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吾儕肩負千秋業(yè),不愧前人庇后人” ——鐘敬文小傳
來源:文藝報 | 嚴曼華  2024年01月31日08:11

“吾儕肩負千秋業(yè),不愧前人庇后人”,這是我國著名民俗學者、教育家、詩人鐘敬文曾用以自勉的詩句。2002年1月10日,這位一生耕耘于學術、教育事業(yè)的世紀老人在北京逝世,令社會各界人士哀慟悼念。他不僅留給世人壯美的詩篇,更在中國民俗學界、教育界留下了燎原的火種。

五四之子,聲啟學林

鐘敬文,原名鐘譚宗,字靜聞,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廣東海豐。由于自幼博覽古籍,鐘敬文最初對古典文學充滿了興趣。然而,五四的浪潮卻喚醒了埋頭書齋的他,讓他將目光從書本移向民間,開始了對人民文化的關注。

1922年,受北大歌謠運動的鼓舞,鐘敬文在家鄉(xiāng)搜集整理民間歌謠,并寄送至《歌謠》周刊編輯部,在學界初露頭角。盡管此時,鐘敬文還只是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學教員,但這一經(jīng)歷卻使他與民間文學、民俗學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1926年,鐘敬文進入嶺南大學,開始了民間文化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了《民間趣事》故事集。后一年轉入中山大學,在此期間,他協(xié)助顧頡剛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俗學研究組織——民俗學會,同時創(chuàng)辦了民俗學講習班,編輯《民間文藝》《民俗》周刊以及諸多民俗學叢書,為我國的民俗學學科建設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鐘敬文常稱自己是“五四之子”。作為五四風云中成長起來的青年,鐘敬文身上充滿了那一代人獨有的氣質(zhì)。無論何時,眼中總有一團燃燒著的、跳躍著的光,身上充滿著滾燙的激情。也正是這種激情使他始終保持對民間文化的關注。

20世紀30年代,歌謠運動的熱潮逐漸褪去,許多運動發(fā)起者紛紛退離民俗學的舞臺,而鐘敬文卻仍堅守在這片未開墾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為學習更先進的理論與方法,1934年,鐘敬文還遠赴日本進行深造。在這期間,他先后發(fā)表《老獺稚型傳說的發(fā)生地》《盤瓠神話的考察》等文章,同時主編《藝風》雜志上的《民俗園地》欄目,向國內(nèi)介紹民間文學、民俗學的理論。

鐘敬文一生的學術著作有許多,包括1928年與楊成志合譯的《印歐民間故事型式表》,1931年發(fā)表的《中國民譚型式》,1933年發(fā)表的《中國的天鵝處女型故事》,以及中國最早研究地方傳說的《中國的地方傳說》等。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鐘敬文全集》,共16卷,一千余萬字,為后世學人留下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依仁游藝,詩文并舉

在學術之余,鐘敬文對詩歌、散文等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保持熱忱。尤其是古典詩詞,可謂是他的畢生嗜好。在他的床頭,常年擺放著陸放翁、王漁陽、龔定庵等人的詩集,以時常吟詠觀摩。

鐘敬文鐘愛寫詩,據(jù)統(tǒng)計,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詩篇達800多首。出版的詩集包括《三朵花》《海濱的二月》《東南草》《未來的春》《天風海濤詩詞抄》等,另有《天風海濤詩話》《詩心》《蝸廬談詩》等詩話詩論。除此以外,鐘敬文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也頗有建樹,出版的散文集包括《西湖漫拾》《湖上散記》等,被郁達夫稱贊:“清朗絕俗,可以繼周作人冰心的后武?!?/p>

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洋溢著的是鐘敬文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國家時局的關切,體現(xiàn)了他作為文人的豁達胸襟與家國情懷。也正是這種對于詩與文學的追求,使鐘敬文身上兼具了詩人純粹、赤誠、樂觀、自甘淡泊的氣質(zhì),支撐他走過了“反右”斗爭時期的艱苦歲月,并始終對學問與生活報以赤子之心。在鐘敬文90歲壽慶活動上,王蒙曾言:“鐘老是一個純真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辩娋次娜ナ乐螅凑账斑z愿,在他墓碑上刻上了“詩人鐘敬文之墓”幾個字。

人民學者,桃李滿園

在民俗學、民間文學學科建設、教育方面,鐘敬文有如赤誠的信徒,散發(fā)著光。新中國成立后不久,鐘敬文便同郭沫若、老舍等人成立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還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開設民間文學課程。1957年,鐘敬文被劃為“右派”,學術就此中斷十年之久。然而這并沒有消磨他對這一學科的熱情。1979年,面對民俗學支離破碎的學科現(xiàn)狀,鐘敬文毅然放棄了個人的學術研究,轉而注重這一學科的整體建設。盡管年近八旬,但他始終在為恢復民俗學學科地位呼吁奔走。他還邀約顧頡剛、容肇祖、楊堃、楊成志、白壽彝、羅致平等6位學者聯(lián)名倡議恢復民俗學的學術地位,建立中國民俗學學術機構。

此后,鐘敬文一直以民間文藝學與民俗學學科的建設者形象出現(xiàn)在各種場合,積極發(fā)表各種演講。1983年,中國民俗學會成立,鐘敬文當選為理事長,后參與主持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搜集編纂工作。1988年,由鐘敬文領導的民間文學學科點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1994年,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鐘敬文擔任所長,在此前后培養(yǎng)了近50位博士、博士后,這些學生此后分別進入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科研院所,成為民俗學、民間文學學科的骨干力量。在這些學生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少數(shù)民族人才,他們在學成之后投入到本民族文化中,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發(fā)掘和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他還多次舉辦民間文學、民俗學講習班與高級研討班,主持編寫《民間文化概論》《民俗學概論》等專業(yè)教材。1999年,在96歲高齡之時還推出了《建立中國民俗學派》一文,提出建立“多民族的一國民俗學”的思想主張。

鐘敬文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yè),即便是在百歲之時,他還堅持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擔任博士生導師。他曾言:“我一息尚存,就要為所從事的科學竭盡智能。因為它已經(jīng)成為我整個生命的全部了。”因為他的努力,民俗學、民間文學的火種才得以在中國保存下來,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民俗學之父”。

在鐘敬文百歲之時,他曾寫下詩句:“歷經(jīng)仄徑與危灘,步履蹣跚到百年?!笨v觀鐘敬文的一生,他在跌宕起伏的時代風云中始終不忘初心、砥礪治學。他不僅是一位純粹的學者,也是一位純粹的教育家、詩人,是當之無愧的“人民學者”。

(作者系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