入理、細針密線、條分縷析,有“十目一行”功夫,這是王堯散文隨筆最令人信服的會心之處。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極容易形成“情”與“理”的分離與悖反,即有情多情者不重“理”,講理的人往往又缺“情”甚至無情,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問題常常處于無奈尷尬狀態(tài),形成一種“死結”。因此,對人對事來說,“入情合理”既是一種處世之道,也是一種見心明慧,還是明理得道的關鍵。林語堂曾寫過《再論孔子近情》《論情》等文,其中有這樣的議論:“倫常之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莫不先承認情感,由人情出發(fā),求得人情之正……又可以說,中國人最重感情。又可以說,中西哲學思路及論辯法之基本不同,就是中國重情,西方重理。理是分析的,情是綜合的;理的方法在于別,情的方法在于和。理把人生宇宙剖析無遺,情必把宇宙人生整個觀法,而得天地之和。西洋重理,即Reason,中國人卻認為單說理不夠,必須加一情字,合情合理,然后為是。”[22]王堯散文隨筆隨處可見這種合情合理,很少看到一味偏激與心靈分裂,這是既講理又有情還有味的圓融感,也有身心通達的喜悅。在《記莫言》中,王堯說:“如是觀察和思考問題時,我以為,我們既要對莫言有所期待,又要對莫言有所理解和體貼。”“我們?yōu)槭裁疵看味家灾v正確的話?什么是正確的話?如果莫言幾十年來一直講正確的話,莫言也就沒有那些經(jīng)典之作了;或者說莫言就不是文學的莫言了?!痹凇稙樾叛龆鴮懽鳌分?,王堯談常被誤解的閻連科說:“我私下有時想,在我們(用‘我們’這個詞我很猶豫)的文學界和知識界,‘正確’的話太多了,‘錯誤’的話太少了。閻連科的寫作可能就是?!稿e誤’的那種?!薄八俗鹬刈约旱膬刃闹?,一切都變得不重要了?!薄捌鋵?,一個有信仰的人,如果他不想妥協(xié),他總是處于緊張的內心沖突之中,如果沒有這樣的沖突,就不可能有某種秩序的改變?!薄霸谖铱磥?,閻連科和我們這個時代的優(yōu)秀作家的最大特點在于他們是有信仰的寫作者……寫作的迷失是信仰的迷失,失去了信仰的文字,無一例外都是‘寫作垃圾’。我并不認為閻連科的寫作是完美無缺的,但是,他這些年的文字都充分呈現(xiàn)了他的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世界觀?!盵23]這不是一般化的簡單理解,而是站在人生觀、文學觀、價值觀、哲學觀層面切入作家,并生發(fā)出一種認同、理解與共鳴,這與簡單否定莫言、閻連科等作家的研究大為不同?!毒褪菫榱四且稽c氣節(jié)》一文主要是寫老舍的,但其中有不少文字牽扯到老舍的好友林語堂。因為我是研究林語堂的,對他比較熟悉,也寫過林語堂與老舍、林語堂與郭沫若、林語堂與郁達夫,以及寫到林語堂與抗戰(zhàn),包括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林語堂回國參加抗戰(zhàn)宣講,后來又無奈地去國的情形,還有林語堂與曹禺的復雜關系。因此,我在此文中詳細閱讀王堯筆下的林語堂,發(fā)現(xiàn)他的敘述是尊重歷史事實的,也隱含了將林語堂與老舍、林語堂與他的女兒等進行比較的視角,所有這些我都是贊同的。特別是“和老舍,甚至和梁實秋相比,林語堂的去國當然是消極的,但林語堂的氣節(jié)不虧”[24]這句話,用“氣節(jié)不虧”概括林語堂為抗戰(zhàn)所做的努力與貢獻,可謂一字千金,是對林語堂的“的論”。對于林語堂在抗戰(zhàn)中付出的努力和所起的作用,周作人、郭沫若等人多有批評否定甚至充滿不屑,這既與政治偏見和意氣用事有關,也與天涯阻隔形成的誤解有關,但我們對于林語堂“以筆為刀”所做的抗戰(zhàn)宣傳應給予高度評價。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林語堂創(chuàng)辦《論語》雜志,就撰文呼吁國民黨政府“國事亟矣”,希望國人一致對外,共同抵御日本侵略。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身在美國的林語堂即寫出《中國人與日本人》,分析日本文化的優(yōu)劣,認為日本邁著“鵝步”陷入“騎虎難下”和自我毀滅的無望戰(zhàn)爭?!墩摮志脩?zhàn)》是毛澤東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zhàn)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1938年8月16日,林語堂在《宇宙風》發(fā)表長達六千字的《日本必敗論》,全面分析日本必敗的事實,這與那些“亡國論”形成鮮明對照。1939年,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第13版中,將80多頁的《中日戰(zhàn)爭之我見》附在后面。除此之外,林語堂還在美國為抗戰(zhàn)演講、募捐,用政論抗戰(zhàn),并寫出抗戰(zhàn)小說《京華煙云》。林語堂在小說題言中說:“謹以,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期間寫成的本書,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他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們的子孫后代才能成為自由的男女?!痹诮o郁達夫的信中,林語堂又說:“1938年元旦,木蘭陪夫挈女,在四十萬難民之旋律中,載滿一小車孤兒向天臺山進發(fā)。適遇開赴前方軍隊,萬民歡呼之聲,如裂帛,如洪濤,排山倒海而來,軍士唱著‘還我河山’之歌——河山響應,動天地而泣鬼神,易慘戚為悲壯,木蘭亦心動神移?!痹诮o陶亢德的信中,林語堂感慨不能上前線殺敵:“思之令書生愧死。每思此枝筆到底有何用處?”其實,當時日本輿論界有言:“中國有林語堂在美國為抗戰(zhàn)宣傳,如果日本能有這樣的作家,為日本爭取世界的同情理解,那該多好!”[25]從這個角度看,林語堂在抗戰(zhàn)上是不是像王堯說的“和老舍,甚至和梁實秋相比,林語堂的去國當然是消極的”,因為林語堂早在1930年代初即去美國,不是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才去國的;但說“林語堂的氣節(jié)不虧”是頗有見地,也是符合事實的。

