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將軍和他的樹》:生態(tài)文明視野下的英雄書寫
來源: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12288;| 賈寒冰  2024年02月01日09:23

《將軍和他的樹》 魯順民著 大象出版社 2023年6月版 39.00元 ISBN:9787571117702

《將軍和他的樹》 魯順民著 大象出版社

2023年6月版 39.00元

ISBN:97875711177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生態(tài)文學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新命題與新熱點。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中提到“生態(tài)文學展現(xiàn)著新視野和新空間”,新時代生態(tài)文學如何書寫成為擺在文學界,尤其是每一位作家面前的重大課題。魯順民的生態(tài)報告文學《將軍和他的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探討的范本。

這部作品生動再現(xiàn)了河北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退休后,義無反顧地放棄優(yōu)渥的城市生活,情牽故里、反哺家鄉(xiāng)、植樹造林的事跡。將軍的家鄉(xiāng)山西省左云縣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南邊緣,曾是著名的風沙縣,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煤炭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也加劇了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他自掏腰包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這一干就是20年。作者扉頁寫道“一個人和200多萬株樹……”,語言簡短卻充滿力量與想象的空間。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在深挖英雄人物的故事中彰顯時代精神,在雙重敘事的結構中拓展了生態(tài)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廣度與深度,在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與獨特的地方語言中最大限度地還原人物,讓平易近人、可親可敬的“老漢”形象躍然紙上,讓生態(tài)保護的故事更加真實動人。

作者在疫情期間數(shù)次去左云走訪考察,查找史志資料,追溯左云歷史,將筆觸延伸到當?shù)氐娜撕臀?,以地方性書寫全面呈現(xiàn)了當?shù)貜V闊的生活畫面。地方性書寫首先體現(xiàn)在對地方語言的運用,魯迅曾說“方言土語,很有些意味深長的話,我們那里叫‘煉話’,用起來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聽著也覺得趣味津津?!闭Z言是鄉(xiāng)土文化的重要表征,為了更好地展現(xiàn)人物,作者嘗試對語言進行轉換,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素材,進行文學性的融合。開篇通過對“老漢”一詞的運用和解讀,讓時代楷模張連印將軍完成了身份的自然過渡,拋卻英雄光環(huán),他是質樸無華的山西老漢。這種充滿濃郁地方色彩的口語,書中都用得非常有韻味,比如“拿心”,既是人與人交往客氣,也體現(xiàn)在對某人某事的關心重視,作者用“將軍是一個‘拿心’的人”活化人物性格,短短幾個字就刻畫出了將軍思慮周全的處事風范和壯心正烈的人生狀態(tài)。動詞“著(zha)”發(fā)音短促、明確,內涵豐富,作者用“著”貫穿文本始終,鮮活靈動。此外,“營生”“揎”“膀”等山西方言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富有生活質感,同時又不影響閱讀的順暢與愉悅,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毋庸置疑,正是通過對方言俚語的借鑒,人物話語情緒更加充盈,“老漢”的形象更加立體,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作者的地方性書寫還體現(xiàn)在描寫當?shù)仫L土民情和自然風景,從婚喪嫁娶的鼓吹班到元宵節(jié)點燃的平安燈,從滿目瘡痍的爛河灘到300畝綠色苗圃,從無人耕種的荒地到靜聽松濤的6000畝林地,既寫出了當?shù)厝说纳屏即緲?,又再現(xiàn)了新時代新農村的生態(tài)變化,是具有鮮明地方性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

在敘事結構上,作者采取了雙重敘事結構,一方面講述張連印回鄉(xiāng)植樹的事跡,一方面追溯張連印的成長歷程,主線副線既獨立又關聯(lián),在作者敘述中穿插交織,最終合二為一。主線圍繞著時代楷模張連印植樹造林的故事展開,作者不惜筆墨詳盡描述了當?shù)氐娜宋牡乩憝h(huán)境,“漫天黃沙、黑云動地”的狀況由來已久,對此每一位張家場人都有著切身體會,這也更加堅定了張連印植樹造林、改善環(huán)境的決心。對于周圍人的不解和反對,張連印一笑置之,撲下身子親力親為,起房蓋屋時搬磚和泥,苗圃勞作時扛樹栽苗,育苗受挫時苦心鉆研,前后引進二十多個品種,一個一個地嘗試,一點一點地摸索,最后才找出適合張家場的苗木,率先在當?shù)爻晒ε嘤隽舜笠?guī)模的樟子松。作者沒有重墨書寫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也不刻意營造潸然淚下的感人事跡,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善用細節(jié)建構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在日常生活的書寫中呈現(xiàn)宏大敘事,營造多角度多層次的意蘊空間。