薄情與無情之人很難真正對人與文學有同情之理解,缺乏思想與不明理者也不可能對世界人生有洞悉力。因為前者會封閉磁場,與對象拉開距離,那就不可能心領神意,更不要說產(chǎn)生共鳴;后者則難以做到“知人之明”與“自知之有”,容易進入一種沒有前理解、誤解誤讀的狀態(tài)。換言之,通達之人、會心者、從事文學審美的人,他們必須有深情、明事理,并能以平和之心,善解人意、虛心以待、用心以誠地面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與蕓蕓眾生。我認為,王堯就是這樣的人,他的散文隨筆也有這樣的品質、境界、德性,這需要透過“新人文”與“知識分子”的棱鏡慢慢顯像,就像風雨過后顯現(xiàn)的那一道彩虹和一月清輝。

平凡庸常與新奇神圣映照

長期以來,散文創(chuàng)作與研究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局:宏大敘事難以彰顯史詩品質,卑微人生不容易內隱苦澀人生。寫壞人容易,于是人們爭相表現(xiàn)怪異人物及其性格的復雜性;寫好人難,作品往往寫不好正面人物形象。以劉亞洲《王仁先》為例,作者以王仁先這個破壞軍紀的連長為例,通過性愛挖掘所謂的深刻人性,倡導個性啟蒙主題。表面看來,這是一種深度表達與突破創(chuàng)新,實則是以世俗化方式理解人物,并對神圣感進行消解的偏向。[26]其實,從平凡中見出非凡,將新奇神圣寓于平淡庸常,有助于散文主旨的深化與境界的提升。在這方面,王堯散文隨筆的處理方式很有代表性和啟發(fā)性。

從取材上說,王堯散文隨筆平平常常,不論是村莊人事、家庭瑣事,還是社會人際關系以及鄉(xiāng)村地理風貌的書寫,都是趨向一個“小”“微”“雜”“碎”“平”,但卻能做到“小中見大”“知微見著”“雜中取精”“一葉知秋”“平中有奇”。像《李先生的文言文》《草鞋·蒲鞋·茅窩》《無錢買酒賣文章》《日常的弦歌:西南聯(lián)大的回響》等都是如此。不過,作者顯然并不停留于平庸無聊,而是管窺蠡測、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中透視時代的心跳、歷史的面影、人性的力量、心靈的高度。如王堯有這樣一段描寫:“老舍與吳組緗當是邊啃西瓜邊聊天。吳組緗說自己胸襟不夠寬大,情緒常在一種憂郁狀態(tài)之中,比起那些處境更為艱苦而豪放灑落的朋友,不勝自愧?!薄案袅藥兹?,吳組緗在日記中寫了讀老舍《我這一輩子》的感想:‘滿篇世故之談,甚可讀,唯文藝價值不大、不高?!瘏墙M緗是個有一說一的朋友,隔了幾天再讀老舍《駱駝祥子》,在日記中說:‘寫大雜院情形及貧民之命運,至為深刻動人?!雭?,這就是知己和酒肉朋友的區(qū)別?!薄皡墙M緗七八年沒有寫小說,《鴨嘴澇》完成后……老舍為吳組緗的新作高興,但直言書名起得不好?!蓖鯃蚋袊@:“作家之間這樣的直言不諱,作為一種傳統(tǒng)在今天差不多已經(jīng)死去?!盵27]對于朱自清日記的研讀,通過西南聯(lián)大教授的交往,在這些不能再瑣碎的細部,王堯發(fā)現(xiàn)“中國知識分子后來越來越世俗化,常常從關系出發(fā)來論是非”,但又說“既懂聞一多,也懂朱自清的王瑤說,朱先生編聞先生的全集,并不只是為了私誼”。而朱自清去世后,李廣田寫下了《最完整的人格》贊美他。[28]因此,王堯散文隨筆并不因取材平?,嵭迹褪ト烁窬窳α?,而是發(fā)出熠熠的光輝,只有通過平凡折射出的不平凡才更顯得真實有力與生動感人。

從主旨上說,王堯散文隨筆立足于平實中有高尚的境界,也有神圣感,這是當下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散文隨筆不能望其項背的。當前散文隨筆最大的問題是格調不高、意境不遠,有的還充滿渾濁腐敗氣息,敗壞和拉低人的審美趣味。有的散文寫喝茶、聽琴、品酒,卻讓拉屎撒尿充斥其間;有的以森林法則代替善良仁慈,讓作品充滿血腥味兒;也有的大肆渲染人性丑惡,將虛假當成生活常態(tài);還有的用富貴心作為衡量人與事的標準,于是官本位、金錢崇拜、不平等思想充盈其間,所有這些都不利于散文發(fā)展與文學進步。王堯散文隨筆往往立足高遠、品位高尚、審美純良,是溫暖和光明的象征。比如《“五四”的光和影》《“我將他們視作道德英雄”》《就是為了那一點氣節(jié)》《〈新潮〉:“夜貓”喊叫催黎明》等作品,都是通過日常生活的平淡敘述彰顯知識、文化、思想、道德、生命、精神、智慧,以突出處于逆境、暗夜、孤寂中的知識分子的偉大追求。如王堯說:“在北京大學,蔣夢麟第一次見到了傅斯年和羅家倫。他對這兩位北大‘五四’健將的印象是:‘不但善于謀略,而且各自舞著犀利的一支筆,好比公孫大娘舞劍似的,光芒四照。他們約好了好多同學,組織了一個新潮社,出版了一種雜志,叫作《新潮》,向舊思想進攻?!盵29]只由幾位大學生創(chuàng)辦的同人刊物,竟能“光芒四照”,這是最令王堯振奮和神往的。還有,王堯借費正清與費孝通的話表達在艱難時日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品德:“我將他們視作道德英雄?!薄叭藭溃幕遣粫赖??!北呐c吳文藻認為,“巴金最可佩服之處是他的感情態(tài)度,是他對戀愛和婚姻的嚴肅和專一”,這在“風流”的世風之下無異于一種清麗圣潔。在《為何又是“最后一個”》中,王堯借張充和之口表示:“學問只是一項指標,學問之外,還有性靈、人格、胸襟、趣味等。這些要素,都逐漸地在當代中國人身上退化了?!薄白鲋R分子要骨氣,做文人要底氣。我們現(xiàn)在的問題是,既做不了文人,也做不好知識分子,不倫不類的人越來越多?!薄霸趶埑浜拖壬抢锊皇羌妓?,是文化,是藝術,是精神,是一種人生方式,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盵30]這不只是一種姿態(tài),更是超越世俗后進入身心靈明的精神境界,是傳統(tǒng)士子與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光輝的映照。