回鄉(xiāng)植樹后張連印融入當?shù)厣睿恢v吃穿,沒有架子,“穿件舊作訓服,抗一把鍬,一雙鞋粘泥帶土,摘下帽子來,亂蓬蓬的頭發(fā),黑臉膛”“乍一看,就是一個剛從田野里勞作歸來的農民”。植樹以來,張連印始終堅持在一線指揮,帶頭苦干,每年的植樹黃金季,也是當?shù)仫L沙最厲害的時候,“風攪著沙,沙裹著風”,長期風吹日曬,嘴巴腫脹開裂,山上植樹也只能開水泡面,即便如此,他也從未停歇,就這樣一年一年的堅持下來。一次張連印看見飯不多,擔心飯菜不夠,遲遲不動筷子,悄悄讓廚房加菜,“待大家已經吃的差不多了,他才掰塊饅頭就著土豆絲吃”,通過這些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讓讀者感受到主人公的細致、溫暖,也為作品奠定了樸實溫暖的敘事格調。

作者筆下的張連印能夠尊重理解鄉(xiāng)村的倫理與習俗,遵循農民的處事方式,并與之平等交友。過年發(fā)放善款時,部分村民對80歲的年齡限制不滿,他能耐心傾聽訴求,考慮到農村虛歲的傳統(tǒng),適當放寬年齡。遇到牛羊啃苗、毀壞林地的情況,他能思索深層次的原因,一再承諾不要林權和地權,一切歸村集體所有;將羊倌和牛倌召集起來,與他們誠懇地談心,理解他們的辛苦和不易,逢年過節(jié)前去探望,這些有情有義的牛倌羊倌也成為了將軍的義務護林兵。通過主線的敘述讓讀者看到了這樣一位身體力行、充滿善意、令人心生敬畏的“老漢”。作者語言質樸細膩,平和感人,在日常瑣碎的細節(jié)描寫和人物的言行中直達人性的幽微。

為了更加全面立體地塑造人物,作者設計了追溯過去的副線,以張連印的成長經歷為切入點,圍繞著他的家族故土、求學從軍、娶妻生子展開。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張連印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在祖父母身邊長大,這種經歷也使他對這里的人和事有一種天然的親近。雖然從軍離開多年,但一直心系家鄉(xiāng),這也是他堅持反哺故土的精神根脈所在。在他的成長經歷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5歲那年,祖父生病,叔伯姑姑都拖家?guī)Э冢y以全天侍候,一向成績優(yōu)異的張連印選擇退學,獨自承擔起照顧祖父的重任。16歲,祖父病逝后,他開始獨立生活,自己燒火做飯,“一個人扛起歲月”。作者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走訪,向讀者再現(xiàn)了張連印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處境和精神狀態(tài)。幼年的成長經歷賦予了他無窮的力量,這種力量也在之后得到積極的傳承。作者穿插講述,用過去映照現(xiàn)在,用義無反顧改善生態(tài)接續(xù)自愿退學照顧祖父,從小我到大我,讓歷史和當下互文。也正是這些鍛煉塑造了他吃苦耐勞、勇于擔當、真誠善良的品格。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打破了人物傳記的固有模式,沒有單一刻畫張連印,而是塑造了生態(tài)保護的人物群像。張連印多次提到“回鄉(xiāng)植樹,不是我一個人干的事情,離開政府支持,離開村委協(xié)調,離開老百姓理解,離開大家的幫忙,那是寸步難行”。魯順民刻畫了張連茂、張連雄、三女、安殿英等小人物的形象,他們也許沒有“老漢”那樣的抱負與覺悟,但是憑著骨子里的熱心善良,不遺余力地為植樹造林出力、奔走,用20年的時間參與并見證了荒山變叢林。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shù)厣鷳B(tài)意識的覺醒與自覺,折射出新時代背景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作品既涉及人與自然的沖突,也涵蓋了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與和解,豐富了生態(tài)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一定的啟示意義。