從審美趣味上說,王堯散文隨筆有一種克服困難與化解苦難的內在密碼,這是當今散文最難做到的。應該說,在王堯散文隨筆中,貧窮、不順、困難、挫折、誤解、死亡像烏云一樣跟著每一個人,特別是在戰(zhàn)爭和貧困年代,不要說廣大農(nóng)民、蕓蕓眾生,就連知識分子與教授們也都掙扎在死亡線上,為生計奔波和跑防空洞的冰心、老舍、朱自清、路翎、蕭紅等人就是典型例子。然而,與那些悲觀主義者不同,也與心中被強烈的矛盾沖突撕裂的人不同,王堯散文隨筆中有一種陽光、活水、藍天、白云、絲綢、綠意一樣的美好,它們可以將身心擦亮照亮,讓人有一種溫潤如玉與心懷在抱的感覺。對此,也可說是詩意,但更是經(jīng)過苦難磨礪后的堅強、執(zhí)著、知足、瀟灑、自由、夢想?!独钕壬奈难晕摹穼懙氖且粋€與時代格格不入,頗似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般的鄉(xiāng)村教書匠。王堯極力寫他的窮困、孤寂、邋遢,也寫他不為人尊重的無奈。然而,獨有“我”母親善待他、尊敬他、請他到家中吃飯,“我”也愛跟著他學文言文。文章寫道,老先生自殺前將珍貴的清代版本《康熙字典》送給我,并說:“李先生說,身無長物,只有這字典了?!盵31]在此,王堯簡單幾筆就將一個老先生的善良、美好、寄望刻畫出來,令人感到嘆惋。還有玩伴二黑子對“我”的照顧與關愛,以及他那句“我臉是黑的,心是亮的”,都如一面心鏡照亮人性與世界。王堯筆下還有這樣的句子:“羊吃草時的安靜和豬在圈里吃草時的張揚形成鮮明的對比?!薄巴瑢W情誼還在那里,是一種凝固的情誼,就像一塊方糖,放進咖啡里,喝下去,多少會感覺有點甜。”“補丁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最樸素的花朵,就像田埂上長出的青草,天空中的云朵,水上的浮萍,樹上的葉子,碗里的山芋。這些破布歷史悠久,它可能是從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的衣服上拆下來的,那上面有他們的汗水、氣息,有他們子女的尿屎,有他們從泥水中穿過的月光、打谷場上的塵土和風雨中流淌的泥漿。我們都是穿著有他們的補丁的衣服在地上奔跑的?!薄爱斈阌X得還有更貧困的生活時,你的心里會稍微發(fā)生變化,會在自己的貧困中體會出些微的美好。”“在那些困難的日子里,有人問你吃飽了嗎,你會覺得是那樣的溫暖?!薄爸挥屑页;说臇|西才更接近于生命的本質。”“世界上總有溫暖,衣服單薄,我們湊在灶膛口取暖……我看到了燒黑的煤油燈捻子,灶膛紅彤彤的火苗?!薄跋﹃枏臉涞闹θ~的空白處漏到青苔里。我喜歡在這個時候停下來,踩一踩青苔里的夕陽。”“現(xiàn)在再去看太湖,我喜歡從湖中看自己的眼神?!盵32]這些句子仿佛是來自內心的陽光,能穿透歷史、生活、人性、生命的障壁,使王堯散文隨筆有一種靈心化境,讀之讓人身心俱輕、寵辱皆忘,又有難以言說的美感滋味。

從敘事風格上說,王堯散文隨筆平中見奇、常中有變、晦里透明,極得奇正之趣。像生活本身一樣,王堯散文隨筆多寫日常生活的片斷點滴,有時甚至像在翻閱陳舊的書頁,讓人想到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其間,有塵埃般的飛揚,有光影閃爍,還有意識與潛意識流動,閱讀極需要耐心細心。換言之,讀王堯散文隨筆要在心心相印、心靈對語、靈魂貼近的基礎上,那是經(jīng)過苦難漂洗后的心境清明,也是對美好生活與理想的渴念。不過,另一方面,如讀者細心閱讀會發(fā)現(xiàn),王堯散文隨筆不時有新奇出現(xiàn),也可說是處處有新奇,這離不開發(fā)現(xiàn)之眼和慧眼識珠。比如,《我在未名河的北岸》寫莊前那條河:“我在后來的文字和表述中,模仿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稱它為未名河。”“在水鄉(xiāng),游泳就是走路?!薄耙粋€人一生中最燦爛的微笑出現(xiàn)在新人的臉上,此時此刻再暴躁的新郎都是那樣溫和,即便長相不出眾的新娘也燦若桃花。人們看新娘的長相,也看娘家的陪嫁?!薄八麄兊摹恢馈汀馈?,困擾了他們這一代,也困擾了我們這一代以及比他們和我們更年輕的一代?!以凇恢馈汀馈须x鄉(xiāng)又返鄉(xiāng)?!盵33]這些句子不論是內容還是語體抑或是表述以及文字,都有新奇,這也是王堯的發(fā)現(xiàn),猶如爆米花,也像五顏六色的花朵在春天綻放。如上面這一段話中,有“他們這一代”“我們這一代”“更年輕的一代”,以及“不知道”與“知道”,還有“離鄉(xiāng)”又“返鄉(xiāng)”,這看似文字游戲,實則充滿機趣,也有著代際差異下的文化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氣功叔叔》一文,這是一個關于“平?!迸c“新奇”相互映照的獨特文本。一方面,王叔叔多才多藝、興趣廣泛,但卻不斷變幻、沒有定性與常性。他開始喜歡書法,后來愛上針灸,之后又專注于氣功,再后來則從事養(yǎng)殖,而且在每項事情上都有成績。于是,王堯說:“王叔叔是個不甘后進的人,他一直往潮頭上靠,這是他的過人之處。也許在我們看來,王叔叔的這些努力或許有些可笑,也微不足道,但他自己充實了。他活在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中,真實也好,虛幻也罷,這是一種幸福?!庇纱耍鯃蜻€概括說:“鄉(xiāng)村散落了許多文化人,他們沒有機會表現(xiàn),甚至也沒有堅持下去的理由。做與生計無關的事,才是真興趣,但興趣往往被生計磨損了?!盵34]這樣的鄉(xiāng)村中的人與事,以及作者的理解與體悟都很新鮮,也頗有啟發(fā)性,讀來令人耳目一新。還有,作品寫王叔叔愛笑,并且喜歡大笑,不論是做事前后都要大笑,作品共寫了他的九次大笑,于是一個純粹、自信、仗義、善良、有趣的靈魂展露無遺。

平中有奇、舊中有新、常中有變、慢中有快、憂中有樂、淚中有笑、庸常中有神圣,這是王堯散文隨筆的敘事特點,也是其意味深長的審美風格與價值所在。閱讀王堯的散文隨筆,就像面對水平如鏡的一潭湖水,我們既可好好欣賞經(jīng)過沉淀后的寧靜從容,又可想象潭底的波瀾洶涌,這是一個立體、動態(tài)、豐厚、悠然的神奇文本。

由中國傳統(tǒng)、中國鄉(xiāng)村、中國心、中國文脈、中國文心開始,進入城鄉(xiāng)以及更大的空間,尤其是接受世界文學與人類文化特別是現(xiàn)代化的熏染,王堯散文隨筆獲得了一種新的發(fā)展的可能性。其圍繞“中國的問題”意識形成具有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的思考,于是,傳統(tǒng)的“文心雕龍”被重塑為更具中國式現(xiàn)代化特點的文心綻放。這也是為什么在王堯散文隨筆中,古今中外貫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鮮明、文史哲融匯、天地人心合而為一、對人性之美好充滿向往。這是屬于博大、自然、自由、灑脫、性靈、儒雅、進取的文學風貌。僅以文體為例,王堯散文隨筆繼承了中國文章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又得西方隨筆之助,將記事、抒情、說理、議論等熔為一爐,再吸收小說、學術研究等文體的優(yōu)勢,以創(chuàng)作出更具現(xiàn)代意識的“新人文”“文人散文”。至于王堯散文隨筆的“神韻”則具有更內在化的特點,是支撐其“新人文”“文人散文”的堅實基礎和內在品質。

注 釋

[1] 王堯散文隨筆作品較多。在2021年至2023年這段特殊時期,王堯集中出版了三部散文隨筆集,分別是《時代與肖像》《我們的故事是什么》《日常的弦歌:西南聯(lián)大的回響》。我曾在《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1期發(fā)表《憂思弦上發(fā)清音——談王堯散文隨筆的精神旨趣》一文,本文主要研討王堯出版的三部近作。

[2] 吳周文:《“新人文”姿態(tài)與“中國問題”的文學話語——王堯學者散文論》,《當代作家評論》2021年第1期。

[3] 張福貴:《王堯文人散文的歷史敘事與個性風格》,《文藝爭鳴》2023年第1期。

[4] 周潤健:《“讓每個中國人都有‘家’可回”——馮驥才談古村落保護》,新華網(wǎng)2015年4月30日。

[5][6][7][10][11][16][17][18][19][31][32][33][34] 王堯:《時代與肖像》,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第117、126頁,105、167頁,43-44頁,169、188-189、187頁,235-236、239、246頁,82頁,9-11頁,30、32頁,162頁,69頁,130、77、85、107-108、145-146、175、247、249頁,117、121、190頁,101-102、96頁。

[8][21][23][24][27][30] 王堯:《我們的故事是什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第15頁,30、41頁,203-204、206-207頁,57頁,109-110頁,67、80、10、178-179頁。

[9][20][28][29] 王堯:《日常的弦歌:西南聯(lián)大的回響》,譯林出版社2023年版,第179頁,159、183-184頁,174、185頁,208頁。

[12] 鄒建軍:《文學地理學批評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37頁。

[13] 如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tǒng)》、王德威《抒情傳統(tǒng)與中國現(xiàn)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參見盛慧:《當“抒情傳統(tǒng)”進入現(xiàn)代文學研究話語場——王德威“抒情傳統(tǒng)”論之學術范式的確立》,《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9年第3輯;王宇林:《抒情傳統(tǒng)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以陳世驤、王德威、陳國球為中心》,蘇州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

[14]王兆勝:《不能簡單地將散文當“詩”來寫》,《光明日報》2018年5月15日。

[15] 林語堂:《說斐尼斯》,《無所不談合集》,《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6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54頁。

[22] 林語堂:《論情》,《林語堂散文經(jīng)典全編》(第2卷),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325頁。

[25] 王兆勝:《林語堂大傳》,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240頁。

[26] 參見王兆勝:《國體散文與觀念變革》,《文藝爭鳴》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